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3——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2020-11-22 全球史下看中國

在D人群進入亞洲的同時,CF集團中的一支 C 也大體沿著 D 的老路進入亞洲,C 和 D 人群是最早佔據亞洲的現代人,故被統稱為老亞洲人。

C 人群的後裔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南支 C人群後來演變成棕色人種的祖先。這群棕種人從印度南部、東南亞向馬來群島、大洋洲進發。那時海平面比現在要低,東南亞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連成一片,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島也連在一起。不過從馬來群島到紐幾內亞島之間仍然有 60 多公裡的海面,這群不顧危險的棕種人依然在 5 萬多年前冒險渡海到達大洋洲,這是人類最早航海的證據。

棕色人種

人類對大洋洲的入侵導致一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據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弗蘭納裡和伯特羅伯茨教授的研究表明,約4.6萬年前澳大利亞百萬動物群中90%的物種都已滅絕消失,這一時期正是早期人類抵達該大陸後不久,包括歷史上最大的蜥蜴——長達 6 米的古巨蜥,以及各種大型古草食有袋動物,如有袋類的「豹」等都成為人類進入大洋洲發展的犧牲品。如今較純種棕種人的直系後代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及南太平洋的島嶼上,在大洋洲如紐幾內亞人的 86%、澳大利亞土著的 70%、玻里尼西亞人的63.3%,在東南亞地區如印度尼西亞東部 27.3% 的馬來人、17% 的婆羅洲土著都為這批棕種人的直系後裔。

科莫多巨蜥是已知現今存在種類中最大的蜥蜴。

北支 C 從東南亞北上進入東亞與北亞地區演化出 C3 類型,因為所處緯度較高,所以演化出淺黃的皮膚,成為典型的蒙古人種,單眼皮、黑眼珠、小眼睛、扁平臉、扁鼻梁、鬍鬚和體毛少是其主要外貌特徵。C3是 C 單倍群下影響最大的支系,C3 支的後代主要分布在阿爾泰語系民族中。

目前語言學界將世界上的語言按相似程度分為語系、語族、語支和語種。其中我們日常所說的就是語種,相似的語種歸為同支語言——語支,相似的語支再歸為同族語言——語族,同一語族又常和廣義上的一個大民族對應,如日耳曼語族對應日耳曼民族,漢語族對應漢族。而有些語族與語族之間又有些相似對應關係,又被歸為同系語言。阿爾泰語系是世界第三大語系,也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主要語系,包括蒙古、通古斯、突厥三個語族。

蒙古語族是蒙古人以及和蒙古相關民族的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蒙古國、俄羅斯聯邦、阿富汗等地,基本上離中國越遠的蒙古族 C3 比率越高,如我國境內蒙古族 C3 比率約為 40%,外蒙古族約為 58%、布裡亞特蒙古人約為60%、離中國最遠的俄羅斯的卡爾梅克蒙古人 C3 更是高達約70%。

蒙古人

通古斯語族包括中國滿族語和東北亞鄂倫春語、鄂溫克語、埃文基語、赫哲語等,一般認為該語族共同起源於西伯利亞東部森林的通古斯河畔,在Hammer的數據裡,鄂倫春人的68.1%,鄂溫克人的34.1%都為C3下的 C3c 類型。基本留在東北亞深山老林地區的通古斯民族保持較純種的 C3 血統,而與漢族混合較頻繁的滿族等 C3成分就較少。

通古斯人

突厥語族是阿爾泰語系中最大的一個語族,其分布西起巴爾幹半島,東至西伯利亞東部,南臨阿拉伯半島,北至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亞群島,使用突厥語為主的地區包括土耳其、亞塞拜然、賽普勒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以及中國新疆等地。

哈薩克人

在突厥語各民族中,C3是其核心卻非主體成分,因為現今大部分突厥語民族的祖先並不是突厥人,而是被突厥人同化後改用突厥語,在突厥語族中僅哈薩克族的C3成分特別高。如在Zerjal的數據(2002年)裡哈薩克人的63.2%(24/38)、吉爾吉斯人為12.2%(5/41) 、中亞維吾爾人3.3%(1/33)都為C3下的 C3c 類型,其他突厥語民族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亞塞拜然人則基本沒有C3c,僅有一定比率的C3。

總體看,突厥語民族中,哈薩克人無論基因還是體質都更接近他們的東鄰蒙古人,所不同的僅僅是他們使用突厥語而非蒙古語,而離突厥老家蒙古草原較遠的突厥民族無論體型還是基因都與蒙古人差異巨大,這正好對應突厥從蒙古草原西遷的歷史,其中西遷最遠的土耳其人因混合更多當地民族血統,其 C3 成分只有約 1%,所以土耳其人雖然從語言上看來自東方,但是從體質上來看,土耳其人介於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之間,無論是父系,還是母系成分基本都來自亞歐大陸西部。

土耳其人

相關焦點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5——新亞洲人與黃色人種
    NO人群由於晚於老亞洲人C,D抵達亞洲東部,所以他們又被稱為新亞洲人,新亞洲人在與老亞洲人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如今東亞及東南亞基本全是新亞洲人的天下,而且新亞洲人的配偶不但包括自己的原配 N,還融入了大量老亞洲的配偶 M,這源自新亞洲人 NO 對老亞洲 C、D 的徵服。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1——科伊桑人
    人類遷徙路線圖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1——科伊桑人
    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2——亞非黑人
    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的俾格米人三、D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與E 尼格羅人(非洲黑人)約 7~5萬年前,現代人祖先又進一步分化出CF集團(攜帶著Y染色體C和F)和DE亞非黑人種(攜帶著Y染色體
  • 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分子生物學力證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起源中,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並無太多爭議。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1863年《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他把生命起源和人類演變也納入到進化體系之中。觀點:「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提出人類起源於亞洲南部,他的理由是亞洲的長臂猿和猩猩與非洲的猿類相比,更接近於人類。但他的理論假說也同樣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新聞—科學網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7——印第安人與印歐人
    在 N 到達烏拉爾山脈後,曾經在伊朗高原和 NO 新亞洲人分離北上的「中亞部落」P 也分化成R與Q兩支,其中的Q 向東北進入西伯利亞和 N 系與C3系的北亞黃種人相遇,如今 Q 的後代主要分為三支。之所以印第安人和東亞人長得更像,是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母系祖先N與M,當時在西伯利亞生活著新亞洲人N,及老亞洲人C3,Q要橫穿西伯利亞抵達美洲,不可避免要與新老亞洲人發生通婚和戰爭,如今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父系基本全都是Q,但是其母系既有新亞洲人原配N下面的A、B,也有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而A,B、C,D也正是中國人母系的主體類型,可知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算得上表親戚,因此兩者之間也擁有較為相似的外貌
  • 26萬年前頭骨或揭秘現代人起源:人種的"大雜燴"?
    自那以來,考古學家們始終對其痴迷不已,但他們始終無法確定這個頭骨到底屬於哪個人種。目前有關這個頭骨的來歷主要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理論認為,這個頭骨屬於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的某個亞種。海德堡人的大腦幾乎和現代人同樣大,平均身高與工業化前的人類相似。儘管化石記錄還不夠完整,但考古學家相信這個亞種出現於70萬至20萬年前。
  • 「非洲起源說」真的沒有可信度嗎?為什麼現代人外觀差異巨大?
    在多地起源說中,人類的祖先早在150萬年前就從非洲離開,身在世界各地的他們開始了獨立演化。這其中就包括了北京人、尼安德塔人,以及爪哇人等,適應了環境的他們同時平行演化出了現代人類。雖然,位於不同區域的人類存在著演化方向上的不同,但由於基因和突變等原因,導致了現代人的演化在大的方向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 古山東人不是「歐洲人」 而是西亞人種
    如果現在的進化樹系圖上表現出的結果是定論的話,人類學及考古學研究還有什麼必要去證明人類起源在亞洲還是非洲呢?        儘管對所獲得的分子考古學數據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人群進行了大量的比較,目前尚缺乏現代及古代中亞和西亞的人群數據,同時也缺乏我國西部和西北部可比較數據,進一步的研究還在繼續。
  • 現代人的起源是亞洲嗎?黃種人竟然是黑人和白人的祖先?
    為何現代人有了膚色的不同?科學家們為了探尋現代人及其膚色的差異又展開了無窮盡的研究。美國布朗博士從13名白人、4名中國人、4名黑人的細胞裡提取了線粒體基因,令布朗博士吃驚的是,不同膚色的人種的基因型卻非常相似,他的重大發現,認為人類的不同膚色只是表面現象,這種差別是在人類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不斷變異而形成的,簡言之,人種膚色有不同,但人的遺傳基因相近,人種的祖先是相同的
  • 中國人的原始起源
    中國出土的各類原始人化石均為直立人,而直立人的起源,大多古人類學者認為也是起源於非洲,從非洲遷徙至歐亞大陸。尼安德特人是人類進化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他們已經極為接近現代人,廣泛分布在歐亞的大部分地區。然而最終卻未能進化成現代人,而是突然消失,成為人類學至今還在破解的謎團。尼安德特人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2萬年前開始,他們統治著整個歐洲、亞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是,4萬年以前,現代人類(非洲智人)從發源地東非開始遷徙,橫掃了歐洲大陸。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人骨 第二,人類的起源問題。這一內容又被稱為人種學,重點關注的是人類的體質特徵和類型在空間上的差異,既研究當今世界上各色人種的分類和分布,也研究現代各人種的歷史,探索各人種起源和形成的時間、原因和過程。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如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的應用,包括古代人骨的斷代、古病理和創傷現象、人類遺骸再現的風俗習慣、頭骨小變異的研究、牙齒人類學研究、古DNA研究、食性分析及鍶同位素方法探討人群遷徙等多角度的研究。
  • 中國科學家推翻歐美「人類源於非洲」觀點:現代人起源於東亞
    上學時都學過進化論,認為人類是猩猩進化過來的,那最早的人類是從哪裡起源的呢?歐美學者提出「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認為所有人類都是從非洲大草原走出來的,這一說法壓過了早前的亞洲起源說。對於這個觀點,業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非洲起源說」也是有很多論據被發現存在錯誤,並不能解釋全球各地地區不同人種的變化。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現代人體質特徵和類型研究、人類起源問題以及人種學這三大領域。  過去對古代人類遺骸的研究主要依靠人體測量學的方法,即通過對頭骨的形態觀察和測量性狀的分析,來追溯古代人群的遷徙、分化、融合,以及人群之間的親緣關係。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體質人類學不斷發展,很多新方法被應用到古代人骨的研究中,尤其是骨骼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對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
  • 人類亞當及Y染色體譜系樹 | 分子人類學連載1
    這與古人類學家通過化石證據獲得的1500萬年前的結論相去甚遠,因而引發了人類學界的一場大爭論。當時絕大多數古人類學家都不相信威爾遜和薩裡奇的結論,認為這是離奇和荒謬的。但在以後的十多年中,其他一些分子生物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其他組織的分子結構,得出了和威爾遜等相似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