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以有毒塑料為食的細菌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以有毒塑料為食的細菌。這種細菌不僅會分解塑料,還會把塑料當作食物來提供能量。這種細菌是在一個傾倒塑料的垃圾場發現的,它是已知的第一個攻擊聚氨酯的細菌。每年有數百萬噸的塑料被生產出來,用於運動鞋、尿布、廚房海綿和泡沫絕緣材料等,但由於回收難度太大,這些塑料大多被送往垃圾填埋場。
-
英文外刊,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的新細菌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聚氨酯為食的新細菌,聚氨酯是一種很難回收或 被破壞的塑料。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減少大量難以回收的塑料,這些塑料最終被填埋在世界各地,汙染海洋。他們的目標是找出能夠將油基塑料轉化為生物降解物質的生物。Similar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ast.過去也進行過類似的實驗。
-
重磅發現:蛾幼蟲可降解聚乙烯塑料
聚乙烯是重要的通用塑料之一,佔塑料產品的40%左右,主要用於包裝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50多年來,以聚乙烯為代表的塑料產品產量以指數級形式增長,它們的不可降解性也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最近,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的科學家發現某種蠟蛾幼蟲(Galleria mellonella)可以以較快的速度降解聚乙烯塑料薄膜,並產生乙二醇降解產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旗下期刊《Current Biology》(影響因子8.9)。當使用該種蛾幼蟲與聚乙烯塑膠袋相接處後,約40分鐘後即可產生肉眼可見的漏洞。
-
北極圈的福音:存在可分解生物塑料膜的細菌,該類塑料膜將被推廣
西伯利亞聯邦大學的科學家證明,由於土壤細菌會分解生物塑料膜,因此生物塑料可用於北極地區而不損害環境。因此,使用這些對生態友好的生物塑料將減少對脆弱生態系統的有害影響,例如該研究的作者北極大學的生物技術專家斯維特拉娜·普魯德尼科娃(Svetlana Prudnikova)告訴TASS。
-
瀋陽生態所揭示食草動物對植物群落的調控機制
當前,人類活動在全球範圍導致動物種群數量持續下降,食草動物對植物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又到美國白蛾猖獗時 鄭州放大招將實施"以蟲治蟲"
□記者劉瑞朝文白周峰攝影核心提示丨蠶食桑葉吐絲,美國白蛾食樹葉毀綠意。隨著氣溫升高,又到了美國白蛾猖獗擴張「領土」的時候。為保護綠意少被美國白蛾啃噬,鄭州市發布了美國白蛾防控實施方案,準備通過多種方式,來控制疫情發展和擴散。
-
科學家發現一種吃塑料的毛毛蟲,塑料汙染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由於塑料在焚燒的時候會產生有害氣體,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將其埋於地下,但這樣也會造成土壤的汙染問題。因此,為了降低塑料汙染帶來的各種問題,科學家們急迫地想找到一種能將其迅速降解的辦法。最近,來自加拿大布蘭登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蠟蛾的幼蟲是能夠消耗和代謝聚乙烯的「塑料食肉動物」,這種動物或許能為塑料降解問題找到突破口。在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的論文中,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對這種毛毛蟲的研究,以及他們對這種毛毛蟲的腸道微生物的了解。
-
這個超級生物酶能分解塑料,科學家無意中將它「升級」
,眾多的PET製品將被分解為製成它們的原始材料,這將會促使石油工業減少原料產能,轉而利用循環回收的聚合物單體原料。根據科學家們的設想,我們可以仿效利用微生物處理原油汙染的方法,大量培育以PET為食的細菌並將它們散布到海洋中,完成對PET的分解後,細菌群落會自然消亡。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小處著手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科學家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她又對蟲糞做靜電、燃燒、浸水等試驗,結果表明蟲糞不產生靜電吸附、不可燃燒、不漂浮並能產生腐敗臭味,證明蟲糞中塑料成分已變得極少。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試驗,她得出這樣的結論:黃粉蟲可以噬食有機塑料並能消化和吸收,吸收塑料後可以正常生長並繁殖,黃粉蟲體內存在著可以消化有機塑料的活性物質,還可發展和強化。陳重光的這一發現在全國第18屆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
塑料汙染如不儘快治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
12月3日,APEC海洋垃圾與微塑料研討會暨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研討會在福建廈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辦。來自中國、智利、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越南等11個APEC經濟體代表共120餘人參會。
-
冬季天暖,青白菜菜葉有破洞,查看發現蛾類害蟲,用幾種方法防治
一、發現青白菜蛾類害蟲描述1、洗菜發現害蟲地裡的這些青白菜是10月下旬移栽的,到現在也就2個月這樣,已經包心了,前些天就開始每天整棵的採摘來吃,當時要洗菜掰開菜葉我發現有隻大大的蟲子,身上有些線紋、斑點,我自己都嚇一跳,因為菜地拔菜時我只看到外面包著的老綠色菜葉有些被咬的洞眼,但沒想到裡面的嫩黃菜葉也被咬了,而且蟲子還藏在裡面,之後我又去地裡查看。
-
蟲子以塑料為食震驚學者 網友:白色汙染難題就解決了?
近日,科學家發現蟲子以塑料為食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一直以為人們都認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難以降解,甚至有人預言如果不加節制,整個世界都會被這些塑料給覆蓋。如今,學界發現蟲子以塑料為食,為白色汙染治理打開更廣闊的思路。有網友感慨難道棘手的白色汙染難題就這樣輕鬆解決了?也有網友質疑,這樣未免也太輕鬆了吧,塑料也分種類的吧。
-
這些蟲蟲竟然可以吃塑料
每年全世界要使用5000億個塑膠袋,至少有800萬噸塑料最終進入海洋。我們每分鐘就可購買100萬個塑料瓶。我們使用的塑料中有一半都為一次性塑料。來源:worldoceanobservatory.org而為了找到塑料問題的解決方法,科學家們也在努力尋求突破。其中,利用生物法治理塑料已成為許多人關注的重點。
-
有一種蟲子,能夠吃塑料,可能有助於找到戰勝環境威脅的關鍵方案
它叫蠟螟 (Galleria mellonella),或者叫大蜡蛾(great wax moth)。這個現象是偶然發現的。這些小小的東西,居然有能力消化多聚乙烯(polyethylene),這是最常見的塑料,而且是出了名的極難降解。
-
楸樹長勢衰弱、枝梢乾枯,不要不在意,可能是楸梢螟在危害!
圖為枝梢上長圓形的瘤狀物將瘤狀物從中間用刀具劈開,發現枝幹內的髓部已經完全被蛀食,蟲道內還有很多的蟲糞蛀食楸樹枝梢,並且在枝梢上形成蟲癭的是什麼害蟲?楸樹上所發生的蟲害還是很多,主要有珀蝽、楸梢螟、泡桐龜甲、白腎夜蛾、模毒蛾、霜天蛾、大青葉蟬等;但是其中可以蛀食枝梢、並且危害後可以在枝梢上形成瘤狀突起物的只有楸蠹野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楸梢螟!
-
成都首現洞穴溝蝦、尺蛾等新物種 以蝙蝠糞便為食
成都首現洞穴溝蝦、尺蛾等新物種 以蝙蝠糞便為食 Scientists discover new species in Sichuan caves Scientists
-
塑料垃圾毒害眾多土壤物種
研究發現,塑料微粒汙染對生活在土壤中的蟎、昆蟲幼蟲和其他維持土地肥力的微小生物種群造成了嚴重破壞。研究報告指出,與海洋相比,堆積在陸地上的廢棄袋子、杯子、纖維和其他形式的塑料垃圾數量更多,對生活在地表以下的大量物種造成嚴重影響。
-
「麥牛」,外形酷似「小犀牛」,常以大米、小麥為食,你見過嗎?
十大糧害糧食中的害蟲可以分為十種,我們常見的有兩類,其中就包括米蟲:① 類是小黑甲蟲,又稱象甲,包括米象和玉米象(參考上圖);② 類是蛾子,包括麥蛾和印度谷螟。象甲鞘翅目,象甲科昆蟲的簡稱。多為玉米、小麥、麵粉等穀物中的蛀蟲。而米麵中的主要是米象(俗稱蛘[yáng]子)和玉米象(別名米牛、鐵嘴)。
-
科學網—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為農業害蟲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本報訊(記者楊釗良 通訊員楊純財、曹佳奕)
-
研究發現:塑料垃圾毒害眾多土壤物種
相關內容摘編如下:研究報告指出,與海洋相比,堆積在陸地上的廢棄袋子、杯子、纖維和其他形式的塑料垃圾數量更多,對生活在地表以下的大量物種造成嚴重影響。雖然人類幾乎用肉眼看不見蟎、蠕蟲、跳蟲和其他種類的微型節肢動物和線蟲,但它們在碳和氮的循環利用、將有機物分解為細菌可吸收的形態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越來越受到基於石油製造的合成產品廢棄物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