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末日?吃傳統塑料,產塑料替代物的細菌都有新突破!

2020-12-05 騰訊網

這是《腸道產業》第 217 篇文章

編者按: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不能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因為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物質基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2020 年 3 月 19 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表示:在日常工作中打開塑料包裝(如巧克力塑膠袋和塑料瓶),可能會產生少量的長不到 5 毫米的小塑料顆粒,即微塑料。

目前的研究尚未明確它們所帶來的風險和可能的毒性以及如何被人類吸收,還需要對人類進行下一步的研究。

從上述研究來看,日常塑料會帶來可能有害健康的微塑料,然而關於塑料的爭議不止於此。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主要的環境汙染之一塑料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共同探討如何利用微生物解決塑料汙染問題。希望該文給相關產業和科技從業人員帶來一些啟發並提醒諸位讀者重視保護環境。

塑料的利與弊

20 世紀 50 年代,隨著「塑料時代」的到來,建築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化石燃料的工業發展帶來了種類繁多的塑料,從絕緣材料到機械材料再到塗料,各種材料都發生了變化,時至今日塑料仍然是每一個建築構件中無處不在的組成部分。

不僅僅是建築,其實到處都能找到塑料。我們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開的車裡能發現塑料,看的電視、用的電腦和使的工具也都含有塑料。人們在各種地方使用塑料產品,努力讓生活變得更便捷、更安全、更愉快。

可事實上,塑料的原料主要來自石油或天然氣,而這就會引發很多問題。比如,石油的資源十分有限。又比如,在石油開採和提煉的過程中極易造成汙染。除了在開採和提煉過程造成的標準汙染外,有可能會發生像 2010 年墨西哥灣沿岸的大規模石油洩漏這樣的重大生態破壞性事故。

另一個方面,塑料生產過程中會釋放有毒化學物。一大堆有害的化學物質會伴隨著塑料的製造而被產生,然後會不可避免地通過水、土壤和空氣進入並破壞我們的生態系統。這其中的許多化學物質是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是地球上最具破壞性的毒素之一。

此外,更為可怕的是塑料難以降解。一些塑膠袋和塑料瓶可以經過數百年、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仍未被降解,這是因為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微生物不把塑料當作食物,因此也就不會去分解它。

不過最近發現的一些新微生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新細菌助力塑料降解

聚苯乙烯是一次性杯子、餐具、玩具和包裝材料等一次性塑料製品中的關鍵成分。目前,聚苯乙烯在各個行業的生產和消費呈指數級上升,這給環境造成了巨大威脅,而廢物利用效率低又加劇了這一問題。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會產生 3 億噸塑料垃圾,大約只有 10%被回收利用。據估計,印度每年消耗約 1650 萬噸塑料。全印度塑料製造商協會(AIPMA)估計,塑料行業生產約 1400 萬噸聚苯乙烯,而且這些聚苯乙烯全都是不可降解的。

最近,印度總理宣稱,到 2022 年,印度將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而一次性塑料製品佔日常使用的塑料製品的五分之一,因此這項舉措在印度將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近日,印度北方邦大諾伊達地區 ShivNadar 大學的 Richa Priyadarshini 團隊從大諾伊達地區的溼地中發現了兩種「可食用塑料」的細菌,這一進展可能為解決塑料汙染危機提供一種環保的替代方法。

該團隊分離得到的兩種細菌分別是 Exiguobacterium sibiricum 菌株 DR11 和 Exiguobacterium undae 菌株 DR14,研究表明,它們具有分解聚苯乙烯的潛力。

Priyadarshini 說:「我們的數據表明了一個事實,即極端微生物細菌 Exiguobacterium 能夠降解聚苯乙烯,並可進一步用於減輕塑料造成的環境汙染。」

Priyadarshini 還表示:「溼地是微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棲息地之一,但相對來說還沒有被開發。因此,這些生態系統是分離具有新型生物技術應用細菌的理想場所。」

聚苯乙烯具有高分子量和長鏈的聚合物結構,且有良好的抗降解性能。根據發表在《皇家化學學會進展》(RSC)雜誌上的研究,這正是它們在環境中持續存在的原因。

研究小組發現,當這兩種分離的細菌接觸到塑料(聚苯乙烯)時,會將其作為碳源,並用以製造生物膜。這改變了聚苯乙烯的物理性質,啟動了一個自然降解的過程,然後,細菌能夠通過釋放水解酶來破壞聚合物鏈。

目前,該團隊正試圖評估這些菌株的代謝過程,以便在環境生物修復中加以利用。

Shiv Nadar 大學副校長 Rupamanjari Ghosh 說:「我們在校園溼地進行科學探索,無意間發現『可食用塑料』的細菌。而這是一個相對理想的解決方案,打破塑料的自然降解而進行生物降解。」

Priyadarshini 補充說:「我們一開始只是探索該地區,以了解這些地區的細菌種類,但最終分離出許多具有獨特用處的細菌種類。」

她指出,隨著具有塑料生物降解能力的新菌種被發現,新的酶和潛在的代謝途徑可能也會被發現,這將有助於未來的生物修復。

研究人員指出,這兩種細菌都能在聚苯乙烯表面建立生物膜。生物膜是細菌細胞的集合,聚集成群落的形式,以達到非常高的細胞密度,而這導致了聚合物降解酶能發揮更強的作用。

Priyadarshini 說:「聚苯乙烯很難降解,在生物降解之前,需要進行某種形式的預處理,如化學、熱、光氧化等。」

而 DR11 和 DR14 菌株不僅能夠在未經處理的聚苯乙烯上形成生物膜,而且還能夠降解未經改性的塑料。

Priyadarshini 還表示:「近年來,人類對塑料製品的依賴大大增加,這導致了環境中的塑料大量積累,對生態系統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人類需要可持續的塑料降解方法。「

除了想辦法降解塑料以外,還有很多人在尋找能夠替代塑料且可降解的新材料。

從左往右依次是:Mango Materials 公司的 Anne Schauer-Gimenez 、Allison Pieja and Molly Morse ,他們旁邊是舊金山灣附近汙水處理廠的生物高聚物發酵罐,這個發酵罐為細菌提供它們生產生物塑料所需的甲烷。圖片來源:Chris Joyce/NPR

替代塑料的生物聚合物

一家矽谷的創業公司正在嘗試把塑料從衣服中提取出來,然後加入其它東西,即替代塑料且可降解的生物聚合物。

聚合物是由許多相同單位組成的長鏈分子,這類物質往往比較耐用,且具有彈性,塑料就是由石油產品製成的聚合物。不過,在自然界中經常出現的是如木材中的纖維素或蠶的蠶絲這樣的生物聚合物,它們與塑料不同之處是可以被分解成天然物質。

Molly Morse 希望製造出能取代某些塑料的生物聚合物。她經營著一家名為 Mango Materials 的小公司,芒果是她最喜歡的水果,她希望她公司的名字聽起來與舊金山灣區的其它科技企業不同。

Morse 說:「我們不是典型的矽谷創業公司,我們正在一家廢水處理廠生產聚合物,我們不是一群在車庫裡編碼的人。」

那麼,她是如何在汙水處理廠生產生物塑料的呢?

Morse 說這始於她上小學。她去了一個水族館,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展覽,是關於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的模擬展。

她回憶道:「那裡有一個超級巨大且像魚缸一樣的結構,裡面全是蛤殼,就像麥當勞的泡沫塑料一樣。我大吃一驚,完全嚇壞了。這個展改變了我的生活,我覺得這太荒謬了,我要改變它。」

於是,Morse 一直追隨著自己的夢想,拿到了史丹福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在 2006 年的一次科學會議上,她遇到了另一位年輕的工程師Anne Schauer-Gimenez。Schauer-Gimenez 說:「我想我們大概凌晨 4 點左右才開始討論如何進行這個過程。」

而這個過程就是利用細菌來製造生物聚合物。

有些細菌能夠以甲烷為食,製造自己的生物聚合物,特別是如果你餵得好,它們就會產生並累積更多的生物聚合物。Morse 解釋說:「如果我們因為吃了太多的冰淇淋或巧克力而發胖,那麼我們體內的脂肪就會堆積起來,這些細菌也是一樣的。」

為了製造生物聚合物,細菌需要大量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 Mango Materials 公司在舊金山灣附近的加州雷德伍德市一個叫做矽谷淨水的汙水處理廠建立了一個場地。該公司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等機構的資助。

汙水裡的雜質或者至少是汙水排放的甲烷氣體是細菌的食物。處理廠通常將甲烷燃燒掉或者直接排放到空氣中。甲烷是一種強有力的溫室氣體,當它被排放入大氣時,會引起全球氣候變暖。而 Mango Materials 把它餵給細菌。

這個過程是在一個發酵罐裡完成的,這個發酵罐緊挨著一個裝滿汙水的大鋼罐。Mango 公司的工程師 Allison Pieja 展示了他們的發明:它看起來有點像一個大啤酒桶,裡面插著管子,就像靜脈點滴一樣。她說:「這就是奇蹟發生的地方。」

Mango 公司的微生物專家 Allison Pieja 說:「我們不斷地向發酵罐裡添加甲烷和氧氣,並根據細菌的生長方式向發酵罐裡滴入我們的『秘醬汁』。」

「秘醬汁」是該團隊開發的一種添加劑,用於維持這一過程。

最終,當細菌被養肥後,研究小組將發酵罐打開來獲取生物高聚物。他們把它弄乾,然後把它變成小球。

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向有興趣的公司運送了近 2000 磅的生物聚合物了。他們的主要目標市場是紡織品,儘管他們說生物聚合物也可以用於包裝。

利用這些生物聚合物可以生產出顏色鮮豔的絲線,視覺上和手感都像「塑料」,就像聚酯纖維一樣。人們希望將這種生物聚合物織入服裝中,以取代紡織品中的塑料。

由生物聚合物製成的衣服袖子。Mango 團隊正在與幾家公司合作,以測試他們的生物聚合物在紡織品上的效果。圖片來源:Chris Joyce/NPR

生物聚合物的缺點

Schauer-Gimenez 說這樣的衣服將是可降解的,這嚇壞了人們:「『哦,我的天哪,你打算用你的材料做一件泳衣?我要去海洋,它會生物降解我的身體!』我說,『不,不,不是那樣的。』」

想要降解,生物聚合物需要合適的溫度和相應的細菌來消化,而且這個降解的過程需要幾周或幾個月的持續暴露。Morse 承認,如果條件不合適,比如在乾燥的亞利桑那州沙漠或海底,將需要更長的時間。

這是迄今為止生物聚合物的一個缺點,有些生物降解的速度並沒有達到他們承諾的那樣。

南卡羅萊納城堡大學的生物學教授約翰·溫斯坦將用玉米聚合物製成的袋子放在在溼地中,他發現它們的降解速度比普通塑膠袋還要慢。他談到生物塑料時說:「你創造了一種新材料,但它是如何分解的呢?我很驚訝。」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化學工程師兼生物塑料專家 Ramani Narayan 說:「這一切都與環境條件有關。生物降解的時間越長,垃圾存在的時間就越長。在這期間,它將對環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這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Mango Materials 的團隊表示,他們的材料是一種聚羥基烷酸酯或 PHA 的形式的生物聚合物,與大多數生物聚合物不同,不需要回收,在合適的條件下,一兩個月後就可以完成生物降解。他們的產品目前正在進行獨立測試以證實這一點。

Morse 承認,要為生物聚合物鋪平道路,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敦促人們少用塑料,重複利用物品,而不是把它們扔掉。但她正在追尋兒時的夢想——找到比塑料更好的東西。

她說:「除非我們確信這是解決一個巨大的全球性問題的辦法,否則我們不會這麼做。」

塑料汙染:如何解決?

目前來看,塑料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必不可少,但是由於它降解速度慢,導致了一系列環境汙染。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對塑料進行廢物回收利用。

其次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可能會從自然界的微生物中尋找到可以降解塑料的辦法來減少汙染或者生產新的生物材料來代替塑料。

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重要的是能夠有利於環境和人類的發展。

參考資料:

(滑動下方文字查看)

1.https://www.motherearthliving.com/health-and-wellness/harmful-effects-of-plastic-ze0z1205zsch

2.https://www.plasticseurope.org/en/about-plastics/what-are-plastics

3.https://www.theweek.in/news/sci-tech/2019/10/11/Bacteria-capable-of-eating-plastic-discovered-by-Indian-scientists.html

5.https://phys.org/news/2020-03-plastic-bags-bottles-microplastics.html

作者|崔心偉

審校 | 617

編輯|崔心偉

相關焦點

  • 塑料或找到替代品!研究:魷魚體內蛋白質能製造塑料替代物
    科學家們發現,地球上最深處被塑料嚴重汙染,由此人們可以感知到地球被汙染的程度到底有多廣泛。早前,曾有研究者發現,魷魚體內發現的蛋白質能用來製造塑料的替代物。據CNN報導,2月21日發表於化學期刊《前沿化學》的一項研究稱,魷魚體內發現的蛋白質能用來製造永續的塑料替代物。
  • 知百科|「吃」塑料的細菌
    塑料從上個世紀在實驗室裡誕生到現在不過百年,是最讓人驕傲又令人糾結的發明之一。這些輕便、結實、造價低廉的東西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卻也製造了幾乎同樣大的麻煩。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總量近3億噸,其中只有9%的塑料被回收。這些塑料垃圾需要400年,甚至更多時間才能被降解。
  • 塑料垃圾越來越多?我們有能「吃」塑料的細菌了!
    圖片來源:harleymarine.com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人們能為解決白色汙染做些什麼。生物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能力強大「分解者」:微生物們能像分解枯枝敗葉一樣消滅塑料嗎?最近,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科學家小田耕平(Kohei Oda)課題組發現了一種相當有潛質的微生物。
  • TED:能吃塑料的細菌
    我要說的是細菌。細菌是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 它到處都是, 存在於多樣和極端的環境中, 存在於人類腸道、土壤和皮膚, 存在於溫度高達700 華氏度的海底火山口。細菌無處不在, 存在於多樣和極端的環境中。正因如此,它們的 食物來源同樣豐富多彩。它們的種類也很豐富。研究人員估計在地球上 有5百萬兆兆—— 5後面有30個零—— 的細菌存在。
  • 環境||吃塑料的蟲子和吃金屬的細菌
    Role of gut microorganisms」(齧食塑料黃粉蟲對聚苯乙烯的生物降解和完全礦化作用:2. 腸道微生物的作用)倆篇姊妹研究論文,首次以全面證據揭示了黃粉蟲齧食降解聚苯乙烯、將其完全降解礦化為二氧化碳、並利用同化為蟲體脂肪,同時證明是其腸道微生物起主導作用,並且分離鑑定了一株降解聚苯乙烯的細菌。此研究成果為解決廢棄塑料汙染環境的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思維。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說。塑料在環境中難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於高分子量和高穩定性,普遍認為微生物無法降解聚苯乙烯類塑料。中美研究人員近期在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報告說,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們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
  • 日本培育出能吃塑料的細菌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全球每年製造數百萬個生物不可降解塑料瓶,它包含著聚對萊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最終這些塑料瓶將丟棄在街頭和海洋。
  • 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德國萊比錫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這種新的土壤細菌。It was identified in an area that con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plastic waste.它是在一個含有大量塑料垃圾的地區被發現的。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圖為正在吃塑料的黃粉蟲(由楊軍教授團隊供圖)  文/羊城晚報記者 楊輝  「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  每年全世界有4000萬噸的廢棄塑料在環境中積累, 中國每年約有200萬噸廢棄塑料丟在環境裡。以農田用農膜為例,我國農膜年產量達百萬噸, 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 無論覆蓋何種作物, 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殘膜。據統計, 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35萬噸, 殘膜率達42%,大量殘膜遺留在農田0-30釐米的耕作層。也就是說, 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 食品安全方面是一個極大隱患。
  • 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會「吃」塑料的細菌
    雖然這種細菌並不能立竿見影地徹底解決塑料汙染問題,但也的確顯示出了這些細菌能如何幫助製造出更環保的回收利用。塑料是一種複雜且不溶於水的聚合物,它們有著很長的重複的分子鏈。這些長分子鏈的強度使塑料成為一種十分耐用的材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被自然地降解。
  • 能吃掉塑料的細菌
    研究人員估計在地球上有5百萬兆兆—— 5後面有30個零——的細菌存在。考慮到我們人類每年都會生產3億噸塑料,我想說我們生產的塑料數量和細菌數量有的一拼。所以,意識到這點,以及學習了細菌的所有食物來源後,我開始想:生活在塑料汙染環境下的細菌,是否進化出了吃塑料的能力呢?幾年前我決定仔細研究這個問題。幸運的是,我出身於美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德州休斯頓。 In my hometown alone, there are seven EPA-designated Superfund sites.
  • Science:科學家找到了能「吃」塑料的細菌!
    2010年,光是192個沿海國家和地區產生的塑料垃圾就多達2.75億噸。大量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正在對環境和其他生物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得不到妥善處理的塑料垃圾正在造成日益嚴重的不良後果。圖片來源:harleymarine.com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人們能為解決白色汙染做些什麼。生物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能力強大「分解者」:微生物們能像分解枯枝敗葉一樣消滅塑料嗎?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能吃塑料的蟲子 能降解所有塑料
    原標題: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圖為正在吃塑料的黃粉蟲(由楊軍教授團隊供圖)  「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  每年全世界有4000萬噸的廢棄塑料在環境中積累, 中國每年約有200萬噸廢棄塑料丟在環境裡。以農田用農膜為例,我國農膜年產量達百萬噸, 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 無論覆蓋何種作物, 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殘膜。據統計, 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35萬噸, 殘膜率達42%,大量殘膜遺留在農田0-30釐米的耕作層。也就是說, 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 食品安全方面是一個極大隱患。
  • 日本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可清除地球垃圾
    新發現的這種奇特細菌,能夠在30攝氏度溫度條件下經過6個星期完全降解PET薄膜,其核心能力源自一種特殊的酶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吃塑料的細菌
  • 研究人員發現可吃塑料的新種類細菌
    曾經有人將塑料稱為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失敗的發明」。即便如此,塑料仍然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所帶來的問題也的確顯著,通常被稱為「白色汙染」。由於塑料過于堅韌的特性,使其很難在自然界中被自然的分解掉。而當塑料大量存在於自然界當中時,就會對生態平衡產生巨大的破壞。
  • 塑料汙染日益嚴重,如何尋找能降解塑料的細菌?選擇培養基篩選
    君不見一隻海鷗媽媽誤將塑料垃圾當食物餵給幼鳥,無法被消化的塑料在消化道中積留,無法被排洩出來。那種痛苦,你是否願意體會?不要怪鳥兒太笨,說它們分辨不了塑料和食物的區別。想一想自己,嬰幼兒時候,你什麼不吃?塑料汙染破壞了湖泊、河流、大海的生態系統。
  • 塑料成災?依靠生物降解塑料來幫助解決
    北極星固廢網訊:塑料成災在白色汙染有目共睹並被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深惡痛絕的今天,白色汙染的源頭——傳統塑料,依然在工業、在農業、在家庭、在商業等各行各業廣泛使用。作為四大支柱材料之一,傳統塑料對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傳統塑料的許多優點使得人們越來越依賴它,越來越不想離開它。依靠人們提高覺悟或關閉塑料生產企業來減少白色汙染是行不通的。
  • 雙語閱讀:科學家製造出了吃塑料的「超級酶」,塑料汙染有救了
    科學家製造出了吃塑料的「超級酶」,可以在幾天之內就把塑料瓶子給分解乾淨翻譯:塗博士全世界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的塑料,而大多數的塑料都需要幾個世紀才能分解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通過改變食塑菌蛋白質的基因結構,科學家成功製造了一種「超級酶」,它可以在幾天之內將那些常見類型的塑料分解回收。
  • 北極圈的福音:存在可分解生物塑料膜的細菌,該類塑料膜將被推廣
    這是向北極地區提供塑料的主要供應商。除此以外,有本地資源-捕魚,因為我們有生產水域,即在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網經常在水域中流失,有些船隻將廢物倒入海中,」她補充說,汙染最嚴重的是巴倫支和格陵蘭海洋。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專家Katerina Shalunova告訴TASS,俄羅斯和國際團隊一直在研究微塑料在北極地區的傳播。
  • 美國學生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或有助緩解全球汙染危機
    在她開始了解細菌代謝和「細菌能做的所有瘋狂的事情後」,韋格決定尋找是否有細菌能夠「直接」降解塑料。她開始在家鄉休斯敦精煉廠周圍尋找適應於在土地和水中降解塑料的微生物。韋格隨後把樣本帶回在俄勒岡州波特蘭的學院,開始從約300多種細菌中測試脂肪酶(一種可以消化脂肪的酶),它潛在可以分解塑料,而且令塑料對細菌而言可口。韋格識別出20種可以生成脂肪酶的細菌,其中有三種酶含量相對很高。接下來,她給這三種微生物(其中一種似乎此前未被發現)強制餵食從水瓶切下的PET條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