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成都6月19日電 (記者 張文)「總包公司直接發工資,用工單位想欠薪也欠不了。」聽了工友的解釋,李永慶恍然大悟:來成都打工已3個月,每到月末發薪日,他都會去銀行查詢薪水是否到帳。令他困惑的是,工友們卻從不擔心被欠薪。原來,是「勞務分包、工資不分包」的制度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2014年以來,四川將農民工工資與工程材料款分離,農民工工資由總包企業直接發放,以此鎖定農民工工資支付關係,做實企業主體責任,從根本上解決勞務費用層層分包以及勞務分包企業、包工頭等難擔責、難盡責的源頭問題。「企業勞務分包導致農民工工資也被層層分包,既脫離了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意義上的調整範疇,也失去了總包企業直接的主體責任保障。」省人社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勞務分包使支付主體多元化,包工頭、班組長、勞務公司等承包商能力與責任嚴重不匹配,一旦發生工資拖欠,往往需追溯多方責任,給案件查辦帶來難度。
實行支付責任制,確實抓住了問題的「牛鼻子」。四川確立總包企業工資支付責任制度後,農民工欠薪現象得到明顯改善。通過總包企業主體責任示範,農民工工資支付專用帳戶、工資支付公示牌等農民工工資實名制措施得以全面推行。此外,一些總包企業主動出臺舉措,紛紛將勞務公司納入企業內部準入考核,實現對勞務公司有效管控,從企業內部防範農民工欠薪問題的發生。
農民工欠薪問題牽涉廣泛,若單靠人社部門「單打獨鬥」,容易出現責權不統一的問題治理機制,陷入「年年清、年年欠」的周期怪圈。2013年,四川開始建立主管部門欠薪問題處理責任制,歸口落實主管部門對欠薪問題的市場監管職權和事後處理責任,以推動解決欠薪治理「權責分治」等體制機制問題,發揮了主管部門行政協調和市場監管的優勢和作用。據悉,自四川實施主管部門欠薪問題處理責任制以來,僅建設主管部門便協調查辦移交建築業欠薪案件1069起,為8.3萬名農民工追討工資5.6億元。去年,四川省為農民工追發工資待遇26.7億元,省內各市掛牌督辦欠薪案件34件,及時消除可能引發拖欠工資工程款等問題。 (原載6月20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