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5——新亞洲人與黃色人種

2020-12-07 全球史下看中國

K 單倍群是F 單倍群下留在伊朗高原的一支,也是 F 單倍群下的最大分支,如今全世界除西亞、非洲以外,大部分都是 K 單倍群的後裔,如我們漢族中 96% 的人都是 K 類型下的分支。 K 單倍群在 3.5 萬年前分化,一支向北進入中亞的裏海附近,形成 P 單倍群的中亞部落,另一支 NO 後來從伊朗高原向東南進入印度北部,再通過東南亞進入中國。

NO人群由於晚於老亞洲人C,D抵達亞洲東部,所以他們又被稱為新亞洲人,新亞洲人在與老亞洲人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如今東亞及東南亞基本全是新亞洲人的天下,而且新亞洲人的配偶不但包括自己的原配 N,還融入了大量老亞洲的配偶 M,這源自新亞洲人 NO 對老亞洲 C、D 的徵服。因為人類的戰爭基本就是男性的戰爭,在古代戰爭中失敗的男子往往被殺死,而他們的女人則被勝利者當作戰利品掠走,古詩「馬前懸人頭,馬後載婦女」就是對人類古代戰爭的真實寫照。而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以氏族公社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各氏族部落的兼併戰爭,通常就是殺光男人,留下女人,不會留下俘虜作奴隸,女性的基因也因此比男性的基因更容易流傳至今。

古代戰爭,通常就是殺光男人,留下女人

如今亞洲黃種人的父系主要為新亞洲人NO及少數的老亞洲人C3,其中老亞洲人C3的後代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和東北亞地區,其配偶主要為M,代表人群外蒙古人的外貌特徵是扁平臉、矮鼻梁、單眼皮、小眼睛、淺眼窩,這些特徵也被當作是黃種人的典型外貌特徵,黃種人也因此被稱為蒙古種人。

蒙古人

新亞洲人NO的後代則廣泛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各地,他們的配偶主要是原配N下面的A,B,F及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G,M7,其中M下的成分更是佔到約60%。

新亞洲人和老亞洲母系的混血,形成今日大多數東亞人的外貌,而從常染色體角度上說,老亞洲人的基因更是佔到今天東亞人基因的約一半。因此新亞洲人群的後代有些擁有老亞洲人的外貌特徵,也有些擁有明顯不同於老亞洲人的外貌特徵。可以說,黃種人是由老亞洲人與新亞洲人混合形成,東亞黃種人一些明顯不同於西亞人種的典型體態特徵如單眼皮、小眼睛、矮鼻梁、扁平臉等來自老亞洲人的基因,而有些與西亞人種較為相似的長臉、中鼻梁、雙眼皮、大眼睛、深棕發、棕色眼珠等體貌特徵則來自新亞洲人的基因。

亞洲人的幾種典型外貌

新亞洲人NO 後來分化為南支 O 和北支 N,南支 O 是現今東亞與東南亞黃種人的主體類型。O 在東亞、東南亞的擴張主要兵分三路,並形成 O1、O2、O3 三種不同類型。

第一路 O1 從東亞沿海北上中國,形成中國古代東部沿海的越族,如今東越早已融入華夏,O1 成為中國人的第二大單倍群類型。雖然中國北方漢族人中,O1 的比例都小於 5%,但是在長江以南 O1比率一般在10%以上,尤其以江蘇南部和浙江地區比例最高,超過 20%,可以說O1成分不同是導致南北方漢人外貌不同一重大原因。

O1 最北直達東北亞地區,在亞洲東北部的布裡亞特蒙古人、錫伯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等都含有 O1,但比率一般不超過 10%,朝鮮族是東北亞地區O1最高民族,比率達14%。

目前O1最高頻率的民族是東亞、東南亞的南島語系民族,南島語系也叫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它主要分布於西起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島和夏威夷群島,南抵紐西蘭的廣闊海域內的島嶼上,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根據Hammer在2006年的數據,南島語系下的中國臺灣高山族的約89.6%、菲律賓10.4%、東部印尼12.9%、西部印尼20%都是 O1 類型。

擅長航海的南島語系民族除佔領東南亞諸島外,向西他們一直抵達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與當地的非洲土著混血形成使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馬達加斯加人;向東南他們從馬來群島一路擴張到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三大群島,並與當地棕種土著混血,形成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三大人種,其中又以玻里尼西亞人種數量最多。玻里尼西亞意思是「多島群島」,它北起夏威夷,南至紐西蘭,東至復活節島,是太平洋三大群島中範圍最大的群島。玻里尼西亞人種包括毛利人、湯加人、夏威夷人、復活節島人等10多個支系,共有90多萬人,可能是由於渡海遷移,只有最強壯的人能活下來的原因,這些玻里尼西亞人是世界最高大強壯種族之一,其中毛利人男性平均身高180CM,在過去是著名食人族。雖然玻里尼西亞人種為棕黃混血人種,但是在部分地區O1的成分佔絕對優勢,其中湯加島上的湯加人O1比率更是高達82%。

南島語系民族的擴張
棕黃混血人種——毛利人

第二路 O2 後代分為 O2a 和 O2b 兩支,O2a 是中國漢族第三大單倍群類型,不過除兩廣外(廣東約18.8%、廣西約 26.9%),其他地區比率都不高。O2a 直系後代主要分為壯侗語系民族和南亞語系民族兩支,東南亞的安南山脈是這兩大語系民族的重要分界線,今日壯侗語系中泰國人的約 65%,中國少數民族中壯族的約36%、水族的約58.7%、布依族的約40% 都為 O2a 類型;而在南亞語系民族中更是佔主要地位的父系支系(平均為84%),南亞語系下的柬埔寨高棉族的O2 a的比率更是高達90%以上。

泰國男性的 65%為O2a

O2b 除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外,還向北直達東北亞地區融入當地通古斯民族,並經朝鮮直達日本,根據Hammer2006年的數據,日本人的29.5%(76/259)、韓國人的36%(27/75)都為O2b類型,是日朝韓三國主要的父系來源,由此可知日本黃種人的主體應該是從朝鮮半島渡海前往日本列島。

第三路 O3 是 O 下最大的分支,在今日東亞佔絕對統治地位。O3發源於緬甸,在北上東亞的途中分化出 O3a4-M7 與 O2a 混合形成了使用苗瑤語族的民族,主要包括中國西南地區的苗族和瑤族,以及華東地區的畲族。另一支 O3-M134 到達中國西北甘肅後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形成華夏族,也就是今日漢族的祖先;另一支向西南形成藏緬語族人群,包括中國的羌族、彝族、藏族,緬甸的緬族,泰國的克倫族,印度的梅泰族、那迦族等。

目前 O3是漢族的絕對主體,根據2004年文波的數據,山東、河南、陝西、雲南、廣東、四川、浙江的漢族中O3的比例都達到50%以上,而在2006年Hammer的數據中北方漢族O3更是高達65.9%(29/44),顯示出全國各地漢族的共源性。

除漢族外,如越南人的約 52%、藏族的約 48%、馬來人的約45%、朝鮮族的約 40%、滿族的約38%、菲律賓人的約 32%、蒙古族的約 20.5%、日本人的約20.1%、爪哇人的約 20%、維吾爾族的約 14% 都為 O3 類型。而最純種的 O3 種族,當屬雲南省貢山的獨龍族,他們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現約有 7000 人,由於山區與世隔絕,他們父系 O3 成分高達 100%。

相關焦點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3——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在D人群進入亞洲的同時,CF集團中的一支 C 也大體沿著 D 的老路進入亞洲,C 和 D 人群是最早佔據亞洲的現代人,故被統稱為老亞洲人。C 人群的後裔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南支 C人群後來演變成棕色人種的祖先。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1——科伊桑人
    人類遷徙路線圖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1——科伊桑人
    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2——亞非黑人
    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的俾格米人三、D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與E 尼格羅人(非洲黑人)約 7~5萬年前,現代人祖先又進一步分化出CF集團(攜帶著Y染色體C和F)和DE亞非黑人種(攜帶著Y染色體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分子生物學力證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起源中,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並無太多爭議。
  • 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目前有兩種理論:① 線系漸變論:將生物進化和新物種發生看作漸進積累的過程;② 斷續平衡論:古生物學的證據表明新種是 「突然」出現的,然後是長時間的進化停滯,直到另一層次上快速形成新的物種。  問:人類起源問題有哪些學者探討了什麼內容?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新聞—科學網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
  • 「非洲起源說」真的沒有可信度嗎?為什麼現代人外觀差異巨大?
    在多地起源說中,人類的祖先早在150萬年前就從非洲離開,身在世界各地的他們開始了獨立演化。這其中就包括了北京人、尼安德塔人,以及爪哇人等,適應了環境的他們同時平行演化出了現代人類。雖然,位於不同區域的人類存在著演化方向上的不同,但由於基因和突變等原因,導致了現代人的演化在大的方向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 26萬年前頭骨或揭秘現代人起源:人種的"大雜燴"?
    自那以來,考古學家們始終對其痴迷不已,但他們始終無法確定這個頭骨到底屬於哪個人種。目前有關這個頭骨的來歷主要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理論認為,這個頭骨屬於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的某個亞種。海德堡人的大腦幾乎和現代人同樣大,平均身高與工業化前的人類相似。儘管化石記錄還不夠完整,但考古學家相信這個亞種出現於70萬至20萬年前。
  • 古山東人不是「歐洲人」 而是西亞人種
    如果現在的進化樹系圖上表現出的結果是定論的話,人類學及考古學研究還有什麼必要去證明人類起源在亞洲還是非洲呢?        儘管對所獲得的分子考古學數據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人群進行了大量的比較,目前尚缺乏現代及古代中亞和西亞的人群數據,同時也缺乏我國西部和西北部可比較數據,進一步的研究還在繼續。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7——印第安人與印歐人
    在 N 到達烏拉爾山脈後,曾經在伊朗高原和 NO 新亞洲人分離北上的「中亞部落」P 也分化成R與Q兩支,其中的Q 向東北進入西伯利亞和 N 系與C3系的北亞黃種人相遇,如今 Q 的後代主要分為三支。之所以印第安人和東亞人長得更像,是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母系祖先N與M,當時在西伯利亞生活著新亞洲人N,及老亞洲人C3,Q要橫穿西伯利亞抵達美洲,不可避免要與新老亞洲人發生通婚和戰爭,如今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父系基本全都是Q,但是其母系既有新亞洲人原配N下面的A、B,也有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而A,B、C,D也正是中國人母系的主體類型,可知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算得上表親戚,因此兩者之間也擁有較為相似的外貌
  • 現代人的起源是亞洲嗎?黃種人竟然是黑人和白人的祖先?
    為何現代人有了膚色的不同?科學家們為了探尋現代人及其膚色的差異又展開了無窮盡的研究。美國布朗博士從13名白人、4名中國人、4名黑人的細胞裡提取了線粒體基因,令布朗博士吃驚的是,不同膚色的人種的基因型卻非常相似,他的重大發現,認為人類的不同膚色只是表面現象,這種差別是在人類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不斷變異而形成的,簡言之,人種膚色有不同,但人的遺傳基因相近,人種的祖先是相同的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這一內容又被稱為人種學,重點關注的是人類的體質特徵和類型在空間上的差異,既研究當今世界上各色人種的分類和分布,也研究現代各人種的歷史,探索各人種起源和形成的時間、原因和過程。、群體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的新方法,特別是分子生物學方法的出現和運用,使體質人類學在方法論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變革。
  • 中國科學家推翻歐美「人類源於非洲」觀點:現代人起源於東亞
    上學時都學過進化論,認為人類是猩猩進化過來的,那最早的人類是從哪裡起源的呢?歐美學者提出「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認為所有人類都是從非洲大草原走出來的,這一說法壓過了早前的亞洲起源說。對於這個觀點,業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非洲起源說」也是有很多論據被發現存在錯誤,並不能解釋全球各地地區不同人種的變化。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如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的應用,包括古代人骨的斷代、古病理和創傷現象、人類遺骸再現的風俗習慣、頭骨小變異的研究、牙齒人類學研究、古DNA研究、食性分析及鍶同位素方法探討人群遷徙等多角度的研究。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現代人體質特徵和類型研究、人類起源問題以及人種學這三大領域。  過去對古代人類遺骸的研究主要依靠人體測量學的方法,即通過對頭骨的形態觀察和測量性狀的分析,來追溯古代人群的遷徙、分化、融合,以及人群之間的親緣關係。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體質人類學不斷發展,很多新方法被應用到古代人骨的研究中,尤其是骨骼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對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中國考古學大辭典》對體質人類學是這樣定義的:體質人類學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規律的科學。它探討人類自身的體質特徵、人類種族的起源、發展和變異以及人類起源演化等,屬於生物學科,也稱為「生物人類學」(Biological Anthropology)。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現代人體質特徵和類型研究、人類起源問題以及人種學這三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