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英國二戰後最大規模的一次海外作戰,交戰的雙方是英國和阿根廷,兩國大動幹戈的目標,僅僅是一座大西洋上的島嶼——馬爾維納斯群島。
一方面,英國已經在該島苦心經營了150餘年,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政治基礎;而阿根廷一直沒有忘記將其置於自身版圖之中,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爆發了這場激烈的世紀大戰,史稱"馬島戰爭"。
戰爭開始前,英阿兩國已經因為強烈的國內矛盾而喘不上氣來:雖然在二戰後成為戰勝國,但大量的戰爭支出使得英國財政出現了大量問題,再加上之前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的經濟從1940年代末就持續低迷。
阿根廷方面,50年代因為農業和畜牧業大規模發展,經濟狀況有了巨大的改善,一舉躍升到發達國家的行列。但阿根廷國內的政治動蕩,引發長達20年的政治混亂,造成國內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也向上飆升,以至於到了197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開始急速下降。
80年代初,在銀行門口排隊取錢的阿根廷民眾
這樣的惡性循環一直持續到80年代初,1981年的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達到了驚人的60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11.4%。軍政府的新任領導人萊昂納多·加爾鐵裡上臺後,為了轉移國內日益嚴重的內政矛盾,決定發動一場戰爭去解決這一問題。而戰爭的發動之處,就是英阿兩國角力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
作為大西洋上生物資源和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島嶼,馬爾維納斯群島一直以來都是英國的心頭肉。而阿根廷也因為地理位置等原因希望將馬島據為己有,因此雙方的矛盾也開始逐漸激化起來。
1982年3月,一艘阿根廷商船將幾十名阿根廷居民送往島上,英軍"堅忍號"破冰船曾想將阿根廷人驅離,但阿海軍的"喜事灣"號運輸船阻止了英軍的舉動,這也徹底引發了雙方的武裝對峙。為了令兩國戰爭氣氛有所緩和,聯合國等第三方曾對兩國進行了調解,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兩艘對峙船隻,左為堅忍號,右為喜事灣號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軍方發動了代號為"藍色作戰"(西班牙語:Operación Azul)的島嶼佔領計劃。一支阿軍特種部隊在駐島英軍毫無反應的區情況下,成功佔領了首府斯坦利港的兵營、總督和關鍵機構。4月4日,英國駐島政府被迫宣布投降,前者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馬島。
被阿軍俘虜的英軍士兵
而遠在千裡之外的英國本土,還沒有搞清馬島到底發生了什麼,甚至一度以為阿根廷佔領馬島只是謠傳。直到幾個小時後,前方發來一份含糊其辭的電報才證實了情況。時任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頓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派兵參戰,則意味著軍隊將開赴千裡之外去作戰,後勤、行政諸多方面都會困難重重,一旦失敗,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如果放任阿根廷的佔領,對馬島置之不理,群情激憤的英國人絕對會將政府咒罵得一塌糊塗。經過再三考慮,有著"鐵娘子"之稱的柴契爾夫人決定與阿根廷兵戎相見。在緊急召開的內閣會議上,她堅定地宣布道:"先生們,為了英國的尊嚴,我們必須還擊!"
1982年4月5日,英國樸茨茅斯軍港人頭攢動,成千上萬的英國人靜靜佇立在雨中,面色陰沉地望著海浪中上下湧動的軍艦,用希冀的目光注視著艦上的親人。一聲冗長的汽笛聲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寧靜,以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為首的特混艦隊,翻卷著白色的浪花,漸漸駛離了港口。
4月下旬,英軍特混艦隊經過多日的海上顛簸抵達馬島海域。當得知調解失敗的消息後,英軍便根據指揮部要求向馬島邊角的南喬治島發起猛攻。島上幾百名阿根廷守軍,無論在武器還是士氣上都不敵英軍,最後全體人員舉白旗投降,英軍的首次作戰以完勝而告終。
被俘虜的阿根廷士兵
4月25日,阿海軍的"聖菲號"潛艇在設伏襲擊英軍艦隊時,被英軍驅逐艦上的反潛直升機發現,之後英軍艦船和戰機向潛艇發射了多枚反潛火箭彈和深水炸彈,深受重傷的"聖菲號"在南喬治亞島附近擱淺,潛艇上人員全部向英軍投降。
而英軍海戰中最為成功的戰鬥,就是在5月2日,英軍使用核動力潛艇成功擊沉了阿根廷海軍的旗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323名船員因此喪生,這一次戰鬥的死傷人數佔了阿軍總傷亡的將近一半。"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沉沒,讓阿根廷在戰爭中失去了部分制海權,也讓英海軍的威脅頓時減少了一半。
進水即將沉沒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從表面來看,阿根廷軍隊從各方面都處於下風,但其實這個南美軍隊也有自己的"殺手鐧"——從法國進口的"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反艦飛彈。前者集偵察、攻擊兩種功能於一體,隱蔽性強,機動靈活,可低空飛行躲避雷達。後者專為攻擊軍艦設計,制導系統靈敏,攻擊力強,百公裡內彈無虛發。
阿根廷的「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飛彈
5月4日,志得意滿的阿根廷軍隊選好了他們的目標:英國海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執行攻擊任務的兩架"超軍旗"在經過空中加油後,躲過英軍的雷達跟蹤,距離驅逐艦30海裡處發射了幾枚"飛魚"反艦飛彈。幾秒鐘後,飛彈擊中了"謝菲爾德"號的艦身中部,引發的大火造成了英軍20人陣亡,24人嚴重燒傷。燃燒殆盡的"謝菲爾德"最終在10日沉迷在公海之上,這也給此前驕傲的英國人極大地衝擊,影響了英國的輿論。
冒起濃煙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在幾千公裡外的馬島,英國士兵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這種情緒也瀰漫到了英國本土,一個11歲的小男孩在一封寫給馬島參戰的父親的信中說:"我希望我們將會取勝,爸爸,我想我們會的,但我不肯定。"好在與英國相比,阿根廷國力實在弱小,相持階段未經多久。到了5月下旬,英國的軍艦和飛機牢牢封鎖住了馬島海域和空域,阿根廷軍隊開始向失敗的道路上前進。
5月21日晚,4000餘名來自英軍第三突擊旅和傘兵團第二、第三營的士兵,乘坐登陸艇成功在東福克蘭島北岸登陸。作為回應,阿軍派出軍機對這一區域進行了火力轟炸,直到戰爭的最後一天。
之後的日子裡,英軍空降兵和阿根廷特種兵圍繞肯特山周邊展開了多次戰鬥。面對英軍的攻擊,阿軍依然堅持利用房屋的作為屏障,並從建築的縫隙和角落還擊,最終在英軍的層層包圍下,才在最後彈盡糧絕後宣告投降。
6月13日,英軍經過一番炮火襲擊後,地面部隊衝進首府斯坦利港與負隅頑抗的阿根廷軍隊展開最後的戰鬥。英軍的火力十分兇猛,讓對手根本無法反制,阿根廷守軍方寸大亂,絲毫阻擋不住英軍的猛烈攻勢。直至黎明來臨,整個斯坦利港已被煙雲籠罩。
1982年6月14日凌晨3時,斯坦利港的戰鬥全部結束,駐守島上的阿軍全部向英軍舉手投降,城中各建築都掛滿了白旗;當天下午,阿軍指揮官馬裡奧·梅內德斯少將籤署了投降協議,9800名阿軍成了英軍的戰俘。6月20日,這場二戰後規模最大的海空作戰以英國的全面勝利而宣告結束。
馬島戰爭的勝利,激發了英國民間的愛國情緒,政府的威信達到最高點;而阿根廷方面,好戰的加爾鐵裡政府因此黯然辭職,阿根廷民間至此與英國產生了長達40餘年的領土糾紛,至今未能很好地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