火星結構,大氣

2020-12-05 騰訊網

研究人員利用過去兩年中從MAVEN太空飛行器收集到的數據,繪製了地球以外行星的高層大氣的第一張風循環圖。 新的火星風圖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火星氣候的運行情況,從而更準確地了解其古老的過去和正在進行的演變。

通過測量火星高層大氣中的風速和風向,MAVEN已發現高空風流正受到遠在下方的地形特徵的

火星「大氣與揮發變化」任務MAVEN最近於9月21日慶祝了其進入火星軌道五周年。該任務的主要科學目標是研究火星大氣層中剩下的物質,以確定如何, 在遙遠的過去,一個被海洋覆蓋並且可能居住的火星變成了如今的乾旱和荒涼之地。 研究當前的火星大氣層-它在太空中流失的速度以及如何以及為什麼剝奪它-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使我們可以拼湊出理解行星大氣層(包括我們自己)的困惑。

「觀測到的全球環流提供了約束全球大氣模型所需的關鍵輸入,」美國宇航局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梅赫迪·貝納說,他領導了兩項能夠創建革命性風圖的研究之一。 「這些模型用於將火星的氣候狀況推算到遙遠的過去。」貝娜(Benna)是該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該論文發表於12月12日的《科學》雜誌上。

火星風的計算機可視化

MAVEN太空飛行器在繪製火星高層大氣中的風(藍線)時所採用的計算機生成的軌道路徑(白點)的可視化結果。 白點上的紅線代表局部風速和風向,由MAVEN的中性氣體和離子質譜儀測量。

密西根州安阿伯市密西根大學的卡利·羅滕說:「在火星的高層大氣中觀察到的風有時與我們在全球模型模擬中看到的風相似,但有時可能會大不相同。」 「這些風在小時的時間尺度上也可能變化很大,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在整個觀測期內是一致的。」 Roeten是發表於12月12日的《地球物理研究-行星雜誌》上有關該研究的第二篇論文的主要作者。

已經詳細繪製了地球上空的高層風。 風在大氣中推動了一系列過程,這些過程可能會影響無線電波的傳播,這對於地面上的無線電波的通信目的至關重要,並且預測衛星將進入其繞地球軌道的路徑。 因此,繪製火星風是邁向了解地球外大氣特徵的關鍵一步,這超出了我們對地球過程的了解。

行星大氣不是一成不變的,並且肯定不是均勻的。 為了對發生特殊過程的位置進行分類,根據溫度對大氣層進行區分。 例如,人類生活在最低層:對流層。 那是天氣發生的地方,海拔越高,溫度就越低。

地球和火星上的最高大氣風都在行星各自的熱層中,在這些區域中,溫度隨著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最近在火星上方繪製的風的測量值被發現在行星表面上方約140-240公裡(85-150英裡)的高度範圍內。

MAVEN的旅程

風數據是由中性氣體和離子質譜儀(NGIMS)收集的。 NGIMS的最初目的是通過測量其中的離子(帶電粒子)和氣體的量來確定火星大氣的結構和組成。 然而,儘管最初並非設計成這樣做的,但MAVEN小組於2016年4月開始使用NGIMS觀測水平風。 暫停正常的數據收集後,地球上的科學家對儀器進行了編程,使其來回點頭,以便可以檢測沿其軌跡的風向。

通過結合來自MAVEN繞火星運行的許多軌道的數據,科學家逐漸建立了風的行為圖。 這導致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風型實際上與下面的火星地形有關。

遠低於上下

就像地球一樣,火星有高大的山脈和陡峭的山谷,並且表面上的風被迫在該地形上方和周圍。 地表風的擾動會在火星熱圈中以重力波的形式迴蕩這些風型。

產生重力波的表面風的概念性表示圖

風(藍色箭頭)在崎Mar的火星地形上流動並產生擾動的概念性圖像,這些擾動會隨著大氣重力波(灰色線)向上傳播。 通過感應這些重力波,MAVEN可以檢測出地面上的山谷和山脈,

大氣重力波(不要與銀河系外引力波混淆)是由空氣團從靜止狀態的位移引起的。 重力試圖使流體回到平衡狀態,並在受幹擾的流體中產生波動。

當火星上的風被迫圍繞地表地形而產生的重力波在大氣中向上波動時,MAVEN可以檢測到地表的山谷和山脈,即使它在太空的邊緣旋轉。

這一發現是對任何星球甚至地球熱圈中地形引起的重力波波動的首次探測。 MAVEN小組計劃在火星上不同季節和不同位置進一步研究這些重力波,以增進對熱層風的特性以及物理學本身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這項研究是由MAVEN任務資助的。 MAVEN的主要研究人員位於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大氣和空間物理實驗室,而NASA Goddard管理著MAVEN項目。 正在探索我們的太陽系以及更遠的地方,藉助我們強大的太空和地面任務團隊,探索遠近的世界,恆星和宇宙之謎。

相關焦點

  • 火星大氣水蒸氣分布圖出爐
    他們以搭載在「火星快車號」上的「火星大氣特點調查光譜儀」(SPICAM)收集的數據為基礎,分析了火星大氣濃度的季節變化,並獲得迄今關於火星水蒸氣的最大數據量。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3日(北京時間)報導,第一個「火星大氣特點調查光譜儀」安裝在俄羅斯火星探測器「火星96號」上,但該探測器由於火箭發射故障而失蹤。
  • 火星大氣為什麼神秘消失?
    然而現在的火星,大氣稀薄程度令人咂舌,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一嚴重的後果呢?  現在的火星大氣非常稀薄,大約含有95%的二氧化碳,蘇格蘭大學環境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蒂姆·湯姆金森在對火星隕石進行研究時認為遠古火星上發生了全球性的極端事件,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極度降低,失去大部分大氣的火星開始冷卻下來。
  • 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原標題: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劉園園)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MAWEN)探測任務發現了過去40億年中火星大氣演變的關鍵因素: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 火星大氣有多惡劣?假如乘飛船到火星,你要克服什麼困難?
    假如以前火星上有生命,那些老火星人的後代甚至可能生活在地下。印度也首次探索過星際區域,調查和探索火星表面特徵、結構、礦物和火星空氣。此外,適當地搜尋火星空氣中的氣體,可以提供有關火星上存在生命或生命最後一次形成的信息。星際任務所涉及的長距離旅行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假如人類要去火星上探索,在離開地球後,人造衛星必須在星際區域生存300天。
  • 火星稀薄的大氣孕育了神秘的發光
    ​「火星大氣和揮發物質進化」探測器(MAVEN)在對火星展開全面探測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神秘現象,火星會呈現螺旋狀的出現全球性發光現象,這可著實讓科學家們「糾結」了一把。類似這樣的大氣發光現象在地球上也有,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氣輝,白天,受到太陽照射的高層大氣會分解成氣體原子態,而在夜間,這些原子又會重新組合在一起,這一過程伴隨著微弱的發光。在地球上,氣輝看起來和極光有點類似,但是在火星上,由於氣輝發出的光集中在極紫外波段,人的眼睛是看不到它們的。MAVEN探測器已經觀測火星的氣輝現象有數年之久了,只不過這種螺旋狀的形狀卻是首次看到的。
  • 火星地質結構演變至今,究竟發生過什麼?
    「這是第一次對地球以外的行星構造進行直接的地質監測,」馬裡蘭大學的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施默爾(Nicholas Schmerr)說:「這讓我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火星的內部結構和地質運動過程。 這些數據讓我們能夠分析火星的運作方式、地震活動強度、活躍程度以及活躍區域。」
  • 火星「微量氣體軌道器」沒有在火星大氣中檢測到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的磷化氫
    火星「微量氣體軌道器」沒有在火星大氣中檢測到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的磷化氫(© Fotolia / artemp1)(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9月18日電,據俄羅斯科學院太空研究所網站消息,火星「微量氣體軌道器」(TGO)上的俄光譜分析儀沒有在火星大氣中檢測到磷化氫。
  • 火星中層大氣的雲如何形成?靠流星划過時碎裂的塵埃
    和地球相比,火星如今的大氣層相當稀薄,其地表大氣壓力不到地球的1%,並且火星大氣總質量只有25兆噸,而地球有5148兆噸。至於地球上的雲,為氣態水分子聚集在空氣中的凝結核周圍所形成。然而同樣的物理機制放到火星身上時卻出現了問題。火星大氣結構分為:相對溫暖的「低層大氣」、有高速氣流存在的「中層大氣」、大氣分子不像下層均勻分布的「上層大氣(或熱氣層)」,以及距離地表200公裡以上、大氣逐漸過度到外太空、無明顯邊界的「外氣層」。
  • 美國宇航局最新發布:火星周圍的電流圖,電流加速了大氣逃逸!
    在美國宇航局的MAVEN太空飛行器進入火星軌道五年後,獲得的數據才得以創建火星大氣中電流系統地圖。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實驗物理學家羅賓·拉姆斯塔德(Robin Ramstad)表示:這些洋流在大氣損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損失將火星從一個可以支持生命的世界,變成了一個不適宜居住的沙漠。
  • 火星上的水和大氣是如何消失的?
    不過,火星表面乾燥的河床,和只能由液態水的存在而形成的礦物質等證據都表明,古代火星的氣候與現在截然不同,當時應該足夠溫暖,大氣層的厚度足以保持水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有河水在地表流淌。那麼,火星上的水和大氣去哪了,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水的消失:深埋地表or逃出火星?
  • 火星探索圓滿完成,火星大氣消失之謎,終於有了答案!
    因此火星是人類迄今為止探索最多的一顆行星,這裡包括了火星探測器,火星探測車以及各種探測望遠鏡,經過大量的觀測發現,火星上面擁有很多地質遺蹟,比如說侵蝕的痕跡,火山,河床等等,表面了火星曾經有水,甚至推測火星上面存在或曾經存在過生命跡象。火星上面有薄薄的大氣層!
  • 科學家終於知道火星大氣丟失的原因
    這些結果首次以確鑿數據的形式揭示了火星大氣散逸的速率、路徑以及火星大氣的演化歷程。同時,MAVEN的探測結果也表明,在火星形成之後不久,這顆星球上出現生命的機會便已經不復存在了,而當時,地球上剛剛出現最原始的微生物。  MAVEN的探測數據表明,在過去火星曾經擁有相對濃密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從而使其得以維持一定大氣壓強並確保液態水能夠在其地表存在。
  • 研究火星大氣同位素的新儀器
    由於火星表面的條件與地球上的條件接近,因此具有很大的科學意義。這顆星球在遙遠的過去留下了液態水的痕跡。在地表發現了山谷網絡,以及有滲水跡象的斜坡和碎石。火星的大氣層過去可能比較濃密,大氣層中發生了類似地球的水循環。要徹底了解火星大氣層中發生的過程,需要對火星大氣層的組成進行長期連續的觀測。
  • NASA揭火星氣候變化之謎:太陽風剝離火星大氣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科學家在記者會上公布火星氣候變化的最新發現,身後大屏幕顯示太陽風暴颳走火星大氣層物質的想像圖。而早期的火星比現在要炎熱和溼潤得多。自從於2014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後,美國「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就試圖查明為何會產生如此劇烈的氣候變化。如今,NASA的科學家們根據「MAVEN」傳回的數據得出初步結論認為,是太陽風剝離了火星的大氣,使這顆星球變得荒涼乾燥,將原本炎熱和覆蓋流動水的火星表面徹底改變。
  • 火星大部分大氣去哪兒了?太陽風吹跑了
    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點,美國宇航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MAVEN)的重要發現。「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MAVEN)俗稱「馬文號」,是世界首顆專門研究火星大氣的探測器,它發現了火星由早期溫暖溼潤,表面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的環境,變成今天乾燥、寒冷星球的關鍵性原因。
  • 助力探測火星大氣 中科院研製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
    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正樣產品。(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正樣產品。(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奔赴火星行程。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搭載有該中心研製的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將對火星空間環境中的離子和中性粒子參數進行就位探測,研究火星大氣逃逸機制、太陽風與火星的相互作用。
  • 助力探測火星大氣 中科院研製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
    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正樣產品。(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奔赴火星行程。
  • NASA 第一次繪製出火星的高層大氣風向圖
    NASA的一些研究人員首次繪製出了火星大氣風向圖。因此,他們希望去解開火星大氣,在過去,逐漸消失的秘密——過去的某段時間裡,火星的環境和地球的很相似——還有,去了解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且到底是什麼在空曠的太空裡保護了它們。
  • 火星上原有的大氣和水消失去哪裡了?
    「馬文號」發回的資料使研究人員能夠確定今天太陽風剝離火星大氣的速度。調查結果顯示,在發生太陽風暴期間,如日冕物質拋射等現象時,火星大氣逃逸速度顯著增加,甚至提高10到20倍。在經過火星上層大氣時,太陽風帶來的磁場會產生電場,並電離火星大氣中的原子形成離子逃逸到太空中去。
  • 科學家首次揭示火星上層大氣的「全球風圖」
    為了研究地球的氣象結構,我們會把全球的大氣層雲圖繪製出來,你可能期望地球的大氣層比其它任何行星的大氣層都能被更好地描繪出來,然而火星上的風比地球上的風要簡單得多,再加上一點幸運,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有了一幅火星上層大氣中盛行氣流的圖片,它比地球上的任何東西都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