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運動品牌人們的第一反應一定耐克阿迪,在選購中耐克和阿迪也會是首選,至於國產的運動鞋總是被我們排在後面,只有當沒有錢的時候才會選擇國產品牌。為什麼我們不會首先選擇國產,國產品牌又究竟差在哪裡?

國產首先就是設計就要弱耐克阿迪一檔,國內運動品牌的設計很多還是停留在抄襲模仿耐克阿迪的經典款。耐克阿迪的經典款是有很多人喜歡,有著很大的市場。在很多年以前中國還有一些人買不起耐克和阿迪,所以選擇買國內的模仿品,即使穿出去別人也不知道你穿的是模仿品。但隨著人民物質水平的提高,人民可以買得起耐克和阿迪了穿耐克阿迪的人更多了。你現在穿個模仿款出去遇見了耐克和阿迪的機率會更大。設計應該是一個產品的靈魂,沒有自己的設計就相當於沒有靈魂。一個再好看的外殼沒有自己靈魂,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而且人家的產品都已經出來了很久,他的經典款就是他的形象代言,而你自己把別人的形象代言拿給自己用。這不就是東施效顰嗎?

除了設計,還有就是科技運用上的差距了。不要以為運動產品就沒什麼科技含量,他們的科技含量並不差,只是國內的品牌有所欠缺而已。耐克有Lunar和阿迪有Boost,雖然這兩個科技在跑鞋領域跟Asics的Gel甚至Mizuno的Wave比起來又顯得不那麼專業。 但對比國內的大多數運動品牌完全夠了。國內品牌除了李寧有自己的雲減震,其他的品牌都沒有成型又或者說沒有自己的科技。國外的品牌他們願意加大對科技的研究和投入。耐克是有自己專門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研發部)。團隊成員基本博士畢業,而且這些成員他們的專業都與運動相關且全面例如纖維面料;運動生理學等。不僅如此他們還會發起一些項目來與大學合作,來確保自己能夠走在學術的前沿上。同時在一個產品出來後還會為請專業的運動員來感受產品,聽取他們的意見。

但是就科技這個問題而言,因為在以前國內的消費者更多想的是一雙性價比高的耐穿又舒服的鞋子,會忽視掉產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所以國內品牌在創新的前提下要考慮先生存下來。創新永遠要排在後面,當年的德國巴斯夫的材料最開始找特步談,但是苦於價格太高不符合企業發展,特步拒絕了。所以才有了後來阿迪的Boost,以及Puma的light其實。現在企業生存下來,消費者除了以前的需要還想要一些創新的東西了。而我們現在有沒有,還要從頭再來就和他們有很大差距。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品牌價值的問題,耐克跟阿迪他們的品牌已經發展好多年他們已經有了一大部分的固定消費群體。再加上質量有不錯,積累了更多的口碑。這部分消費者又會帶動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整個市場的前景就特別好。所以很多運動商場就看重了他們的這一點,他們來入住可能5%到8%的折扣點都能入住,而國產的運動品牌想來入住就必須付出更高的折扣點,至少15%大多數更是要20%。遇上搞活動商場還要出錢來補貼這些品牌,至於國產品牌想都不要想。一個大的商場可以沒有安踏、特步、361這些國產品牌,但不可能沒有耐克和阿迪這樣的大品牌。耐克和阿迪在實際的經營中享受著最好的位置,最好的資源和最低的費用。他們又要一大批消費者,賣的地方也多。他們能賺更多的錢再次用來投資品牌建設,他們就會越來越好。國產品牌沒有這個條件,他們的生存條件要困難得多,國內市場都不好過,更別提在國外市場的發展。國產就因為這樣,一直都賺都不到大錢,很難去對品牌進行再建設。

國產運動品牌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可能就在一時間趕超他們,我們需要認清現實,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去發展壯大。但是國產運動品牌近幾年來也有不小的發展。安踏的湯普森系列既有顏值又舒服,還有李寧憑藉韋德之道扭轉劣勢,還上了時裝秀。這些都是不小的進步,希望有一天我們也會在街上看到很多人穿著國產運動品牌,希望有一天許多人到第一選擇也會是國產品牌,希望有一天在外國也有更多人穿上我們熟悉的標誌,我想這一天應該不會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