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入選2018年度「中國500最具代價品牌」的李寧、安踏、361°、鴻星爾克,也是80後、90後很多人的品牌記憶。但其實,除了這四大品牌,還有兩個特別有歷史感的運動品牌也存在於中國民眾的腦海裡,那就是貴人鳥和雙星。縱觀李寧、鴻星爾克、安踏、以及361°各品牌線的發展前景,再對比貴人鳥和雙星,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衝破瓶頸,四大品牌業績復甦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在國際知名運動鞋服市場上,耐克、阿迪一直都佔據主要市場份額,李寧、安踏、361°、鴻星爾克包括貴人鳥和雙星等在國際品牌的競爭壓力下,一直都處於劣勢地位。國產運動品牌不僅面臨著國際大品牌的擠壓,還會面臨與國內運動品牌的慘烈競爭,內外夾擊的大環境下,如何自處始終是他們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2012年,安踏的營業收入為76.2億元,李寧以67.4億排名第二,而鴻星爾克和361°均未超過60億。同時,貴人鳥和雙星的業績堪憂,以休閒舒適為亮點的貴人鳥官方售價下調,線下門店零售額持續走低;同時,雙星的銷售業績陷入低迷,線下實體店搬遷和倒閉現象隨處可見。
面臨如此嚴峻的市場狀況,安踏率先開始轉型,實施零售轉型戰略,改變最初的品牌批發模式,轉型升級為品牌零售模式,通過產品銷售表現,掌握消費者需求,更精準的制定新品研發策略。2014年,安踏銷售額明顯提高,毛利率上升3.4個百分點至45.1%,安踏體育營業收入241億元,超過李寧2倍之多,將李寧遠遠的甩在了後邊。
進一步對比四家企業銷售費用,李寧的銷售費用佔比高達35%,這與李寧推出的時裝周脫不開關係,亮相紐約、巴黎時裝周等營銷戰略讓李寧品牌一度成為「國潮」的代名詞。截至2018年底,中國地區李寧銷售點數量(不包括李寧YOUNG)共計6344個,相較於2017年淨增加82個。018年李寧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45%,營業額突破100億。8年的時間,李寧完成百億營收目標,業績總額雖稍落後安踏,但已呈現出復甦態勢。
鴻星爾克創立於2000年,和安踏、李寧有所不同,它的轉型成功主要依託市場關注度提升,以及與阿里的合作,充分利用營銷、雲計算等方面的能力,採用大數據平臺優勢拓寬品牌產物販賣、獲客途徑,提高運營效率。目前,鴻星爾克線下門店已有近7000家,並且,它在半年時間內完成會員增加99%,環比販賣晉升58%。2018年,鴻星爾克品牌代價市值高達257億。
如果說安踏、李寧和鴻星爾克轉型是轉變營銷模式,則361°的轉型主要靠產品升級。去年年底,361°在上海推出推出設計師合作款,首創的M1°RO「破殼」系列產品,官方售價達到899元,從此,361°運動品牌設計師合作款和聯名款成為熱點。在2018年年底,361°的淨利潤率從5.9%提升至8%,雖在四大本土品牌中仍處於墊底,但上升趨勢明顯。
在四大品牌轉型刺激下,貴人鳥也在積極突破自我,相較於四大品牌,由於自身品牌效應不強,導致收效甚微。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開賽當天,貴人鳥就遭遇了嚴重的現金流危機。從2014年到2017年,利潤值縮水嚴重。再加上,貴人鳥產品研發、渠道管理和消費升級遠不如四大品牌,據財報顯示,截止2018年底,貴人鳥主品牌線下實體店關閉804家,貴人鳥的銷售額同比減少0.52%,降低至23.02億元,淨利潤更是暴跌了九成之多。
無獨有偶,雙星也有和貴人鳥類似境遇,甚至比貴人鳥更慘澹,擁有90年製鞋歷史和140多條鞋類生產線也無法挽救雙星品牌的慘澹。在部分地區,雙星運動鞋全部淪為庫存貨,價格低至19——29元。由於雙星運動品牌產品線優化問題和市場定位的誤差,目前。在國產運動品牌界的影響力愈發下滑。
3月22日,隨著李寧財報的亮出,安踏、鴻星爾克和361°也分別發布了公司業績報告,安踏依舊佔據首位,李寧、鴻星爾克和361°業績也開始回升。2018年,可以說是國產運動品牌兩極分化的節點,敢於衝破瓶頸的品牌業績突出,而部分老牌子幾近崩潰。新一年的國產運動品牌競爭又將呈現何種景象?像貴人鳥、雙星還有飛躍、回力等能否華麗升級?都還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