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天問一號」火星機器人將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使我們真正進入深空、走近火星,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天問一號」火星機器人長這樣
在成功著陸之後,「天問一號」火星機器人將進行「拍照留念」、探測物質和元素、探測環境和偵測火星淺層地質結構,以及探測火星氣象等。同時豎立在前端的桅杆頂端的全景相機,可以幫助機器人自主避障。
該火星機器人還裝有4個「大翅膀」,這正是太陽能電池板,為火星車提供能量來源。
如果把火星機器人比喻成一隻蝴蝶,桅杆與相機是它的頭和眼,那麼尾部則是用來和地球取得聯繫的機器設備,不但可以從中獲得動作指令,更能通過它來將在火星上探尋到的珍貴資料回傳到地球家園。
在動輒零下幾十度的火星,這輛火星車一般在氣溫舒適的午後工作,同時儲存電能。同時它還有面對威力地球 12 級颱風颱風強 6 倍沙塵暴。美國的火星車就曾因為沙塵暴而故障。
天問一號火星車設計壽命為 90 個火星日,但實際能服役多久不好說。比如設計壽命同樣是 90 天的火星車機遇號,卻因為沙塵暴吹開了太陽能電池板的塵埃得以繼續工作。最終機遇號在火星上工作了 15 年,以秒速 1 釐米在火星表面行駛了超過 45.16 公裡,創下了火星車的行駛距離記錄。
我們為什麼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將天問一號送上天?不只是證明我國航天實力,還要進一步探索火星。這次天問一號共攜帶了 13 臺探測儀器,分別肩負著不同的任務。
其中軌道器的 7 臺儀器,負責探測火星的地形地貌、巖石分布、氣候變化。其餘 6 臺儀器則放在火星車上,探測火星地下土壤的成分和分布,並搜尋水冰信息。這些探索將進一步為我們揭開火星的面紗,可能會給火星的演化過程、是否存在過生命等問題上給出更全面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