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雷射通訊獲重大進展:622M傳輸速度令人吃驚

2020-11-23 OFweek維科網

  美國宇航局(NASA)和麻省理工學院在地球與一顆環繞月球軌道的衛星之間建立了超高速網絡連接,速度達到每秒622M,超過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網絡用戶。研究小組承認這一傳輸速度讓他們感到吃驚,能夠為用於其他衛星和行星的3D視頻傳輸和遠程遙控機器人探索任務鋪平道路。

  這項超高速網絡連接實驗名為「月球雷射通訊演示」(以下簡稱LLCD),於2013年10月上演,通過雷射從一顆環繞月球的衛星向地球傳輸數據,速度達到每秒622M。相比之下,當前用於太空通訊的無線電頻率系統的傳輸速度只有這一速度的幾十分之一。林肯實驗室LLCD設計組負責人堂-伯羅森表示:「這是一個令人驚異的通訊系統。」在美國國際光電學工程協會(IEEE)主辦的西部光電展上,伯羅森公布了實驗結果。

  《Spectrum IEEE》雜誌報導稱,宇航局和林肯實驗室對這個地月之間的雙向雷射通訊系統進行了大約一個月的測試。伯羅森說:「我們很滿意這一系統的表現。這種概念是正確的。這一系統也非常可靠。我們認為它已經做好準備。」

  宇航局的下一項雷射通訊任務——雷射通訊中繼演示(以下簡稱LCRD)將於2017年發射,旨在地球和一顆地球同步衛星之間建立雷射連接,速度將達到每秒1G。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只有地月距離的十分之一。LCRD將運轉5年,用以驗證雷射通訊技術的可靠性。除了可用於傳輸高清視頻外,雷射通訊系統還允許人類遠程遙控機器人,用於執行小行星採礦或者在月球上建造基地等任務。

  LLCD是宇航局的第一個雙向雷射通訊系統。LLCD項目負責人堂-考恩維爾指出:「LLCD實驗的目標是驗證這項技術,提高科學家對這項技術的信心並在未來實施的任務中考慮採用這項技術。我們甚至可以打造一個基於雷射的系統,用於在小行星上執行機器人探索任務。雷射通訊系統可用於向地球傳輸3D高清視頻,為地面上的控制人員提供遠程呈現畫面。」

  自實施太空探索計劃以來,宇航局便一直使用無線電通訊技術。但隨著所需傳輸的數據量的增加,這項通訊技術已經接近極限。宇航局表示雷射通訊所能受到的幹擾更少,幹擾是無線電通訊技術的另一個劣勢。考恩維爾表示:「LLCD在設計上採用體積較小的發射機,耗電量比先進無線電系統少25%,但所能傳輸的來自月球的數據量卻是後者的6倍。與無線電相比,雷射更加安全,同時不易受幹擾影響。」

  LLCD實驗裝置安裝在宇航局的月球大氣與塵埃環境探測衛星(以下簡稱LADEE)上。LADEE任務為期100天,由宇航局的艾莫斯研究中心設計製造,同時還負責測試和操控。LADEE衛星花費30天時間進入月球軌道,進入月軌後不久正式投入服役,共服役30天。LLCD實驗的主要目標是每秒從月球向地球傳輸數億比特數據,相同於100個高畫質電視頻道傳輸的數據。實驗中,科學家還會從地球向LADEE傳數數據,測試數據接收能力,每秒將傳輸數千萬比特數據。宇航局位於新墨西哥州的白沙試驗場負責向LLCD傳輸數據和接收LLCD傳出的數據。

相關焦點

  • 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獲重大原創進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至展、李儒新、劉建勝等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新概念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創進展,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微型、瞬態的波蕩器方案。發展小型化、低成本的新一代自由電子雷射,包括臺式化的電子加速器和波蕩器是科學界一直夢寐以求追逐的重大目標。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臺式化高能電子加速器和波蕩器新原理、新概念研究方面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
  • NASA新的地面工作站使得雷射通訊成為現實成為可能
    採用紅外雷射進行光學通訊和傳輸數據,正成為NASA將太空的數據傳回更多的數據到地球上來最有可能的手段。這一技術的優點在於探測和地球科學任務上的潛力無比巨大。為了支持這一任務而能演示這一技術,NAS在最近完成了一個新的光學地基發射站,安裝地點為夏威夷哈雷卡拉 ( Haleakala, Hawaii)。
  • 中國可見光通信取得重大突破 傳輸速度可達50G/秒
    聯播快訊:經工業和信息化部測試認證,我國可見光通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專家利用LED燈光線可完成水下等特殊條件的信息高速傳輸,速度達到50G比特每秒。  什麼是可見光通信?
  • 光電所在光纖雷射的相干組束和傳輸控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光電所在光纖雷射的相干組束和傳輸控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7-05-25 光電技術研究所 【:以雙向收發的自適應光纖準直器為基礎模塊,構建了整體口徑100 mm的七單元雷射收發陣列(光纖雷射相控陣),於湍流環境下實現了光纖雷射的相干組束和高效傳輸控制。
  • 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後中國又一通訊技術領先世界
    雷射通信是無線通訊的其中一種,以雷射光波信號作為傳輸信息的載體,在太空星際和大氣中直接傳輸。利用雷射開發的通訊技術有以下優點:單色性好、方向性強、光功率集中、難以竊聽、成本低、安裝方便、見效快等。雷射通訊技術在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獲得了巨大的資金投入,相關技術研究和在軌試驗在不斷的發展中,以歐洲尤為突出。
  • 採用雷射燈絲實現從太空到地球的數據傳輸
    通過脈衝雷射和等等離子層 的相互作用造成的雷射燈絲來製造出的雷射燈絲,使得通過大氣幹擾傳輸光數據到星球中成為可能光是否可以用來在星球和地球之間進行傳輸信息?大氣中的水蒸氣的散射和吸收光的能量,但克服這些障礙,光就會攜帶更多的信息和移動的速度可以比當前的無線電波的速度要快的多。
  • 月球軌道勘測飛行器八大「重大發現」,震驚全人類!
    3.月球坑洞  還是什麼比在月球上發現山洞更令人興奮的消息嗎?或許,山洞將來會成為人類 探索者在月球上的棲息地。這個坑洞的大小几乎是馬利厄斯丘陵坑洞的兩倍,最令人吃驚的是,發現它的地方火山特徵相對較少。
  • 宇稱-時間反對稱與非互易雷射傳輸
    文章作者:張會來,黃然,張聖典,李鷹,仇成偉,Franco Nori,景輝宇稱-時間對稱性打破了傳統量子力學理論中厄米算符的數學限制,揭示了非厄米系統在特定條件下依然存在實數本徵值,而通過誘導對稱性自發破缺,還可以實現一系列常規系統難以實現的新奇效應,例如手性雷射、拓撲能量轉換、完美吸收、隱身傳感、以及增強的聲子雷射和靈敏探測等。
  • 太空通訊仍處於撥號時代,科學家:未來雷射才是解決之道
    想在太空中安全探索,通訊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訊才能及時了解宇宙深處的信息,探測器的數據也要經過通訊發送回地球。我們現在運用的通訊方式是無線電通訊,處在地球上,我們可以及時的通訊,不管你處在哪裡,都可以即時通訊,這主要歸功於我們構建網際網路的一系列通信設備。無線電波很容易穿過地球大氣層傳播,而手機和人造衛星技術能夠在任何地方保持信息通暢。
  • 邵婷助山貓兩連勝 融入球隊速度「令人吃驚」
    不同於首場更多扮演三分線外的「炮塔」角色,此番邵婷更好地發揮了自己在腳步、速度方面的優勢,6分鐘裡取得的4分都是通過快攻獲得,多次助攻也是在高速情況下完成,儼然化身「雷霆救兵」。賽後,山貓隊主帥裡夫高度評價了邵婷的表現,認為她融入球隊的速度「令人吃驚」。按照賽程,下一場季前賽山貓將對陣芝加哥天空。之前中國女籃主帥許利民接受採訪時表示,邵婷能在季前賽有良好的發揮,充分說明了她的能力。
  • nRF24L01無線模塊的傳輸速度及距離
    打開APP nRF24L01無線模塊的傳輸速度及距離 發表於 2017-11-24 14:18:53   nRF24L01是一款新型單片射頻收發器件
  • 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確實神奇,居然要用相控陣天線和雷射通訊技術
    星鏈終端為什麼是相控陣,星鏈之間的通訊為什麼要用雷射通訊?星鏈需要的是一種不用物理改變方向便可快速改變波束髮射方向的天線——相控陣天線。星鏈相比銥星更激進的地方不僅僅是軌道,銥星採用兩面固定的通訊天線和在同一軌道面前後的另兩顆衛星溝通,兩面可調天線和臨近軌道面的另兩顆衛星溝通。星鏈的通訊原理和銥星一樣,每顆衛星和最近的四顆衛星進行溝通,但不同於銥星僅12.5Mbps的星間數據傳輸速度,星鏈之間的通訊則由雷射通訊來完成。
  • 單束雷射創下數據傳輸新紀錄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5月23日(北京時間)報導,德國科學家使用單束雷射,創造了每秒高達26TB(兆兆字節)的數據傳輸速度新紀錄,以這種速度,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藏書可通過一束光纖在10秒內傳完。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光子學》雜誌上。
  • 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紅外(3-5μm)雷射因在雷射通訊,雷射調控和雷射醫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而備受關注。傳統的紅外晶體AgGaS2和ZnGeP2可用於中紅外波段,但因其損傷閾值較低,限制其實際應用。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合肥研究院在有機半導體自旋傳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聚合物半導體的自旋流探測及其薄膜結構-自旋傳輸性能關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ACS)旗下期刊《ACS應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在線發表。
  • 【OFweek年終盤點】2017年雷射領域十大技術進展
    我們都知道,除了在工業應用之外,雷射技術在科研、生物醫療、通信等諸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對於人類科技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為此,OFweek雷射網編輯也為您梳理2017年雷射領域十大技術進展(排名不計先後):
  • 哈工大(深圳)科研成果光子晶片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獲得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其中,哈工大(深圳)徐科、宋清海課題組牽頭完成的「可密集集成和任意路由的模分復用光子晶片」成功入選應用研究類十大進展。
  • 【海洋防務快訊】美使用雷射助力船舶水下通訊
    ExecutiveBiz  (8/15)BAE獲選修理美葛底斯堡號BAE tapped for work on USS GettysburgBAE系統公司諾福克船舶修理廠與美國海軍籤訂了一份報價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8/21)美使用雷射助力船舶水下通訊
  • 我國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研製獲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日前,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SULF)成功實現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這是繼2016年8月實現5拍瓦國際領先成果之後,我國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研究再次取得重大進展。  據人民日報10月27日消息,超強超短雷射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