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創造者,製造氧氣、提供食物、能源,殺菌防塵、保水減噪。植物的花開花落、旖旎多姿,裝點著我們的美好生活。生活中植物無處不在,人類的生活絕對離不開植物,但是有些植物的某些器官是有毒的或會致人過敏,接觸、吸入或食用會造成嚴重後果。
蒿草影響鼻炎患者是眾多植物對人體致敏說法中的一種,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蒿屬植物吧!
1、大籽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si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
形態特徵:一、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單生,直立,具縱條稜,多分支,被灰白色微柔毛。上部葉及苞片葉羽狀全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大,半球形或近球形,具短梗;雌花20-30朵,兩性花80-120朵。瘦果矩圓形,褐色。花果期7-10月。
生境:為田間、道旁雜草。生於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灘、草原、幹山坡或林緣等地,為植物群落的建群種或優勢種。在我國除華南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2、黃花蒿
別名: 草蒿、青蒿、臭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annua L.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有濃烈的揮發性香味,高100cm左右。莖枝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葉紙質,中部葉二至三回櫛齒狀的羽狀深裂。頭狀花序球形或半球形,有短梗;雌花10-18朵,兩性花10-30朵。瘦果橢圓狀倒卵形,稍扁,有縱紋,暗褐色。花果期8-10月。
生境:生長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緣、草原、森林草原、幹河谷、半荒漠及礫質坡地等,也見於鹽漬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區可成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
3、艾
別名:艾蒿、家艾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argyi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具濃烈香氣,高30-100cm,莖枝均被蛛絲狀柔毛。葉厚紙質,上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近圓形或寬卵形,羽狀深裂,每側裂片2-3枚;頭狀花序橢圓形形,每數枚至十數枚在分支上排列成小型的穗狀或複穗狀花序,在莖上組成狹窄尖塔形圓錐狀花序;雌花,6-10朵;兩性花,8-12朵。瘦果長圓狀或長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境: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作為雜草也進入農田、路旁、村莊附近。
4、野艾蒿
別名: 陰地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斜生的花序枝,被密短毛。下部葉有長柄,頭狀花序,橢圓形或長圓形,花序凸起;花冠狹管狀,紫紅色,花柱線形,兩性花,花葯線形,花果期8-10月。
生境:多生於底或中海拔地區的路旁、林緣、山坡、草地、山谷、灌叢及河湖濱草地等,作為雜草也進入農田、路旁村莊附近。
5、冷蒿
別名: 小白蒿、兔毛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frigida Willd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10-50cm。莖直立,莖、枝、葉及總苞片背面密被淡灰黃色或灰白色短絨毛。中部葉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半球形,球形或卵球形,具短梗;雌花8-13朵,兩性花20-30朵。瘦果長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境:生於草原、荒漠草原及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的山坡、路旁、礫質礦地、固定沙丘、戈壁、高山草甸等地區,常構成山地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植物群落的建群種或主要伴生種。
6、豬毛蒿
別名: 茵陳蒿、阿榮、濱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近一、二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高40-130cm。莖紅褐色或褐色,有縱紋。葉長卵形或橢圓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小,球形或卵球形;雌花5-7朵,兩性花4-10朵。瘦果倒卵形或長圓形,褐色。花果期7-10月。
生境:生於半乾旱或半溫潤地區的山坡、林緣、路旁、草原、黃土高原、荒漠邊緣,局部地區構成植物群落的優勢種。產於內蒙古,遍及全國各地。
7、沙蒿
別名:漠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90cm。莖單生,淡褐色,具細縱稜。中部葉長卵形或矩圓形,一至二回羽狀深裂,葉柄短,基部有假託葉。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2-3mm,具短梗或近無梗;雌花4-8朵,兩性花5-10朵。瘦果倒卵形或矩圓形。花果期7-9月。
生境:多生於草原、草甸、森林草原、高山草原、荒坡、礫質坡地、幹河谷、河岸邊、林緣及路旁等,局部地區成片生長,為草原地區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
8、龍蒿
別名: 狹葉青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dracunculus L.
形態特徵:亞灌木狀草本,高20-100cm,莖成叢,褐色,具縱稜。葉無柄,中部葉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先端漸尖。頭狀花序近球形,排成復總狀花序,在莖上組成開展或稍窄圓錐花序;雌花6-10朵;兩性花8-14朵。瘦果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境:生於森林帶和草原帶的沙質和疏鬆的沙壤質土壤上,散生或形成小群聚。作為雜草也進入農田、路旁、撂荒地和村莊附近。
9、蒙古蒿
別名:蒙蒿、狹葉蒿、狼尾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mongolica(Fisch. ex Bess.) Nakai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20-90cm。莖直立,具縱稜,多分枝。葉紙質,葉一至二回羽狀深裂。頭狀花序多數,橢圓形,直徑1.5-2毫米,無梗,直立或傾斜,有線形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密集的穗狀花序,稀少為略疏鬆的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雌花5-10朵,中央兩性花8-15朵,簷部紫紅色。瘦果短圓狀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生境:多生於闊葉林下、林緣、山坡、草地、山谷、灌叢及草原帶的沙地等。作為雜草也進入農田、路旁、村莊附近。
10、蒔蘿蒿
別名:偽茵陳、小鹼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anethoides Mattf.
形態特徵:一、二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高30-90cm。分枝多,具小枝;莖、枝均被灰白色短柔毛。中部葉寬卵形或卵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近球形,多數,具短梗;雌花3-6朵,兩性花8-16朵。瘦果倒卵形,花果期6-10月。
生境:多生長在幹山坡、河湖邊沙地、荒地、路旁等,鹽鹼地附近尤多,在草原、半荒漠草原與森林草原附近也有,在低溼、鹽漬化的局部地區可成為區域性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次優勢種,常侵入到旱田裡,成為田間有害的雜草之一。
11、鹼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anethifolia Weber
形態特徵:一、二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高20-50cm。莖單生,具縱條稜,多分枝。中部葉卵形、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半球形或寬卵形,具短梗;雌花3-6朵,兩性花18-28朵。瘦果橢圓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生境:常生於海拔800-2300米附近的幹山坡、幹河谷、鹼性灘地、鹽漬化草原附近、荒地及固定沙丘附近,在低溼、鹽漬化地常成區域性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
12、裂葉蒿
別名:菊葉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tanacetifolia L.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20-75cm。莖少數或單生,有縱稜,莖上部與分枝通常被平貼的短柔毛。葉質薄,微有凹點;上部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羽狀全裂。頭狀花序球形或半球形,有短梗;雌花8-15朵,兩性花30-40朵。瘦果橢圓狀倒卵形,略扁,有縱紋。花果期7-10月。
生境:多生於中、低海拔地區的森林草原、草原、草甸、林緣或疏林中以及鹽土性草原、草坡及灌叢等處,局部地區形成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
13、柔毛蒿
別名:變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pubescens Ledeb.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20–70釐米。莖多數,叢生。葉紙質,中部葉卵形或長卵形,二回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圓球形,具短梗及小苞葉;雌花8-15朵,兩性花10-15朵。瘦果長圓形或長卵形。花果期8-10月。
生境:生於山坡、草地、沙質地。
14、白蓮蒿
別名:鐵桿蒿、萬年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 Artemisia stechmanniana Bess.
形態特徵:半灌木狀草本,高50-100cm。莖多數,褐色或灰褐色,有縱稜。莖下部與中部葉長卵形、三角狀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二至三回櫛齒狀的羽狀分裂;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2-3.5毫米,有短梗。瘦果狹橢圓狀卵形或狹圓錐形,花果期8-10月。
生境:生於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路旁、灌叢地及森林草原地區,為內蒙古山地半灌木群落的主要建群種。
15、黑沙蒿
別名:油蒿、鄂爾多斯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形態特徵:半灌木,高50–100釐米。莖多數,具縱條稜,多分枝。葉柄短,中部葉卵形或寬卵形,一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卵形,直徑1.5-2.5mm,具短梗及小苞葉;雌花5-7朵,兩性花10-14朵。瘦果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境:生於荒漠與半荒漠地區的流動與半流動沙丘或固定沙丘上,也生長在乾草原與乾旱的坡地上,在荒漠與半荒漠地區常組成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
16、圓頭蒿
別名:白沙蒿、籽蒿
科屬: 菊科蒿屬
拉丁學名: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
形態特徵:半灌木,高80–150釐米。莖多數,灰白色,叢生。短枝上葉常密集著生成簇生狀;莖下部、中部葉寬卵形或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球形,具短梗;雌花4-12朵,兩性花5-20朵。瘦果卵形或長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境:生於荒漠地區的流動、半流動或固定的沙丘上,也見生於乾旱的荒坡上,局部地區常形成植物群落的建群種或優勢種。為西北、華北沙荒地區良好的固沙植物之一。
據《內蒙古中草藥》記載「莖葉:去風溼,清熱消腫。治風溼性關節炎、咽喉腫痛。」黑沙蒿性味辛苦微溫,全草可用於醫治尿閉;根可止血;莖葉、花蕾可醫治風溼性關節炎和瘡癤癰腫;果實能消炎、散腫、寬胸利氣、殺蟲,外敷患處能治療腮腺炎和瘡癤癰腫,內服能治疝氣等。白沙蒿種子有消熱、去溼、疏膽、利尿等防病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