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7月25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7月24日22時22分25秒,「天問一號」環繞器上的重要載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成功開機。它是13個火星任務主載荷裡首個開機工作的產品,也是整個火星任務中唯一長時間運行的科學載荷。
該產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和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
測量的近火星空間的帶電粒子分布情況,可以與磁強計、離子和中性粒子分析儀等環繞器有效載荷,聯合分析火星大氣逃逸的原因。
此外,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測量的從地球至火星的帶電粒子分布情況,可以提供抗輻射設計所需的參考數據,從而保護太空飛行器、以及未來探索火星的太空人的安全。
510所於2016年4月承擔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研製任務,經過多輪技術交流與溝通,最終選定了與近物所聯合組成研製團隊。
該項目的技術負責人王鷁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受限於工程指標的苛刻約束,必須採用單個探測器系統對質子、電子、α粒子和重離子進行複合探測,並進行粒子能量測量和種類鑑別,該方案是國內首次採用的集成探測方案,技術難度和實踐風險非常大。
近物所孫志宇團隊、蘇弘團隊和510所胡向宇團隊等研製人員從問題分析、方案設計到試驗驗證奮戰了3個多月,先後解決了物理探測方案設計和大動態範圍、高靈敏度的讀出電子學電路設計、探測器架構設計、高精度低噪電源、電子學刻度等多項技術難點,滿足了火星探測任務對產品技術指標的要求。
在產品實現過程中,研製人員又面臨了新的難題:探測器需要保證帶電粒子有效進入探測器,同時又要阻擋空間環境中的光線「混入」,必須在入射口安裝一片厚度僅為2μm的金屬擋光片。
「薄如蟬翼讓眾人驚嘆,而面對比蟬翼還要薄100倍的金屬箔片,讓『輕輕拿起』這樣簡單的操作都變得無法實現,更別說要開展力學等一系列實驗了。」王鷁說,在完全沒有經驗借鑑的基礎上,510所工藝人員嚴把材料選擇、工藝驗證等各環節要求,圍繞金屬箔片的「夾持」「裁剪」「定模」「固定」等各環節開展了一輪又一輪研究工作,終於實現了微米級金屬箔片無損安裝。
隨著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正式開機,它將開啟漫長的工作模式,完成它肩負的探測星際空間和火星空間環境等一系列重大任務。(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