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單倍群是F 單倍群下留在伊朗高原的一支,也是 F 單倍群下的最大分支,如今全世界除西亞、非洲以外,大部分都是 K 單倍群的後裔,如我們漢族中 96% 的人都是 K 類型下的分支。 K 單倍群在 3.5 萬年前分化,一支向北進入中亞的裏海附近,形成 P 單倍群的中亞部落,另一支 NO 後來從伊朗高原向東南進入印度北部,再通過東南亞進入中國。
NO人群由於晚於老亞洲人C,D抵達亞洲東部,所以他們又被稱為新亞洲人,新亞洲人在與老亞洲人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如今東亞及東南亞基本全是新亞洲人的天下,而且新亞洲人的配偶不但包括自己的原配 N,還融入了大量老亞洲的配偶 M,這源自新亞洲人 NO 對老亞洲 C、D 的徵服。因為人類的戰爭基本就是男性的戰爭,在古代戰爭中失敗的男子往往被殺死,而他們的女人則被勝利者當作戰利品掠走,古詩「馬前懸人頭,馬後載婦女」就是對人類古代戰爭的真實寫照。而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以氏族公社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各氏族部落的兼併戰爭,通常就是殺光男人,留下女人,不會留下俘虜作奴隸,女性的基因也因此比男性的基因更容易流傳至今。
如今亞洲黃種人的父系主要為新亞洲人NO及少數的老亞洲人C3,其中老亞洲人C3的後代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和東北亞地區,其配偶主要為M,代表人群外蒙古人的外貌特徵是扁平臉、矮鼻梁、單眼皮、小眼睛、淺眼窩,這些特徵也被當作是黃種人的典型外貌特徵,黃種人也因此被稱為蒙古種人。
新亞洲人NO的後代則廣泛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各地,他們的配偶主要是原配N下面的A,B,F及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G,M7,其中M下的成分更是佔到約60%。
新亞洲人和老亞洲母系的混血,形成今日大多數東亞人的外貌,而從常染色體角度上說,老亞洲人的基因更是佔到今天東亞人基因的約一半。因此新亞洲人群的後代有些擁有老亞洲人的外貌特徵,也有些擁有明顯不同於老亞洲人的外貌特徵。可以說,黃種人是由老亞洲人與新亞洲人混合形成,東亞黃種人一些明顯不同於西亞人種的典型體態特徵如單眼皮、小眼睛、矮鼻梁、扁平臉等來自老亞洲人的基因,而有些與西亞人種較為相似的長臉、中鼻梁、雙眼皮、大眼睛、深棕發、棕色眼珠等體貌特徵則來自新亞洲人的基因。
新亞洲人NO 後來分化為南支 O 和北支 N,南支 O 是現今東亞與東南亞黃種人的主體類型。O 在東亞、東南亞的擴張主要兵分三路,並形成 O1、O2、O3 三種不同類型。
第一路 O1 從東亞沿海北上中國,形成中國古代東部沿海的越族,如今東越早已融入華夏,O1 成為中國人的第二大單倍群類型。雖然中國北方漢族人中,O1 的比例都小於 5%,但是在長江以南 O1比率一般在10%以上,尤其以江蘇南部和浙江地區比例最高,超過 20%,可以說O1成分不同是導致南北方漢人外貌不同一重大原因。
O1 最北直達東北亞地區,在亞洲東北部的布裡亞特蒙古人、錫伯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等都含有 O1,但比率一般不超過 10%,朝鮮族是東北亞地區O1最高民族,比率達14%。
目前O1最高頻率的民族是東亞、東南亞的南島語系民族,南島語系也叫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它主要分布於西起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島和夏威夷群島,南抵紐西蘭的廣闊海域內的島嶼上,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根據Hammer在2006年的數據,南島語系下的中國臺灣高山族的約89.6%、菲律賓10.4%、東部印尼12.9%、西部印尼20%都是 O1 類型。
擅長航海的南島語系民族除佔領東南亞諸島外,向西他們一直抵達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與當地的非洲土著混血形成使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馬達加斯加人;向東南他們從馬來群島一路擴張到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三大群島,並與當地棕種土著混血,形成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三大人種,其中又以玻里尼西亞人種數量最多。玻里尼西亞意思是「多島群島」,它北起夏威夷,南至紐西蘭,東至復活節島,是太平洋三大群島中範圍最大的群島。玻里尼西亞人種包括毛利人、湯加人、夏威夷人、復活節島人等10多個支系,共有90多萬人,可能是由於渡海遷移,只有最強壯的人能活下來的原因,這些玻里尼西亞人是世界最高大強壯種族之一,其中毛利人男性平均身高180CM,在過去是著名食人族。雖然玻里尼西亞人種為棕黃混血人種,但是在部分地區O1的成分佔絕對優勢,其中湯加島上的湯加人O1比率更是高達82%。
第二路 O2 後代分為 O2a 和 O2b 兩支,O2a 是中國漢族第三大單倍群類型,不過除兩廣外(廣東約18.8%、廣西約 26.9%),其他地區比率都不高。O2a 直系後代主要分為壯侗語系民族和南亞語系民族兩支,東南亞的安南山脈是這兩大語系民族的重要分界線,今日壯侗語系中泰國人的約 65%,中國少數民族中壯族的約36%、水族的約58.7%、布依族的約40% 都為 O2a 類型;而在南亞語系民族中更是佔主要地位的父系支系(平均為84%),南亞語系下的柬埔寨高棉族的O2 a的比率更是高達90%以上。
O2b 除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外,還向北直達東北亞地區融入當地通古斯民族,並經朝鮮直達日本,根據Hammer2006年的數據,日本人的29.5%(76/259)、韓國人的36%(27/75)都為O2b類型,是日朝韓三國主要的父系來源,由此可知日本黃種人的主體應該是從朝鮮半島渡海前往日本列島。
第三路 O3 是 O 下最大的分支,在今日東亞佔絕對統治地位。O3發源於緬甸,在北上東亞的途中分化出 O3a4-M7 與 O2a 混合形成了使用苗瑤語族的民族,主要包括中國西南地區的苗族和瑤族,以及華東地區的畲族。另一支 O3-M134 到達中國西北甘肅後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形成華夏族,也就是今日漢族的祖先;另一支向西南形成藏緬語族人群,包括中國的羌族、彝族、藏族,緬甸的緬族,泰國的克倫族,印度的梅泰族、那迦族等。
目前 O3是漢族的絕對主體,根據2004年文波的數據,山東、河南、陝西、雲南、廣東、四川、浙江的漢族中O3的比例都達到50%以上,而在2006年Hammer的數據中北方漢族O3更是高達65.9%(29/44),顯示出全國各地漢族的共源性。
除漢族外,如越南人的約 52%、藏族的約 48%、馬來人的約45%、朝鮮族的約 40%、滿族的約38%、菲律賓人的約 32%、蒙古族的約 20.5%、日本人的約20.1%、爪哇人的約 20%、維吾爾族的約 14% 都為 O3 類型。而最純種的 O3 種族,當屬雲南省貢山的獨龍族,他們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現約有 7000 人,由於山區與世隔絕,他們父系 O3 成分高達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