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丟那麼多殖民地都不使用武力,為什麼小小的馬島會大打出手?

2020-12-06 歷史文武君

說起英國與阿根廷的仇恨,我第一次知道是在2002年的英阿大戰中,貝克漢姆的點球戰勝了宿敵阿根廷,而這也讓我了解到了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馬島之爭。

在二戰結束之後,隨著英國實力的下降,對海外的殖民地控制不斷減小,很多英國的殖民地相繼獨立,而馬爾維納斯群島(以下稱為馬島,英國實際控制)就是英國其中的一塊殖民地,但是在歷史上這塊土地也曾經被阿根廷的統治者西班牙統治過,根據阿根廷和西班牙之間的條約,馬島也被劃給了阿根廷,這導致英阿之間為馬島爭執不斷。

隨著二戰結束之後,新的世界秩序組織聯合國的成立,馬島的問題也被推到了聯合國大會之上,並且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爭論。

隨著阿根廷出兵馬島,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刻,而阿根廷認為英國不會出兵,但英國的做法卻大大出乎阿根廷的意料。

英國丟了那麼多殖民地都不使用武力,為什麼一個小小的馬島上大打出手呢?

阿根廷的入侵

上世紀七十年代底的時候,高速發展的阿根廷突然剎車,隨著軍人出身的加爾鐵裡掌權之後,阿根廷的經濟變得更加糟糕,1981年的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 (GDP) 下降到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成長只達到19.2%;國內受到越來越多支持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

而加爾鐵裡面對這些經濟和民生問題,處理起來並不得當,對於經濟的一竅不通使得他只能採取軍事手段,面對罷工和抗議,加爾鐵裡採取殘酷鎮壓,並且屠殺左翼民主人士,經濟上支持大地主和資本家,他的這些做法不但沒有起到任何效果,還使得國內民眾更加不滿,他的支持率嚴重下滑,迫於無奈的加爾鐵裡決定轉移民眾視線,於是在1982年4月,發動了與英國之間的馬島爭奪戰爭。

而這場戰爭挽救了加爾鐵裡的民眾支持率,但是卻被各國譴責,英國更是將阿根廷的這種行為定義為「入侵」。

「鐵娘子」的機會

再回到此時的英國,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此時在國內過得並不舒服,她在1979年就職英國首相,並且在就職時提出「復興英國經濟」的口號,但是已經就職三年的她並沒有給英國經濟帶來什麼起色,反而是英國失業率不斷升高,並伴隨著每年通過膨脹劇增,甚至有些英國工人開始稱柴契爾夫人為「whore」(英文婊子之意)。

三年的時間,柴契爾夫人與她的保守黨支持率雙雙低於20%,這時的柴契爾夫人也深知自己將在明年的大選中無法連任。

就在柴契爾夫人危機之時,加爾鐵裡指揮阿根廷軍隊佔領了馬島,真的是雪中送炭,柴契爾夫人怎麼會放過這麼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她開始了自己的「宣傳」之路。

英國必須參戰的原因

在軍人出身的加爾鐵裡認為,英國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馬島大大出手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馬島位置

馬島在阿根廷的家門口,而距離英國本土卻有著一萬多公裡,島上也僅僅有一千多人居住,並且在當時勘探下,周圍並沒有什麼資源,使得馬島對於英國的意義並不大,甚至可以說馬島在當時的英國眼中基本是不存在的情況。

二:關係

在當時,美國極力拉攏阿根廷,並且阿根廷號稱「拉美反共橋頭堡」,跟美國走得近使得阿根廷認為美國會幫自己給英國施壓的,但是結局卻恰恰相反,開戰之後,美國選擇中立,最後時刻卻又站在了英國這一邊。

三:英國狀態

二戰之後,英國實力大減,海軍力量在二戰之後也沒有得到提升,甚至國際地位都開始逐漸下滑,在這種情況之下,阿根廷認為自己有實力與英國一戰。

可能加爾鐵裡想的都比較好,但是他卻低估了當時英國,英國無論是柴契爾還是統治階級都想依靠這場戰爭,改變英國現狀。所以英國必須參戰,而且英國也只能勝利不能接受失敗。而英國參戰的原因如下:

一:柴契爾需要戰爭

柴契爾夫人在得知阿根廷入侵馬島之後,心中大喜,因為她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在緊急召開的議會上,她高喊:「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國!」就這一句話,就足以殺傷一切,而她的宣戰口號得到議會100%的支持。

二:轉移國內矛盾

說阿根廷因為轉移民眾視線發動戰爭,其實英國參戰也有轉移國內矛盾的原因,此時的英國日子也不好過,英國也需要這場戰爭來實現民眾的團結。

三:拯救英國地位

此時的英國,簡直就是美國的跟班,美國讓幹啥幹啥,所有的英國軍艦簡直就是為美國反潛服務,連航母都快要出售和退休了,英國的國際地位在當時已經受到嚴重的衝擊,曾經的「日不落」馬上就要日落了。

而阿根廷這場戰爭正好給挑釁英國的國家上上一課,從而拯救英國的大國形象,所以說英國必須要打贏這場戰爭。

事實也證明了,加爾鐵裡完全失策了,英國在阿根廷佔領馬島不到24小時就下達了總動員令,英國海軍幾乎傾巢出動。

阿根廷對於英軍的實力判斷是正確的的,英國海軍實力確實不如當年,但是阿根廷海軍簡直就是「送人頭」,一開戰就被炸沉主力艦艇,雖然阿根廷沒有退縮,但是實力上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唯一長志氣的空軍,在炸沉英國「謝菲爾德」號護衛艦之後,也因為被英國斷掉了法國供貨商的飛彈而變得有心無力。

僅僅兩個月之後,馬島上的阿根廷陸軍正式向英軍投降,馬島戰爭結束,阿根廷的軍政府顏面掃地,加爾鐵裡被逮捕,反觀柴契爾夫人不僅成功連任,還在四年之後再次連任,成為了英國著名的首相。

可以說加爾鐵裡發動的馬島之戰,毀掉了自己拯救了柴契爾夫人,但這場戰爭並沒有拯救英國的形象,在現代戰爭中,英阿之戰中,作為強國的英國僅僅是以「慘勝」結束,世人完全沒有看到強國應有的狀態。

相關焦點

  • 三千多萬平方公裡的海外殖民地都可以失去,為何英國堅決不放馬島
    作為歷史上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面積,曾經多達3000多萬平方公裡。巔峰時刻,幾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英國的管轄領地。借著從這些殖民地攫取的財富,英國很快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二戰之後,獨立運動風生水起,衰落的英國再也無力維繫龐大的殖民統治。
  • 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俄國是怎麼做到的?
    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17到18世紀,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殖民地,並擊敗荷蘭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美國獨立後,英國將殖民地的重點改為印度,同時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香港等地。近代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和地區達到58個,鼎盛時期本土、殖民地、託管地等總陸地面積約3300多萬平方公裡。
  • 英國在全世界進行殖民統治,為什麼殖民地的人們卻都不討厭英國?
    英國曾在海外建立了非常多的殖民地,可是為什麼受殖民統治的那些老百姓卻並不仇恨英國呢?我們知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它的殖民統治遍及全球,照理說受殖民統治那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但事實上英國曾經殖民過的那些地方的老百姓,他們並不仇恨英國。
  • 馬島戰爭——二戰後英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戰爭開始前,英阿兩國已經因為強烈的國內矛盾而喘不上氣來:雖然在二戰後成為戰勝國,但大量的戰爭支出使得英國財政出現了大量問題,再加上之前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的經濟從1940年代末就持續低迷。 阿根廷方面,50年代因為農業和畜牧業大規模發展,經濟狀況有了巨大的改善,一舉躍升到發達國家的行列。
  • 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第二是法國,第三是哪國?
    文/寂寞的紅酒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局勢風雲變化,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和新興殖民帝國德意奧對海外殖民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眾所周知,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佔到了全部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地的一半,足足有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法國緊隨其後,殖民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有1200多萬平方公裡,海外殖民地是本土面積的數十倍。第一是英國,第二是法國,那麼排名第三的殖民帝國是哪一個?答案就是德國,一個一直被忽視的殖民大國。一戰前,德國的殖民地面積259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三,比排名第四的義大利多大約25萬平方公裡。
  • 為什麼英國殖民地大多成為發達國家,法國西班牙的則比較落後?
    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都曾經擁有很多海外殖民地,是世界殖民大國。隨著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覺醒,絕大多數殖民地都實現了獨立。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很多英國殖民地再獨立後都成了發達國家。當然,也並非所有前英國殖民地都成為發達國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埃及等非洲國家。而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獨立後幾乎沒有產生一個發達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1.英國殖民地的地理條件好。一個國家要想成為發達國家,有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很重要。
  • 揭秘近代日本為什麼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
    在世界近代史上,亞洲、非洲、美洲幾乎大部分國家都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依靠工業革命的成果和強大的航海能力,西方的戰艦與滿載貨物的商船幾乎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文明較低的地區成為原料生產地,文明較高的國家成為商品傾銷地,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
  • 為什麼從沒聽說過德國或普魯士在海外有殖民地?
    現如今,哪怕經過了二戰之後的殖民地獨立狂潮,英國和法國依然在全球各地佔據著不少殖民地。 德國 但是,這些似乎與德國沒有什麼關係,同屬歐洲列強,實力不下於英法等國的德國,為什麼沒有殖民地呢
  • 相比英國快速非殖民化,為什麼法國放棄殖民地過程這麼複雜?
    法國也是老牌殖民主義國家,雖然跟英國相比差那麼一點,但法國的殖民地同樣遍及各大洲,面積比法國本土大了差不多二十倍。 二戰後,兩國同時要面臨的就是殖民地的問題。經歷過戰爭創傷的兩國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但英國在放棄殖民地的道路上相對順利且快速。法國卻不同,法國不僅不放棄,反而還想著重新染指。
  • 直布羅陀被英國佔領300多年,為何西班牙不敢武力收回?
    自從1704年英國與荷蘭(新大聯盟)的聯合登陸艦隊從西班牙手上奪取直布羅陀後,西班牙其實並非不敢武力奪回。事實上在波旁王朝(1700-1810)主導西班牙的歲月裡,西班牙多次與英國爭奪直布羅陀控制權。
  • 德國閃擊西歐,日本為什麼緊盯法屬殖民地?3個空軍基地是關鍵
    在歐洲,法國投降並「一分為二」,英國被趕回了「老家」;在亞洲,日本乘機迫使英、法兩國,關閉了國際社會對華援助的陸上通道,使得中國的抗戰更加艱難。 要知道,僅當時的滇緬公路就承運著對華物資總量的38%。對中國的全面封堵,讓日本人看到了儘快結束中國戰事的希望,這是為實施其「南下」政策的根本保障。然而,儘管法國答應關閉法屬殖民地與中國的邊境,但日本人依然不滿足。
  • 英國與阿根廷為什麼爆發馬島戰爭?與南極洲有關,看地圖一目了然
    賽後,英國抗議馬拉度納的手球,馬拉度納則說:上帝之手,是上帝對英國強佔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以下簡稱馬島,如稱福克蘭群島則以英國角度)的懲罰。英國當然不會放棄馬爾維納斯群島,明面上的理由是寸土不讓,暗中還有一個理由。這個理由決定英國不可能放棄福克蘭群島,即使與阿根廷開戰。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爆發了著名的馬島戰爭,英國大獲全勝,繼續控制福克蘭群島。什麼原因呢?很簡單,在英國看來,福克蘭群島距離南極洲相對比較近。 世界上距離南極洲最近的陸地,其實就是阿根廷與智利共有的火地島,位於南美洲最南端。
  • 地理位置的優越,時間的恰到好處,印度一步一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但是歐洲各國對於亞洲各國的侵略和佔領先後順序也是不相同的,這其中包含著歐洲各國統治者的很多綜合考量。比如英國率先選了印度作為殖民市場的根據地,開創東印度公司並以此為中心加大對亞洲的侵略力度。但是就當時的背景來說,印度的綜合國力和實力都是亞洲一眾國家中非常不錯的存在,那麼英國為什麼還會首選印度呢?
  • 歐洲史:18世紀是英法爭霸,19世紀前三分之二是英國握有世界霸權
    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衰落了,都不再是英國的對手,並且,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在19世紀初開始鬧獨立,西班牙帝國也解體了。英國控制世界達大半個世紀,它通過強大的艦隊控制海洋,由此也控制了整個世界。然而非常有趣的是——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情況:就在英國獨霸世界的時候,英國人卻說他不要那麼多殖民地,殖民地是負擔,對英國沒有好處,英國應該擺脫殖民地的累贅,不要去管殖民地的事。
  • 前殖民地不恨英國?以愛爾蘭和印度為例,談談三個真相
    英國作為人類殖民史上第二個日不落帝國,被一些人看作是感恩他們的似乎比較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西班牙和英國作為兩任日不落帝國,原來的殖民地也都不怎麼被仇視。其原因既有現實因素:英國還很強大,又有實實在在地發展歷史原因但這要怎麼看待。其一,歐洲殖民者往往與被殖民者不在一個州,現實世界裡沒有被再次殖民的可能。
  • 英國殖民那麼多國家,為何很少有人記恨英國?反而有些人還感謝
    縱觀歷史,基本上那些帝國都是「大魚吃小魚」,強國滅弱國,而我們都知道,清朝就是由於閉關鎖國的政策,落後西方列強很多,最後導致了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而在西方,有一個很強大的國家,那就是英國。
  • 為什麼說德國殖民地,是世界上最幸福殖民地,德國究竟做了什麼
    說起殖民地,我們對這個詞非常沒有好感。這個詞是近代以來,歐洲國家在全球擴張的結果。歐洲各國徵服其他地方,並剝削和奴役這些地方。這裡面尤其是英國和法國厲害厲害。英國在全球有3000多萬平方千米的殖民地,佔了全球陸地的四分之一。法國在全球也有12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還有西班牙和葡萄牙戰爭了整個拉丁美洲。這些都是殖民地大國。
  • 香港遍地都是充滿殖民地色彩的地名,為什麼還不修改?
    筆者曾經去過香港幾次,大街小巷的一個個拗口地名,都是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香港經歷了長達150年的殖民歷史,以英國皇室成員、港督、殖民地官員、英軍軍官命名的街道有800多條,行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第一次,是兩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得英國人相繼佔領了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建立殖民統治,並使用皇室成員、港督、軍官等重新命名香港各地名,樹立各類銅像。香港老百姓每天都要接觸這些地名,潛移默化中會產生對殖民者的臣服之心。
  • 有網友問:德國發動一戰的主因是與英、法等國在海外搶殖民地嗎?
    有網友問:德國發動一戰的主因是與英、法等國在海外搶殖民地嗎?是的。別說一戰,二戰都是如此。在當時的歐洲國家,殖民意識根深蒂固,普遍認為要想實現工業化,並走上強大,必須依靠殖民地提供工業生產所需的資源和工業製成品傾銷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