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尊重和愛護導盲犬,它們是失明殘障人士的眼睛

2020-12-04 玲姐姐談情感

地鐵上,一個阿姨帶著一隻狗上來了,周圍有人說阿姨沒素質。可是這是一隻導盲犬,是失明殘障人士的眼睛。

玲姐姐說:

我曾經寫過《小Q》的影評,說的就是導盲犬的一生。作為導盲犬,它們的一生比一般狗狗要辛苦的多。

從斷奶開始,它們就要經過嚴苛的訓練,不僅是體力上的鍛鍊,更多是心理和習慣上的訓練,比如:

1、它們要能聽懂主人的口令,要學會認得回家的路、帶著主人過馬路、要能保護主人不被障礙碰到、要能看出主人的情緒;

2、它們絕對不吃陌生人的食物,哪怕很餓很餓,主人不帶它們出去,它們寧可不排大小便,也不會隨便便溺,只會等著主人,不會要求主人

3、因為它們走的路比一般狗狗要多,所以平均壽命低於普通狗狗,而且腿和胯關節都有勞損,很多會影響最後幾年的生活便利

4、它們要抵制一般狗狗貪玩撒嬌的習性,一切以主人的安全和需求為主,可以說它們不僅是主人的眼睛,主人更是它們的世界,而它們的世界,幾乎沒有自己

這些導盲犬,為主人奉獻了一生,它們的一生不同於一般狗狗,快樂和自由都少很多,老了病痛多,壽命短,它們是值得尊敬的動物。

如果看到導盲犬,請對它們和主人予以照顧,它們能看懂人的表情和臉色,它們也需要愛和尊重!

相關焦點

  • 導盲犬主人說幾乎每天被趕?缺乏共情能力有多可怕!
    近日,在山西太原,一位交警為體驗盲人生活,便扮作盲人帶導盲犬一起乘坐公交車,不料卻被公交車司機趕下車,車上的乘客均無動於衷,甚至有乘客指責體驗者。眾所周知,導盲犬是溫順聰明、訓練有素的工作犬,它們能夠幫助殘障人士正常出行,而且導盲犬並不會傷害別人。
  • 失明的城市|有的人眼盲,有些人心瞎
    在發達國家已經越來越普及的導盲犬,對於中國來說還是新生事物,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盲人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但規定的具體內容至今仍是空白。相關呼籲從來沒有停止,可惜收效甚微。大眾對導盲犬的認知度還是太低,大部分人對它們存在疑惑甚至抗拒。全國有1700多萬視障人士,但導盲犬卻僅有200多隻。
  • 女首富甘比蒙眼體驗失明人士生活,為慈善出錢出力,被贊越來越美
    早前,甘比代表劉鑾雄慈善基金」向香港導盲犬協會捐出10萬元善款。據悉,香港失明人士超過18萬人,但能幫助失明人士的導盲犬全港只得40隻,供求嚴重失衡。要訓練一隻導盲犬需要20萬元經費,因此香港導盲犬協會營運相當困難。甘比獲悉情況下後即拍板捐助。除了出錢外,甘比亦大力支持該協會工作,親身體驗導盲犬的引導工作。
  • 動物雲養|第一隻走出河南的導盲犬,遇到危險衝到使用者身前
    導盲犬經過不斷訓練,才能為視障人士服務。雖然辛苦,雖然不能陪伴視障人士一輩子,但狗狗們的初心永遠沒變——做人類的眼睛。導盲犬小七 鄭州是全國首批允許導盲犬乘公交坐地鐵的城市之一。在這裡,有一些視障人士在導盲犬的陪伴下,已經可以跑馬拉松,結伴去旅遊,幸福快樂地生活。
  • 國內視障人士數量世界第一,盲人出行受阻卻被罵慘?
    沙復明(秦昊 飾)是一家推拿中心的老闆,先天失明。就連他的名字都帶著一種美好的願望:恢復光明。他不認為自己是盲人,就該待在盲人世界裡。相反,他期待著進入「主流社會」——盲人們一直擁有一個頑固的認識他們把有眼睛的地方叫做主流社會哪裡是主流社會呢?健全人的世界。
  • 直播微視評:別讓「下車走兩步」寒了殘障人士的心
    近日,西安市民王先生投訴稱,他與身有殘疾的家人到華清宮景區遊玩時,遭到了景區不尊重對待現在,大部分景區都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出臺了相關的減免政策,這本是對這些特殊群體的關心和愛護。華清宮景區也有相關規定:「殘疾人持本人有效證件可享受免費政策」,但王先生的家人出示了身份證、殘疾人證後,為什麼還被要求「下車走兩步」自證?有人猜測,景區工作人員可能是怕有人利用假證逃票,因為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貪圖小便宜的人。
  • 導盲犬未戴嘴罩乘地鐵遭拒 主人交涉7小時未果(圖)
    這不是第一例導盲犬在公共運輸中被拒絕的事例。  相較於全國數以千萬計的視力殘障人士數據,呆萌的「同事」,不過百餘只。國際導盲犬聯盟規定,1%以上的盲人使用,可視為導盲犬的普及。懸殊的數量差背後,無論在公眾意識上,還是現實施行中,仍是漫長的路途。  使用者們很難用一句話解釋清楚,自己與導盲犬之間的關係,經年累月形影不離的陪伴,早已不是工具性的輔助那麼簡單。
  • 都說狗是色盲,那麼導盲犬是如何分辨紅綠燈的?事實卻並非你所想
    城市中許多人都會養一隻寵物,而狗可以說是人們飼養的最多的寵物了,因為狗狗比較聰明粘人,從遠處看到主人會歡快的搖著尾巴朝著主人奔來;而且主人會向主人撒嬌,會用眼神和主人互動,非常的可愛和暖心。當然也有很多人會很好奇狗狗們眼中的世界是否和人們眼中的世界是一樣的,有些說法認為狗狗是色盲,它們的眼睛只能看到黑白灰色。
  • 19歲女孩臉上打玻尿酸,眼睛卻失明,結果令愛美人士後怕
    沒想到一針玻尿酸下去之後,小陳的眼睛卻永遠失明了。讓很多愛美人士感到後怕!事情到底怎麼回事呢?小編根據記者了解的情況,跟大家具體解說一下。原來啊,19歲的小姑娘小陳對自己的長相不滿意,尤其是對自己的鼻子不滿。在看了很多信息之後,知道只要打一針玻尿酸就有可能改變這種局面,所以小陳找到當地的一家美容機構,花錢請他們在自己鼻子上打一針。
  • 殘障人士的福音,人工智慧助力打造輪椅機器人
    對殘疾人和坐輪椅的人來說,現實生活中的公共空間並非是一片坦途,而是充滿了斜坡、障礙物以及「地板是溼的」的標示,比如,商場的過道需要多次左右轉彎才能到達貨架,而這些都是不小的挑戰。電動輪椅是一項不錯的發明,但是要讓殘障人士很好地控制它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據美國「物理學網」2月10日發表的一篇博客文章介紹,英國肯特大學(The Kent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進行一項旨在改善殘障人士的輪椅獨立性和生活質量的研究,而他們在設計輪椅時著重突出的是複雜的障礙跟蹤技術和基於眼球運動的導航功能。
  • 誰不說俺東營好|武春霞:殘障人士有了「家」
    多虧了百華石油,讓我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動力。」今年49歲的武春霞來自東營區勝園街道南王村,談起自己的就業經歷就掩不住內心的激動。  原來,2015年武春霞發生了重大車禍事故,左腿嚴重受傷導致截肢,平時都要安假肢出行。住院、吃藥、康復、假肢......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添了重重壓力,武春霞急需一份工作,不僅是養家餬口,更是自己重新融入社會的契機。
  • 從黑暗中投出光芒:失明攝影師們如何拍攝這個世界?
    她是一位全盲人士,她的水滴照片和其他170餘幅攝影作品一起,被收錄在了《失明的攝影師》一書當中。非視覺攝影是一個由視障群體開創的實驗性和創新性項目。多元化的背景和跨界的參與者(視障人士、志願者、攝影師及藝術家)通過學習運用除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用聽覺判斷距離,用觸覺和嗅覺發現事物。最終呈現出的照片、可觸摸識別的圖片說明,以及關於照片的聲音描述,都可以使參與者進一步觀察和理解世界。通過神奇的攝影術,視障人士還能夠把自身的感受和體會與別人分享,獲得向主流社會表達和溝通的機會。
  • 得了糖尿病,眼睛會失明?| 健康闢謠日曆
    得了糖尿病,眼睛會失明?>闢謠日曆2020 11 30健康謠言 :得了糖尿病,眼睛會失明?>它們是五官,是眼耳鼻喉的統稱,因為幾個兄弟住得近,大家就把它們統稱在一起。它們是人體獲得外界信息的最重要器官,各種外界信息大多通過它們轉達給大腦司令部。
  • 一文說透,8000萬殘障人士出遊為什麼這麼難?
    近年來,我國在保障殘疾人權利和建立無障礙社會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殘障人士的出行依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何破除無障礙旅遊短板,讓殘障人士勇敢外出,關乎社會發展與文明程度,也是滿足他們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之義。01 為什麼看重無障礙出遊?
  • 【我們的責任】尊重生命 愛護動物
    大家先停下腳步,看下邊的選擇題(不要忘記選擇寶貝所在的班級喲)活動時間:2月2日18點—3日18點評選5個愛護動物標兵班拉沙熱疾病發現於西非,1969年被人們確認來自於老鼠對待自然萬物都應該懷有敬意、尊重和愛心
  • 《極客出發》以人為本 關注智能假肢造福殘障人士
    圖片由節目宣傳方提供千龍網訊 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假肢技術的2.0時代,造福了千千萬萬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殘障人士。本周日19:30,由央視財經頻道和英翼文化科技聯合出品的大型全球高校極客挑戰節目《極客出發》第二季第七期在央視財經頻道播出,帶我們領略近年來仿生和電子技術在假肢領域廣泛應用,科技如何以人為本。
  • 「國際殘疾人日」職場上為何見不到殘障人士?他們都去哪兒了?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城鎮以按比例方式就業的殘障者為74.9萬人,殘障員工佔比遠低於國家法定的「員工總數1.5%」。為何殘障人士難以走進職場?在企業看來,理由顯而易見:殘障人士被認為沒有工作能力,存在安全、勞資糾紛隱患;企業不具備無障礙環境……甚至一些僱用方潛意識認為殘障人士不理智,會做出一些危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