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是《紅樓夢》裡飽受爭議的一個女性。對於薛寶釵,我的態度很複雜。我欣賞她的深明大義。的確,薛寶釵是一個理性、聰慧、踏實、能幹、善良的好姑娘,是一個優秀的大家閨秀。但是,對於薛寶釵,我也有一種深深的悲憫和遺憾之情。她的家族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她深刻地意識到了這個現實,但是又並不能真的改變家族逐漸敗落的境況。為了家族責任,她殫精竭慮。所以,她的生活不需要花紅柳綠的點綴,詩歌、戲曲、首飾等對於她來說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薛寶釵天資聰穎,談論起詩歌起來也是頭頭是道。但是她對於詩歌並沒有多大熱情。她覺得作詩不是女人分內的事,甚至不是讀書人分內的事。她覺得,一個讀書人,考取功名,輔國治民就好了。她覺得,對於讀書人來說,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就是做一個勇擔道義的清官。這種充滿社會責任感,務實的價值觀當然很好。但是,顛沛流離的杜甫、清高狷狂的李白、才氣縱橫的徐渭、精通市井生活的馮夢龍、為竇娥這樣的人鳴冤叫屈的關漢卿等同樣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人雖然在政治上的成就相當有限,但是同樣活出了人生的意義,成就了不朽。薛寶釵對文藝創作的忽視一方面是因為她對女性自身地位的清醒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她基於四大家族江河日下的現狀而做出的選擇。
薛寶釵的價值觀其實有失偏頗,但是也有其道理。如果我們體諒薛寶釵的具體境遇,我們也可以理解甚至欣賞她。
薛寶釵是一個深沉內斂的人。她對賈寶玉也有關心之情,但是她卻並不願意把這種情感過分地表現出來。她會在賈寶玉被賈政痛打之後及時地送去藥膏,也會在賈寶玉面前表達自己的關切。但是她在表達這種關切的時候,顯得那樣不自然,那樣羞澀,那樣壓抑。她不停地弄衣帶,說明她是不好意思去關愛賈寶玉的。甚至可以說,她認為,自己作為一個大家閨秀去關心一個男性,是不道德的。
我們可以說,薛寶釵被封建婦德影響太深。但是這並不是她的錯。她一直帶著沉甸甸的金鎖,這金鎖也是她心中的枷鎖,這種道德枷鎖她毫無怨言地背負著。表面上看,薛寶釵早已習慣,舉重若輕。但是實際上,她也會因為哥哥的一句話而整整哭一夜。這背後的心酸恐怕只有薛寶釵一個人可以體會了。和真情流露,會為了賈寶玉而哭腫了眼睛的林黛玉相比,薛寶釵對情感的表達自然缺少那種動人的感染力。但是在禮教森嚴的大家族裡,薛寶釵的表現是很正常的。
薛寶釵是一個冷靜沉著的人,面對生死,她坦然到讓人覺得冷漠。在她看來,金釧投井自盡後,王夫人多付幾兩銀子就可以了。金釧的命在薛寶釵看來,也就是僅用不多的銀錢就可以購買的物品而已。這不僅是薛寶釵的等級思想在作祟,也是因為在薛寶釵看來,金釧太衝動,太不自重了。薛寶釵覺得,既然你金釧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又何必珍惜你的生命呢。薛寶釵是豁達的,是淡然的。她絕對不可能真正理解金釧的無奈和心酸。不過,從實際結果看,薛寶釵的確既達到了安慰王夫人的目的,也為金釧的家人爭取了更多的利益。她沒什麼對不起金釧的。如果她真的對不起什麼,是她自己,是她讀的那麼多書。如此博學多才的薛寶釵面對鮮活生命的逝去,居然沒有因此對生命的價值有任何反思與感悟。在她看來,生命的價值可以用金錢去衡量。這一點,她並不比哥哥高明多少。
更讓人感到遺憾的是薛寶釵對柳湘蓮的態度。柳湘蓮對薛家有恩,柳湘蓮出家了,薛姨媽和薛蟠都感到很遺憾,但是薛寶釵卻覺得無所謂。薛寶釵用「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來看待柳湘蓮的出家,的確有點淡漠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種想法用來自我安慰或者安慰別人都是可以的。但是在別人遭難之後,用這種態度去面對,是了悟,也是無情。
儘管,有時候面對既成事實,任何的感嘆和努力都不見得有實際意義,但是不代表一個人對於別人的遭遇就理應保持冷眼旁觀的態度。如果柳湘蓮真的是大徹大悟,出家了,或許我們會替柳湘蓮感到慶幸,但是柳湘蓮真的是這樣嗎?柳湘蓮其實是因為覺得自己對不起尤三姐,變得心灰意冷,才出家的。薛寶釵自己都認為佛道思想會移人性情,卻對柳湘蓮的出家顯得無動於衷,其中的是非曲直,真的是見仁見智。
薛寶釵認為薛家的當務之急是處理哥哥帶回來的土特產,是犒賞那些跟著哥哥出門的下人,這沒有錯。但是薛寶釵似乎忘了,沒有柳湘蓮的仗義出手,她哥哥什麼也帶不回來啊。薛蟠採購的物品在被盜匪搶走之後,柳湘蓮沒有出現的話,薛蟠有什麼臉面回家呢?甚至可以說,薛蟠等人能不能回來也不一定啊。
我們也不好說薛寶釵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薛寶釵是覺得柳湘蓮已經出家了,薛蟠等人做任何努力都無濟於事了,所以還是儘快放下吧。這種態度未必一定不可取,但是和因為柳湘蓮出家而哭泣的薛蟠比,薛寶釵太冷靜了。還有一點,那些薛家的下人是薛家在養,他們跟著薛蟠出門遠遊,是本分。而薛蟠曾經對柳湘蓮很不尊重,柳湘蓮能夠如此幫助薛蟠,是基於正義感,這是情分。而且,是柳湘蓮讓薛蟠得到成長。薛蟠之前之所以如此不爭氣,就是因為薛姨媽的溺愛,他的前半生欠的就是柳湘蓮的那頓打。是柳湘蓮點化了薛蟠。這些,薛寶釵都沒有考慮到。當然,我們作為讀者,自然可以考慮到那麼多,但是以薛寶釵具體的處境來看,她考慮不到也不怪她。
薛寶釵為什麼那麼冷靜,因為她太務實了。她考慮最多的,始終是切實有用的事,對於人間真情,對於詩與遠方,她沒有那麼在乎。她所在乎的,就是幫助母親打理好薛家,哥哥不爭氣,她只能自己去承擔。現實逼得她不得不如此冷靜。
薛寶釵是一個極端務實的冷美人,她的務實並沒有任何錯。但是她的務實真的可以拯救家族,真的可以讓自己幸福嗎?薛寶釵的眼光是向上看的,她的夢想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她在乎青雲之上的官位,卻可以輕視金釧等人的生命。在她看來,只有仕途經濟可以拯救四大家族。殊不知,最後巧姐的歸宿是劉姥姥給予的。是那個在她看來滑稽可笑的,是那個她覺得講的笑話沒有回味的,是那個她其實打心眼兒裡看不起的劉姥姥給予的。她覺得耕作買賣對於社會只是沒有大的害處而已,結果,比她更深明大義的其實就是那個在鄉間耕作的劉姥姥。薛寶釵如果看到巧姐被劉姥姥救助了,而自己苦心維護的家族卻依舊免不了敗落,她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