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終於知道火星大氣丟失的原因

2021-02-15 科學解碼


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消息,美國東部時間11月5日14:00(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00)美國宇航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該局正在火星軌道運行的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MAVEN)在其最初6個月內獲得數據的初步分析結果。這些結果首次以確鑿數據的形式揭示了火星大氣散逸的速率、路徑以及火星大氣的演化歷程。同時,MAVEN的探測結果也表明,在火星形成之後不久,這顆星球上出現生命的機會便已經不復存在了,而當時,地球上剛剛出現最原始的微生物。

  MAVEN的探測數據表明,在過去火星曾經擁有相對濃密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從而使其得以維持一定大氣壓強並確保液態水能夠在其地表存在。然而在大約37億年前,這顆紅色星球便失去了其大部分的大氣。

  MAVEN探測項目首席科學家,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大氣與空間物理學實驗室(LASP)的布魯斯·雅各斯基(Bruce Jakosky)表示:「我們認為整個過程大約發生在42~37億年前。」

  不過,他同時也指出,MAVEN的這一發現並不能排除火星作為古老生命誕生地的可能性。畢竟,科學家們知道地球至少在大約38億年前便已經出現了最早的生命形式,並且一項最新的發現表明地球上甚至可能在41億年前便已經出現了生命。

  雅各斯基指出:「在地球上最早生命誕生的時期,火星似乎仍然擁有較為溫和的環境。但這並不能表明火星上當時產生了生命,但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至少,提出火星上是否可能出現過生命,這不是一個愚蠢的傻問題。」

  變化中的火星

  眾所周知,今日的火星寒冷而乾燥(儘管上個月NASA剛剛宣布在火星地表發現了季節性存在的液態水體,但那只是非常局部地區並且數量非常少的),但在遙遠的過去,火星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正在火星地表工作的好奇號火星車以及其他探測器獲得的數據表明在數十億年前,火星曾經擁有過溫和溼潤的環境。當時的火星地表存在著廣泛的河流和湖泊系統,甚至是覆蓋火星表面廣大地區的巨大海洋。

  這顆星球的巨大轉變是與其大氣散逸有關的,今天的火星大氣密度僅相當於地球上海平面處大氣密度的1%不到。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想要了解火星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這正是價值超過6.71億美元的MAVEN探測器所要弄清楚的問題。

  自從2014年11月以來,MAVEN探測器一直在火星軌道上對這顆星球的上層大氣情況進行監測,測量這裡的氣體成分向太空散逸的速率。這顆探測器的工作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火星氣候演化歷史以及在遙遠的歷史上曾經孕育生命的可能性高低。

  11月6日,美國《科學》雜誌以專刊形式報導了MAVEN項目組發表的一系列探測結果。比如其中一項研究認為過去更加強大的太陽爆發可能在造成火星大氣丟失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那篇文章中,雅各斯基和他的同事們報告了在2015年3月發生的一次劇烈的日冕物質拋射(CME)事件對火星大氣產生的顯著影響。日冕物質拋射是一種劇烈的太陽爆發現象,當其發生時太陽會向外釋放出大量高能帶電粒子流。根據MAVEN探測器的最新測量結果,目前火星大氣每秒大約損失100克物質,但在發生CME等太陽爆發事件期間,這一速率將會提升10~20倍。

  相比今天,在大約40億年前這樣的太陽爆發事件強度更高也更加頻繁,與此同時太陽產生的極紫外輻射強度也要比今天高得多。強烈的太陽風會猛烈轟擊早期火星的大氣層。雅各斯基指出,所有這些都會造成火星在其演化早期階段的大氣丟失。

  而所有這些都發生在火星失去其全球性磁場之後不久。在此之前,火星的磁場保護著這顆星球,對抗來自太陽風的侵蝕,而當磁場逐漸消失,這種保護也隨之消失了。在那之後,在短短數億年內,火星大氣向宇宙空間的散逸率大大提升。

相關焦點

  • 火星上原有的大氣和水消失去哪裡了?
    數十億年間的太陽活動,可能是火星大氣層大量丟失,改變火星氣候的重要原因。數十億年間的太陽活動(太陽風和太陽風暴等),是火星大氣層大量丟失,改變火星氣候的重要原因。相對於火星,地球因有磁場的保護,使太陽風帶來的高能粒子流發生偏轉,保護了地球大氣。
  • 火星大部分大氣去哪兒了?太陽風吹跑了
    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點,美國宇航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MAVEN)的重要發現。「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MAVEN)俗稱「馬文號」,是世界首顆專門研究火星大氣的探測器,它發現了火星由早期溫暖溼潤,表面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的環境,變成今天乾燥、寒冷星球的關鍵性原因。
  • 火星探索圓滿完成,火星大氣消失之謎,終於有了答案!
    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簡稱為MAVEN,這項任務就是為了探明火星大氣的演化,大氣的成分以及火星大氣和太陽系的關係,通過高精度儀器的測量發現,火星大氣消失之謎,根據計算機建模發現火星在遠古時期,或許存在著厚厚的大氣層,只不過現在這些大氣層都慢慢消失了,而消失的原因竟然是這個!
  • NASA揭火星氣候變化之謎:太陽風剝離火星大氣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科學家在記者會上公布火星氣候變化的最新發現,身後大屏幕顯示太陽風暴颳走火星大氣層物質的想像圖。而早期的火星比現在要炎熱和溼潤得多。自從於2014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後,美國「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就試圖查明為何會產生如此劇烈的氣候變化。如今,NASA的科學家們根據「MAVEN」傳回的數據得出初步結論認為,是太陽風剝離了火星的大氣,使這顆星球變得荒涼乾燥,將原本炎熱和覆蓋流動水的火星表面徹底改變。
  • 火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持續上升 而NASA仍無法確定原因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某種原因正導致火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激增。儘管「好奇號」火星車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團隊盡了最大努力,將其數據篩選回地球,但現在科學家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儘管眾所周知,紅色星球在當前狀態下不支持人類生命,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大氣層中根本沒有任何氧氣。
  • 火星輕輕「吟唱」,就連科學家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項由五個課題共同研究的報告今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上,使人們終於得以一窺火星表面內外一系列驚人的活動。 洞察號探測器於2018年11月著陸火星,經歷了漫長痛苦的下降過程,最終著陸在火星赤道附近一塊平坦、開闊的平面上。從那時起,這艘太空船便開始用一個極其精密的地震測量儀和一排附加儀器來讀取火星數據,以便科學家們釐清火星的地質活動和內部結構。
  • 火星大氣為什麼神秘消失?
    然而現在的火星,大氣稀薄程度令人咂舌,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一嚴重的後果呢?  現在的火星大氣非常稀薄,大約含有95%的二氧化碳,蘇格蘭大學環境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蒂姆·湯姆金森在對火星隕石進行研究時認為遠古火星上發生了全球性的極端事件,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極度降低,失去大部分大氣的火星開始冷卻下來。
  • 美國宇航局的MAVEN任務圓滿成功,火星大氣消失之謎終於得以解開
    通過測量火星大氣如何與太陽相互作用,原子和離子——這些粒子是如何被吹離火星並消失在太空深處的,通過研究太陽風、極光和其他大氣效應,我們不僅可以得知火星目前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還可以弄清楚它是怎樣變成一個如此荒涼的的世界。此外,專家號於2013年發射,具備與火星軌道上的漫遊者號、著陸者號和其他衛星通信的能力,這意味著它可以同時從多個點提取有用的數據,而不用向地球發射需要20分鐘才能返回火星的信號。
  • 科學家確定了火星上沒有水的原因
    一個美國科研小組進行了科學研究,從而確定了火星上沒有水的原因之一。科研論文化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研究人員發現,在沙塵暴期間,行星表面的水到達了大氣層的上層,水在那裡轉變為原子氫,後者逃離火星大氣層
  • 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原標題: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劉園園)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MAWEN)探測任務發現了過去40億年中火星大氣演變的關鍵因素: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 火星稀薄的大氣孕育了神秘的發光
    ​「火星大氣和揮發物質進化」探測器(MAVEN)在對火星展開全面探測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神秘現象,火星會呈現螺旋狀的出現全球性發光現象,這可著實讓科學家們「糾結」了一把。物理研究所的尼克·施耐德表示:「出現在火星南極和整個半球的螺旋形發光主要是由極紫外光造成的,它們確實可以讓火星發光這我們是知道的,但是形成這樣的螺旋狀就很奇怪了」。
  • 科學家發現火星氧氣含量異常:原因不明
    近日,據外媒報導,「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的研究團隊發布了一篇關於火星大氣中氧氣變化的論文,文中指出火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異常。文中指出,火星上的二氧化碳、氮氣和氬氣等氣體濃度變化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比如冬季二氧化碳氣體在兩極凍結,而春季和夏季又會升華,因此濃度會發生季節性變化。
  • 火星失水原因找到了,離殖民火星還遠嗎?
    新證據顯示,火星失水的原因,就來自它的季節變化和這些可怕的塵暴火星上乾涸的湖泊河床表明,在火星歷史早期上,如今荒涼乾燥的地表上存在過水的痕跡。然而,現在,現今火星上僅存的水只有空氣中的水蒸氣、水冰和兩極的冰帽。
  • 科學家研究稱火星大氣遠比地球乾淨
    近日一組法國和俄羅斯科學家,包括三名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MIPT)專家,宣布發現了火星大氣層的一種新特性。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7)行星大氣——地球和火星
    太陽和類木天體中富含這兩種元素就是這個原因。另外,在類木天體中存在的內部能源問題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即,天體中存在著大量的放射性物質,而放射性物質蛻變產生的熱量就是能量的產生原因。從上面的理論闡述中,主要說明的是,在小天體碰撞天體的過程中,產生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氣體。這就是說,在 地球剛剛形成之初,地球上的氣體應該是二氧化碳氣和二氧化硫氣體。
  • 火星結構,大氣
    研究人員利用過去兩年中從MAVEN太空飛行器收集到的數據,繪製了地球以外行星的高層大氣的第一張風循環圖。 新的火星風圖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火星氣候的運行情況,從而更準確地了解其古老的過去和正在進行的演變。
  • 火星大氣水蒸氣分布圖出爐
    小】 語音播報   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和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的科學家與來自法國和美國的科學家一起繪製出火星大氣的水蒸氣分布圖
  • NASA 第一次繪製出火星的高層大氣風向圖
    聽了這個建議,全場陷入了沉默,在Benna的盡力勸說後,加上洛克希德·馬丁的航空艦建造師的擔保,他和他的團隊的建議終於被採納,這一切都是為了繪製火星上的風向測繪圖,並且在幾天刊登在了《科學》這本雜誌上。
  • 火星氧氣表現出怪異季節性 科學家懷疑和火星甲烷有關
    (SAM)已經連續三個火星年對火星大氣成分進行分析了。火星空氣中的大多數化學物質都以預測的方式活動,在一個火星年中的任何一個特定時間上根據二氧化碳的含量或增或減。但火星上的氧氣不一樣。根據周二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上的一篇論文,在春季和夏季,火星上的氧氣出人意料地增長了30%以上,然後在秋季回落到預期的水平——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找出這背後的原因。
  • 火星探測器傳來不幸消息!鑽頭「鼴鼠」被無情彈出,原因還在分析
    科學家希望通過"洞察"號了解火星內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狀態、地質構造,以及火星內部溫度、地震活動等情況。目的是想嘗試回答一個科學界最基本的問題:火是如何形成的?根據3D圖像顯示,"洞察"號著陸器終於將其超靈敏的地震儀置於火星表面。該儀器旨在通過探測"火星震"的轟鳴聲來揭示有關火星內部的謎團。幾周後,著陸器首次聽到了火星上的微小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