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2017年,華大基因(300676)成功登錄A股創業板,貝瑞和康(000710)借殼天興儀表成功登陸A股主板市場。我們都是時代的幸運者。在高校裡,基因測序正在改變科研格局。在臨床上,基因測序正在挽救無數病人的寶貴生命。
懷著激動的心情,覺得有必要以一個公司普通員工和行業從業者的視角,將行業發生的故事用文字記錄下來。
全文主觀意識頗重,格局不大,從大行業小公司的角度出發,親自書寫行業變革下的「小家」。文中列舉公司或人物與本人無任何利益關係,部分人物或公司如有遺漏敬請諒解。
通篇基本以一「大」一「小」的敘事風格,用時間軸並行的方式為大家展開中國基因測序行業這幅宏偉的畫卷。大包括行業領軍企業領軍人物以及一些重要的科學家,「小」不僅指全國無數同行,更是代表千萬的生物行業從業者和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大家彼此努力,共同推進整個行業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歷史雖不能被歌頌粉飾,我們卻不能將這段偉大的歲月遺忘。無數來自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科學家們,正投身於基因測序事業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要感謝諸如華大基因、博奧晶片、貝瑞和康、諾禾致源等企業的開拓精神,在前期用了極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在這片土地上將基因晶片和高通量測序服務逐漸培育成一個規模化的產業。許多公司無形中享受到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所帶來的隱形福利。我們作為整個行業的潛在受益者更應該懂得,這段光輝歲月值得被銘記和書寫。你我小小的一份力量,都有可能改變整個世界。
前言:也許汪建先生沒有想到,20多年前和於軍教授、楊煥明教授一個小小的決定,會在20年後的中國孕育成一個龐大的產業。同樣也是20多年前,聯川生物創始人納米材料學家周小川教授和核酸化學專家高曉連教授在密西根州一次跨學科的碰撞竟然產生了光化學核酸原位合成寡核苷酸和數字光刻微流體晶片最初的模型。這對傳奇夫婦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基因科技事業。一項偉大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為美國乃至全球儲備了大量的基因科技人才,激發無數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為之奮鬥一生!
① 破土而出,萌動新綠——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新紀元
人類基因組計劃Timeline
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攜PCR技術和taq聚合酶之餘威,以破解人類DNA密碼為己任,誓將腫瘤、衰老及心血管等疾病扼殺在搖籃之中。這項耗費幾十億美元的宏偉計劃比肩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計劃,讓全世界的科學家為之瘋狂。既有諾貝爾獎獲得者James Watson組成的多國正規軍,也有J. Craig Venter帶領的另類攪局者。其中Venter帶領的科學家將鳥槍法發揮到極致,組裝軟體Celera Assembler - Whole Genome Shotgun Assembler至今仍在基因組學的研究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左圖為諾貝爾獎獲得者,DNA雙螺旋發現者James Watson。右圖為原NIH高級科學家、前Celera首席科學家,現Human Longevity公司執行長J. Craig Venter。
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浩大的運動不僅為基因科學在工業界和學術界培養了大量的儲備人才,更是帶動了上下遊一系列產業鏈,如試劑耗材、儀器設備乃至超級計算機和伺服器硬體供應商。applied Biosystems (ABI,現為賽默飛世爾)、熱電(賽默飛世爾前身)、Bio-Rad、Invitrogen(現為賽默飛世爾)、Life Technology (現為賽默飛世爾)、惠普分析儀器部門(現為安捷倫生命科學部和儀器分析部)、Genentech(已被羅氏收購)、Qiagen、Sigma化學、Affymetrix(現為賽默飛世爾)、羅氏診斷、默克、Pacbio、Ion Torrent(現為賽默飛世爾)、Promega、New England Biolabs、Mettler Toledo等公司在此期間將產業不斷做大做強。尤其是以晶片業務起家的Illumina在收購Solexa後更是一舉成為高通量測序市場的寡頭,全球份額超過7成。
無論是波士頓的劍橋鎮、北卡的三角洲、舊金山的灣區還是聖地牙哥蔚藍的海灘,生物技術產業在上世紀末的北美蓬勃發展。HGP計劃帶來的蝴蝶效應至今仍在工業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彼時的中國依然缺少一批具有國際號召力的領軍企業。
就這樣,汪建、於軍和楊煥明等人於1997年在張家界開始籌備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並將最先進的科學理念從國外帶回中國。這一小小的舉動為今後中國的基因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後來,中科院人類基因組中心、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南方基因中心、杭州華大基因研發中心、杭州沃森研究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機構相繼成立。一步步壯大的華大基因不僅在基因測序事業的發展道路上披荊斬棘,更是為業界持續「輸送」了大量的人才,這些從華大基因出走,獨立門戶另立山頭的公司被業界戲稱為「華小」,這股不容小覷的勢力和華大一起撐起了中國基因測序產業的半壁江山。
(華大系創業公司列表,調研資料引用自基因慧,侵刪)
同樣,1997年的密西根州,著名化學家和合成生物學家高曉連教授在參觀自己丈夫周小川教授的實驗室時,從這些密密麻麻的多晶矽片裡發現了大規模合成DNA序列的秘密所在。這種原本被用於製造液晶顯示器面板和半導體晶片的多晶矽片,誕生了後來聯川生物的兩項王牌技術:微流體晶片技術和大規模並行光化學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文庫技術。一位納米材料學家和一位合成化學家在二十年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開啟了一段新的徵程。
聯川生物利用微流體晶片,原位合成DNA寡核苷酸鏈原理示意圖,US Patent: 7544793
②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融資舉步維艱,依舊不忘初心
創業初期都是無比艱辛,行業裡充滿著各式各樣近乎於理想主義狀態的創業者們,可是他們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融資。
雖有政府支持的幾千萬資金,那個2000年對於汪建先生而言過得並不輕鬆。融資開展舉步維艱,資本抵押一降再降,從先前的4000萬一路降至1000萬。所有的情懷與夢想在資本面前變得無比脆弱。由於成本過高和政府的搖擺不定,很多一起參與HGP計劃的公司最後都入不敷出。即便如此,於軍教授以及楊煥明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依然出色完成了HGP那1%的測序任務,在該領域實現國內的重大突破,並得到了官方的肯定。
後來水稻基因組、家蠶基因組(當時王俊、李瑞強等人都有參與)的相繼發表以及SARS等重大公共衛生領域突發事件的迅速響應,讓華大基因在業內聲名鵲起。2007年後,華大基因正式遷至深圳鹽田,並在2010年獲得了國開行15億美元的戰略性資金,完成了Illumina迄今為止史上最大的一筆採購訂單——128臺Hiseq 2000測序儀。這樣的採購金額即便放在現在依舊是大手筆!
水稻基因組和家蠶基因組榮登當年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雜誌,成為封面文章
而彼時的美國,周小川和高曉連夫婦憑藉大規模微陣列DNA人工合成技術得到了美國防務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和某著名五百強藥企旗下科研基金以及機構風投給予的數千萬美元的頂級資助,組成了一個幾十人的研發團隊,籌建Xeotron基因晶片公司。這個團隊中的成員們後來相繼成為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分別在Sigma化學、安捷倫、賽默飛世爾、摩託羅拉等行業巨頭的R&D部門內擔任高級研發科學家。其中包括高曉連教授的得意門生Emily Leproust和原摩託羅拉高級研發工程師尤其敏博士等。
Emily Leproust在離開高曉連教授的庇護之後,被惠普(是的就是那個做印表機的)公司的儀器分析部門高薪聘請,擔任生命科學部門的技術總監。後來惠普將印表機+PC業務與分析儀器部門拆分,後者成為獨立運營的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安捷倫科技。就這樣Emily Leproust作為CTO協助安捷倫開發了一系列頂級的產品,尤其是化學核酸產品的研發,填補了公司的技術空白,為安捷倫立下了汗馬功勞。
聯川生物首席科學家高曉連教授的得意弟子,原安捷倫生命科學部CTO現Twist Bioscience創始人Emily Leproust
後來Emily Leproust單飛之後,成立自己的公司Twist Bioscience,並擔任執行長兼技術總監,成為合成生物學領域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在獲得了Illumina數千萬美元的風投資金後,開始在DNA人工合成領域發力。在2017年,Twist更是跨界與微軟合作,投身於非常前沿的DNA存儲研發工作。哈佛大學著名遺傳學家George Church曾在2012年將一本遺傳學書籍存入不足1g的DNA中,2017年他們更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在DNA中儲存上了電影。
DNA存儲把數據進行二進位和四進位的相互轉換,成為目前密度最高、安全性最好的存儲方式
在國內,除了聯川生物郎秋蕾博士領銜的「嫡系部隊」外,杭州優思達公司總裁尤其敏博士在美國工業界從事研發工作多年,相繼在摩託羅拉等行業巨頭內擔任高級研發工程師。回國創業後帶領研發團隊在分子診斷領域耕耘多年,成為了行業翹楚,得到了包括羅氏診斷在內一些行業巨頭的高度評價。
尤其敏博士接受媒體採訪,圖片來自於生物探索,侵刪
即便周小川教授麾下有著無比強悍的研發團隊,最後也在資金上遇到過不小的麻煩。但是他並不氣餒,有過第一次創業經驗後,周教授於2003年和2004年相繼成立Atactic Technologies以及LC Sciences(原聯川生物美國總部,現聯川生物美國研發中心),在沒有引入風投一分錢的情況將公司運作至今(聯川杭州總部於2016年引入數千萬天使輪風投基金)。公司的獨門秘籍,小RNA測序、小RNA晶片以及降解組測序在全球科研市場上所向披靡,無人能及。而寡核苷酸文庫OligoMix? 也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基因液相捕獲技術以及DNA存儲等科技新潮的帶領下,有了更為廣闊的應用場景,迎來了新的春天!
2003年後,周小川教授創業歷程
同樣,在2011年,諾禾致源傳奇人物李瑞強博士從華大基因辭職後,攜帶一眾骨幹精英一路向北。前期在沒有獨立實驗室的情況下,堅強地存活了下來。公司選址極具智慧,依靠中國農科院和中國農大等動植物測序客戶密度較高的區域開展業務,從科研市場上硬生生地殺出了一條血路。李瑞強博士作為基因組組裝軟體Soapdenovo開發組的首席科學家,他的重要性舉足輕重。之後諾禾致源在市場上逐漸做出了屬於自己的口碑,並在2016年一舉拔得頭籌,成為大陸市場上高通量測序科技服務第一品牌,總營收達5億元人民幣。要知道當年的李瑞強博士也經歷過很多資金問題,但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據最新消息,諾禾致源已於今年獲得超過5億元的B輪融資。
借用百邁客董事長鄭洪坤的一句話來說,「要有長期創業的準備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基因測序行業的無數先輩用經驗告訴我們,即便困難在前依舊不忘初心。
③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破解基因測序產業化之謎
即便「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這句口號所帶來的負面形象由來已久,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恢復高考到現在,中國依舊並不缺乏體量龐大的生物技術公司,甚至是在華大基因舉步維艱難撐大局之際,仍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吸收了大量的就業人口,如分裝試劑起家的上海生工、主打生物晶片的北京博奧晶片、壟斷酶製劑半壁江山的大連寶生物Takara(日)、主營CRO和外包業務的藥明康德以及無數試劑盒耗材儀器供應商和一代測序服務商。這些公司為高通量測序市場的騰飛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而高通量測序恰恰是成為引領行業革命的關鍵步驟和訣竅之一。
一邊是生物技術等相關學科年年成為就業率紅牌專業的榜單常客,一邊是施一公和饒毅等人在為生命科學專業搖旗吶喊。諸如陳列平、王曉東、莊小威等早年留美的科學家在歷經磨難後終於功成名就,麾下弟子也已多在全球的頂級機構中擔任高級PI或首席科學家。可是絕大部分普通學生,考慮的卻是十分現實的問題,如何靠自己專業中學到的東西來養活自己。
也許這又是一個時間上的巧合,在千禧年即將來臨之際,中國高等教育史上迎來了極其重要的一刻——高考擴招。急劇增加的大學生為今後基因測序行業在工業界的擴張儲備了大量人才,可是當時大陸的工業界並沒有做好吸收這些應屆生的準備。許多公司並不需要如此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工資少、技術含量低、工作強度大是當年許多生物技術公司的常態,儀器設備和試劑耗材供應商更是不需要應聘者有多少高深的知識儲備。
就這樣,高校擴招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改行換公司考國企考公務員成為許多學子們無奈的選擇。有句調侃的話說到,21世紀之所以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是因為你在中國的各行各業都能找到生物專業的畢業生。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曾經說過,企業起源於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是受市場規模限制的。所以沒有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就不會有大規模企業供給的出現。英國著名新聞類雜誌The Economists在這幾年曾經毫不客氣地指出(不止一次):Doing PhD is often a waste of time。裡面的文字更是惡毒地將大學培養出來的學術人才形容為蘑菇般的泛濫和廉價,其中化學專業和生物專業是重災區,認為PhD overproduction。
經濟學人雜誌曾不止一次批評學術界博士量產的困境
增長緩慢的學術職位與激增的畢業生數量形成鮮明對比,許多人在完成學術訓練後只能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去競爭一個學術職位,而工業界除了少數R&D部門,並不需要大量的高級「工人」來完成那些擾人的重複勞動,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科研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副產物,其發展軌跡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人們往往認為科學進步推動技術發展。事實上無論是英國的工業革命還是後來美國的電氣化革命都證明了一個現象,即生產倒逼技術創新,工業界巨大的生產需求才會逼迫學術界進行技術革新——由需求推動,由供給維持。不僅如此,學術界並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這需要政府把納稅人巨量的資金投入到科研中。所以大陸學術界的蓬勃發展享受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發展紅利,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副產品。
一個國家在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前期,需要完成最原始的農業革命和低端製造業(鄉鎮企業)。之後服務於低端製造業的諸如鋼鐵、工具機、自動化、金融服務、總部經濟CBD等產業將中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完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的大國,為中國開啟信息化時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清華大學文一教授所創立的工業化革命 「胚胎發展」論。同樣,中國當下的生命科學產業經過幾十年的「胚胎」期後,即將在不久的將來迎來行業大爆發,而引爆這個行業的核心秘密之一就是基因測序。
文一教授氣勢磅礴的力作
隨著國家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先前從國內外學術機構完成科研訓練的研究生,繼續在高校從事科研崗位。這些壯大的科研力量從最簡單的模仿起步,開始產出一些小論文。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在全國相繼建立,帶動了試劑耗材代理商和分裝公司的蓬勃發展,為今後中國生命科學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某高校現代化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一角
從低到高是所有產業的必經之路,任何事物都不能違背這條鐵律。但是試劑耗材如同糧食,屬於實驗室的剛需產品,剛需產品一旦形成規模後就會出現彈性需求品(如高通量測序)。前期體量不大,卻極易在形成規模後引爆產業革命。中國早期發展起來的生命科學產業如低端試劑耗材生產和高端試劑耗材代理分裝就像氧氣,那麼高通量測序就是點燃產業氧氣的火花(這也是文一教授的類比)。這一行業不僅需要就業人員接受過高強度的學術訓練,更是對伺服器以及高端設備的需求有了質的飛躍。早期的生物公司大多被貼上了勞動密集型的標籤,而高通量測序不僅屬於勞動密集型,更屬於智慧密集型和精尖設備密集型的高科技企業。
基因測序行業必不可少的三劍客:高通量測序儀、高性能計算集群和基因大數據解讀
接下來華大基因、博奧晶片等公司在培育市場習慣上功勞功不可沒。2011年後諾禾致源更是扛過了科研服務的大旗,在2016年後一舉奪得高通量測序公司在科技服務領域的頭把交椅。此外由於行業過於個性化的需求形成企業各自的細分領域,如美吉生物主打微生物,未來組主打三代測序,聯川生物主打小RNA晶片和小RNA測序等。
為了將科技服務醞釀成一個產業化的市場,華大基因等早期的先驅,花費了巨額的資金和時間成本,來慢慢孵育這個市場,讓大家接受科研服務部分外包這種新型的方式,繼而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培育了一個神奇的產業(高通量測序科技服務)。
華大和一眾華小及跟隨者,將產業的蛋糕越做越大,聯川生物作為眾多的潛在受益者之一真心向這些先輩開拓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有時候創新並不是狹隘的技術創新,
商業模式的創新也是一種偉大的顛覆!
所以小市場只能支撐小企業,大市場才能孕育大產業。產業規模化需要有規模化組織和調動勞動力的社會能力,顯然當下中國已經具備了該條件!高通量測序需要大量的儀器設備投入,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來解讀這些惱人的數據。這無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公司中這些個個身懷絕技的年輕人,將是今後基因測序行業從科技服務轉向臨床檢測乃至大眾健康領域不可多得的人才。
④ 白衣惹灰土,只需心如故——產業化之殤背後的偏見
2001年,耗費近30億美元的HGP計劃終於完成了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工作。如今單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成本只有不到1000美元,下圖展示的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公布的單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成本,從千禧年之初的一億多美元降至2015年的不到一千美元。2017年,隨著Illumina的Novaseq測序儀正式投放商業市場,單個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有望降至一百美元以下。
上圖為NIH統計的單個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截止2015年已降至1000美元以下
現在,各大測序公司紛紛布局高通量測序平臺。從2014年開始,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測序公司陸續購入了全新的高通量測序儀,如Illumina X-Ten以及最新的Novaseq系列。這場史無前例的測序儀「軍備競賽」又一次始於華大基因。
儘管華大基因早在2007年就敏銳地捕捉到了高通量測序可能會引發產業革命的信號,他們仍然沒有急於購入當時最新的羅氏454測序儀。2010年,華大基因與國開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利用15億美元貸款中的6億元,一次性從Illumina購入128臺Hiseq 2000高通量測序儀。這筆訂單仍然是Illumina迄今為止金額數目最大的一筆交易。
華大基因宏偉的基因測序儀器室一角
此後華大基因加速在科研服務領域的投入力度,除了協助老師在頂級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外,華大農業、華大醫學等事業部相繼成立。華大基因在完成對美國加州的測序儀製造商Complete Genomics收購之後,成立華大智造事業部,成為國內少數擁有自主核心測序儀專利的公司之一,牢牢地在產業鏈上遊佔有關鍵的一席之地。
在農業領域,華大基因在高科技育種方面一直走在學術產業化的前沿。在健康和臨床檢測領域,華大基因將盧煜明教授的科研成果與高通量測序這項新技術進行了一次大膽的產業轉化(前華大CEO現碳雲科技創始人王俊博士力推)。利用高通量測序對孕婦血液中的游離DNA進行檢測,華大基因再次走在全國同行的前列。這項被稱為無創產前診斷技術(NIPT)對孕婦懷有的小孩進行無創唐氏症候群篩查,避免了羊水刺穿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後來的NIPT行業先驅貝瑞和康以及後起之秀安諾優達等公司也相繼湧入這塊市場。
游離DNA(cell free DNA)研究先驅,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
對於貝瑞和康來說,這家有著Solexa和華大基因等優良血統的公司,在競爭激烈的高通量測序市場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江湖地位。執行長周代星博士早期在Lynx工作時,作為公司R&D部門的核心成員,提出了平面DNA放大技術。Lynx與Solexa合併之後,周代星加盟Illumina並於2010年創立貝瑞和康,逐漸將高通量測序技術大規模應用於無創產前診斷,成為NIPT市場的主要推手之一。
周代星博士接受轉化醫學網的採訪
2015年,杭州貝瑞和康基因診斷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測序儀NextSeq CN500以及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13/T18/T21)檢測試劑盒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批准。2017年公司成功借殼天興儀表,實現彎道超車,搶先華大基因成為嚴格意義上第一支登錄A股市場的高通量測序概念股。
2016年12月,停牌半年的天興儀表連續拉升10個漲停板。2017年1月6日,漲停板打破,當日換手率高達24.47%。今年最高價達74.66元,資本市場用行動說明了一切
而對於安諾優達創始人之一梁峻彬博士來說,2012年他聽從了內心的召喚,離開了工作多年的華大基因,前往北京籌辦安諾優達。當時,NIPT還處於市場培育期。他敏銳地捕捉了機會,義無反顧地進入了這塊潛力巨大的市場。終於在2014年,安諾優達獲得了國家計生委和藥監局的認可,成為國家第一批臨床測序應用試點單位。2017年,安諾優達發布已獲得CFDA認證的基因測序儀NextSeq 550AR和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13/T18/T21)檢測試劑盒。
2017年3月,安諾優達發布基因測序儀NextSeq 550AR,2016年營收達4億元
如果說早些年從華大離職自主創業的先驅大多數都創辦了科技服務公司(如諾禾致源、百邁客等),那麼近幾年這些華小的初創公司則更聚焦於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精準醫療方面(如碳雲科技、Wegene、吉因加等)。
WeGene創始人陳剛博士是一位極具個人魅力的極客
儘管如此,社會上各種質疑的聲音直到現在一直沒有停止過。在科技服務方面,很多高校的老師抱怨高通量測序的數據難以解讀,幾十萬的花費並沒有將這些測序數據變成手中的科研利器,也就是說新技術並沒有給科研工作者帶來更優質的體驗。
顯然高通量測序科技服務對於絕大部分科學家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這涉及計算機、數學、統計學、分子生物學、化學等綜合性知識。解讀這些數據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國內目前存在的幾百家科技服務公司承擔起了替學術界培養人才的重任。
在這期間,無論是諾禾致源、百邁客、美吉生物等具備一定規模的大型科研服務測序公司,還是諸如基迪奧、聯川生物等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服務商,都面臨這個棘手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不少老師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內,享受到了廉價的測序服務,成為科研的潛在受益者,加速學術論文發表的周期。據簡單估算,一個轉錄組測序費用從2013年的萬元級/每樣本,已經降至目前的千元級/每樣本。
在精準醫療方面,不少初創公司被貼上了諸如「騙子」、「基因算命」等大量負面標籤。許多新媒體和自由撰稿人用了很多惡毒的詞彙來描述這個亂象叢生的行業。可是基因檢測在過去的幾年內已經挽救了無數腫瘤病人的生命。
媒體惡毒的評價從來沒有停止過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用藥突變位點檢測Panel,利用液態活檢基因捕獲技術,在不進行組織穿刺的情況下,捕獲了血液中含有耐藥突變信息的游離DNA,在不增加病人痛苦的基礎上,第一時間獲取靶向藥的用藥信息。國際權威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液態活檢列為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術。因其無創性、準確性、動態性及可行性,液態活檢技術被認為可能是癌症診斷領域最激動人心的突破!測序巨頭Illumina成立子公司Grail專注於液態活檢市場。
2015年MIT Technology Review曾對液態活檢技術進行了詳細報導
而諸如體重管理、祖源基因等大眾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在經歷了美國著名第三方基因檢測供應商23andMe無數次波動後,也迎來了行業發展的新契機。23andMe有多款基因檢測產品已獲得美國FDA認證,國內一些專注於大眾健康管理類的基因檢測公司包括WeGene、水母基因、23魔方等公司都獲得了數目不小的融資金額,積極布局C端的大眾基因檢測市場。
國內外著名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
包括華大上市的那幾天,許多質疑的聲音一直沒有停下來過。網名為goldfarmer的自媒體作者,有理有據地羅列了N條看空華大基因的理由。
2017年7月21日,來自阿爾法工場的一篇質疑稿件將華大基因推上風口浪尖
但是利潤來自於偏見,資本市場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此外,更多文章對這些質疑的聲音發出了有力的回擊。同樣在當天,著名網絡財經頻道同花順財經刊登評論文章,從行業優勢、行業門檻和未來轉型等幾個方面給予了強力反駁。截止本文完稿之日,華大基因已經連續無量拉升11個漲停板,每股股價達56.03元。
同花順財經同日刊發文章強力回擊質疑華大基因的那些聲音
當這些所謂的評論家只是利用過去的數據來推測未來行業動態時,我們這些行業中的年輕人已經悄悄地改變產業改變世界。一眾從事高通量測序的生物公司並非外界所宣傳的那樣,屬於毫無技術含量的測序工廠。華大甚至在早些年被貼上了「測序工廠富士康」的標籤。喊出富士康口號的評論家,既不了解華大更不了解富士康。
著名網際網路媒體網易科技曾採訪華大前CEO現碳雲科技創始人王俊
我的GRE閱讀老師原新東方人氣教師陳虎平博士曾經潸然淚下地說過:「富士康是對中國工業化進程做出最偉大貢獻的企業之一。芒格說麥當勞把美國普通勞工組織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讓他們變成行為可靠的現代企業工人。富士康比麥當勞的影響更大,它把幾十萬中西部農村來的孩子們組織起來進行現代化的大生產。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工業生產是毛主席的夢想。這個夢想在富士康手裡大規模的實現了。……中國的工業化這二三十年主要是無數農村出來的打工者和無數學校出來的大學生在各自的崗位上共同努力造就的。缺了哪個部分都不行。他們都是偉大的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同樣,華大基因、諾禾致源、百邁客、美吉生物、藥明康德(明碼生物)、世和基因、安諾優達、未來組、WeGene、水母基因、23魔方、燃石醫學、海普洛斯、蘇博醫學等公司,當然也包括聯川生物在內,為無數從事生命科學事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讓心中的夢想與產業的發展完美契合,二十年來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逐漸完成產業升級和進化,為今後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⑤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行業群雄割據下的業務細分和年輕人的就業選擇
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宣布一項名為「精準醫學」的計劃,打算通過分析100多萬名美國志願者的基因信息,更好地了解疾病形成機理,進而為開發相應藥物、實現「精準施藥」鋪平道路。
2015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啟動「精準醫療」計劃
而彼時的中國,許多基因檢測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在我進入公司的2015年,全國從事科研服務和臨床基因檢測的專業測序公司不過148家,現如今已經突破2000餘家。這些測序公司在各自的領域不斷細分不斷耕耘,同時積極布局產業鏈的上中下遊。
國內基因測序產業鏈布局部分企業名單,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基因測序上遊包括測序儀等配套產業,典型的代表包括華大基因旗下華大智造生產的BGI系列高通量測序儀,瀚海基因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全新單分子測序儀等。上中遊包括建庫、試劑耗材、基因捕獲技術,面向對象主要為B端用戶等。聯川生物作為國內為數不多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公司,目前已從眾多公司中殺出一條血路,牢牢佔據產業鏈上中遊的核心地位。自主研發的多重PCR捕獲技術和液相捕獲技術已收到眾多公司的合作意向。
聯川生物於2015年正式將多重PCR基因捕獲技術VariantProTM投放市場。性能遠超國內外同行,成本不及同類產品一半,是全球唯一一家擁有一步法NGS建庫專利的基因捕獲公司。革命性兩大核心專利Relay-PCRTM和Omega PrimerTM帶來極為簡便的人工操作
國內類似的還包括專注於甲基化的鵾遠基因、液態活檢技術的狂熱分子安可濟以及基於雜交捕獲探針技術的艾吉泰康等公司。中下遊一般會積極布局C端用戶,目前又可細分為健康管理類檢測公司、臨床基因檢測公司和人工智慧大數據。健康管理類公司包括WeGene、壹基因、23魔方、美因基因、水母基因等。臨床檢測包括迪安診斷、吉因加、燃石醫學、金域檢驗、華大醫學、海普洛斯、明碼生物、蘇博醫學等,人工智慧大數據包括碳雲科技和奇雲諾德等。
產業發展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生物技術和基因測序專業媒體的崛起,有專注於測序的專業媒體如基因慧,測序中國等,也有綜合性媒體如生物通,生物探索,生物谷、貝殼社、轉化醫學網、Medsci梅斯醫學等,一些非營利性自媒體也在近幾年快速崛起,如解螺旋,小張聊科研,FreeScience,生信人等。
好一派生機蓬勃的景象啊!狂熱無比的投資者和激情四射的創業者共同譜寫一曲基因測序產業的新篇章。作為年輕人,要牢牢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去大城市去北上廣深杭去新一線城市的新區,和聰明的人一起工作。未來三十年是中國財富大爆炸的三十年,中國崛起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當你完成學業時,你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的同齡人,你用你自身的努力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升級。接下來你需要跟隨產業完成人生的第二次升級,這與考試成績和智商無關而是宏觀策略的大方向問題。
資本不會錯,演化不會錯。所有的上升通道都是狹窄無比,中國人民在過去的一百六十多年,經歷了三次失敗的工業化探索後,終於在第四次也就是1978年改革開放那年,成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工業化道路。同樣生物行業在中國沉浮數載,終於在精準醫療和大數據的大背景下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而測序將會是領跑這一輪行業爆發的先驅者繼而帶動基因大數據、基因編輯、免疫治療以及幹細胞產業。
德國著名量子物理學家馬克思普朗克曾經說過,「新的科學真理能夠獲得勝利,並不是因為它能說服其反對者,讓他們看到光明,而是因為反對者終究都會死掉,熟悉它的新一代人則會成長起來!」。一些叫囂的反對聲和生物行業的唱衰者,逐漸淹沒在了滾滾的歷史洪流中。我們年輕人無需多想,無需有大遠見,只需要盯著市場盯著資本,跟隨他們就能一起參與這場遊戲。年輕人和資本的路一旦被探索出來,就不會輕易停止。因為這條路是無數人的青春,是無數人的金錢和汗水!市場和社會競爭歡迎差異競爭,用嚴厲的結果去懲罰他們、用豐厚的果實去獎勵他們!(此處引用陳虎平博士的部分觀點)
結語:
本文撰寫初期,是以券商的行業調研報告形式展開,裡面更多是數據的堆砌,閱讀體驗不是特別佳。遂忍痛割愛,將已寫完的8000餘字全部刪除,以講故事的形式重新為大家展現這幅宏偉的藍圖。這樣的形式可能更加能夠為大家所接受。
有時候,這個偉大的國家並不需要太多批評的聲音,這個脆弱的產業需要更多的鼓勵。我可以在一天之內寫出幾百頁的文字,來吐槽高通量測序產業有多少坑爹,但是我不會!爭論是有價值的,而詆毀並不會贏得我們行業內部人士的足夠尊重,少數無節操的調研報告,既無數據支持,也缺乏內在邏輯和專業的新聞素養。我們需要實實在在做事的人,也希望這些文字的始作俑者用心去基層看看,多和產業人士有更深的交流!
我是著名經濟學家西蒙教授的忠實擁護者,有限滿足和局部設計等偉大思想對我日常的工作啟發頗多。我的GRE閱讀老師原新東方人氣教師陳虎平博士(微博@陳虎平)也對本文的寫作啟發很大。此外還要感謝李曉鵬博士(微博@李曉鵬1982)、文一教授等優秀學者常懷赤子之心,對我們這些年輕人有了莫大的鼓勵。
感謝公司老闆郎秋蕾博士對我工作上的大力支持,感謝休斯頓大學高曉連教授在我出國事項上盡心盡力的幫助,感謝公司其他同事對我的理解與鼓勵。
感謝社交平臺(微博、知乎、微信)上的一些陌生的朋友,尤其是身處行業第一線的朋友們。雖然你我互不相識,你們卻勇敢地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包括藥明康德陳巍(微信公眾號)、百邁客鄭洪坤(知乎)、WeGene陳剛(知乎)、基因課張旭東(知乎)、基迪奧周煌凱(微信公眾號)、華大產品經理Suez.張(知乎)、某高校PI Philip Yang(知乎)、popucui(知乎)等。其他媒體還包括著名證券評論自媒體君臨團隊(微信公眾號),機工戰略團隊(微博@機工戰略)、矽谷王川(微博@矽谷王川)、城南科學家(微博@城南科學家)等。
最後就業方向和產業走向僅代表我個人意見,我不是什麼點石成金的神奇人物,只是希望年輕人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有足夠的信心!我愛這個國家,我愛這個產業!
戰爭的號角已經吹響,年輕人應無所畏懼奮勇向前,青春無悔。我們正在用自己的汗水來建立一個屬於我們的新時代,基因測序行業,我們來了!
作者介紹:沈勵澤(網名Versemonger),碩士,聯川生物生物信息工程師。畢業於浙江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曾申請北美博士三年未果,於2015年加入聯川生物,深諳當前高通量測序產業的頑疾與痛點,致力於用更深的情懷和更好的服務成就聯川在業內低調清流的美譽。
(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