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讀取納米孔」研究成果發表,有望提升單分子納米孔測序精度

2020-07-13 測序中國
「雙重讀取納米孔」研究成果發表,有望提升單分子納米孔測序精度

基於生物納米孔的單分子長讀長DNA測序技術具有快速和高通量的優點,但一直以來在同核苷酸延伸中識別準確性卻有所降低。近日,一項由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研究人員開展的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具有兩個可讓DNA穿過的收縮結構的新型蛋白質納米孔或可提高某些均聚物區域的測序準確性。

據悉,新的雙重讀取納米孔是介於大腸桿菌CsgG納米孔(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幾年前從比利時獲得許可)與另一種大腸桿菌蛋白CsgF的肽段(有助於形成第二個狹窄)之間的複合體。本周二,由VUB結構與分子生物學教授Han Remaut領導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中發表了該複合物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論文題為「A dual-constriction biological nanopore resolves homonucleotide sequences with high fidelity」。他們還表明,雙重收縮孔提高了長達8個核苷酸的均聚物(特別是較長核苷酸)的一致性準確度。

「雙重讀取納米孔」研究成果發表,有望提升單分子納米孔測序精度

論文通訊作者Han Remaut介紹,他對納米孔測序的關注源於其對細菌細胞表面蛋白,特別是對CsgG的關注。該蛋白形成跨膜通道,並負責將細菌的澱粉樣蛋白捲曲分泌到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外膜外。2014年,其研究小組發表了大腸桿菌CsgG的X射線結構。「通過觀察這個通道,我們發現這個通道具有的特點可能會適用於納米孔傳感應用。」他進一步解釋說,特別是通道在其中心具有明確定義的收縮,當分子通過孔時,該收縮會調節電流信號。該文章發表後,Oxford Nanopore獲得了該團隊專利的使用授權,將CsgG及其衍生物用於傳感應用,並開始了雙方的合作。2016年早些時間,Oxford Nanopore宣布將採用R9新型納米孔化學試劑,並稱其為大腸桿菌CsgG的工程版本。

事實上,雖然R9納米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野生型CsgG的測序性能,但仍需要進行更多努力以準確地識別更長的均聚物。Han Remaut表示:「當均聚物通過納米孔通道時,信號中的信息較少,因此,從5聚體均聚物開始,其識別準確性開始下降。」

Han Remaut團隊在新型雙重收縮孔中的工作來自於對curli分泌通路的興趣,其中還涉及與CsgG孔相互作用的另外兩種蛋白質:CsgE和CsgF。在膜的細胞外側發現的CsgF是捲曲素纖維分泌與組裝之間的耦合因子。當研究人員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了CsgG和CSGF的複合體結構後,他們發現,CSGF的N末端區域結合在CsgG的β桶內部,並在CsgG收縮入口上方約3納米處形成第二個頸縮他們推斷,第二個頸縮口或許可以幫助解決均聚物的鹼基識別問題。「當均聚物通過第一個頸縮時,鹼基都是相同的鹼基,因此電信號的調製很小。」Han Remaut解釋說,「而如果有了第二個頸縮,它與第一個頸縮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那麼你將獲得來自3nm外任何一個鹼基的信號。因此,如果你想要的話,你將獲得來自兩點的讀取信息而不是一個。」

「雙重讀取納米孔」研究成果發表,有望提升單分子納米孔測序精度

Han Remaut

進一步,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僅CsgF的N端部分(一種被稱為FCP的肽)仍與CsgG以及Oxford Nanopore開發的R9孔形成緊密而穩定的複合物。他們還表明,該複合物仍能捕獲和轉運單鏈DNA,並產生來自於兩個頸縮處的電信號。接下來,該團隊將FCP與Oxford Nanopore目前用於測序的R9衍生物之一結合起來,以查看添加第二個頸縮是否可以幫助提高均聚物中鹼基識別的準確度。他們發現,使用長度為3~9個核苷酸不等的合成poly-T寡核苷酸,對於5聚體到9聚體,與R9相比,R9-FCP的單分子讀準確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對於3聚體和4聚體,R9孔表現的更好。Han Remaut介紹說:「從5個核苷酸開始,R9的鹼基識別開始遇到困難,但雙重收縮孔的識別性能將至少維持到9聚體均聚物為止。」

接下來,他們在大腸桿菌基因組DNA中測試了R9-FCP和R9納米孔,發現對於長度不超過8個核苷酸的均聚物,R9-FCP數據比R9數據具有更好的一致性準確度。例如,對於8聚體,R9的一致性準確度下降到85%,而R9-FCP仍然達到95%。研究人員還表示,由於大腸桿菌基因組只有很少的長度超過8個聚體的均聚物,因此研究人員無法通過良好的統計數據測試更長的同聚物的識別性能。

但值得關注的是,本篇Nature Biotechnology論文發表後,也有學者發表了與Han Remaut研究團隊不同的觀點。

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Jens GundlachJens Gundlach就表示:「我覺得這些結果很有趣,但我並不完全相信對CsgG的這種修飾所帶來的好處。」其研究小組發表了利用MspA孔進行的精子納米孔測序工作。原因之一在於,引入第二頸縮會導致納米孔產生的離子電流信號比R9孔小得多。此外,在短的合成poly-T上,R9-FCP孔的性能較R9差。儘管對於較長均聚物它的性能優於R9,但仍然會出現錯誤。Jens GundlachJens Gundlach認為,總的來說,使用雙重讀取孔的想法是有缺陷的。「你只是在測量一個變量,即離子電流,因此無法區分放置在其中的兩個讀取頭。你不知道是哪個變量修改了電流。」 相反,這個信號將來自兩個頸縮中的多個鹼基,從而「將信號洗掉了,因此該孔的總體測序能力很差」。

而另一個潛在擔憂則來自複合物的穩定性。「我們發現該複合物的使用壽命超過24小時,並且某些孔超過48小時。」Han Remaut表示,「要確保孔具有與R9相似的壽命,這也是工程上必須注意的一點,這並不是你為雙重收縮孔需要付出的代價。」

不過,Han Remaut也表示R9-FCP孔仍有改進的空間,論文中的數據只是來自「一個非常早期的原型,但是具有非常有潛力的特性」。例如,FCP和R9仍可以進行工程設計以改善通道的性能。此外,他和他的同事使用的鹼基識別軟體是在R9上進行訓練的,而不是在雙縮孔上進行的。他說:「這些仍然是需要進一步改進的領域,直到能夠真正測試出這種雙重收縮通道能走多遠。」

相關焦點

  • 英研發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 用納米孔單分子讀取
    基於納米孔的單分子讀取技術,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成功研發出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該測序技術讀取數據更快、有望大大降低測序成本,改變個人醫療的前景。  當前,基因測序工作費時且昂貴,測序時,分子必須進行多次複製(這一步被稱為擴增),同時進行螢光示蹤標記,這一過程會帶來錯誤,因此,一個基因要被測序多次才能得到值得信賴的結果。此外,購買和操作測序儀器的費用也不菲,目前,測定一個完整的基因組需要上萬美元。  在納米孔測序技術中,DNA分子依靠被稱為核酸外切酶的蛋白質以一次一個鹼基的速度通過小孔。
  • 第四代測序:固態納米孔技術的現狀與挑戰
    固態納米孔測序技術作為新興的第四代 DNA測序技術, 具有低成本、高讀長、易集成等優勢。 如今, 隨著半導體工藝技術的飛速發展, 小型化、高速度、大通量的納米孔測序晶片的實現成為可能。 相比傳統的測序技術, 固態納米孔測序技術在成本、速度等方面有著十分巨大的優勢。
  • 基因測序行業專題報告——NGS引領測序行業黃金十年,納米孔突破...
    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雖然其中的很多嘗試都失敗了,但是第三代單分子實時測序技術和第四代納米孔測序技術最終實現了長讀長、單分子測序,再次顛覆了測序領域。這些技術一次可讀取長達數萬鹼基的片段,大大降低了拼接難度,更重要的是大大減少了過去無法定位的漏洞。有學者稱「長讀長測序技術的出現照亮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基因組的黑暗角落」。
  • 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是一種新興的單分子測序技術。利用納米孔測序進行快速、準確、高精度及高通量的DNA測序是後基因測序時代的熱點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納米孔測序可準確檢測內源性CpG甲基化,也能夠對染色質可及性位點進行外源標記。那麼納米孔測序能否同時檢測這兩種信息呢?
  • 納米孔測序技術科可分析短串聯重複序列及其甲基化
    納米孔測序技術科可分析短串聯重複序列及其甲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4:59:47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Franz-Josef Mller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納米孔測序應用於動物疫病診斷|納米孔測序|準確率|電信號|...
    來源:原博士帶你做檢測 Nanopore sequencing,納米孔測序,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固定在膜上的納米孔對單鏈DNA或者RNA,甚至蛋白質進行測序的方法,這一大膽的想法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即有科學家提出
  • 納米孔靶向測序精準「獵毒」
    近日,國際期刊《微尺度》在線發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醫學團隊有關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新冠病毒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將其選為當期封面文章。這種新型檢測方法改以往的單一「狙擊」為普遍「撒網」,大大提升了病毒核酸的捕獲概率、病毒陽性檢出率和分型效率。
  • 美國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實現對非洲豬瘟病毒基因組的實時檢測
    近期,美國農業部下屬的研究機構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雜誌上發表了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首個結合樣品富集、納米孔MinION測序技術、以及新型快速分析軟體的報告,實現對該病毒基因組序列的真正實時檢測。
  • Nat Biotechnol:將CRISPR/Cas9與納米孔測序相結合實現靶向測序
    2020年3月8日訊/生物谷BIOON/---為了尋找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並讀取DNA關鍵變化的新方法,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成功地使用了基因切割工具CRISPR/Cas9在較長的腫瘤基因周圍進行了DNA切割,以用於收集序列信息。
  • 科學網—納米測序商業化在即
    近日英國牛津納米孔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發布公告稱,計劃本年將其納米基因鏈測序技術商業化。這項技術使得平常需要複雜儀器來完成的DNA測序變得高速而廉價。 牛津納米孔公司同時宣布將推出一款最新測序儀產品——U盤大小,基於新一代DNA測序技術,且價格在900美元以下。
  • 羅島納米成功研發新一代固態納米孔測序儀,原理機在蘇州完成驗證
    DNA是生命的基礎,DNA測序是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的基石。 一代測序精度高,但是成本高昂,無法大規模商業化。相對於一代測序,二代測序極大降低了測序成本,從而佔據了80%的DNA測序市場。然而二代測序存在讀長短,難以識別與大量疾病相關的結構變異,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應用場景。
  • 36氪首發|納米孔測序成為基因測序藍海,「齊碳科技」完成 4000...
    本輪資金將全部用於新一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技術研發,計劃於2020年1月研發出最小可行化產品。齊碳科技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屬於第四代測序技術。與前代測序技術相比,它的特點是利用電信號實現單分子測序,不需要進行PCR擴增。這種測序方式的優勢非常顯著,使用場景更靈活、儀器小型便攜、單次運行成本低、耗時短。當前,納米孔測序正處於測序技術的最前沿,全球相關企業屈指可數。
  • 方法升級 牛津納米孔公司開發Direct RNA測序方法
  •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納米孔測序技術可同時分析人類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0:11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Winston Timp課題組利用納米孔測序實現對人類細胞系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的同時檢測
  • 納米孔PromethION測序+Shasta完成人類基因組端粒到著絲粒的高效...
    團隊在2019年利用初代Shasta分析流程對納米孔測序數據進行從頭組裝、矯正和Hi-C拼接Scaffold(圖1),使用一臺納米孔PromethION測序設備在9天內完成了11個人類基因組測序,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DOI:高通量數據:共生成2.4 Tb序列數據,10kb及以上讀長序列的覆蓋度中位數約為55X,100 kb及以上的超長讀長序列覆蓋深度中位數約為
  • 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Gilman Kit Hang Siu 研究團隊:納米孔測序分析...
    7月底,香港文匯報、輕新聞、icable TV、now TV等多家媒體報導: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Gilman Kit Hang Siu(蕭傑恆)研究團隊基於納米孔測序技術,對26名病人病毒樣本進行SARS-CoV-2溯源研究,發現確診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株屬同類(「G型病毒株」的變種「GR型病毒株」)存在微小差異,揭示出香港第三波疫情很可能是由輸入型個案引起,在香港演變出多條傳播鏈:其中一條傳播鏈的病毒基因序列幾乎一模一樣
  •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打開APP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微流控 發表於 2020-11-17 09:21:43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化科院古志遠教授課題組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利用納米孔測序研究人體組織樣本等位基因效應對轉錄組結構的影響
    研究方法與結論鑑於RNA測序技術需要大量的高質量起始RNA及測序通量等客觀原因,長讀長RNA測序技術尚未能大規模的應用於人體組織樣本,而基於GTEx聯盟的生物樣本庫的豐富數據和納米孔測序的高通量(單次納米孔測序運行可獲得高達2000萬條cDNA長讀長序列),來自紐約基因組中心的Dafni Glinos博士及團隊對來自43位捐獻者的70個人類組織樣本(涵蓋15種不同的組織)
  • 這家企業研發出國內首款納米孔基因測序儀
    就像手機晶片決定了設備的運行效果、攝像頭為手機拓展了新功能一樣,配套發布的測序晶片和測序試劑盒讓基因測序儀擁有更強大的功能。齊碳科技是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已成功研發出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原理樣機、工程樣機和產品樣機,填補了中國自主研發納米孔基因測序儀器的空白。該公司曾獲2018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 基於納米孔測序的病原微生物檢測與進化分析平臺
    打開APP 基於納米孔測序的病原微生物檢測與進化分析平臺 MEMS 發表於 2021-01-15 14:43:25 近日,記者從上海科技創新資源數據中心獲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