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2——亞非黑人

2021-01-10 全球史下看中國

二、B 尼格利羅人(非洲小黑人)

繼科伊桑人後,第二批從人類群體分化出去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型類群 B 是一支更加矮小的尼格利羅人,他們又被稱為俾格米人。俾格米源自希臘語,意思為侏儒,顧名思義,他們成年人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尼格利羅人與黑人一樣,有著深色皮膚和濃密的捲髮,不過他們身材矮小、頭大腿短、長得精瘦,人人都腆著大肚子、凸起肚臍眼。他們沒有青春期,8 歲即發育成熟,可以結婚生子。由於俾格米人的外貌和常見的非洲黑人明顯不同,所以也深受黑人歧視,在剛果共和國俾格米人和笨蛋是同義詞。目前這群非洲小黑人主要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熱帶雨林中,他們稱自己是「森林的兒子」,過著最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用樹葉當衣料和蓋房子,實行父系一夫一妻制。由於俾格米人還不懂得人工取火,因此保存火種就成了婦女日常的重要工作。由於當地人傳言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可以壯陽,導致該種族目前有瀕臨絕種的危險。

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的俾格米人

三、D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與E 尼格羅人(非洲黑人)

約 7~5萬年前,現代人祖先又進一步分化出CF集團(攜帶著Y染色體C和F)和DE亞非黑人種(攜帶著Y染色體D和E)。DE亞非黑人又叫作尼格羅—尼格利陀人種,是現在非洲尼格羅人種(黑人)和亞洲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的共同祖先。

一般認為亞非黑人的祖先最早在東南非沿海地區居住,後來在東非衣索比亞與西亞葉門交界的紅海口處分為D和E兩支,攜帶E的人群向西進入非洲演變成今日非洲的尼格羅人種,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非洲高大黑人。

非洲的尼格羅人種(非洲黑人)

攜帶D的人群則沿著東非沿海—阿拉伯半島—伊朗沿海一線前進抵達印度、東南亞,東亞地區,如今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如藏族、彝族等其父系都有較高的D 單倍群比率。現代 D 種群最純種的直系後代被統稱為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與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形上相似,都有著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膚,所以又被稱為亞洲俾格米人或矮黑人,除又矮又黑外,尼格利陀人還有小眼睛、深眼窩、厚嘴唇、粗顴骨、短方臉、黑眼珠、體毛髮達等特徵,一般認為,唐朝的崑崙奴就是指矮黑人。尼格利陀人主要包括印度安達曼群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土著,其中印度安達曼群島土著的 D 單倍群比率達 100%,蘇門答臘島土著達 91%,此外在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緬甸等也有少數矮黑人零星分布,過著原始遊獵和採集生活,如馬來西亞的塞芒人、菲律賓的阿埃塔人、泰國的俄克人等。

亞洲的尼格利陀人(亞洲黑人)

尼格利陀人多為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社會,住所用樹枝、樹葉搭成,其中最落後的安達曼群島土著甚至不會生火和穿衣。位於馬來西亞的尼格利陀—塞芒人會使用一種較為先進的狩獵武器——吹箭筒和毒矢,通過吹管將毒矢射出,可以在數秒內殺死小型的動物。

由於當時處在冰河時代,海洋中大量的水被凍結在冰川中,因此全世界海平面要比現在低得多,東亞、東南亞沿海島嶼連成一片,北到日本和庫頁島。東南亞的尼格利陀人從印度尼西亞出發,經菲律賓、中國臺灣、琉球群島抵達日本,他們的直系後代就是日本北海道島上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如今琉球群島上琉球人中D單倍群比率高達約55%,而阿伊努人中D單倍群比率更是高達約90%,阿伊努人又叫蝦夷人,古稱毛人,他們是日本最早的原住居民,創造了 1 萬年前以繩紋式陶器而著名的日本最早新石器時代——繩紋時代,直到公元前 3 世紀前後才被外來民族黃種人彌生人徵服取代,其後他們中的一部分北逃到本州島北部、北海道和庫頁島等地,而另一部分則和外來的彌生人混血融合,成為今天約三分之一日本人的祖先,在Hammer的數據(2006年)中,259個日本人有90個為D單倍群,佔34.9%。

北海道島上的原住民阿伊努人

雖然阿伊努人的父系與東南亞的矮黑人相同,但阿依努人的母系卻不是矮黑人的原配,她們幾乎全都是來自西伯利亞、東亞、中亞、高加索一帶,因此他們的體態特徵,尤其是他們的淺膚色與東南亞矮黑人明顯不同,乃至過去一直有學者認為他們是東遷來的高加索人種的後裔,事實上他們也確實是黃白黑三大人種的混血後代。

那麼阿依努人的母系怎麼來的呢?請看下章——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相關焦點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1——科伊桑人
    人類遷徙路線圖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1——科伊桑人
    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 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3——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在D人群進入亞洲的同時,CF集團中的一支 C 也大體沿著 D 的老路進入亞洲,C 和 D 人群是最早佔據亞洲的現代人,故被統稱為老亞洲人。C 人群的後裔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南支 C人群後來演變成棕色人種的祖先。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現代體質人類學更多地轉向由生物學引導的主題,如基因、進化生物學、營養/生物適應性、生長發育等,這一轉變反映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成果,也引領人們對人類體質及行為與環境等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現實的應用。 問: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分子生物學力證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起源中,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並無太多爭議。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7——印第安人與印歐人
    從線粒體分析可知,歐洲女性97%的的母系祖先都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冰河時代的7個不同女人,這7個「歐洲祖母」除了最年輕的j 外,其他都誕生在歐洲境內,女兒最多的母系祖先h 大約誕生於2萬年前的法國,早於R1進入歐洲的時間,至於R1最初的原配反而在今日的歐洲難尋蹤跡。也就是說大多數歐洲男人和歐洲女人都不是原配,是R1系人群替代了大部分早期的歐洲男人,並搶走了他們的女人作配偶。
  • 人類亞當及Y染色體譜系樹 | 分子人類學連載1
    一、分子人類學發展簡明史分子人類學產生於二十世紀60年代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現代人體質特徵和類型研究、人類起源問題以及人種學這三大領域。  過去對古代人類遺骸的研究主要依靠人體測量學的方法,即通過對頭骨的形態觀察和測量性狀的分析,來追溯古代人群的遷徙、分化、融合,以及人群之間的親緣關係。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體質人類學不斷發展,很多新方法被應用到古代人骨的研究中,尤其是骨骼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對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新聞—科學網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
  • 闢謠:是誰對分子人類學數據動了手腳?
    分子人類學從微觀尺度觀察歷史  分子人類學強勢興起分子人類學是人類學的分支,利用人類基因組的分子分析以及DNA遺傳信息來分析人類起源、民族演化、古代社會文化結構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問題,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 現代人的起源是亞洲嗎?黃種人竟然是黑人和白人的祖先?
    為何現代人有了膚色的不同?科學家們為了探尋現代人及其膚色的差異又展開了無窮盡的研究。美國布朗博士從13名白人、4名中國人、4名黑人的細胞裡提取了線粒體基因,令布朗博士吃驚的是,不同膚色的人種的基因型卻非常相似,他的重大發現,認為人類的不同膚色只是表面現象,這種差別是在人類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不斷變異而形成的,簡言之,人種膚色有不同,但人的遺傳基因相近,人種的祖先是相同的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中國考古學大辭典》對體質人類學是這樣定義的:體質人類學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規律的科學。它探討人類自身的體質特徵、人類種族的起源、發展和變異以及人類起源演化等,屬於生物學科,也稱為「生物人類學」(Biological Anthropology)。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現代人體質特徵和類型研究、人類起源問題以及人種學這三大領域。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準確地說,體質人類學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發掘現場鑑定體質人類學的主要研究範疇包括三大領域:第一,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除了研究現代人外部的形態特徵以及身體內部的生理特徵和生物化學特徵外,還研究在不同的群體中,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在個體之間、性別、年齡上的差異,以及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及規律。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如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的應用,包括古代人骨的斷代、古病理和創傷現象、人類遺骸再現的風俗習慣、頭骨小變異的研究、牙齒人類學研究、古DNA研究、食性分析及鍶同位素方法探討人群遷徙等多角度的研究。
  • 「非洲起源說」真的沒有可信度嗎?為什麼現代人外觀差異巨大?
    而在這幾大問題中,由於每個人的興趣度、愛好度和認知度不同,所以,人類的起源問題往往會引起更大、更廣泛的爭議。那麼,今天的問題來了,你認為人類的多地起源論可信、還是所有人類都起源於非洲更具有可信度,為什麼現代人外觀差異巨大?
  • 中國人的原始起源
    原標題:中國人的原始起源 遠古時期的類人猿就像其他動物一樣,全球分布著很多的種類,但是真正進化成現代人的只有那一種——非洲智人,而不是白人、黑人和黃種人各自一種祖先進化而來。 據古人類學的研究,300萬年前的東非猿人是人類的直系祖先。
  • 我國文學人類學與分子人類學合作研究或確認「三皇五帝」實證
    新華社上海4月18日電(汪永基)主題為「重述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新話語」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落幕。包括中國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四十多家學術單位百餘位學者在多學科研究前沿探討中,公示了文學人類學研究領域中新的材料、新的思考、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同時論證了我國史前神話中的「三皇五帝」傳說通過與分子人類學等多元合作研究或可找到實證。  據介紹,文學人類學研究在我國已有三十餘年的發展,其對人文學科研究範式和觀念的革新促進作用日漸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