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超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然而,人,生來註定是要受苦的。苦是人生的底色,全然沒有痛苦的人生似乎還沒有出現過。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只要是人,都會要經歷艱難困苦,甚至飽經磨難與痛苦。那麼,苦難是怎樣產生的呢?究其根源,有著內外的交替因素,外在的給予和內在的感受相互結合,交織在一起。當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相悖離時,苦難便隨形而至,於是產生了精神和肉體的痛苦。
苦難,對人生來說是一種經歷,一種淬鍊,也是一種財富。
苦難是成長的必然經歷。人來到世上,既要享福也要受苦。孟子有言:「哀莫大於心死。」其實,真正「心死」、無所期冀的人,如同行屍走肉,是體味不到痛苦的。而沒有苦難,或許正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苦難,是一種感情的體驗和情緒的反應,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生活,它伴隨著幸福的追求而生,又為幸福的獲得作著鋪墊。有位哲人曾問他的三個徒弟:「我們來到人世問是為了什麼呢?」第一個徒弟回答道:「我來這個世界是為了享受快樂。」第二個徒弟回答道:「我來這個世界是為了承受痛苦。」第三個徒弟回答道:「我來到這個世界,既要承擔生活給我的磨難,又要享受生活賜予我的幸福。」這位哲人給前兩個徒弟打了50分,而給第三個徒弟打了100分。為什麼呢?因為前兩個徒弟只答對了問題的一半,而第三個才答對了人生的價值。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所以,我們有幸活在這個世上,就要勇敢地承擔起生活帶來的重負和痛苦,也要好好地享受生活賜予的幸福。
苦難是成熟的必然經歷。晚清名臣左宗棠詩曰:「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很多磨難與挫折,只有熬過苦難,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熟。痛苦常常敲打著人的情感。在磨難面前,往往持有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心理上的沮喪,怨天尤人,從此沉淪下去;另一種是審時度勢,沉著應對,不墜青雲之志。前者是消極頹廢,坐以待斃,讓人嘆息;後者是積極進取,忍辱負重,艱難中求生存、謀發展,讓世人讚嘆。湘軍統帥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曾受到毛澤東的推崇:「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早年時也經歷過軍事上的挫折、朝中對手的攻訐、痛失老父的絕望以及政治前途的迷茫,但他通過讀《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經典,從中窺測前人處世行事的訣竅,獲取知識、借鑑經驗、提升修養,讓性格、思維有了更加成熟的歷練,最終書生捧檄,帶兵打仗、為官理政,平定太平天國,興辦洋務運動,追求人生「三不朽」,最終成為晚清「中興重臣」。金一南少將的煌煌巨著《苦難與輝煌》,寫的是中國共產黨艱難的奮鬥歷程,正是因為我們黨在長期複雜的鬥爭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經歷了種種磨難,才衝破了許多的艱難險阻,不斷發展壯大,一步步走向了輝煌。
苦難是成功的必然經歷。大凡經過磨難的人,他們不僅僅認識了人世間的真諦,而且也懂得了成功的道理,因此說磨難出智慧、出人才、出成果。「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凡是經歷磨難的人,方能成就一番事業,甚至對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中國古代有句成語「蚌病成珠」,說的是價值昂貴的珍珠,恰恰是牡蠣體內病痛的產物。德國詩人海涅曾經發問:「詩之於人是否如同珠之於牡蠣?」法國作家福樓拜則用更明確的語言發表類似的見解:「珠子是牡蠣生病所結成,作者的文筆卻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失戀的痛苦催生了歌德的小說力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瑪麗.居裡告別故鄉,遠走他國,憤發攻讀,矢志成才。沒有當初世俗觀念對瑪麗純真愛情的夭折,或許就沒有後來的居裡夫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在遭受腐刑之後發憤著書,寫下了《史記》這一不朽巨著。偉人毛澤東曾反覆研讀司馬遷寫給朋友的《報任安書》, 並仔細地琢磨司馬遷在書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境界:「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毛澤東對司馬遷推崇備至,經常用《報任安書》中的話來教育全黨要經得起挫折, 奮發有為,不為逆境所折服, 並把是否經得起挫折作多考察幹部的標準之一。
由此可見,苦難不光是人生的必修課,有時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可以令人省悟、礪人意志、激人奮進。
苦難可令人省悟。臺灣著名畫家幾米曾罹患骨癌,他在剛得知這個噩耗時也曾灰心喪氣,萬念俱滅。漫長而痛苦的治療時光,使他開始省悟人生,對苦難的折磨有了別樣的理解。五年後,他的繪畫風格大為改變,空靈的畫風讓人頓生喜愛。他說:「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所有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海底,尋找希望的缺口,卻又在驚醒時瞥見絕美的陽光。」如此意味深長的省察和感悟,全來自他曾經歷過的痛苦。
苦難可礪人意志。蘇軾說,古之成大事業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撥之志。太史公司馬遷48歲時,遭受漢武帝殘暴的宮刑,這對司馬遷是不堪忍受的奇恥大辱,是比死刑更難受的戕害。但他還是以超拔的人格力量,以風雨不動安如山的驚人毅力活了下來。他忍辱負重,效法前賢,敢於用直筆而著《史記》。他著《史記》不是為了好事,所以態度十分嚴肅認真;他著《史記》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欲與祖先留下的經典一比高下,所以竭盡其才力與知識,一心一意為完成《史記》而述作。
苦難可激人奮進。作家沈從文,二十歲時脫下一身戎裝,隻身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北漂」,「找理想,讀點書」。初到北京的他,「屌絲」一個,寂寂無名,連當時的新式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北京高校的入學考試也未曾通過,投稿的稿件也被人當廢紙對待,絕望時一度欲哭無淚。然而,他為信仰而來,除了不斷投稿,還寫信給當時的文壇大佬,希望得到賞識。最終憑藉自然淳樸的文字,加上早年的行伍生涯,讓他積累的大量材料、培養的想像力,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闖出了個人的天地,寫出了《邊城》等經典小說,最終成為現代文豪。
怎樣對待苦難呢?關鍵是要把握好「十二個字」——能熬、善忍、礪志、樂觀、勇為、敢拼。
能熬。人生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關鍵在於熬。熬,不是逆來順受的活著;熬,不是對命運的妥協。熬,是能量積蓄;熬,是生命升華。有些人熬著熬著,進取了,成功了;有些人熬著熬著,退縮了,失敗了。人生總有逆境、總有挫折,不要抱怨懷才不遇,也不要抱怨生不逢時。「苦心人,終不負,百二秦關終屬楚」。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三千越甲可吞吳」。法學博士馮侖說:「偉大都是熬出來的。」為什麼用「熬」?因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勵,但你沒有,普通人用消極、對抗、指責來發洩情緒,但你必須看到愛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別人依靠的肩膀。
善忍。中國有句古話,叫「殷憂啟聖,多難興邦」。俄羅斯作家阿·託爾斯泰也說過,一個人要真正強大起來,就必須「在清水裡洗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在鹽水裡醃三次」。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面對女兒任晚舟被美方無理拘扣、公司被無理刁難,作為父親和企業總裁,可以想像他的心情。然而,任正非領導下的華為,沒有選擇讓事態擴大化、尖銳化,或者被難以控制的輿論影響牽著走,而是選擇了相信法律、儘可能在相對平靜的司法狀態下解決。這是一種實事求是、著眼大局的態度,彰顯著理性、克制、專業的國際企業的格局和風範。今天華為的這種隱忍和冷靜,是為了明天更長遠的路程,是為了承擔更大的責任,也是為了有更理想的結果。孔子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面對痛苦時善忍,必將是一種境界的升華。
礪志。前中央領導人吳官正,童年時家境貧寒,經歷了世態炎涼和艱難苦楚。他對夫人張錦裳說過:「雖然我們吃了不少苦,但這也是一筆財富。」正因為年輕時吃了許多苦,才磨礪了他堅強的意志,使他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與工作局面,十分感念組織的關懷,常說是黨和政府救了他的命,教育了他,培養了他,共產黨是他的大恩人。他對黨和人民赤膽忠心,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對改革開放信念堅定,最終讓他走向成功。「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身殘志堅的張海迪,胸部以下失去知覺,經歷了許多磨難,但正是這些磨難磨礪了她的意志,使她有了更為遠大的目標。她先後學習掌握了德語、日語、英語,成為當代青年勵志進取、自學成才的楷模。她為什麼能取得常人都不容易取得的成就呢?是因為她在承受巨大挫折的同時,也將挫折化為了動力,讓挫折成為奴隸,一次又一次戰勝了病魔。
樂觀。家境貧寒,養母癱瘓在床,是「臨汾最美女孩」孟佩傑生活的真實寫照。然而,她並沒有生活的重負所壓倒,而是卻以一副柔弱的肩膀頑強地支撐起這個家。她悉心照料養母,任勞任怨,不離不棄,並刻苦學習,做兼職掙錢養家……在鏡頭前,她燦爛地笑著,無人不為她的堅強感動。誠如詩人顧城所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家庭災難帶來的痛苦,並沒有阻擋孟佩傑走向快樂的腳步。作為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今日的生活算是風生水起。他曾調侃自己是被上帝遺忘的蘋果。剛畢業那會,馬雲和他的同學去應聘保安,所去的人中只有他沒被錄取,此後他又經歷過種種失意與失敗。但痛苦並沒有讓他放棄自己,反而使他養成了一種樂觀的心態。而今,當你看到馬雲談笑風生、從容自如,你不得不為他的樂觀嘆服。
勇為。導演李安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不只是坐著等待,好運就會從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人坐以待斃,有的人卓礪進取;有的人相信宿命,有的人改變命運。不同的態度,一定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就看你有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所以說,你選擇今天怎麼過,幾乎就決定了你未來的生活。你會發現,這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更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成功模式。但是無論最後通過什麼方式成功,最開始都必須站在行動的起點上,最後才有可能走向自己一直渴望的夢想。導演吳京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走過很多的路,換過很多的方向,不敢說有什麼成就,到今天我覺得唯一能夠讓我拿出來炫耀的,可能就是我不害怕從頭開始。 」
敢拼。敢拼才會贏。被譽為「玻璃女王」的藍思科技創始人周群飛,15歲輟學打工,23歲時靠著2萬私房錢創業,用了30年時間做到身家200億,成為中國「女首富」。周群飛出生於湘鄉市一個農村家庭,家裡非常偏僻。其父因為自製炸藥,幾度炸傷,最後雙目失明、手指也被炸爛兩根。等到她5歲時,母親因為重重壓力而自殺,整個家庭更是陷入了絕境。因為家裡窮,還要照顧爸爸,周群飛那時候都是「半工半讀」。她每天要砍柴、打豬草,然後回家餵豬、餵雞,做家務和給爸爸做飯。生活的重擔並沒有壓垮這位柔弱女子,反而磨鍊出她堅韌的意志。
15歲那年,在廣東韶關做橋梁建築活計的表舅,領著還在讀初二的周群飛輟學來到廣東打工,在橋梁建築工地看守工棚。4個月後,周群飛去了深圳打工,在工廠主要做手錶玻璃。她到用業餘時間讀夜校,瘋狂地學習各種技能,先後到深圳大學報考了會計、電腦、 B 牌駕照等好幾個技能培訓班。周群飛後來回憶:「我那個時候就是那種心態,只要你讓我學,工資你給不給無所謂,我跟她們的追求不一樣,因為她們都是從城裡來的,她們有資本,我沒有,就想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3個月後,周群飛向老闆提出辭職請求,另謀高就。老闆強烈挽留她,升她做工廠的管理人員,讓她負責新成立的絲網印刷部。周群飛答應了,爭從同事那裡借來一本北京圖書館的《絲網印刷》,日夜苦讀,終於在短時間內掌握了玻璃加工的原始工藝。靠著聰明和勤奮,她把絲網印刷部的做得紅紅火火,讓老闆刮目相看。
1993年3月,雄心勃勃的周群飛在深圳寶安區租了套三室一廳的民房,用2萬港元開始創業,做的還是絲網印刷。為了尋找客戶,她用最笨的辦法,一家家去拜訪,被保安趕、被狗吠都是常事。周群飛咬牙熬了過來,在行業內慢慢站穩了腳跟,生意也好了起來,從小作坊做到了幾十名員工的工廠。
周群飛躊躇滿志,於2000年開始涉足手機視窗玻璃加工。翌年,她接到一個大手機品牌的單子,在業內一戰成名。2003年,周群飛成立藍思科技,摩託羅拉在此時想推出新款的V3手機,找到了周群飛,要求採購藍思科技生產的玻璃屏。但摩託羅拉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技術要求:玻璃屏在一定高度自由跌落後不會破碎;同時手機在使用中,如果玻璃破碎不會傷人。為了留住這份大單,周群飛3天3夜泡在實驗室,和技術人員一起攻克技術難關,終於成功達到了摩託羅拉的技術標準。然而,問題還沒解決,生產玻璃屏的原料來自日本一家工廠,但這家工廠和周群飛的競爭對手關係很好,於是聯手想封殺周群飛。日本工廠故意刁難周群飛,說要先打款再發貨,周群飛把房子賣了交了錢,但日本人就是不發貨。周群飛萬念俱灰,多年遭受的挫折一下子湧過來,在香港的街頭,她甚至想跳軌自殺。但一想到自己年幼的女兒,又擦擦眼淚,開始想辦法。她輾轉聯繫到來自瑞士的另一種玻璃原料,然後經過摩託羅拉的同意,終於把這個原料用在了玻璃屏上。就這樣,周群飛終於完成了這個單子,後來摩託羅拉賣出了1億臺V3手機,裡面也有周群飛的功勞。
周群飛的藍思科技也越做越大,發展到今天,成為了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品牌的供應商。世界上每2片手機玻璃,就有1片出自藍思。雖已身家數百億,但她仍然十分簡樸,趕火車、吃泡麵,背起一個雙肩包抬腳就走。哪怕現在已經功成名就,她依然是當年那個勤奮、務實、肯幹的自己。從打工妹到億萬富豪,周群飛付出了一切,她沒日沒夜地工作,為了企業殫精竭慮,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一切。但依然有不少人打壓她,甚至編造謠言詆毀她,她總是淡然處之,正如她自己說的那樣:「心胸是被委屈和痛苦撐大的,只有足夠強大,才能贏得尊重。」
經歷就是財富,這種財富就身歷與心歷所積累的精神財富。人生經歷有兩條路:一條叫做心歷,一條叫做身歷。心歷引領著身歷,身歷豐滿著心歷。心若年輕,即使經歷坎坷,人生與天地不老;心若老去,就算經歷平靜,人生也將步入荒年。心若老,心似死灰,則精神頹廢,前路迷茫,「萬事成磋砣」;心若年輕,則精神振奮,砥礪前行,路在腳下延伸,「風景這邊獨好」。
風雨過後是彩虹。對於經歷苦難而能有所感悟並且奮發有為的人來說,苦難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並將受用終生。
努力的人生永不後悔!
2019年2月14日
(作者系湘潭市委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責編:榮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