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暗戰,國產運動品牌正在打響的「翻身仗」

2020-12-05 騰訊網

當你在購買一雙運動鞋的時候,最看重的是什麼?

外觀?品牌?舒適度?亦或是專業性?

但事實上,一雙運動鞋外在看不到的部分——中底,往往會決定這雙鞋的品質。

很多運動鞋愛好者在買鞋的時候會格外注意中底的構成。所謂中底,通俗講是鞋墊和大底中間的部分,其作用是吸收運動中產生的衝擊力,提供穩定性,好的中底往往會提供出色的回彈和減震效果。

而就在這片小小的中底上,一場運動品牌的暗戰正在打響。

一切始於boost

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頭10年,製作球鞋中底的材料相對固定,都是以EVA材料為基礎。

小Tips:EVA是乙烯和醋酸共聚而成的,被廣泛用於發泡鞋材、功能性棚膜、包裝模、熱熔膠、電線電纜及玩具等領域。

不同的中底產品就是「EVA+不同材料」,只是加入材料不同、調和配比不同、發泡次數不同,以此產生不同的效果。

這一「壟斷」在2013年被阿迪達斯的boost系列打破。

▲阿迪達斯的boost中底跑鞋。

boost系列跑鞋的中底採用了TPU材料作為基礎,腳感舒適度和其他運動鞋相比有了明顯的區別。

小Tips:boost中底材料是TPU發泡材料E-TPU(E是Expanded縮寫,擴大、膨脹)構成,本質是由無數個彈性十足、重量很輕的TPU發泡小球集結在一起的一種新型高分子材料,外表看和泡沫很像,卻有著出色的回彈緩震性能。E-TPU也俗稱「爆米花」,因為TPU材料發泡成型的過程與玉米粒變成爆米花的過程類似。

在設計界,此前以EVA材料為基礎的中底被稱為「結構型減震」,而boost系列的中底則屬於「材料型減震」。boost大獲成功讓「材料型減震」非常吃香,很多品牌開始在中底基礎材料上做文章。

但阿迪達斯帶給業界的並不只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這麼簡單。

E-TPU的專利在德國製造業巨頭巴斯夫(BASF SE)手裡。巴斯夫是世界500強企業,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之一,在歐洲、亞洲、南北美洲的41個國家擁有超過160家全資子公司或者合資公司。

▲巴斯夫在德國路德維希港(Ludwigshafen)的總部。

提到巴斯夫,人們第一反應是化工,是化學品、天然氣、塑料等等,很少有人能想到他們會和運動鞋打上交道。不過這次是巴斯夫主動提出合作,因為研究人員研發出E-TPU材料並發現其非常適合做中底。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巴斯夫和阿迪達斯籤署了有年限的獨家供應包產協議,協議期內巴斯夫的boost材料只能供應阿迪達斯,而阿迪達斯也要為其產出照單全收。

在阿迪達斯之前,江湖傳聞,巴斯夫也找了其他運動品牌。但彼時耐克的氣墊中底如日中天,辨識度極高,沒有什麼理由轉投新技術。而國產品牌正在經歷庫存危機和自我調整,還沒有能力承接未被市場驗證的新科技、新產品。

歸根結底,巴斯夫和阿迪達斯的合作有其必然性。從品牌角度,雙方都是各自行業中的佼佼者,合作對各自的品牌價值都有提升作用;從生意角度,以巴斯夫的生產體量,阿迪達斯有全世界助其消化;甚至兩個公司都是德國企業,在地緣上也能攀個關係。

阿迪達斯當年的確憑藉boost瞬間甩開競爭對手一大截,但7年過去了,技術發展日新月異,boost漸漸落下神壇。

7年仿佛一個輪迴,阿迪達斯還在尋找新的驅動力,但這次更不容易。他的身後,逐漸強大起來的國產運動品牌正在虎視眈眈,等待一個新的顛覆性產品。

國貨科技是不是偽命題?

boost推出之後,很多莆田鞋也號稱掌握了boost技術,但一上腳就漏了怯。

事實上,TPU發泡技術不難,也不是行業秘密,但巴斯夫對於溫度、壓力等其他許許多多指標的把控,才是boost的價值所在。就像可口可樂的配料就寫在瓶身上,但誰都無法複製可口可樂一樣。

只不過到了今天,boost已經不再是一個標杆,而是一個基準,國產品牌正在跨越boost的天花板,尋找更適合的技術。

舉兩個例子。

李寧「䨻(beng四聲)」

▲李寧「䨻」系列飛電競速跑鞋。(圖片來自愛燃燒)

2019年李寧推出了一款定價2099元人民幣的跑鞋「䨻」,一下子拉高了國產運動品牌的定價天花板,動搖了消費者關於「國產品牌就是便宜」的固有印象。(延展閱讀:國產品牌真能把跑鞋賣到2000+元嗎?| 產業專欄)

「䨻」的成本大頭也是在中底上,採用全掌式PEBAX發泡中底,通過超臨界流體發泡工藝成型,由法國工業公司阿科瑪(Arkema)提供。

小Tips:PEBAX,聚醚嵌段聚醯胺,主要來自可再生資源,廣泛應用於食品包裝、體育用品、醫療器械等領域。

PEBAX原料造價不菲。根據李寧籃球鞋品類設計總監孫明旭介紹,PEBAX材料和通用材料相比價格會高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且阿科瑪提供的材料和發泡工藝都是頂尖水準,這也限制了材料的供應量,加大了成本。

雖然李寧方面沒有透露和阿科瑪的合作細節,但業內人士認為依舊是通過商業條款塑造「壁壘」的路線,至少在大中華地區是如此。

很多人一下子聯想到了阿迪達斯和巴斯夫的合作。

此外,「䨻」系列2099元的初始定價直接對標助力基普喬格「破2」的耐克最高端跑鞋Zoom Vaporfly NEXT%(中底科技也是以PEBAX作為原料),李寧向消費者傳遞了一個信號——從專業性、科技含量上,李寧完全可以躋身跑步領域高端市場。

當然,中底新材料也並非僅僅意味著「貴」,也可以有500元左右的平價產品,例如匹克的態極。

匹克「態極」

▲匹克態極2.0 Pro。

態極的中底材料是P4U,由西安理工大學的李峰教授團隊研發。態極對匹克的意義不亞於起死回生。2019年「雙11」在主推態極新品的情況下,匹克總銷售額達1.1億,同比增長703%,搭載匹克態極科技的新產品銷售額達到8904萬,佔到匹克整體銷售額的80.47%。

小Tips:P4U(Protection for you)材料是一種智能防護材料,屬於智能高分子材料的範疇。它是一種對環境(衝擊)可感知並響應的智能材料。

匹克依靠科技上位讓鴻星爾克、中國喬丹等國產老字號也嗅到了生意良機,逐步搭建起科技平臺,以「平臺化」推出新產品。

今年8月鴻星爾克推出了「弜(jiang四聲)彈科技」,雖然被詬病和李寧幾天前推出的「弜緩震回彈科技」撞車,不過也從側面展示出國產運動品牌紛紛入局的快節奏。

其實在boost大火的2015年前後,網上很多討論都在討論「國貨科技」究竟是不是個偽命題。有人提到,國產品牌的中底不過是用市面上通用的材料做出些微調整,取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就成為「科技」了。

但網友的這種觀點其實相對片面,很多品牌的中底科技都是申請了國家專利的,雖然不如boost顛覆,但要說國產運動品牌全是「偽科技」,確實抹殺了研發成果。

運動鞋市場材料型和結構型減震交替發展長期並存,安踏KT6主設計師鄭永先認為,所謂結構型和材料型,不過是通往羅馬的兩種道路罷了,「畢竟從本質上,材料減震的也是一種微觀結構形變減震原理。」鄭永先認為材料和結構兩種減震形態的趨勢此消彼長,「這兩條道路很多時候都會交叉,十多年前我設計的飛甲籃球鞋和奧尼爾籤名鞋就採用材料融合結構型減震,如今市面上也不乏新材料+新結構的運動鞋,很難單獨定義了。」

安踏最新推出的KT6中底就不是一體成型,前後採用了不同的材料模塊,其中後掌是防彈材料,由一家國內的公司與安踏合作研發,該材料今年首次推出市場。

好在這兩年討論這個話題的人越來越少,不單是因為「國潮」的興起,年輕人對國產運動品牌的印象快速提升。更重要的是事實——也就是產品——已經擺在眼前。

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近年來,國產運動品牌在研發上不斷發力。對比各家年報,5年來,特步從1.22億元的研發投入上升到近2億,安踏研發投入從3.1億元翻了一倍多至7.8億元,各家你追我趕。

而在運動品牌之外,材料行業也逐步發現了中底科技這個「富礦」。

「以前會有那種情況,想跟國際知名大公司合作共同研發,但對方不感興趣,只是提供一些通用型材料。」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懶熊體育,「現在明顯感覺不一樣了,甚至很多都是對方主動找來尋求合作的。」

「行業內會有一個圈子,」孫明旭告訴懶熊體育,「品牌有新訴求會提出來,材料供應商的方案也會拿出來,兩邊對接。」

匹克125創新工場負責人蔡維健已經觀察到國內冒出了很多研發新材料的企業,未來運動品牌的選擇只會越來越多。「很多材料都是陸陸續續小批量在做,不斷有新東西出現。」

「未來也不會刻意去找國際上的大公司,還是以材料本身的特性出發。」 孫明旭表示。

這是一場上遊領域的跨界,供應商提供的新材料需要跟運動品牌的研發部門共同研發,才能轉化成中底可用的材料。站在運動品牌的角度肯定是符合自身定位的理想材料,只要一看造價,就知道和自己的定位是否匹配,選擇相對單純。

但是站在供應商的角度,他們思考的問題就會更多起來。比如:

1.品牌的整體經營能力:材料供應商準備在新的領域打開合作,肯定希望開始就有一個好的口碑,事半功倍;

2.運動品牌的生產體量:如果是獨家供應的話,太小的公司可能接不了供應商獨家供應的材料體量。

這就要求運動品牌在提升研發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提高自己的整體實力。

其實從boost的成功,我們可以反推出,新科技成為主流技術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消費者體驗肯定是首位的,上腳感覺不好、運動時候穿著不舒服,其它一切都是白搭。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一雙球鞋穿到爛已經不是年輕人的風格,舒適性、安全性、美觀性,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第二,產業化生產。新技術承載的中底必須能滿足大規模量產,否則拓寬影響佔領市場。例如3D列印運動鞋目前頗受關注,而他們就在面對量產的難題。

第三,當然還是回歸到價格。超出消費者對運動鞋的認知,還是很難讓人買帳的。

boost用了7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個科技平臺從新生到逐步被新技術趕超的一個輪迴。未來隨著整個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和人們接受信息速率的不斷提升,淘汰的周期肯定要大幅縮短。過去要用10年淘汰的東西,未來可能只要5年。

在這場產品背後的科技暗戰裡,誰家能夠在3-5年內尋求到一個具有革命性的、或者是說這種大幅提升運動效率的科技平臺,誰就能佔領市場的高低。隨著國產品牌與國外一線打牌的差距不斷縮短,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聲明:本文由懶熊體育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如果從鞋底選跑鞋,國產鞋性價比真的不高
    國產跑鞋與國外品牌跑鞋相比,一直以價格低而獲得一些市場,但兩三百元的國產鞋和三百元左右的國外品牌鞋相比又有什麼差異呢?僅從個人角度分析哦,因為水平有限,且穿過的鞋子不多,所以僅從穿過的一些品牌對比講述。而且在我心中已經有了一個以鞋底看鞋子質量的「初級」標準。
  • 拼技術還是拼服務,國產高通量測序企業如何打響翻身仗第一槍?
    在七、八年前,國產手機似乎是山寨的代名詞,絕大多數消費者都以蘋果、三星等國外品牌手機為尊。而隨著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產品牌的崛起,中國手機品牌在國內乃至國際手機市場逐漸有了話語權。與手機市場一樣,NGS行業在中國發展十幾年之後,中國品牌也開始醞釀一場自主創新運動。
  • 國產超級跑鞋,名為飛電!鞋底材料你肯定不認識,叫做!
    國產運動鞋的希望:李寧!在他退役之後創辦了運動品牌「李寧」2018年2月美國時裝周李寧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起起落落2018年2月,李寧去了美國時裝周,出色的表現,這個老品牌如同亮眼的冉冉升起的新星,突然就成為了潮流的代名詞。
  • 國產運動、戶外品牌好感度排行榜:李寧最受歡迎
    然而隨著國貨「自我修養」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受到消費者青睞。過去的一年,國貨牆內牆外開花,中國消費者對於國產品牌的印象、消費情況等都悄然發生著變化。為深入了解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認知度,2017年環球網聯合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就國產品牌相關話題展開網民對國產品牌好感度的調查。本次調查於2017年2月20日-2月26日通過環球網、一點資訊、UC、百度、鳳凰、搜狐和今日頭條以在線調查的方式展開。
  • 和yeezy boost腳感有的一拼的國產品牌!
    最近,一雙國產品牌的鞋子火了——匹克的態極系列,也有拿它和阿迪達斯的boost,耐克的zoom等等作比較,個人認為說秒殺某某的真的過分了,這確實吹捧過度了,只能說在腳感上它確實跟boost有的一拼。但同時它也值得吹捧,因為在目前這個價位的運動鞋裡面它的性價比真的比某些運動鞋性價比要高很多,當然現在態極還是1.0版本,還有需要加強的方面,比如鞋身沒有支撐,鞋底不耐磨,以及顏值有待提高,而且這雙鞋的定位就目前來看不能看作跑鞋,只能算休閒鞋或者慢跑可以穿。
  • 國產運動品牌眾多,和四大品牌相比,貴人鳥和雙星差在哪裡
    曾入選2018年度「中國500最具代價品牌」的李寧、安踏、361°、鴻星爾克,也是80後、90後很多人的品牌記憶。但其實,除了這四大品牌,還有兩個特別有歷史感的運動品牌也存在於中國民眾的腦海裡,那就是貴人鳥和雙星。
  • 民族品牌崛起,腳感不輸阿迪Boost的國產跑鞋,偏偏識貨的人少
    國產運動品牌一哥:市值破2千億,如今吊打阿迪,耐克開始慌了在進入21世紀之前,中國的世界級運動員幾乎很少,更別說為了這些運動員去專門設置一個運動服裝或者是鞋類品牌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國產的運動產品再也不是低價和低品質的了
  • 馬雲改穿國產品牌羽絨服,國產品牌如何崛起?
    這一次,馬雲終於沒有再穿國外的羽絨服品牌,而是脫下了國外進口的Moncler和加拿大鵝,穿上了有著四十餘年歷史的國產羽絨服老品牌波司登(3998.HK)。為何馬爸爸會改穿國產品牌羽絨服?這背後,可能和國貨正在「回潮」,以及阿里巴巴大力布局國民品牌有著很大的關係。
  • 文青最愛三大運動涼鞋品牌推薦!哪雙涼鞋最值得買?
    近幾年像是Teva、Keen、Chaco等戶外運動鞋品牌相繼推出各種運動涼鞋款式,功能與外型兼備,兼顧透氣舒適、減震防滑的需要,迅速成為許多音樂季迷、露營愛好者還有文青日常穿搭的最愛!不過這些運動涼鞋品牌之中,哪個最值得買?編輯就從款式、功能和舒適度著手,幫各位山系女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涼鞋!
  • 大角鹿超耐磨技術領跑全球,打響中國瓷磚品牌振興第一槍!
    在瓷磚行業,中國品牌出口的產品一直被冠以廉價、粗糙、仿造等標籤,在國際市場上勢微力弱。近幾年來,國產瓷磚品牌逐漸意識到技術創新實力的重要性,隨著中國創造理念的崛起,國內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瓷磚實力品牌。他們不斷創造革新,以強勁的科研創新實力和優質的產品站上了世界舞臺。
  • 僅次於耐克、阿迪,又一國產品牌崛起,位列全球運動品牌第三
    提起安踏、361、特步、鴻星爾克等運動鞋品牌,都是國內知名,或許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運動鞋品牌都是出自福建晉江。 因此在業內,這些鞋也被稱為晉江系。晉江生產鞋的歷史源於,20世紀70年代國際品牌耐克在這裡代加工,從而出現了很多代加工廠。
  • 發泡鞋底與橡膠鞋底哪個好?
    牛筋(津)淡黃色、半透明的鞋底,外觀漂亮,而且有較好的彈性和耐磨性,穿著舒適。牛筋底可以用橡膠來做,也可以用塑料來做,還可以用熱塑彈性體(TPR)來做。Pu底從彈性和穿著舒適及耐磨的角度看,Pu底比較好。價格相比較牛筋與塑料是最貴的。由聚氨酯乳液經過機器高溫發泡而成。鞋底非常輕便。
  • 匹克態極再推新款,國產跑鞋頻打「科技牌」能叫板Boost嗎?
    記者 | 羅盈盈國產運動品牌繼續在跑步細分市場加速。近日,匹克體育在其態極跑鞋系列中,再添一款名為TAICHI 1.0 PLUS「天擇」的全新跑步產品。匹克自稱是全球首個擁有新材料科研團隊的運動品牌。此外,廈門125創新工場和美國創新研發設計中心亦在近期成立。目前,匹克擁有洛杉磯、北京、廈門、泉州等五個全球創新中心。
  • 「踩屎」團夥裡國產品牌也有份!
    國產鞋強勢進入踩屎陣隊隨著國內運動產業的發展以及國潮風的興起,國產球鞋界也掀起了一陣支持國貨的熱潮。踩屎感不再是阿迪達斯和耐克這些國際大牌的專有名詞,國產技術已完全能駕馭踩屎感這三個字。上天貓搜索「踩屎感跑鞋」,就能彈出眾多出國產出品跑鞋,定價大多都在499元左右,月銷過萬,25萬人已種草這些字眼更是令人亮瞎雙眼。
  • 臺達助力皮鞋鞋底塗膠精準控制
    傳統皮鞋製作流程中,鞋底的上膠及縫紉主要依賴人力手工完成,費時費力且質量不均。隨著自動化技術不斷進步,現代工業中鞋底塗膠製程便利,利用三軸伺服驅動器和馬達,設定X與Y軸點對點運動,規劃出塗膠路徑,便可使用機械設備快速、精準的完成鞋底塗膠程序。
  • 鞋底用的再生膠,你選對了嗎
    現在很多橡膠鞋底廠家為了降低原料成本,都開始在橡膠鞋底中添加再生膠,或是全部使用再生膠。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大部分廠家都是用環保型或無味型再生膠生產橡膠鞋底,對於其他的卻沒有要求。但在實際的生產中,由於不同種類的橡膠鞋底的性能需求不同,所用的再生膠也大不一樣,如果您正在使用再生膠生產橡膠鞋底,那麼再生膠你選對了嗎HYL4Y11YYQ?市面上的橡膠鞋底種類很多,對於再生膠原料的性能需求各不相同。
  • 國產蓄電池品牌排行榜,國產蓄電池介紹
    導讀:國產蓄電池品牌排行榜,國產蓄電池介紹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情形下,對於新能源的追求一直是新能源汽車公司的最高目標,而電能在現在無疑是最理 想的新能源。下面就讓太平洋汽車網小編為大家介紹國產蓄電池品牌排行榜,國產蓄電池介紹吧!
  • 《黎明前的暗戰》熱播 諜戰劇 「基因突變」
    搜狐娛樂訊 諜戰史詩大劇《黎明前的暗戰》作為央視一套的開年大戲正在熱播,該劇藝術地還原了湖南和平起義的真實歷史事件,虛實兩條線索緊密結合,重新定義了歷史正劇,也給近於疲態的諜戰劇提供了新的思路。
  • 奢侈品牌聯手運動品牌 到底能玩出什麼新花樣
    這門學問研究久了,你會發現裡面雖然聯名眾多,但有一類合作卻少之又少,那就是奢侈品和運動品牌之間的碰撞。近幾年來,潮流愈演愈烈的膨脹,大家對於時尚的定義不再局限於頂級大牌,奢侈品和街頭的界限也愈加模糊。二者一旦聯名,每次都是能引起話題之作,不信我們便來盤點一番。
  • 被一槍差點打在心臟的餐飲業,疫情後怎麼打一場翻身仗?
    至今,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升,伴隨的是每天都有餐飲品牌閉店、破產... ...   無疑,餐飲業是因疫情受到重創的代表性行業。頭部品牌率先在媒體發聲求救:西貝賈國龍的「帳上現金流扛不過3個月」打響第一槍,外婆家、老鄉雞、九毛九等也相繼發聲。餐飲行業哀嚎一片,在聚光燈外,是中小餐飲品牌更為艱難的生存、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