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二戰後英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2020-11-24 騰訊網

這是英國二戰後最大規模的一次海外作戰,交戰的雙方是英國和阿根廷,兩國大動幹戈的目標,僅僅是一座大西洋上的島嶼——馬爾維納斯群島。

一方面,英國已經在該島苦心經營了150餘年,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政治基礎;而阿根廷一直沒有忘記將其置於自身版圖之中,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爆發了這場激烈的世紀大戰,史稱"馬島戰爭"。

戰爭開始前,英阿兩國已經因為強烈的國內矛盾而喘不上氣來:雖然在二戰後成為戰勝國,但大量的戰爭支出使得英國財政出現了大量問題,再加上之前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的經濟從1940年代末就持續低迷。

阿根廷方面,50年代因為農業和畜牧業大規模發展,經濟狀況有了巨大的改善,一舉躍升到發達國家的行列。但阿根廷國內的政治動蕩,引發長達20年的政治混亂,造成國內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也向上飆升,以至於到了197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開始急速下降。

80年代初,在銀行門口排隊取錢的阿根廷民眾

這樣的惡性循環一直持續到80年代初,1981年的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達到了驚人的60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11.4%。軍政府的新任領導人萊昂納多·加爾鐵裡上臺後,為了轉移國內日益嚴重的內政矛盾,決定發動一場戰爭去解決這一問題。而戰爭的發動之處,就是英阿兩國角力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

作為大西洋上生物資源和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島嶼,馬爾維納斯群島一直以來都是英國的心頭肉。而阿根廷也因為地理位置等原因希望將馬島據為己有,因此雙方的矛盾也開始逐漸激化起來。

1982年3月,一艘阿根廷商船將幾十名阿根廷居民送往島上,英軍"堅忍號"破冰船曾想將阿根廷人驅離,但阿海軍的"喜事灣"號運輸船阻止了英軍的舉動,這也徹底引發了雙方的武裝對峙。為了令兩國戰爭氣氛有所緩和,聯合國等第三方曾對兩國進行了調解,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兩艘對峙船隻,左為堅忍號,右為喜事灣號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軍方發動了代號為"藍色作戰"(西班牙語:Operación Azul)的島嶼佔領計劃。一支阿軍特種部隊在駐島英軍毫無反應的區情況下,成功佔領了首府斯坦利港的兵營、總督和關鍵機構。4月4日,英國駐島政府被迫宣布投降,前者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馬島。

被阿軍俘虜的英軍士兵

而遠在千裡之外的英國本土,還沒有搞清馬島到底發生了什麼,甚至一度以為阿根廷佔領馬島只是謠傳。直到幾個小時後,前方發來一份含糊其辭的電報才證實了情況。時任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頓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派兵參戰,則意味著軍隊將開赴千裡之外去作戰,後勤、行政諸多方面都會困難重重,一旦失敗,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如果放任阿根廷的佔領,對馬島置之不理,群情激憤的英國人絕對會將政府咒罵得一塌糊塗。經過再三考慮,有著"鐵娘子"之稱的柴契爾夫人決定與阿根廷兵戎相見。在緊急召開的內閣會議上,她堅定地宣布道:"先生們,為了英國的尊嚴,我們必須還擊!"

1982年4月5日,英國樸茨茅斯軍港人頭攢動,成千上萬的英國人靜靜佇立在雨中,面色陰沉地望著海浪中上下湧動的軍艦,用希冀的目光注視著艦上的親人。一聲冗長的汽笛聲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寧靜,以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為首的特混艦隊,翻卷著白色的浪花,漸漸駛離了港口。

4月下旬,英軍特混艦隊經過多日的海上顛簸抵達馬島海域。當得知調解失敗的消息後,英軍便根據指揮部要求向馬島邊角的南喬治島發起猛攻。島上幾百名阿根廷守軍,無論在武器還是士氣上都不敵英軍,最後全體人員舉白旗投降,英軍的首次作戰以完勝而告終。

被俘虜的阿根廷士兵

4月25日,阿海軍的"聖菲號"潛艇在設伏襲擊英軍艦隊時,被英軍驅逐艦上的反潛直升機發現,之後英軍艦船和戰機向潛艇發射了多枚反潛火箭彈和深水炸彈,深受重傷的"聖菲號"在南喬治亞島附近擱淺,潛艇上人員全部向英軍投降。

而英軍海戰中最為成功的戰鬥,就是在5月2日,英軍使用核動力潛艇成功擊沉了阿根廷海軍的旗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323名船員因此喪生,這一次戰鬥的死傷人數佔了阿軍總傷亡的將近一半。"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沉沒,讓阿根廷在戰爭中失去了部分制海權,也讓英海軍的威脅頓時減少了一半。

進水即將沉沒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從表面來看,阿根廷軍隊從各方面都處於下風,但其實這個南美軍隊也有自己的"殺手鐧"——從法國進口的"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反艦飛彈。前者集偵察、攻擊兩種功能於一體,隱蔽性強,機動靈活,可低空飛行躲避雷達。後者專為攻擊軍艦設計,制導系統靈敏,攻擊力強,百公裡內彈無虛發。

阿根廷的「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飛彈

5月4日,志得意滿的阿根廷軍隊選好了他們的目標:英國海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執行攻擊任務的兩架"超軍旗"在經過空中加油後,躲過英軍的雷達跟蹤,距離驅逐艦30海裡處發射了幾枚"飛魚"反艦飛彈。幾秒鐘後,飛彈擊中了"謝菲爾德"號的艦身中部,引發的大火造成了英軍20人陣亡,24人嚴重燒傷。燃燒殆盡的"謝菲爾德"最終在10日沉迷在公海之上,這也給此前驕傲的英國人極大地衝擊,影響了英國的輿論。

冒起濃煙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在幾千公裡外的馬島,英國士兵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這種情緒也瀰漫到了英國本土,一個11歲的小男孩在一封寫給馬島參戰的父親的信中說:"我希望我們將會取勝,爸爸,我想我們會的,但我不肯定。"好在與英國相比,阿根廷國力實在弱小,相持階段未經多久。到了5月下旬,英國的軍艦和飛機牢牢封鎖住了馬島海域和空域,阿根廷軍隊開始向失敗的道路上前進。

5月21日晚,4000餘名來自英軍第三突擊旅和傘兵團第二、第三營的士兵,乘坐登陸艇成功在東福克蘭島北岸登陸。作為回應,阿軍派出軍機對這一區域進行了火力轟炸,直到戰爭的最後一天。

之後的日子裡,英軍空降兵和阿根廷特種兵圍繞肯特山周邊展開了多次戰鬥。面對英軍的攻擊,阿軍依然堅持利用房屋的作為屏障,並從建築的縫隙和角落還擊,最終在英軍的層層包圍下,才在最後彈盡糧絕後宣告投降。

6月13日,英軍經過一番炮火襲擊後,地面部隊衝進首府斯坦利港與負隅頑抗的阿根廷軍隊展開最後的戰鬥。英軍的火力十分兇猛,讓對手根本無法反制,阿根廷守軍方寸大亂,絲毫阻擋不住英軍的猛烈攻勢。直至黎明來臨,整個斯坦利港已被煙雲籠罩。

1982年6月14日凌晨3時,斯坦利港的戰鬥全部結束,駐守島上的阿軍全部向英軍舉手投降,城中各建築都掛滿了白旗;當天下午,阿軍指揮官馬裡奧·梅內德斯少將籤署了投降協議,9800名阿軍成了英軍的戰俘。6月20日,這場二戰後規模最大的海空作戰以英國的全面勝利而宣告結束。

馬島戰爭的勝利,激發了英國民間的愛國情緒,政府的威信達到最高點;而阿根廷方面,好戰的加爾鐵裡政府因此黯然辭職,阿根廷民間至此與英國產生了長達40餘年的領土糾紛,至今未能很好地消除。

相關焦點

  •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雖淪為二流國家,航發卻佔50%市場份額
    ,曾經的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受其殖民統治的地區遍布各大洲,就連美國都被其掌控,但上世紀接連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動搖了英國的根基,為了應付巨額的軍費開銷,其海外資產被大批量變賣,殖民體系瓦解,英國失去了最大的依仗。
  • 二戰時的英國有多厲害?和德意日三大強國同時交手
    實際上,二戰中的英國可不是跑龍套的小角色,是和德意日三大強國同時交手的世界一流強國,比美蘇並不遜色多少。作為世界老牌殖民霸主,儘管二戰前英國已經衰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仍然是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殖民地面積高達3000多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4億,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南非、印度、馬來西亞等地都是英國的土地。
  • 一張殘忍照片引發的人性思考:二戰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戰爭?
    法軍指揮官拉巴杜耶男爵則回應道:「英國的紳士們,請你們先開槍,我們法國人會屹立在這裡。」雙方就誰先開槍的問題竟然原地推讓了半個小時,最後英國人實在是覺得盛情難卻,終於率先開了槍。  雖然這樣的情況非常有趣,但「紳士戰爭」被視為一種高尚的品德,一直影響到了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
  • 英國丟那麼多殖民地都不使用武力,為什麼小小的馬島會大打出手?
    在二戰結束之後,隨著英國實力的下降,對海外的殖民地控制不斷減小,很多英國的殖民地相繼獨立,而馬爾維納斯群島(以下稱為馬島,英國實際控制)就是英國其中的一塊殖民地,但是在歷史上這塊土地也曾經被阿根廷的統治者西班牙統治過,根據阿根廷和西班牙之間的條約,馬島也被劃給了阿根廷,這導致英阿之間為馬島爭執不斷。
  • 從2磅火炮到5.5英寸火炮,二戰時的英國火炮如何碾壓敵國?
    文 | 宗正 英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發展起來的帝國主義國家,稱之為「日不落帝國」。進入近代社會,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綜合國力有所下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直到二戰爆發前夕,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仍處於英國絕對控制之下。
  • 英國與阿根廷為什麼爆發馬島戰爭?與南極洲有關,看地圖一目了然
    賽後,英國抗議馬拉度納的手球,馬拉度納則說:上帝之手,是上帝對英國強佔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以下簡稱馬島,如稱福克蘭群島則以英國角度)的懲罰。 馬爾維納斯群島一直是阿根廷人最大的隱痛,而英國則認為福克蘭群島(英國方面的稱呼)本就是屬於英國,阿根廷宣稱福克蘭群島是阿根廷
  • 馬島戰爭讓阿根廷的軍人政治走到盡頭
    著:[英]馬丁米德爾布魯克(Martin Middlebrook)譯:俞敏1982年6月14日,隨著梅南德茲(馬島陸海空軍指揮官)大筆匆匆一揮,潦草地在投降書上簽了名,算是代表全軍投降。馬島戰爭,這場決定福克蘭群島主權歸屬問題的傳奇戰爭,總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福克蘭戰爭中,被俘虜的阿根廷現役軍人總數剛好超過12700 人。
  • 精彩縮微模型:再現「馬島戰爭」阿根廷攻擊機發射飛魚飛彈瞬間
    這個精彩的縮微模型再現了1982年5月4日,阿根廷海軍「超軍旗」輕型攻擊機向英國皇家海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HMS Sheffield)發射「飛魚」反艦飛彈的精彩瞬間。這是「馬島戰爭」中最驚心動魄的瞬間,這場戰爭始於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入侵並佔領了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第二天阿根廷軍隊又佔領了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試圖建立其一直宣稱的對這些島嶼擁有的主權。
  • 二戰以來,戰前預估和戰後結果,最讓人大跌眼鏡的一場戰爭
    -11-30 08:46:53 來源: 倦鳥餘花 舉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成就了兩大超級勢力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世界戰史上打得最漂亮的一場殲滅戰是哪一場?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
  •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海軍大殺器浮出水面,專家:威懾美國宵小
    俄羅斯黑海艦隊在美軍駛入黑海後也對其進行了跟蹤監視,然而雙方之間實力的懸殊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自從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軍工企業就再也沒有往日裡那般風光了。不要說建造航母了,就是建造6000噸左右的驅逐艦也成了奢求。當然,俄羅斯海軍也並非沒有強項,其核潛艇就是威懾美國的強大武器。俄羅斯海軍的北風之神核潛艇完全可以媲美美國的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堪稱世界核潛艇之王。
  • 全球十大戰爭大片,戰爭電影排行榜,戰爭遠比想像中更慘烈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永遠的話題,任何一場戰爭其實都沒有勝負,雙方都是失敗者。在影視題材中,戰爭類電影永遠是居高不下的,所佔比例相當高。今天,精分君為大家帶來全球十大戰爭大片。以真實的鏡頭再現戰爭的殘酷,刻畫人性的泯滅,對戰爭罪惡以深刻的警醒。相關歷史:越南戰爭其本質為越南反抗美國入侵的戰爭,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11月至1975年3月間冷戰中,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
  • 馬島戰爭,阿根廷飛魚反艦飛彈為何成為英軍心中抹不去的痛?
    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獨自對抗北約的軍事強國英國,軍事實力差距懸殊,阿根廷最終失去馬島主權也在意料之內。但是,阿根廷的一些驕傲的戰績為其挽回一些顏面,特別是飛魚反艦飛彈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一次,英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在執行任務中作為雷達哨戒艦,部署在英國特遣艦隊的先頭,該艦的艦載雷達完全沒有偵測到來襲的飛魚飛彈,直到遭到襲擊時,艦上官兵也沒有反應過來是什麼東西襲擊了他們。
  • 史達林格勒戰役:二戰的轉折點,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
    史達林格勒戰役在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場戰爭被視為二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是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在這一場戰爭中,蘇聯投入了進300萬兵力,而德國也投入了150萬以上的兵力,雙方發了瘋一樣動員全國的力量來增援。這一場戰爭到底有多激烈?雙方為什麼堅持奪取史達林格勒?為什麼德國會輸?我們一起來復盤一下戰爭。
  • 二戰後最大規模空戰中,蘇制米格-23戰鬥機真的不堪一擊嗎?
    出於保密的考慮,蘇聯賣給敘利亞的第一架米格-23是拆成零件後空運過去然後組裝的。送貨上門之後沒幾天戰爭就收場了,一場萬眾期盼的鞭撻者大戰鬼怪的好戲沒有演成。一方面,得益於更為強勁的渦噴發動機和可變後掠翼設計,米格-23包括速度、高度、火力在內的幾項核心指標都相當強悍;但另一方面,正是複雜的可變後掠翼設計導致其機體重量過大,從而犧牲了敏捷性。至於航空電子設備,蘇聯從來就沒先進過。更要命的是,令人抓狂的複雜操縱系統更是成為新手飛行員的夢魘。訓練中的事故率因此居高不下。要熟練掌握可變後掠翼的飛行技巧,著實不是一件易事。
  • 從巔峰滑落,二戰後的英國作戰飛機第三部分:攻擊機與轟炸機
    服役後期火神開始更多承擔偵查和空中加油任務,馬島戰爭期間火神對斯坦利機場進行了遠程轟炸(黑雄鹿行動),這是當時飛行距離最長的空襲行動。1984年火神退出現役,總產量為136架。9、漢德利佩季勝利者91年海灣戰爭55中隊的勝利者加油機勝利者是3V轟炸機的最後一種,也是最大和最重的一種。勝利者在試飛期間曾在淺俯衝中達到了1.1倍音速,成為當時最大的超音速飛機。
  • 現代天氣預報是被一場戰爭催生的?
    在農業社會,對天氣的關注,主要在降雨,因為雨水和莊稼的收成直接相關,生存事大。而從中國古代流傳著各種求雨的傳說來看,古人對降雨的「預測」並不精準。事實上,儘管古代各國都在努力地觀測降雨,但都沒能掌握其規律。克裡米亞戰爭催生現代天氣預報天氣預報作為一門科學,是在近代才有的事。如今,中國人在電視機前看天氣預報,西伯利亞是一個經常提到的地方。
  • 《講武堂》9月7日播出戰爭啟示錄之一:空權信息化戰爭時代(上)
    剛才講的是信息化部分,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空中力量,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二戰後期美國、英國、蘇聯都生產出了重型轟炸機,德國還造出了噴氣式戰鬥機,這是空中領域的發展。軍事領域是一切新技術最先應用的領域,那麼電子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正在工業領域如火如荼地運用,它和空中力量的結合出現在戰場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