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雷射燈絲實現從太空到地球的數據傳輸

2020-12-06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通過脈衝雷射和等等離子層 的相互作用造成的雷射燈絲來製造出的雷射燈絲,使得通過大氣幹擾傳輸光數據到星球中成為可能

光是否可以用來在星球和地球之間進行傳輸信息?大氣中的水蒸氣的散射和吸收光的能量,但克服這些障礙,光就會攜帶更多的信息和移動的速度可以比當前的無線電波的速度要快的多。一個新的研究項目,在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 (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的支持下,提出利用光本身的性質來通過大氣倆傳輸數據

我們的研究工作就是理解光的構成要素和操控光來與物質進行相互作用。在近些年來,我們觀察到使用光在生物醫學影像和量子計算機等方面的先進進展,但操控光的基本性質是一樣的,同時光可以用來作這些事情,Moussa N'Gom說到,他系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專業的助理教授。

使用光來進行無線的傳輸數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由空間光通信,在需要短距離傳輸的時候是非常常見的應用技術,如同紅外遠程控制單元一樣簡單。但光傳輸的數據在可靠性,質量以及穩定性等方面在地球大氣層中的相當大的距離的條件下傳輸的時候卻會迅速的下降。正如太陽光會加熱雲層和使其產生折射進入到擴散亮光中一樣,利用光進行的數據傳輸同樣也會在大氣中發生散射和消逝。

在他的實驗室中,Moussa N'Gom操控三個主要的光組件進行偏振(化),這是控制光的電場的方向的;相位,這是改變光如何同環境相互作用的;以及光波的(聲音、無線電波等的) 振幅,製造出特定的不同功用的光。他使用光來對活體的組織進行影像,精密的切割硬的材料或提高光的通信效果

歐洲對外發布的首次實現的高能空地雷射通訊系統(歐洲國際空間站外部平臺Bartolomeo)

為了從大氣中傳輸數據,Moussa N'Gom使用雷射按照特定的方式進行配置這一雷射,來產生光的脈衝,這一脈衝非常的短暫,強度非常高,非常均勻,以至於可以創造出非常小的等離子體大氣,這是一種被脈衝雷射和雲層中的水蒸汽的相互作用而製造出來的一個過熱氣體,在空氣中沿著光的途徑形成。

等離子體大氣持續的吸收來自額外的脈衝所帶來的能量,反過來導致它重新聚焦和重新定向接下來的脈衝,並沿著光的路徑生成額外的等離子大氣。緊接著這些循環持續的進行。

這一研究對學術界的影響,在於導致脈衝列車和等離子體之間的重複交互作用,可以導致產生的雷射燈絲的距離長達100米,沿著這些燈絲,等離子大氣可以產生聲波而在周圍的水蒸汽中進行消散。在雷射燈絲的周圍和它的等離子外殼燈絲周圍形成的無障礙隧道,Moussa N'Gom 可以傳輸一個二次甜甜圈形狀的光數據流,從空間(天)傳輸到地球中,性能而不下降。

每一雷射脈衝持續的時間只有飛秒的數量級,即10X-15秒,是一種非常短的時間,短到令人不可想像,如同光在人的頭髮絲的寬度中傳輸。

在這一非常非常短的時間內,我們可以非常快速的傳輸大量的能量,所有的在一瞬間就完成了,Moussa N'Gom,這打破了大氣的邊界,它非常的短,但它同時卻在一點上具有非常的強和聚焦的特點。你可以擁有一整條線,通過雲層創造出一個洞,從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洞來傳輸信息。

澳大利亞的光通訊系統

儘管每一脈衝組成的光處於可見光的光譜範圍內,其波長為400到800nm,可以儲存大量的能量,他們可以非常短以至於系統可以幾乎不可見,不會對生命造成損害或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傷。

這一項目是「通過動態介質的自由空間光通信」,獲得了三年的支持,資助金額為$600,000

來自: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簡稱 RPI)以及繼續教育/Microcom Systems/Solstice Media。

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簡稱 RPI)成立於1824年,校園面積為296英畝。位於美國東北部紐約州的特洛伊(Troy)。小城依山傍水,古樸寧靜,緊鄰紐約州首府Albany,交通十分便利。倫斯勒理工學院是全美最早的工科大學,二戰期間是美國軍隊的重要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首次把人類送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計劃的總指揮George Low就是畢業於RPI。由於倫斯勒理工學院對美國航天事業的貢獻,校旗也成為美國國旗之外唯一被置放在月球上的旗幟,令每一位倫斯勒學生引以為豪。

倫斯勒理工學院的創建原則就是將科學帶入日常生活中,而這種精神在今天依舊保持著。學校共設七個學院,提供 100 多個學習項目,1000 多個課程,提供本科、碩士、博士學位。學校還利用其科學專業提供獨特的加速課程,如七年制完成的BS / MD醫師科學家項目,以及科學、技術、社會法學的B.S./J.D.項目需要僅需六年時間完成。RPI與許多美國著名公司如GE、GM、AT&T、LUCENT、IBM等有著廣泛的聯繫。PRI 既向這些科技公司輸送高質量人才,又從這些公司獲得多方面的支持和資助。知名校友包括防曬霜的發明者Howard P. Isermann,現代電視之父Dr.Allen B.Dumont和電子郵件的發明者Raymond Tomlinson。

相關焦點

  • 太空垃圾雷射測距顯「神通」
    2020-08-05 07:29:37 來源:科技日報太空垃圾雷射測距顯「神通」提高地球軌道上衛星和太空站操作安全性科技日報北京8月4日電 (記者張夢然)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越來越多,對有源衛星構成了嚴重威脅。
  • 蘇州德龍雷射攜燈絲支架高速雷射切割設備角逐2014高工金球獎
    【原創】蘇州德龍雷射攜燈絲支架高速雷射切割設備角逐2014高工金球獎 文章來源自:
  • LED燈絲設計關鍵技術探討
    把單根L ED燈絲設計成VF=5 0-8 0V、IF=10-15mA。採用細長燈絲的設計理念,使LED燈絲應用在A60、A70、C35等玻璃泡光源中,如同白熾燈般真正實現360度發光,且性能更勝白熾燈。    LED光源板設計新理念    傳統的LED光源設計,大多遵循VF低電壓、IF大電流的應用原則,採用多並少串的設計方法。
  • 日本成功發射雷射衛星,星球大戰即將成為現實?
    日本JDRS-1衛星近期進入地球靜止軌道,這是一顆既用於軍事也可以民用的衛星,除此之外,這顆衛星還是一顆搭載雷射技術的衛星,衛星搭載的美國IGS光學設備將用於軍事數據傳輸,而普通傳輸設備則作為民用。,尚未成型:雖然在科幻作品中,雷射一般作為武器登場,但是目前為止,能夠作為武器使用的雷射衛星都處於研發階段,此次日本的雷射衛星,主要利用雷射技術進行高速數據傳輸。
  • 螢光燈常用燈絲預熱電路
    螢光燈如採用適當的燈絲預熱方法,對提高螢光燈的壽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紹了幾種常用的螢光燈燈絲預熱方法及特點。通常採用控制陰極電流進行預熱或控制陰極電壓進行預熱的方式。由於燈陰極在預熱時間達到te時被加熱到發射狀態,因此,在燈啟動過渡階段有效預熱電流不得降低到絕對最小值(im)以下,以確保燈陰極處於發射狀態。有一些類型的燈規定,在達到te之前的開路電壓最大值高於或等於達到te之後的開路電壓的最小值,因此,為這類燈設計的鎮流器無須為了使燈可靠啟動而提高開路電壓。
  • 外太空直播所面臨的數據傳輸問題
    數據傳輸確實是航天任務中永恆的頭痛,從幾十年前到現在,大家一直在用無線電進行通訊。然而,直播需要的是大的上傳帶寬,通常下行帶寬是上行帶寬的1/10到1/100,所以當前可以用於直播的帶寬數量級也就是100kB/s,大概舉全球射電臺網的接收帶寬只能實現一個人的240p解析度且無法保證流暢度的月球直播。對於高要求的主播,可以試試"拉光纖"。
  • 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後中國又一通訊技術領先世界
    雷射通信是無線通訊的其中一種,以雷射光波信號作為傳輸信息的載體,在太空星際和大氣中直接傳輸。利用雷射開發的通訊技術有以下優點:單色性好、方向性強、光功率集中、難以竊聽、成本低、安裝方便、見效快等。該系統採用兩顆地球靜止軌道(GEO)數據中繼衛星(EDRS-A和EDRS-C)為低軌道(LEO)太空飛行器和地面控制中心進行實時數據中繼,構建「太空數據高速路」,並以商業模式運營。因此,「歐洲數據中繼系統」取得的一系列進步,將讓其成為世界上首個商業化運營的高速率空間雷射通信系統。
  • 宇宙旅行溝通就靠它:神秘的太空通信
    雷射通信:被視為「太空寬帶」什麼是雷射通信?其實雷射本質上也是一種電磁波,其基本通信原理與無線電通信原理相似,即利用雷射束作為載體,將數據信號調製到光載波上進行傳輸,因此也可以稱之為空間光通信。其實雷射通信已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比如家中的光纖寬帶網絡等,但要說到將雷射通信真正應用於太空通信之中,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
  • 雷射通信:將「寬帶」搬上太空
    雷射通信實際上指的是自由空間無線光通信,它利用雷射作為載體,將信息加載到雷射上發送出去,攜帶了信息的光信號在自由空間進行傳輸,到了接收端再利用望遠鏡將畸變了的光信號收集到光電探測器上進行光電轉換,進一步根據信息的加載方式就可以還原出發送信息,實現雙方的通信。   據了解,一套完整的雷射通信系統主要包括光學瞄準、捕獲、跟蹤分系統和光通信發射接收分系統。
  • 解讀神秘的太空通信
    其實雷射本質上也是一種電磁波,其基本通信原理與無線電通信原理相似,即利用雷射束作為載體,將數據信號調製到光載波上進行傳輸,因此也可以稱之為空間光通信。    其實雷射通信已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比如家中的光纖寬帶網絡等,但要說到將雷射通信真正應用於太空通信之中,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
  • NASA新的地面工作站使得雷射通訊成為現實成為可能
    採用紅外雷射進行光學通訊和傳輸數據,正成為NASA將太空的數據傳回更多的數據到地球上來最有可能的手段。這一技術的優點在於探測和地球科學任務上的潛力無比巨大。為了支持這一任務而能演示這一技術,NAS在最近完成了一個新的光學地基發射站,安裝地點為夏威夷哈雷卡拉 ( Haleakala, Hawaii)。
  • 國際最新研究:雷射測距新成果可實現白天追蹤太空垃圾
    中新網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項物理學研究的成果論文稱,太空垃圾雷射測距可以用來跟蹤太空垃圾、防止發生碰撞,奧地利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極大增加了太空垃圾雷射測距技術的使用時長——從一天中幾小時延長至大部分時間,這意味著太空垃圾雷射測距現在能在白晝進行了。
  • 抗高壓脈衝高穩定度燈絲電源
    1 燈絲電源裝置的設計思想   抗高壓高精度燈絲電源應具有以下特點:   (1)因為燈絲電壓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大電流開關的觸發質量,如:燈絲電壓太低,陰極發射能力不足,增益會降低;燈絲電壓太高,陰極活性物過分蒸發,會導致大電流開關壽命縮短。因此要求燈絲電源必須提供高穩定度的電壓輸出。
  • 專利解密之華為如何利用可見光實現雙向數據傳輸
    打開APP 專利解密之華為如何利用可見光實現雙向數據傳輸 半導體投資聯盟 發表於 2020-04-09 14:42:22 可見光通信技術能夠充分利用燈光在照明的同時進行通信和高速率的數據傳輸,而目前實用化的可見光通信,主要基於LED白光進行通信,據估計,未來LED將佔據50%以上的照明市場,推動可見光通信走向商用並快速發展。然而在現有場景中,由於可見光傳輸具有發送功耗大,傳輸效率低等問題,只能向用戶終端傳輸下行鏈路數據,但終端很難採用可見光向設備反饋數據,導致雙向通信難以實現,限制了可見光通信的應用。
  • NASA首次用太空雷射雷達追蹤地球上的大規模海洋動物遷徙
    而在接收部分,一般根據探測需求採用不同尺寸、結構的望遠鏡,經過相應的光學處理單元最後被光電轉換器件探測轉換成電信號,最終被高採樣率的採集卡採集存儲。  近來,美國宇航局(NASA)和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是首次利用太空雷射追蹤大規模海洋動物遷徙的一次全球性研究,這項研究每天進行兩次。
  • 雷射或成為太空垃圾「清道夫」
    雷射可能成為未來的太空垃圾清理工。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提出解決太空垃圾問題的新辦法——用雷射把太空垃圾射下來,讓其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掉。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4月19日報導,日本科學家的新方法首先要使用國際空間站宇宙空間天文臺(EUSO)的特大視場望遠鏡來識別太空垃圾,然後用空間站中的光纖雷射器發射出強大的雷射脈衝把它們射下來。
  • 日本準備在太空測試雷射武器,專打他國衛星,終於暴露真正實力了
    這張圖片雖然較為誇張,但是體現了當前軌道嚴酷的環境眾所周知,當前地球軌道上布滿了軌道垃圾,主要有三大類,一種是報廢或者到壽地軌道衛星,還有就是帶入軌道的火箭上面級殘骸,最後一種就是各大強國反衛星試驗產生的細小碎片。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已經發生了數起碰撞預警,這意味著這些太空碎片已經嚴重幹擾到了正常在軌飛行器的安全。
  • 科學網—雷射大戰太空垃圾
    自此,一批又一批火箭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五十多年過去了,除了載人航天飛行器最後回到地球,其他上天的人造物體都圍繞地球運動著。那些曾經輝煌過的「金屬體」,伴隨著使命的結束,被遺棄在太空,變成了金屬碎片,最終成為「太空垃圾」的一部分。 2008年,歐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公布的電腦模擬圖像顯示,「太空垃圾」已經讓地球上空成了一個垃圾場。
  • 日本科研機構開發用雷射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衛星
    人民網東京6月23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在地球的周圍,使用壽命已經結束的人造衛星和火箭的零件等太空垃圾不斷增多。為清除這些垃圾,日本SKY Perfect JSAT和物理化學研究所等機構日前發布消息稱,將研發一種能用雷射照射垃圾讓其掉落到大氣層的小型衛星。
  • 溫溼度傳感器的四種數據傳輸方式
    並且485型可以選擇二線或四線方式,二線制可以實現真正的多點雙向通信。而採用四線制時,只能實現點對多的通信。不過無論是二線制還是四線制總線上都可以接32臺設備。RS-485適用的範圍是幾十米到上千米時,採用RS-485串行總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