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選自「動脈網」(ID:vcbeat),作者周夢亞,36氪經授權發布。
2017年8月,華大智造與艾吉泰康、聯川生物先後達成了相關合作。這是國內高通量測序(NGS)行業上遊儀器和試劑耗材製造商的首次合作。
在整個NGS產業鏈中,上遊測序儀市場毫無爭議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華大基因是高通量測序領域的龍頭老大,華大智造則承接了其測序儀研發製造部分。此次上遊儀器與試劑耗材市場的合作,也意味著產業中自主創新生態鏈的初步形成。設備引「帶」和配套試劑,打開了NGS中國自主創新之「路」,如艾吉泰康創始人兼CEO杭興宜所說:「開啟了NGS產業中國製造的一『帶』一『路』。」
在七、八年前,國產手機似乎是山寨的代名詞,絕大多數消費者都以蘋果、三星等國外品牌手機為尊。而隨著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產品牌的崛起,中國手機品牌在國內乃至國際手機市場逐漸有了話語權。
與手機市場一樣,NGS行業在中國發展十幾年之後,中國品牌也開始醞釀一場自主創新運動。
歷史格局
2007年,第一臺二代測序儀進入中國,標誌著中國NGS行業的開端。
由於高通量測序儀器、試劑市場行業門檻較高,加之國外已經有非常優秀的企業,並且中國廣大的市場可以帶來及時的現金效應,國內早期的從業者並沒有把重心放在上遊產品環節中。更多的從業者是在基於國外的儀器和試劑,甚至技術來進行前沿科研研究或者應用開發。
這樣的歷史緣由,導致行業內儀器和試劑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Illumina、Life tech、Roche、 Affymetrix等進口設備和試劑耗材佔領了絕大部分市場空間。
但隨著市場的成熟化、應用端的爆發,市場對長期以來高價的進口產品提出替代要求。市場需求、人才培養和技術儲備都日益成熟,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走向自主創新之路。
NGS的時代創新者
2013年3月,華大基因宣布以1.176億美元完成對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額收購。這是中國NGS企業首次對國外的上遊企業進行收購,這次收購也使得華大基因彌補了在儀器市場的空缺。
華大基因收購CG也算是無奈之舉。上遊巨頭Illumina在收購英國遺傳變異測序服務公司Blue Genome後切入中遊測序市場,其後公司又相繼收購了競爭對手Verinata Health以及IVD的諮詢公司Myraqa。
Illumina進軍臨床後,原本不與客戶競爭的局面被打破。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測序中心,華大基因不可避免受到了來自上遊市場的打壓。
收購CG,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拿到它的核心技術和專利。華大基因在此處上有投入了數十億的研發成本,並於2014年至2016年分別推出了自主測序儀BGISEQ-1000 和 BGISEQ-500和BGISEQ-50,其中BGISEQ-1000和BGISEQ-500已經獲得CFDA批准。
當然,華大基因並非最早布局上遊儀器市場的中國企業。2008年,盛司潼辭去在維吉尼亞大學的職務,回到深圳創立了華因康基因科技公司。華因康是一家生產、銷售高通量基因測序設備及生物試劑和分析軟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華因康於2012年推出了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測序系統SeqExpert-IIIA,這是目前了解到最早推出的國產測序設備。
隨後,公司又重磅發布了針對臨床測序設計的測序系統Pstar-II系列,該產品於2014年12月獲CFDA III類醫療器械註冊認證。
另外,2013年,紫鑫藥業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成立了中科紫鑫,旨在合作開發中國製造的第二代高通量測序系統。2015年,中科紫鑫宣布完成了二代測序系統BIGIS-I系統的開發。
對於華大而言,上遊市場的自主創新有市場誘導因素,也是被逼無奈之舉。
華大智造副總裁蔣慧在接受動脈網採訪時提到:「2012年華大基因的醫學檢驗有了雛形,我們都很清楚今後一定會出臺相應的法規標準。」她向動脈網透露,那個時候公司希望能在上遊市場有所突破,但由於當時沒有足夠的談判條件,華大基因只能選擇自己去做
而後,CFDA出臺了NIPT的規定,無論是自主創新還是合作申報也好,幾款測序儀在這之後相繼出現。不得不說衛生計生委和CFDA的規定,也從某種程度上刺激了上遊市場的成長。
說完儀器市場,再來看看試劑耗材。從技術流程來講,測序服務大概率會用到基因捕獲和建庫試劑。目前主流的基因組DNA捕獲技術是液相晶片雜交捕獲技術和多重PCR靶向擴增技術。
此前,這些捕獲試劑盒產品幾乎也完全由國外企業壟斷,包括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Agilent Technologies、IDT等.
2014年,杭興宜博士和他的合伙人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研髮型生物技術公司——艾吉泰康(iGeneTechTM)。這家坐落在北京中關村的初創企業,一開始就把目標瞄準到做中國製造的基因捕獲。
「2014年前後,華大基因和諾禾致源這些企業的科技服務業務都已經規模化,很難再去超越。」杭興宜向動脈網透露:「我們當時在基因捕獲上有比較深的技術積累,縱觀產業鏈後,我們決定橫切捕獲這個細分領域,實現建庫捕獲環節的中國製造。」
2015年,隨著艾吉泰康正式推出自主設計開發的液相晶片捕獲試劑盒TargetSeqTM和多重PCR靶向擴增試劑盒MultipSeqTM,中國製造的基因捕獲產品開始發力市場。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營銷策略,艾吉泰康已為數百家客戶提供了基因檢測產品的設計開發及檢測服務。另外公司的延伸核心技術還包括合成生物學、基因組編輯等領域。
除上遊市場的壟斷外,此前下遊數據出口也主要是amazon、 Google等海外雲平臺。而隨著華為雲、阿里雲的PaaS雲平臺入場,下遊生物信息雲市場也出現聚道科技這樣的生物信息雲服務商。
人才與市場,自主創新企業面臨的難點
問及創新過程中最大的難點,蔣慧和杭興宜兩人的答案出奇一致。
1、人才
創新,說到底需要有技術,而技術源於人才。因此,從0到1的這個過程中,最先面臨的就是人才的缺失。
「技術上的難點都是可以花時間解決的,最難的就是團隊的搭建。」蔣慧表示。
此前國內這方面的產品主要依賴於進口,大家都是使用者而非研發者。所以一開始,國內確實很難有這樣的技術人才。
華大基因收購CG後完全保留了其研發團隊,另外公司一方面促使測序技術人員嘗試前端的研發,另一方面從其他行業裡吸收了很多人才,通過中美間密切的互動,逐漸把團隊搭建起來。
「早期階段是比較困難的,畢竟沒有人。但隨著團隊初具規模,以後會越來越順利。」蔣慧表示。
2、市場
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後又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市場對產品的懷疑,畢竟國內沒有人做過,市場不免會懷疑產品的成熟度。
華大基因測序儀剛剛推出的時候,不免就會有人提出質疑:羅氏454、Helicos這些曾經風靡一時的產品都已經停產,一個從來沒有做過測序儀的企業做出來的產品,真的準確嗎?
面對質疑,首先要做的是拿出能夠提供證明的數據,讓數據說話。華大基因在推出測序儀之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有了真實的數據,市場也就組建相信國產的儀器是被是能夠達到國際水平的,大家也開始慢慢的相信能夠達到較好的數據。
二是與國外產品的競爭,國外產品畢竟有了多年的市場積累,也有一定的品牌效應,無論是產品還是銷售上都更具優勢。在這樣的基礎上,如何在搶佔市場?
艾吉泰康的產品剛剛上市的時候,也曾面臨類似處境。行業內習慣了使用國外的產品,如同時間久了會養成特定的飲食習慣一樣,用戶已經習慣了之前的品牌和操作模式。
國外公司固定不變的商業模式,循規蹈矩的響應速度以及有限的市場服務資源,這些都是國內企業後來居上的機會。艾吉泰康提出精益嚴謹的理念,堅持品質優先,另外靈活服務和合理價格的優勢也逐漸顯現,中國製造之路將越走越寬廣。目前除了中國市場,已經走出國門為國際市場所接納。
「現在大家對國產創新產品的態度也越來越包容,對於企業來說有一家國內的高效且性價比有優勢的替代供應商,他們非常樂意接受。」杭興宜表示。
破局:技術是根本,服務是優勢
自主創新不僅僅發生在一個行業,手機、網路遊戲等市場已經打了幾場漂亮的翻身仗。而自主創新的核心就是技術指標,如果做到跟國外的產品一樣,那麼在同等條件下,國產產品在國內就將更具優勢。
相比國外產品,國產產品的用戶體驗更好。在用戶體驗上更勝一籌。試劑耗材很多時候都是定製產品,國產產品的交付更快。而在儀器市場,國外企業在國內配備的更多是銷售人員,而且人員有限。一旦儀器出現問題,沒有辦法想國內企業一樣很快排出專業人員進行維修和維護。
相比之下,國產產品背後所配套的服務資源要比國外產品充沛許多。
另外一個很大的優勢則是在價格上。國外產品長期壟斷市場,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勢必會攫取
取高額的利潤。另外,即使這些公司保持與國內企業同等的利潤(假設他們願意),加上運輸、稅收、代理商等環節消耗,產品最後的價格依然較國產產品偏高。
「把產品品質做到跟國外一樣,甚至超越他,這是根本。」杭興宜強調。
對國產企業而言,最難的是研發前期。如果企業在研發過程中以國際標準要求自己,產品的質量和體驗過關,後面的路會越走越遠容易。
創新環境:人才、技術與政策
創新環境涉及到人才培養、技術儲備、政策環境。
「產品出來了,說明技術是有了,接下來的發展路徑必然涉及到進口替代。」杭興宜告訴動脈網。
人才條件與技術條件相匹配,加上這幾年大量國內專家和海歸人才紛紛投入市場,國內NGS行業在技術上與國外差距並不大。
政策內環境更不必說,不僅是NGS,整個技術創新領域都是如此。不同於歐洲地區碎片化的管理,隨著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一系列文件的出臺,中國自主創新環境可以說空前的好。
三個條件都具備,則為行業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對自主創新企業而言,模式創新和市場銷售並不是難點,因為客戶就在這裡。自主創新最關鍵的還是在原創上。過去幾年中,NGS行業的企業數量增長非常快速,但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同質性。但如果企業缺乏核心技術,最終在行業很難長期生存下去。
技術創新是第一步,而第二步面臨的則是體系。蔣慧告訴動脈網,從捕獲到建庫、到測序儀、再到後面的測序和數據分析雲,這些產品都不是具體化的。NGS的自主創新產品都是技術平臺,這就意味著在技術之外創新這還需要有體系,在技術創新之外還要有高質量的生產體系。
「這樣的生產體系意味著產品的穩定性和可行性。」蔣慧表示。
另一方面,相比其他行業,NGS行業還非常新,還處在產業的起步階段。不管什麼樣的企業,前期的研發投入一定非常大。這個時候還離不開政府、資本對行業的保護和支持。
中國是一個大市場,也是個挑剔的市場。放眼整個NGS行業,儘管大多數企業依然布局中遊環節,但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企業在逐漸向上遊市場靠攏,自主創新企業也在茁壯成長。隨著華大基因、艾吉泰康的產品進入市場,上遊的自主創新產品初步成型;中遊市場更不必多說;下遊市場,聚道科技這樣的雲計算服務商發展正盛,再加之華為雲、阿里雲這些雲服務商對基因技術行業的看好,下遊企業或將再湧現出幾家這樣的企業。
之前曾提到,大體量或者高技術含量的企業會往全產業布局方向努力,而隨著市場的擴大和成熟,人才和技術儲備逐漸豐富,相信NGS市場上會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時代創新者。期待在不久之後,這些優秀的企業不僅能夠在國內市場上產生更多的合作,更是能夠在海外市場上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