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推薦 | 波浪滑翔器水下牽引機滑翔動力分析

2021-02-13 水下無人系統學報

[1] Daniel T, Manley J, Trenaman N. The Wave Glider: Enabling a New Approach to Persistent Ocean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J]. Ocean Dynamics, 2011, 61(10): 1509-1520.

[2] Goebel N L, Frolov S, Edwards C A. Complementary Use of Wave Glider and Satellite Measurements: Description of Spatial Decorrelation Scales in Chla Fluorescence Across the Pacific Basin[J]. Methods in Oceanography, 2014, 10: 90-103.

[3] 廖煜雷, 李曄, 劉濤, 等. 波浪滑翔器技術的回顧與展望[J].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 2016, 37(9): 1227-1236.

Liao Yu-lei, Li Ye, Liu Tao, et al. Unmanned Wave Glider Technology: State of the Art an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2016, 37(9): 1227- 1236.

[4] 劉鵬, 蘇玉民, 劉煥興, 等. 串列異步拍動翼推進性能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2014, 48(4): 457-463.

Liu Peng, Su Yu-min, Liu Huan-xing, et al. Propulsiv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andem Asynchronous Flapping Foil[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14, 48(4): 457-463.

[5] Yang F M, Shi W C, Zhou X,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Wave Glider in Head Seas[J]. Ocean Engineering, 2018, 164: 127-138.

[6] Caiti A, Calabro V, Grammatico S, et al. Lagrangian Modeling of the Underwater Wave Glider[C]//OCEANS 2011. Spain: IEEE, 2011: 1-6.

[7] 賈立娟. 波浪動力滑翔機雙體結構工作機理與動力學行為研究[D]. 天津: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2014.

[8] Smith R, Das J, Hine G, et al. Predicting Wave Glider Speed from Environmental Measurements[C]//Oceans 2011. Waikoloa, HI ,USA: IEEE, 2011: 1-8.

[9] Yousefi K, Saleh R. Three-dimensional Suction Flow Control and Suction Jet Length Optimization of NACA 0012 Wing[J]. Meccanica, 2015(6): 1481-1494.

[10] 付誠翔. 波浪滑翔器的浮體阻力及運動性能分析研究[D]. 哈爾濱: 哈爾濱工程大學, 2017.

[11] 桑宏強, 李燦, 孫秀軍. 波浪滑翔器縱向速度與波浪參數定量分析[J]. 水下無人系統學報, 2018, 26(1): 16-22.

Sang Hong-qiang, Li Chan, Sun Xiu-jun. Quantitative An- alysis on Longitudinal Velocity and Wave Parameter of Wave Glider[J]. Journal of Unmanned Undersea Systems, 2018, 26(1): 16-22.

相關焦點

  • 論文推薦 | 波浪滑翔器水下牽引機抗擾動性能研究
    波浪動力滑翔機雙體結構工作機理與動力學行為研究[D]. 天津: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2014.[8] 桑宏強, 李燦, 孫秀軍. 波浪滑翔器縱向速度與波浪參數定量分析[J]. 水下無人系統學報, 2018, 26(1): 16-22.Sang Hong-qiang, Li Can, Sun Xiu-jun.
  • 「黑珍珠」波浪滑翔器:人類認識海洋的新觸角
    事實上,青島近海可能有鯨魚的消息早在去年上半年,就被「黑珍珠」波浪滑翔器捕捉到了。 填補波浪滑翔器應用領域的空白 在「黑珍珠」波浪滑翔器面世之前,中國波浪滑翔器這個行業可謂是一片空白。2012年開始,孫秀軍就「瞄準」這個領域開啟了研發之路。
  • 探秘「一箭九星」裡的青島技術:波浪滑翔器為發射「選定」最佳時機
    「海哨兵」是青島產的波浪滑翔器,在這次任務中,它們用專業的海洋信息探測能力,為此次發射任務「圈出」了一片安全區,為「選定」最佳發射時機提供了決策依據。任務保障中的「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填補波浪滑翔器應用領域的空白這已經不是波浪滑翔器第一次得到關注。
  • 海檢中心水下設備實驗室波流實驗水槽
    為開展海洋設備水動力相關試驗,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山東)水下設備實驗室搭建完成波浪流體實驗水槽。
  • 水下滑翔機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因此, 在提高UG水動力性能的基礎上, 儘可能地增加內部空間, 是翼身融合UG的設計難點和需要突破的技術方向。1.5  溫差能UG溫差能驅動UG是指利用水域表層與深層的溫度差實現動力驅動功能。美國TWR公司是國外唯一開展溫差能UG的研究機構, 已完成了4代樣機的研製[36]。
  • 波浪湧動機通訊中繼在海上應急協同組網監測中的應用
    在構建海上通訊與應急組網監測系統中,可將多臺波浪湧動機®組網編隊,進行大範圍海域的協同作業,在海洋中建立一個互動式的、分布的、綜合性的海洋立體觀測網,實現海洋多學科、多任務的實時數據採集和遠程無線傳輸。
  • 論文推薦 | 水下航行器阻力參數化分析與優化
    自主水下航行器導航技術[J] . 火力指揮與控制, 2004, 29(6): 11-16.[2] 崔維成, 馬嶺. 水下航行器設計中所要解決的水動力學問題[C]//第九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二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 成都: 中國力學學會, 2009: 9-29.[3] 漆小舟, 萬德成.
  • 利用波浪能為水下機器人進行海底無線充電的新發明
    水下機器人在海洋開發、勘探水下環境以及未來水下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續航能力有限,因此在海底建設供電系統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使用有線充電的方法,則操作複雜、費用代價高昂、使用壽命短,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等問題。
  • 論文推薦 | 水下滑翔機導航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水下潛器組合導航定位及數據融合技術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學, 2009.[5]趙輝. 基於水下航行器導航定位及信息融合技術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學, 2007.[6]張紅梅, 趙建虎, 楊鯤, 等. 水下導航定位技術[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0.
  • 深海幽靈——水下滑翔機
    5月的一個清晨,在三亞灣與永興島之間海域,一個塗成醒目紅黃色、像飛機模樣的傢伙,在母船船吊的幫助下,「噗」地一聲悄然入水,駛向蔚藍深處。「這是水下滑翔機,不用動力就能在水下自主航行1000多公裡,最深可下潛1000米。」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俞建成說,這種60多公斤重的新型水下機器人系統,被公認為最有前景的海洋環境測量平臺。
  • 碳納米管自發電電化學壓力傳感器,無需封裝用於水下波浪監測
    基於碳納米管的新型自發電電化學壓力傳感器,無需封裝直接用於水下波浪監測華中科技大學的徐鳴教授和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Ray H.Baughman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首次研發了一種基於碳納米管(CNTs)的新型自發電電化學壓力傳感器,該傳感器無需封裝即可直接用於水下波浪監測。該傳感器利用海水作為電解質,將機械壓力能電化學地轉化為電能,並且可以產生響應於海水壓力變化的電信號。
  • 波浪理論原理分析K線形態,人類社會發展曲線變化同樣呈波浪形態
    這些數字,我們可以分析股市時間間隔,這也是我們講的股票時間周期。波浪比波浪之間的比例,經常出現的數字,包括0.236,0.382,0.618以及1.618等,這些數字中的0.382和0.618我們亦稱之為黃金分割比率。這是波的比率,我們據此預測波的點位。
  • 波浪能穩定發電?波浪能發電在中國前景分析
    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廣等優點的波浪能,是一種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潔能源。  但要想有效地利用波浪能來發電用電,就得需要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穩定工作的設備工具。該裝置成功突破了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何謂「波浪能發電」?
  • 「20kW海洋儀器波浪能動力平臺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3月25日,由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司和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管理中心組織的「20kW海洋儀器波浪能動力平臺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驗收會在廣東珠海召開。國家海洋局副司長康健、國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管理中心副主任夏登文和室主任王海峰、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王華接處長出席了驗收會。
  • 蜜蜂在其創造的波浪上衝浪至安全區,大自然依然是技術創新的燈塔
    慢動作攝像機顯示了蜜蜂翅膀的運動是如何產生波浪的。研究發現,當蜜蜂落入水中時,它們會產生自己的漣漪,然後滑翔到乾燥的陸地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蜜蜂落入水中時,它們可以利用翅膀產生漣漪,然後滑翔向陸地,就像衝浪者一樣,這些衝浪者創造並駕馭自己的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