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菜別名綠花菜,屬喜光植物,可多次採摘
青花菜別名:綠花菜、莖椰菜或義大利芥藍。屬十字花科蕓薹屬二年生植物。青花菜是甘藍進化為花椰菜過程中的中間產物。青花菜與花椰菜不同之處在於,主莖頂端產生的並非畸形花枝所組成的花球,而是分化完全的花蕾組成的青綠色扁球形的花蕾群。葉腋的芽較花椰菜活躍,主莖頂端的花蕾群一經摘除,下面的腋芽便生出側枝,而側枝頂端又生花蕾群,這些花莖與花蕾群採摘後,再繼續分枝產生花蕾群,因此可多次採摘。
花蕾群以主莖上所生者較大,一般直徑可達10釐米,大者可達15釐米以上。側枝所生的較小,直徑約5釐米。這些花蕾群及肥嫩的花莖就是供食部分。青花菜種子發芽溫度在8℃以上,發芽適溫為25℃左右。同化器官生長適宜溫度範圍為20~25℃,5℃以下的低溫生長很緩慢。花蕾形成和發育的溫度範圍12~24℃,最適溫度範圍15~20,花雷期遇高溫,易生蕾葉,影響品質。植株能耐零下5℃或短期零下8℃的低溫。所以長江流域溫暖地區,一定大小的秧苗可以露地越冬,一年也可栽培兩季。
青花菜和花椰菜雖然都屬於綠體春化型植物,但青花菜的花芽分化對低溫的要求不嚴格,早熟品種只要在平均氣溫20℃以下,就能進行分化。早熟品種在幼苗期遇低溫,就會提前分化,形成小花球,所以早熟品種不能在低溫季節栽培。而中熟品種的花芽分化對低溫要求嚴格,故不宜在高溫季節栽培。青花菜對光照反應不敏感,春、秋都可栽培。但屬喜光植物,苗期光照差,易徒長,定植時光照少,影響成活率,田間種植密度大,光照不足,球葉易變黃。花球變小。
對土壤適應性廣,以沙質壤土和黏質壤土為好,適宜土壤pH6~7.5,整個生長期間吸收營養較多,對於中晚熟品種栽培,應多施腐熟的有機肥料。夏秋季播種,是長江流域一帶最主要的播種季節,播種適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採收期10月上旬可持續到翌年3月。冬春播這一季節植株生育過程中是由低溫到高溫的過程,苗期和生長前期在低溫期度過的,有些早熟品種苗期遇低溫會早期現蕾,不適於此期栽培,所以一定要選用春季栽培的專用品種。冬播可從10月到12月在保護地中育苗,翌年3月定植露地,5~6月供應。栽培利用高海拔500~1000米以上的地區夏季氣溫冷涼的特點,在3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種育苗,可使產品在盛夏7~8月供應上市。
青花菜春栽期較長,播期從上年的12月至當年的2月均可播種,可根據栽培設施條件,確定播期,排開上市。春季育苗均在溫室和陽畦內進行。播種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一般用種子量0.3%的6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拌種,播種時苗床澆是底水,均勻撒播,每平方米苗床播量3克左右種子,每公頃需種量375~450克,需苗床150米。保護地育苗,白天溫度控制在25℃左右,夜間10℃以上,幼苗出土後要及時覆蓋次土,真葉3片時分一次苗,分苗後適當提溫,緩苗後降低床溫,定植前一周鍛鍊幼苗。
青花菜的壯苗標準為:真葉5~6片,葉片開展大而厚,葉綠色,蠟粉多,莖粗壯,節間短,無病蟲為害。青花菜植株高大,生長旺盛,需水量多,整個生育期要結合降雨情況及時灌水。定植緩苗後5~7天澆促苗水,使其達到一定葉數,使葉片肥厚。以後經常保持土壤溼潤,特別是花芽分化前後及花球肥大期不可缺水,否則會出現早顯蕾現象青花菜追肥以氮肥為主,配合鉀、磷、及硼、鎂微肥,若生育期缺硼,會引起花蕾表面黃化變褐,花薹基部發生裂洞,缺鎂和缺錳葉色失去光澤,發育不良。
第一次追肥在定植後20天左右,真葉6~7片,公頃施尿素100-150千克,過磷酸鈣和氯化鉀各75千克。第二次追肥在定植後40天左右,有15片真葉時進行,施肥量同第一次。當植株有20片葉子,開始出現小頂花球時進行第三次追肥,每次公頃施尿素150~225千克,過磷酸鈣和氯化鉀各75千克,同時葉面噴施0.2%的硼砂,和0.3%的磷酸二氫鉀。當主花球採收完以後,若想繼續採收側花球,可適當追肥,促進側花球生長。
追肥宜隨水施入或挖穴深施,保證植株充分吸收。青花菜易產生側枝,主球未收穫前應先打去側枝,或大部分主球長至12~16釐米時可適當留3~4個側枝,以減少營養消耗,利於通風透光,促進主花球的發育。青花菜與白菜花相同之處都是以肥嫩肉質的花球為食用部分,不過青花菜的主花莖和側花莖聚結成的綠色花球,這種花球是由肉質花莖、已形成的幼花蕾和長花梗所組成,是真正的花器官形成的。
因此,青花菜的適採期很短,延遲數天不採,就易老熟開花,變得鬆散,當花球長到12~16釐米時,及時採收,主花球採完後,還可採收側花球。採收的青花菜呼吸代謝十分旺盛,採收後在20~25℃室溫下放置1~2天,花球便鬆散變黃。品質下降。因此,採收後若不能及時銷售,可裝入厚0.03毫米的PE塑料薄膜袋中,置於-1~1℃條件下,可保存30多天。青花菜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