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探測火星大氣 中科院研製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

2020-08-02 中國新聞網
助力探測火星大氣 中科院研製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

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正樣產品。(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

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正樣產品。(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奔赴火星行程。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搭載有該中心研製的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將對火星空間環境中的離子和中性粒子參數進行就位探測,研究火星大氣逃逸機制、太陽風與火星的相互作用。而在「天問一號」探測器飛向火星階段,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還將對太陽風離子進行探測,研究太陽風在行星際的傳播特性。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製團隊介紹,水和大氣一直是人類探測火星的主題。在太陽風的作用下,火星大氣以離子和中性粒子的形式不斷逃逸,這也是造成火星水和大氣演化的重要原因。太陽風是如何控制火星大氣逃逸的?準確的逃逸率是多少?這些都是研究火星大氣逃逸的關鍵問題,需要掌握火星逃逸離子和中性粒子的能量、通量、方向、成分等信息來研究解決。

要對火星離子和中性粒子兩種粒子進行探測,以往國際探測任務採用兩臺載荷實現,「天問一號」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則創新採用離子和中性粒子分時共享傳感器的設計方案,在國際上首次將離子和中性粒子通過同一個傳感器實現探測,既能滿足性能指標要求,又實現載荷小型化,從而為探測器節省了寶貴的重量資源。

除上述獨特的傳感器方案外,「天問一號」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還實現了中國在中性粒子電離探測技術方面零的突破;在幾何因子控制、離子成分分析、寬能量範圍的大視場探測、高壓電源、數據處理和壓縮等技術方面,也實現了技術跨越。此外,該載荷預先設計了10種探測模式,並可根據科學探測需求定義新的探測模式,從而為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提供更為精準的探測數據。

據了解,研製團隊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僅用3年時間完成了「天問一號」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這臺高性能全新載荷的研製,並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瑞士伯爾尼大學完成聯合地面定標,定標結果表明,該載荷的綜合性能指標優於任務要求,並達到國際同類載荷的先進水平,有望在科學目標實現方面取得突破。同時,其研製過程也深入開展了國內和國際合作,參研單位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瑞士伯爾尼大學。(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助力探測火星大氣 中科院研製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
    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搭載有該中心研製的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將對火星空間環境中的離子和中性粒子參數進行就位探測,研究火星大氣逃逸機制、太陽風與火星的相互作用。而在「天問一號」探測器飛向火星階段,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還將對太陽風離子進行探測,研究太陽風在行星際的傳播特性。
  • 中國科大研製的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圖1)。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我校作為我國深空探測中首個承擔單機級科學載荷任務的高校,獨立研製的火星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 蘭州科研院所這些硬核科技助力火星探測之旅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以下簡稱510所)在火星探測任務中承擔著八類產品的研製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是該所與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這些科研產品將在本次任務發揮重要的作用。
  • 「天問一號」啟程,探測火星它帶上了哪些「神器」?
    剛剛,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火箭,開始了奔赴火星的徵途。作為我國繼「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後的又一大航天探測工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在明年成功著陸火星後,「天問一號」將開展為期兩年的科學探測,對火星的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大氣環境等重要數據進行探測。
  • 「天問一號」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成功開機
    它是13個火星任務主載荷裡首個開機工作的產品,也是整個火星任務中唯一長時間運行的科學載荷。  該產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和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  測量的近火星空間的帶電粒子分布情況,可以與磁強計、離子和中性粒子分析儀等環繞器有效載荷,聯合分析火星大氣逃逸的原因。
  • 「天問一號」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成功開機
    中新社蘭州7月25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7月24日22時22分25秒,「天問一號」環繞器上的重要載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成功開機。它是13個火星任務主載荷裡首個開機工作的產品,也是整個火星任務中唯一長時間運行的科學載荷。該產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和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
  • 中科大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7月23日12時41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獨立研製的火星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隨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將在國際上首次一步實現「繞、落、巡」三大任務目標,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
  • 中國科大研製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中新社合肥7月23日電 (記者 吳蘭)23日12時41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獨立研製的火星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隨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
  • 中科院多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研製 突破地火數傳等關鍵技術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從海南文昌成功發射升空。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所屬13家單位作為主要研製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相關任務研製,突破地火遠距離大數據量數傳等多項關鍵技術,為「天問一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科學國家隊功不可沒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上海天文臺、雲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等13家單位,作為主要研製單位參與了「天問一號」相關任務研製,突破了地火遠距離大數據量數傳,高精度、低時延、多目標幹涉測量及定軌預報,
  • 510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將在13個科學載荷中最先開機
    510所研製的火星探測設備7月24日,作為火星環繞器主載荷之一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將在火星探測器的13個科學載荷中最先開機,它也是在「奔火」期間唯一長時間開機的科學載荷。這臺由510所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聯合研製的產品,研製過程是一段充滿挑戰和不斷成長的歷程。
  • 火星,中國人來了
    2020年7月23日,中國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成功實施了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的任務。天問一號的發射任務,使用的是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它將助力火星探測器擺脫地球引力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電博微16所、38所、43所及中電博微聖達科技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貢獻著安徽科技的力量。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其中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由中國科技大學研製,其主要功能是獲取火星空間磁場環境高精度數據,全面準確地測量火星空間邊界層,探測火星南部局地巖層的剩磁及火星感應磁層,研究近火空間處的行星際等離子體和行星際磁場等,同時還會結合其他載荷儀器對火星大氣中的粒子逃逸等問題開展研究。
  • 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34;是中國正在計劃進行中的一項火星探測任務,是隸屬於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一部分。曾經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早在2011年,我國便研製過一顆火星探測衛星&34;,當時是與歐洲航天局以及俄羅斯等國一起進行的國際合作探測計劃。
  • 火星之旅,蘭州驕傲
    天問一號上搭載了13種載荷,其中之一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由蘭州工程師進行工程實施。510所與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 讓我們更了解火星: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星際空間和火星空間的輻射環境是什麼樣的?近火星空間能量粒子與火星大氣的演化關係、太陽風暴能量粒子對火星大氣逃逸的影響與相互作用的規律是什麼樣的?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本次火星探測任務所要回答的問題。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組成是什麼?它配備了哪些科學儀器?
    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著陸巡視器兩部分組成,總質量約5噸。02 中解析度相機它用於探測火星地形地貌及其變化,繪製火星全球遙感影像圖。03 火星礦物光譜探測儀它用於分析研究火星整體化學成分與化學演化歷史、火星礦物組成與分布以及析火星資源及其分布區。04 次表層探測雷達用於探測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主要成分以及火星表面地形等。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都配備了哪些科學儀器
    >用於探測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主要成分以及火星表面地形等。與其它幾臺儀器等聯合起來,還能夠用於研究近火星空間能量粒子輻射與大氣的關係,太陽風暴能量粒子事件對火星大氣逃逸的影響與相互作用的規律,火星粒子加速與輸運過程。
  • 揭秘「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八大「硬核」科技
    中新社蘭州7月23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7月23日12時41分,伴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承擔研製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國旗裝置、火星車「防護服」、空間活動零部件、二次電源組件等「硬核」科技實現首次火星探測之旅。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星際空間和火星空間的輻射環境是什麼樣的?
  • 中國進入行星探測時代 火星探測「跨越式發展」
    當然,人類想「移民」火星,必須要對火星的環境進行改造。首先要提高火星的表面溫度,讓冰蓋融化,在火星表面保持液態水,並製造出溫室效應。然後在上面種一些低等植物,慢慢改變大氣結構,讓火星溫度接近地球。按照現在的科學認識,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兩百年時間,改造成功之後人類就可以不穿太空衣在火星上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