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豐研究院和齊魯醫院的專家正在為展文蓮進行人體低溫保存操作。銀豐研究院供圖
3
桂軍民不一樣。
他沒有主動找過銀豐研究院,也並不覺得自己能和這家公司產生什麼聯繫。直到今年年初,他從病房主任類維富那裡,第一次聽到「人體冷凍」一詞。
那時,展文蓮已患病一年多,肺癌多發轉移。知道妻子痊癒無望後,桂軍民將她轉去了齊魯醫院舒適醫療綜合病房。
它還有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臨終關懷病房。
「人即使要走,也要走得有尊嚴,不要弄得亂七八糟的。」這是桂軍民的堅持。
舒適化治療的目的,是提高患者在病程末期的生存質量,減少痛苦。它不再或很少進行介入式治療。
對桂軍民來說,他已經做好了和妻子「死別」的心理準備。
但類維富向他展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人的遺體若在極低溫環境下保存,待到未來其所患疾病可以治癒時,他(她)或許還能被喚醒、復活。
桂軍民幾乎是毫不猶豫就接受了這個概念。「我比較相信新科技,(復活)完全有可能。」他本身就反對火化,冷凍妻子遺體,還能留下一線希望。「我受過教育,這個事情(指接受人體冷凍),很簡單。」
自始至終,桂軍民都是冷凍妻子最為堅定的支持者。別人怎麼說,他不在意。「我們就要這樣幹,誰也沒辦法。有些朋友、同事,知道了也在嘟嘟囔囔,我不聽,和我沒關係。」他停頓了一下,加重語氣,「又不是你的親人,只有我自己才有最深的切身感受。」
桂軍民和展文蓮青梅竹馬,相識已超過30年。進入舒適化病房時,展文蓮已經神志不清、表達能力受限。這件事情,桂軍民做了主。
決定做好後,剩下的就是各種溝通和細節確認。為了讓冷凍能在中國法律框架下進行,桂軍民還籤署了兩份文件——遺體捐獻同意書和銀豐生命延續計劃知情同意書。展文蓮的遺體,被捐獻給了有遺體捐獻接受資格的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她以這種方式,成為銀豐研究院科研項目「生命延續計劃」的志願者。
4
展文蓮的冷凍資金,大部分來自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至於個人出資多少,銀豐研究院和桂軍民都沒有透露具體數字。
桂軍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只是「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但「確實沒多少錢」;銀豐研究院也一再強調,「(他)只出了很少的錢」。
「你要是認可這件事,想為科研事業作貢獻,你就為基金會捐點錢。捐多少完全看個人。」賈森說。
但做人體冷凍確實耗資不菲。銀豐研究院工作人員一項一項列出了他們的支出:液氮罐,40萬;程序降溫設備,40萬;體外循環機,100萬;呼吸機,七八萬;實驗室搭建,500萬……「每做一次冷凍,光是冷凍保護劑的費用就是二三十萬。還有手術的其他耗材費用,專家費用,救護車費用等等。」人體進入低溫保存狀態後,每隔10天到半個月需要補充一次液氮,這一費用大約為每年5萬元。
「目前全是投入,沒有收益。」賈森坦言。但他不願意在費用這個問題上做過多糾纏。「我很煩有人一上來就談錢。」他靠在椅子上,「這不是一個『錢』的事情。」
賈森舉出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的例子,這兩位世界級的富豪,都創建了和生命科學有關的基金會。扎克伯格想終結人類所有的疾病,比爾·蓋茨要促進全球衛生和教育領域的平等。銀豐研究院工作人員也開玩笑說,要是能找到像馬雲這樣有情懷又有影響力的大咖為低溫生物學發聲,那低溫生物學「熱」起來也指日可待。
「現在冷凍了這麼多人,如果未來真的有人能醒過來,你知道意味著什麼嗎?」賈森說,「意味著世界上那1%的富人,都會來做這件事。」
作為無神論者,相比「上帝」,賈森更願意相信「人體冷凍」。他覺得,如果人體冷凍能有更多的追隨者和信仰者,低溫生物學也能隨之發展。
齊魯醫院舒適醫療綜合病房主任類維富就算是「追隨者」之一。
捐獻遺體,對這個擁有幾十年從業經歷的醫生來說,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先不提復活的事情。你把人冷凍起來,就相當於在家裡放了一個醫藥『滅火器』。」類維富想著,凍下來的遺體是有用的,它是一種生物醫藥資源,能在必要時為家人所用。「把遺體捐出來,也是為家庭作貢獻。」
在類維富這裡,「冷凍」並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相反,它是與死亡的抗爭。類維富自己已經成了銀豐生命延續計劃的會員。會員免費入會,在未來若要進行人體冷凍,會員有優先權。而且,他不僅自己「入會」,還拉上了幾個朋友。
「他們有時候開玩笑,說『咱倆以後一個罐』。我說,那不行,你們喜歡喝酒,到時候我還沒醒過來呢,酒你們就喝完了。」類維富笑著說。茶餘飯後,老友間多了一個話題——冷凍,以及死亡之後可能的故事。
5
對桂軍民來說,故事已經暫時告一段落。他能做的事就是等待。
他仍然會經常夢到展文蓮,但他努力淡化死亡的意味。
在展文蓮遺體被轉運到液氮罐長久低溫保存之前,他和家人隔著低溫保存庫的玻璃看了她一眼。
只有十幾秒的時間。
因為灌流的原因,妻子看起來稍稍瘦了些,但幾乎和生前一模一樣。她神情安詳,就像睡著了。
桂軍民對站在身邊的兒子說,可以放心了吧。
他希望這只是一場「生離」。雖然桂軍民親手籤署的知情同意書裡明確寫著:「銀豐研究院沒有保證、擔保或承諾生命延續研究計劃在未來一定會成功,也不能準確預測未來醫學科技的發展時間表,復甦技術基於未來醫學技術的巨大進步。」
桂軍民自己也加入了生命延續計劃。他想,萬一妻子要在很久之後才能醒來,那她誰都不認識,也太孤單了,「得去陪陪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