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東人不是「歐洲人」 而是西亞人種

2020-11-25 華夏經緯
華夏經緯網   2009-02-01 12:56:03   

    揭開分子考古學與古DNA研究奧秘
    
    針對媒體對山東古代人群分子遺傳學研究成果曲解報導不斷升級的情況,作為直接參與此項研究的科研人員,我們特請王瀝博士撰文向讀者介紹一下關於分子考古學與古DNA的研究,以及如何正確理解這項研究成果。
    
    古DNA研究能解決哪些問題
    
    古DNA是指從地下埋藏的、或以其它形式保存下來的石化、半石化和幹化生物學材料中提取的基因片斷。在考古學中古DNA研究可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通過確定同一墓穴中的不同個體的性別及血緣關係,以期能夠回答人們關注的古人類家族結構、文明和氏族狀態等問題;通過對古代及現代人DNA序列的群體比較,以期描述及復原古代人群體結構、進化過程及遷移模式;此外古代動植物標本的分析能夠定性地揭示古人類生活環境和動物馴化、植物人工培育的歷史年代等。事實上,古DNA的研究成果已在不斷地將動物馴化和農業耕種的年代向前推移。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日本東京大學的支持下,中科院遺傳所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通力合作,建立了我國自己的古生物分子遺傳學研究室。通過實驗技術的革新,摸索出了較為系統的實驗方法,還建立了防止環境、實驗設備及用具、樣本等汙染的特殊技術措施和手段,使古DNA提取的成功率高達 60%至70%,這在古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中成功率可以說居世界之首。
    
    是人類的遷徙不是「基因突變」更不是「酷似歐洲人」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及日本東京大學人類學系分子進化研究室合作,對山東省臨淄地區的兩個不同歷史年代古墓群中的古人類DNA進行了分析研究。成功地從2500年前、2000年前的古人骨和現代人樣本中提取和純化了DNA,並用PCR(鏈式聚合酶法)成功地分析了線粒體DNA中人類族群差異比較明顯的D環區域。比較了不同歷史時期山東半島兩個不同古墓群中人群的分布及遺傳結構與現代人的異同性。我們將獲得的結果與目前國際上有關資料庫進行了比較,並且繪製了表示人群可能關係的聚類圖。遺傳關係聚類圖是人類群體遷移、進化研究中最常用的方式,它所提供的可比較信息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人群間的可能關係。這種關係在本研究中提示了古代臨淄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定地點墓葬群中埋藏著與現代人的某些遺傳標記差異較大的人群,古墓群出土的古屍在母系遺傳特徵上與當今西亞和中亞人群相似。根本不是「酷似歐洲人」。這些差異及原因必須通過各個綜合學科研究的結果來定論。如果現在的進化樹系圖上表現出的結果是定論的話,人類學及考古學研究還有什麼必要去證明人類起源在亞洲還是非洲呢?
    
    儘管對所獲得的分子考古學數據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人群進行了大量的比較,目前尚缺乏現代及古代中亞和西亞的人群數據,同時也缺乏我國西部和西北部可比較數據,進一步的研究還在繼續。但可以肯定的是,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人類的遷徙和混血,而不是所謂的「基因突變」引起的。
    
    我認為,這一科研成果對於我國的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會有參考價值。過去不斷有人提出過中國的古人類研究中,甚至在我國的中部地區「出土的人骨資料來看,就遠不是純一人種」的說法。我們的研究首次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證明,不同歷史時空的某些墓葬群中有著不同遺傳結構的人。這一古人類遺傳學研究成果在考古學界發表,就是希望各個方面的專家學者關注這一事實,研究和解明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群和種族在我國的分布,以及不同民族和人群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文明形成的貢獻。這一結果可能的解釋有很多,比如古代樓蘭人東遷、類似絲綢之路上的外國商隊,史籍上沒有記載過的戰爭等。
    
    關於人種關於人群
    
    人類是已知的生物群中有思維的最高級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的起源、遷移、進化和適應的模式遠比其它任何生物種群都複雜得多。在生物分類學上,人類只有一個種。換句話說人類沒有種間所存在的生殖隔離,甚至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連亞種都不存在,因而可以說,人類在歷史上向地球的任何一處遷移的可能性都是合理的。常說的「人種」充其量不過是大的族群。人類雖然在形態上有很大差別,但分子水平上並沒有特別大的不同。但是某些特定的DNA片段在不同族群明顯不同,這些差異正是我們用來區別不同地區、跨越不同時代的人群的主要研究指標。其結論是客觀的,但這些結果需要更多的社會科學研究去證實。我們特別希望今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將有更多的交叉點,也希望有
    
    更多的考古學和歷史學界的學者參與我們的研究討論,早日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完整的科學結論。
    
    分子考古學的介入,將對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明歷史、社會構成及古人類遺傳結構提供重要的依據。同時對於考證中華民族的演化過程、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歷史變遷、人文考古學等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
    
    背景資料
    
    對於現代人、特別是蒙古人種的起源、進化及形成已在很多方面進行了研究,但至今絕大部分論據都是通過比較現代人的遺傳特性獲得的。這種用現代人的遺傳數據進行對比來推論古代人類遺傳結構、進化過程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時代變遷,即人類群體遷徙、基因的隨機突變等的影響。因此如何跨越「 時代的鴻溝」,直接探索人類及動物過去的遺傳特性,是科學家們長久以來熱切關注和急於解決的難題。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古生物遺骸中直接提取並分析古DNA分子已成為現實,並可從中獲得有關古人類及古生物的遺傳信息。(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王瀝博士

來源:中華網

 

責任編輯:王佳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

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

 

相關焦點

  • 印度人膚色那麼深,為何不是黃種人或黑色人種,而是白種人
    印度人膚色那麼深,為何不是黃種人或黑色人種,而是白種人印度是我國的陸上鄰國,因此有不少朋友都到過印度去旅遊,印度和中國類似,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是一直以來,在世界範圍內有這樣一個說法,印度人是白種人,不是黃種人,為何膚色如此深的印度人成了白種人呢?其實單純依靠人的膚色來進行人種的劃分就是不嚴謹的,我們如今經常使用的白種人、黃種人等概念,依據的都是人類的體貌特徵,尤其是人的頭骨的特徵。
  • 世界三大人種,為何黃種人基本沒有體味?
    根據體質和膚色的不同,可以把人類大致分成三個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此外還有學者提出,把澳大利亞土著單獨列出,稱為棕色人種。但世界上的主流,仍然秉承三大人種的說法。三大人種最顯著的區別就是膚色,其中黃種人膚色較淺,呈白色或淡黃色,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北亞和美洲部分地區。白色人種膚色淺,主要呈白色,分布在歐美地區,不過也有膚色較深者,主要是南歐,西亞,北非,南亞一帶的白種人。黑種人膚色深,呈黑色或棕色,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歐美地區。
  • 為什麼芬蘭人一直被黑,說他們不是純種歐洲人?
    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流傳這一個傳說,芬蘭人不是純歐洲血統,他們是黃種人。震不震驚?看芬蘭人的長相,無論如何你也不會覺得他是黃種人。那麼,流傳的這個傳說,完全就是扯淡咯?非也,至少這個淡不是我們扯出來的,而是一百多年前芬蘭人的鄰居瑞典人提出的。從此「困擾」了芬蘭人一百多年。
  • 中國古代深目高鼻、且白皮膚的胡人,跟歐洲人的祖先有什麼不同?
    由於當今的亞洲人中,不管是中國人、韓國人、蒙古人、日本人都是黃皮膚的黃種人,因而很容易讓人錯以為,在亞洲地區,黃種人是土生的人種,少有的白種人是外來人種
  • 世界上人種最複雜的國家,不是印度,而是這個「人種大熔爐」!
    ,因此在一個國家內,我們經常會看到不同的人,包括黑皮膚、白皮膚等等。目前全球範圍內,人種複雜的地區有三個:一、南亞地區,主要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國,在這三個國家的人種包括三種,即黑人、白人和黃種人。
  • 古埃及人為何和現在的非洲人一點也不一樣?說是黃種人,你信嗎?
    現在的非洲人與古埃及人種相比已經經歷了很多年的進化,和埃及人種肯定會不一樣。古埃及人的皮膚偏棕色,和非洲的黑人膚色有點類似,但肯定是不一樣的。古埃及人來自亞洲。人類歷史上有三次大遷徙。一,非洲人走出尼羅河谷。二,亞洲大走遍全世界。三,歐洲人的殖民地拓展。大約1至10萬年前,亞洲人向全世界遷徙。
  • 既然提起高加索人種,那何不一起談談歐羅巴人種和日耳曼人種?
    前者包括了地中海北部希臘半島、義大利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以及地中海南部的北非和東部的西亞,後者則包括了阿爾卑斯山和庇里牛斯山以北的所有歐洲地區。事實證明,「高加索人種」南支和北支分別進入的這兩個不同地理區域,日後也的確發展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歷史。
  • 人種基因圖譜
    而由於歐洲人於大航海時代的殖民,西非洲的這種取代,就被打亂而未能完全完成,所以南非的土著膚色不太黑。   東亞的古人類學界至今還有人不相信。北京猿人竟然不是我們的祖先。但是在這裡,的確沒有找到104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看起來這裡的古人種,在約10萬年前就滅亡了。
  • 歐洲人的祖先在哪 研究確定歐最早群居現代人類
    這是著名的捷克姆拉德克人(Mladec)遺骸,它的發現對於科學家研究歐洲現代人類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在之後的歲月裡歷經滄桑,二戰時期遭受嚴重破壞。日前,科學家再度揭開它的神秘面紗,使它重放光芒,吸引了科學界的高度關注。  最早出現的歐洲群居現代人類  目前,姆拉德克人並不是歐洲發現最早的現代人類,而是歐洲最早的以群居方式生活的現代人類。
  • 世界四大人種
    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世界四大人種吧!世界四大人種1、黃種人黃種人又稱蒙古人種或東亞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東部,另外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屬於黃種人。黃種人的皮膚是黃色的,面部扁平,體毛不發達,體味較淡,頭髮黑而直,少數是棕色頭髮,鼻梁中等高度,下巴不突出,眼珠是黑色或棕色的,無論是遠古時期還是近一萬年前,黃種人的語言都比較豐富。
  • 世界上「三大人種」是怎麼形成的?黃種最聰明?平均智商為105
    我們都知道,在世界上根據人類的皮膚,眼睛,頭髮顏色和其他特徵可以把人類分為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人種的形成距今大約5萬年前。三大人種的形成主要是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比如他們的膚色差異和地理分布上有著規律性:維度越低,太陽紫外線輻射越強,人的膚色也就由淺變深,由白變黑,這是因為人體黑色素有強烈吸收紫外線的能力,此外,人的種族還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
  • 我國古代北方的匈奴人是什麼人種?考古學家:大部分是黃種人
    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顯示:匈奴人是一個複雜的民族集合體,實際上目前發掘的大部分匈奴人骨都屬於蒙古利亞類型,少部分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B4b,C,D4,D5,G2a和M,其中頻率最高的D4在東北亞地區很普遍,在寧夏彭陽春秋戰國時期的兩處墓地,還有東北拓跋鮮卑的墓葬中,都發現了高頻率的D4;11% 的序列屬於歐洲單倍型類群,主要有U2,U5a1a和J1。
  • 印度人明明長得很黑,為何卻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呢?
    寫在前面:印度人長得那麼黑,為什麼卻屬於白種人,而不是黑種人?地球上的70億人口,主要可以分為4大人種:白色人種、黃色人種、黑色人種和棕色人種。這其中,白種人數量最多,佔人類總數的55%;其次是黃種人,大約佔人類總數的37%;其次是黑種人,大約佔人類總數的8%。
  • 專家:「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據新華社3月3日報導,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雜誌3日發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 蒙古人屬於白種人和黃種人的過渡人種嗎?
    同時,他根據皮膚顏色、面部特徵、頭髮形狀等差別,把人類劃分為亞洲黃色人種、歐洲白色人種、非洲黑色人種、美洲紅色人種。人種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從此誕生。蒙古人種人數僅次於歐羅巴人種,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7%左右,他們的體質特徵是:膚色呈黃色或黃白色,發形直,發色黑,眼色深,顴骨較高,面部扁平,鼻子適中,體毛與鬍鬚稀疏。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的中國、朝鮮、日本、蒙古、西伯利亞、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歐洲的馬扎爾人、芬蘭人也屬蒙古人種。
  • 同在非洲,為什麼大多數國家都是黑人,摩洛哥人卻不是?
    北非其實是古埃及文明和西亞古巴比倫文明有很多相同之處的文明地域。1、出現文明的時間都很早,比較發達和悠久的歷史文明。2、都屬於白色人種。3、信仰以伊斯蘭教為主。4、氣候都屬於熱帶沙漠氣候。5、油氣資源都特別豐富。6、農業落後,缺乏水資源。黑非洲主要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北非本就是阿拉伯國家,阿拉伯是白人。阿拉伯國家標準的白人,而且信仰伊斯蘭教。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5——新亞洲人與黃色人種
    K 單倍群是F 單倍群下留在伊朗高原的一支,也是 F 單倍群下的最大分支,如今全世界除西亞、非洲以外,大部分都是 K 單倍群的後裔,如我們漢族中 96% 的人都是 K 類型下的分支。 K 單倍群在 3.5 萬年前分化,一支向北進入中亞的裏海附近,形成 P 單倍群的中亞部落,另一支 NO 後來從伊朗高原向東南進入印度北部,再通過東南亞進入中國。
  • 世界上人種最雜的國家是哪個?不是「移民大國」美國,而是它
    遷徙到其它大陸上的人類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人種。如果要問世界上人種最雜的國家是哪一國,估計不少朋友會認為是美國,因為美國被公認是「移民國家」。但答案並非如此,巴西才是目前世界上人種最雜的國家。
  • 白種人和深色人種為何沒有單眼皮?
    有個說法是白種人與深色人種也有單眼皮與雙眼皮之分,並不全都是雙眼皮的,由於他們的眉骨比遠東地區的人種眉骨更加突出,因此眼睛就顯得更凹陷,哪怕不是雙眼皮看上去也和雙眼皮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遠東地區的單眼皮的比例比白種人與深色人種要高,除了混血人種,純種的白人與深色人種幾乎是找不出一個單眼皮的。如果他們的祖先都是雙眼皮,從遺傳基因上來說,生出來的似乎只能是雙眼皮。
  • 雲南馬鹿洞人,神秘的「穿越」人種
    可以確定的是,馬鹿洞人是全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直生存到距現代人最近的古人種,但神秘的探索還遠未結束。   【頭骨與股骨主人竟不是一伙人?】   2012年,吉學平與科諾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期刊上聯合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