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人群進入亞洲的同時,CF集團中的一支 C 也大體沿著 D 的老路進入亞洲,C 和 D 人群是最早佔據亞洲的現代人,故被統稱為老亞洲人。
C 人群的後裔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南支 C人群後來演變成棕色人種的祖先。這群棕種人從印度南部、東南亞向馬來群島、大洋洲進發。那時海平面比現在要低,東南亞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連成一片,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島也連在一起。不過從馬來群島到紐幾內亞島之間仍然有 60 多公裡的海面,這群不顧危險的棕種人依然在 5 萬多年前冒險渡海到達大洋洲,這是人類最早航海的證據。

人類對大洋洲的入侵導致一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據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弗蘭納裡和伯特羅伯茨教授的研究表明,約4.6萬年前澳大利亞百萬動物群中90%的物種都已滅絕消失,這一時期正是早期人類抵達該大陸後不久,包括歷史上最大的蜥蜴——長達 6 米的古巨蜥,以及各種大型古草食有袋動物,如有袋類的「豹」等都成為人類進入大洋洲發展的犧牲品。如今較純種棕種人的直系後代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及南太平洋的島嶼上,在大洋洲如紐幾內亞人的 86%、澳大利亞土著的 70%、玻里尼西亞人的63.3%,在東南亞地區如印度尼西亞東部 27.3% 的馬來人、17% 的婆羅洲土著都為這批棕種人的直系後裔。

北支 C 從東南亞北上進入東亞與北亞地區演化出 C3 類型,因為所處緯度較高,所以演化出淺黃的皮膚,成為典型的蒙古人種,單眼皮、黑眼珠、小眼睛、扁平臉、扁鼻梁、鬍鬚和體毛少是其主要外貌特徵。C3是 C 單倍群下影響最大的支系,C3 支的後代主要分布在阿爾泰語系民族中。
目前語言學界將世界上的語言按相似程度分為語系、語族、語支和語種。其中我們日常所說的就是語種,相似的語種歸為同支語言——語支,相似的語支再歸為同族語言——語族,同一語族又常和廣義上的一個大民族對應,如日耳曼語族對應日耳曼民族,漢語族對應漢族。而有些語族與語族之間又有些相似對應關係,又被歸為同系語言。阿爾泰語系是世界第三大語系,也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主要語系,包括蒙古、通古斯、突厥三個語族。
蒙古語族是蒙古人以及和蒙古相關民族的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蒙古國、俄羅斯聯邦、阿富汗等地,基本上離中國越遠的蒙古族 C3 比率越高,如我國境內蒙古族 C3 比率約為 40%,外蒙古族約為 58%、布裡亞特蒙古人約為60%、離中國最遠的俄羅斯的卡爾梅克蒙古人 C3 更是高達約70%。

通古斯語族包括中國滿族語和東北亞鄂倫春語、鄂溫克語、埃文基語、赫哲語等,一般認為該語族共同起源於西伯利亞東部森林的通古斯河畔,在Hammer的數據裡,鄂倫春人的68.1%,鄂溫克人的34.1%都為C3下的 C3c 類型。基本留在東北亞深山老林地區的通古斯民族保持較純種的 C3 血統,而與漢族混合較頻繁的滿族等 C3成分就較少。

突厥語族是阿爾泰語系中最大的一個語族,其分布西起巴爾幹半島,東至西伯利亞東部,南臨阿拉伯半島,北至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亞群島,使用突厥語為主的地區包括土耳其、亞塞拜然、賽普勒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以及中國新疆等地。

在突厥語各民族中,C3是其核心卻非主體成分,因為現今大部分突厥語民族的祖先並不是突厥人,而是被突厥人同化後改用突厥語,在突厥語族中僅哈薩克族的C3成分特別高。如在Zerjal的數據(2002年)裡哈薩克人的63.2%(24/38)、吉爾吉斯人為12.2%(5/41) 、中亞維吾爾人3.3%(1/33)都為C3下的 C3c 類型,其他突厥語民族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亞塞拜然人則基本沒有C3c,僅有一定比率的C3。
總體看,突厥語民族中,哈薩克人無論基因還是體質都更接近他們的東鄰蒙古人,所不同的僅僅是他們使用突厥語而非蒙古語,而離突厥老家蒙古草原較遠的突厥民族無論體型還是基因都與蒙古人差異巨大,這正好對應突厥從蒙古草原西遷的歷史,其中西遷最遠的土耳其人因混合更多當地民族血統,其 C3 成分只有約 1%,所以土耳其人雖然從語言上看來自東方,但是從體質上來看,土耳其人介於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之間,無論是父系,還是母系成分基本都來自亞歐大陸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