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八大「硬核」科技

2020-07-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州7月23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7月23日12時41分,伴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承擔研製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國旗裝置、火星車「防護服」、空間活動零部件、二次電源組件等「硬核」科技實現首次火星探測之旅。

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星際空間和火星空間的輻射環境是什麼樣的?近火星空間能量粒子與火星大氣的演化關係、太陽風暴能量粒子對火星大氣逃逸的影響與相互作用的規律是什麼樣的?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本次火星探測任務要回答的問題。

510所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將為上述問題提供重要基礎數據。

510所自2016年啟動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研製工作,它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環繞器上的其中一個重要載荷,將伴隨火星探測器開展能量粒子探測任務。這是國內首次採用集成探測方案開展火星空間環境認知的科學探測任務。

揭秘「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八大「硬核」科技

圖為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駱雲飛 攝

此外,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將在火星上打上「中國標誌」的兩大國旗裝置,即貼裝於火星車表面的器表國旗和位於著陸平臺的國旗裝置兩大技術,由510所承擔研製,具有重量輕、展開衝擊小等特點。

另外兩大科技是太陽能集熱器光學組件和吸熱塗層,這是火星車「防護服」的重要材料。

據悉,太陽能集熱器的主要任務是在火晝期間高效收集太陽輻射的熱量並存儲起來,供著陸巡視器在夜間使用,這就像是為巡視器穿上了一件特殊「防護服」,肩負著保證巡視器夜晚熱量供應的重要責任。

據510所披露,為滿足火星複雜惡劣環境下的工作要求,本次集熱器光學組件在太空飛行器上首次採用了透明薄膜材料作為空間窗膜材料,為了測試產品性能,研製團隊深入沙漠腹地,先後完成了風洞吹沙試驗、野外暴露試驗等各項測試。

第六大科技是,讓火星車運行得更順暢的空間活動零部件,確保巡視器在火星表面能夠正常行走、爬坡、翻越障礙等功能。本次火星探測項目中有活動件產品1200餘件,為各種機構產品提供了長時間在軌工作能力。

第七大科技是,為火星著陸探測器的「軟著陸」發揮重要作用的著陸緩衝機構展開到位信號裝置。當著陸探測器接近火星,到達預定高度時,當著陸緩衝機構展開時,信號裝置就會發出著陸信號,探測器才能明確自身的展開狀態,開始準備在火星表面著陸了。

第八大科技是,為火星車探測雷達提供動力支持的二次電源組件,它是510所目前功率密度比和體積最小的二次電源配電箱,卻是火星環繞器進行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任務主要能源設備。(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央視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
    央視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那麼探測器在太空中飛行,靠什麼分辨方向呢?其實也是通過「看星星」。讓我們來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抵達火星。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途中,那麼在這上億公裡的路程當中,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並且保持姿態穩定的呢?這就離不開一個重要的裝置,叫作星敏感器。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火星,央企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製探測器及著陸巡視器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環繞器由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製一起來了解下吧!天問一號將實現對火星「繞」「著」「巡」三合一「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火星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從發射到著陸分幾步?
    2020 年 4 月 24 日中國航天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將依次編號。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一條條橢圓形軌道構成了獨特的字母「C」的形象,太陽系八大行星依次排開。
  • 「天問一號」升空 這些「硬核」知識講給孩子聽
    火星,中國來了!「天問一號」升空,這些「硬核」知識講給孩子聽火星中國來了!7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第一步為什麼取名叫「天問」?
  • 國產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飛行路程達一億公裡
    據國家航天局報導,截至今天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程達到1億公裡,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距離地球約1075萬公裡。
  • 「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7個月長途跋涉奔向火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 我國開展火星探索之旅
    「天問」是我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此次「天文一號」的發射成功將開始一次對火星的探索之旅。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點點滴滴
    根據目前的消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7月23日於海南文昌發射。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旦成功,中國將是人類歷史是第二個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國家。1976年美國的「海盜號」火星探測器是人類第一次將探測器登陸火星表面。當然了,蘇聯也在1971年聲稱成功把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不過除了蘇聯以外,別的國家一般公認此次著陸是失敗的。
  • 火星我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這三大任務
    據天問一號總指揮李振才介紹,天問一號到達火星總路程有4.7億千米。天文一號從2020年7月23日發射到今天,已經飛行了167天,截止到2021年1月3日,總飛行路程有4億千米,距火星還有830萬千米,預計2月10日前後會進入火星軌道。火星與地球最遠距離也是4億千米,為什麼天問一號飛行了4億千米還沒有到達火星?
  • 火星,中國來了!「天問一號」升空,這些「硬核」知識講給孩子聽
    7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長這樣↑↑↑為什麼取名叫「天問」?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的「天問」一詞,出自我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所著《楚辭》中的同名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則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天問一號探測器即將發射,我國有望加入火星俱樂部
    根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布的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將於7月20日至25日在中國南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擇機發射。天問系列是我國對行星探測任務的命名。我國首次對火星進行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命名為「天問一號」。它是在今年4月24日正式確定命名的,源於屈原長詩《天問》,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變道」
    10月9日23時,在我國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天問一號在軌道設計中,安排了一次深空機動和四到五次軌道修正。這次深空機動相當於唯一一次「變道」,意義重大。至此,探測器飛行軌道變為能夠準確被火星捕獲的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也就是說,沿著變道後的軌道飛行,天問一號就能直接抵達火星附近。據國家航天局消息,天問一號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其間還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啟程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天問一號飛行任務是中國航天強國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標誌性工程,也是中國航天向太空進一步深入發展的裡程碑工程。」如果這三個任務都成功發射,它們將於明年2月抵達火星。其中天問一號計劃進入橢圓軌道2至3個月,然後嘗試在行星表面著陸。2011年,中國螢火一號曾作為第一次火星任務,通過俄羅斯火箭發射,但是火箭在發射後不久發生故障,無法逃脫地球的引力,太空飛行器最終在大氣層中燒毀。
  • 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將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以前我們探月,最遠是到地月軌道,處於地球的引力圈。現在要到火星,不僅有地球,還有太陽和火星的引力影響,因此這次火箭系統有很大的變化。」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解釋。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去火星的「徵程」中並不「寂寞」
    七至八月分,分別有阿聯的「希望號」探測器、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美國的「毅力號」探測器都成功升空,相伴而行,共同為行星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說句題外話,歐盟和俄羅斯的 ExoMars火星探測器 計劃上半年發射,但因為疫情原因而延遲。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飛行超過一億公裡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消息: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與地球飛行距離累計超過1億公裡。2020年7.23日火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發射中心升空。從地球飛往火星,截止到8月28日10時08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與地球距離已經飛行大約一億多公裡,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正常。
  • 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科普來了
    每經編輯:彭水萍 據人民日報,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統完成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電博微16所、38所、43所及中電博微聖達科技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貢獻著安徽科技的力量。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其中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由中國科技大學研製,其主要功能是獲取火星空間磁場環境高精度數據,全面準確地測量火星空間邊界層,探測火星南部局地巖層的剩磁及火星感應磁層,研究近火空間處的行星際等離子體和行星際磁場等,同時還會結合其他載荷儀器對火星大氣中的粒子逃逸等問題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