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納米測序商業化在即

2020-12-05 科學網

 

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亮相的比手掌還小的測序儀。

 

■本報記者 劉丹

 

2008年,太平洋生物技術公司曾預計,5年後,個人基因組的測序將在15分鐘內完成,費用低於1000美元,人人都可以消費得起。這種說法當時被許多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這個預言或許將被提前實現。

 

近日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發布公告稱,計劃本年將其納米基因鏈測序技術商業化。這項技術使得平常需要複雜儀器來完成的DNA測序變得高速而廉價。

 

牛津納米孔公司同時宣布將推出一款最新測序儀產品——U盤大小,基於新一代DNA測序技術,且價格在900美元以下。消息一出,幾個相關的「第三代」測序公司如Life Tech和Illumina等股票隨即應聲下跌。

 

倘若實現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投放納米孔測序儀到市場的企業,這將對現有基因測序市場格局造成強勢衝擊。

 

角逐「第三代」

 

近些年來,基因測序領域發生的翻天覆地式的變化讓所有關於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預測都顯得過於保守。

 

過去一兩年中,基因測序領域產品與技術的更新換代幾乎讓業界人士難以適應——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品上市。先是Life Tech的Ion PGM,緊接著是Illumina的MiSeq。這下,第三代測序公司英國牛津納米孔也不甘落後。而他們宣稱即將實現商業化的納米測序技術,對於基因測序領域將具有重大意義。

 

自20世紀70年代,弗雷德·桑格爾發明基因測序技術以來,基因測序技術突飛猛進,測序時間明顯縮短,成本大幅下降。目前,世界領先企業及實驗室已經開始在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上展開競爭。2009年,基於納米孔的單分子讀取技術,牛津納米孔公司成功研發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

 

10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致力於研究納米孔測序,它可以直接讀取長的不用處理的DAN鏈,原理就是:當DNA分子穿過一個設有探測器的納米級小孔時,識別出序列中的每個鹼基。

 

「這項技術的原理好比吃麵條,抓住一頭一吸,從頭讀到尾;而現有的高通量技術則有點像吃米飯,一粒粒的很短,需要讀很『深』才能避免出錯。」華人生物學家韓健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個技術的好處是分析幾個細胞的基因組,像抽蠶絲一樣,把一根DAN分子通讀一下,得到比較完整的全基因組序列。所以他們拼的不是通量,而是長度和精確度。同時,他們的好處是對標本要求比較低、價格低、速度快、體積小。」韓健說。

 

而同期,加入到「第三代測序」角逐中來的還有IBM公司。IBM亦宣布其採用了一種基於「DNA電晶體」的技術,有別於牛津納米孔公司的生物納米孔方法。

 

麵條還是米飯?

 

快速、單分子、無須成像、前所未有的擴展性,這些特徵彰顯出納米孔測序的巨大潛力。即將商業化的納米孔測序平臺,將讓新一代測序市場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在基因測序儀器裝備上,美國宣稱要在2013年推出第三代基因測序儀,日本和歐洲也有相關的研發計劃。2009年12月,中科院與浪潮集團宣布聯手共同研製國產第三代基因測序儀,並計劃在3年內問世。如若成功,將有望緩解目前國內研究所使用的基因測序儀完全依賴進口、價格昂貴的窘境,並填補我國在基因測序基礎裝備領域的空白。

 

我國自主研發的高通量測序儀BIGIS-4系統已於去年投入了試運行,並完成了海洋中溫菌的基因組測序工作。業內普遍期待BIGIS-4的全面商業化,讓更多的國內實驗室受益。

 

在韓健看來,第三代測序平臺的商業化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絕對是利好消息,可是對類似華大那樣靠技術平臺提供測序服務的公司來說無疑又是一場挑戰。「這種『破壞性』新技術的出現總能引發行業重新洗牌。」韓健說,「不過第三代測序一定也有他們的問題,還有兩三年的緩衝期。」

 

「牛津納米孔的新產品也不是萬能的。」韓健說,「不是每個全新的技術平臺都能完美地替代前一代的產品。就如Ion Torrent不能取代454和HiSeq一樣。有的客人喜歡吃米飯,有的就喜歡麵食,生物技術也是如此。不能盲目崇拜某個平臺,要學會冷靜,清醒地分析不同平臺的優缺點,找到自己介入和發揮的機會。」

 

《中國科學報》 (2012-02-21 B1 生物周刊)

相關焦點

  • 第四代測序:固態納米孔技術的現狀與挑戰
    固態納米孔測序技術作為新興的第四代 DNA測序技術, 具有低成本、高讀長、易集成等優勢。 如今, 隨著半導體工藝技術的飛速發展, 小型化、高速度、大通量的納米孔測序晶片的實現成為可能。 相比傳統的測序技術, 固態納米孔測序技術在成本、速度等方面有著十分巨大的優勢。
  • 基因測序行業專題報告——NGS引領測序行業黃金十年,納米孔突破...
    到目前為止的 4 代測序技術均誕生於科學研究的工具及方法論,其後再逐步發展完善演進成為成熟的產品或者研究體系,進而實現商業化並在各種實際應用場景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目前科學研究仍是基因測序的主流應用場景,脫胎於科研而反哺科研。
  • 納米孔測序應用於動物疫病診斷|納米孔測序|準確率|電信號|...
    (繪製日期為1989年6月25日)納米孔測序的核心是一個可以通過單條DNA的納米級別的小孔,將其固定在膜上,並浸入含有離子的水溶液中。ONT是目前最成功的納米孔測序公司,因此通常說到納米孔測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ONT,但是納米孔測序其實代表了一類基於納米孔進行測序的技術,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技術路線,比如生物納米孔測序和固態納米孔測序等。
  • 科學網—口袋裝置測序人類基因組
    本報訊 1月30日,《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利用一個口袋大小的納米孔裝置測序和從頭組裝人類基因組
  • 臨床質譜檢測行業:診斷領域中的 另一個「基因測序」
    我們認為質譜有望成為診斷市場中的下一個「基因測序」,是具有很大市場空間的平臺型技術。2018年有望成為中國質譜行業發展元年,先布局的企業如迪安、安圖、金域等有望率先成為吃螃蟹的人,分享這個潛在的大的新技術市場。  一、技術已經成熟,市場拓展在即  臨床質譜,診斷中的下一個「基因測序」,技術已經成熟,市場拓展在即。
  • Nat Biotechnol:將CRISPR/Cas9與納米孔測序相結合實現靶向測序
    外切酶測序示意圖,圖片來自Frontiers in Genetics, 2015, doi:10.3389/fgene.2014.00449。這些研究人員表示,將CRISPR與對人類癌症組織的DNA成分進行測序的工具相結合有朝一日可能能夠實現對患者腫瘤的快速、相對便宜的測序,從而簡化針對高度特異性的個人基因改變的治療方法的選擇和使用。
  • 臨床質譜行業:診斷領域中的 另一個「基因測序」
    我們認為質譜有望成為診斷市場中的下一個「基因測序」,是具有很大市場空間的平臺型技術。2018年有望成為中國質譜行業發展元年,先布局的企業如迪安、安圖、金域等有望率先成為吃螃蟹的人,分享這個潛在的大的新技術市場。  一、技術已經成熟,市場拓展在即  臨床質譜,診斷中的下一個「基因測序」,技術已經成熟,市場拓展在即。
  • 納米孔靶向測序精準「獵毒」
    近日,國際期刊《微尺度》在線發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學團隊有關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新冠病毒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將其選為當期封面文章。這種新型檢測方法改以往的單一「狙擊」為普遍「撒網」,大大提升了病毒核酸的捕獲概率、病毒陽性檢出率和分型效率。
  • 36氪首發|納米孔測序成為基因測序藍海,「齊碳科技」完成 4000...
    本輪資金將全部用於新一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技術研發,計劃於2020年1月研發出最小可行化產品。齊碳科技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屬於第四代測序技術。與前代測序技術相比,它的特點是利用電信號實現單分子測序,不需要進行PCR擴增。這種測序方式的優勢非常顯著,使用場景更靈活、儀器小型便攜、單次運行成本低、耗時短。當前,納米孔測序正處於測序技術的最前沿,全球相關企業屈指可數。
  • 2019年第一屆測序技術基礎培訓班(DNA納米球測序技術專場)
    為了普及測序基礎知識,促進測序技術更好服務於科研,加強測序工作者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技巧,獲得更好的測序實驗結果,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將不定期免費舉辦測序技術基礎培訓班。2019年第一屆測序技術基礎培訓班(DNA納米球測序技術專場)將於6月22-23日在中科院奧運村生命科學園區舉行,此次測序技術基礎培訓班,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聯合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微生物組學與技術專業委員會、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舉辦。
  • 東大的納米級「針眼」 一天就能搞定基因測序
    第一代測序法用的是化學方法,要把長的基因打成很多段,然後進行螢光測定,第二代集成度高了,所以時間縮短很多,第三代測序的目標是更短的時間、更廉價的費用。為此,依託東南大學的江蘇省微納生物醫療器械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從2006年就開始了相關的研究。「每個鹼基的長度約為0.34納米,30億個鹼基長度也就是1.03米。」
  • 【一刻校友洞察】基因測序:刻在「DNA」裡的財富密碼
    大學之前做了一段時間的複合材料,用於高鐵動車的剎車系統;大二暑假在巴斯夫(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之一)做水煤漿;本科的畢設研究了DNA Nano-Robot,也就是人工合成一些納米級別的DNA分子;博士階段主要研究緩慢氧化的DNA的基因鹼基的測序方法,然後做一些這種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 基於納米孔測序的病原微生物檢測與進化分析平臺
    打開APP 基於納米孔測序的病原微生物檢測與進化分析平臺 MEMS 發表於 2021-01-15 14:43:25 近日,記者從上海科技創新資源數據中心獲悉
  • JHM:轉錄組測序技術用於評估納米塑料分子毒理
    ,華東師範大學劉志權博士為第一作者,文章中轉錄組測序和分析由歐易生物協助完成。在長期環境作用下塑料垃圾會降解為微米級(1-5 μm)和納米級顆粒(< 1 μm 或 < 100 nm)。目前對水環境中微米塑料開戰了廣泛研究,但受限於研究技術,對於納米塑料的研究仍面臨較大挑戰。水蚤是研究納米塑料作用的模式生物,因其具有生活史短、非選擇性進食、分布廣泛以及易於實驗室內培養等特點。
  • 納米助劑的商業化:從實驗室到市場
    但是,研究正在開發可以克服這些挑戰的納米助劑。目前,在各種市售二氧化矽中,海泡石是最適合於生物基塑料的納米助劑。這是因為它提供了尺寸穩定性和力學性能,以及增加的氣體阻隔性。 Ceraplast是一個美國組織,最近使用二氧化矽和鎂的矽酸鹽,商業化了許多生物基塑料和可生物降解產品(吸管,板,杯子)。.
  • 《自然》解碼美基因組測序新「神器」—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Business Wire 價值1000美元的基因在這裡,或者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基因測序技術公司Illumina在這裡。在近日舉行的健康投資者會議上,Illumina公司執行長Jay Flatley宣布,他的公司今年將推出一個名為HiSeq X Ten的新體系,它能夠提供「不超過1000美元的人類基因組完全覆蓋」。如今,《自然》雜誌對該聲明進行了評價。 之前人們也曾聽說過1000美元基因組測序,這種技術不是已經有了嗎?
  • 「雙重讀取納米孔」研究成果發表,有望提升單分子納米孔測序精度
    測序技術具有快速和高通量的優點,但一直以來在同核苷酸延伸中識別準確性卻有所降低。近日,一項由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研究人員開展的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具有兩個可讓DNA穿過的收縮結構的新型蛋白質納米孔或可提高某些均聚物區域的測序準確性。
  • 英研發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 用納米孔單分子讀取
    基於納米孔的單分子讀取技術,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成功研發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該測序技術讀取數據更快、有望大大降低測序成本,改變個人醫療的前景。  當前,基因測序工作費時且昂貴,測序時,分子必須進行多次複製(這一步被稱為擴增),同時進行螢光示蹤標記,這一過程會帶來錯誤,因此,一個基因要被測序多次才能得到值得信賴的結果。此外,購買和操作測序儀器的費用也不菲,目前,測定一個完整的基因組需要上萬美元。  在納米孔測序技術中,DNA分子依靠被稱為核酸外切酶的蛋白質以一次一個鹼基的速度通過小孔。
  • 希望組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作為國內三代測序服務的引領者,希望組在三代測序技術領域深耕多年,將長讀長與單細胞測序技術結合,開發出了完整的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實驗分析流程,打破用三代測序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建庫起始量高的技術壁壘,並於近日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