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遍地都是充滿殖民地色彩的地名,為什麼還不修改?

2020-12-06 中國搜索

1.香港遍地是英國地名

曾經有一位朋友第一次去香港,那晚,漫步星光大道,夜色下的維多利亞港美輪美奐。

突然,這位朋友感慨道:「這香港都回歸20年了,怎麼還叫維多利亞港?我們是不是收回來一個假香港?!」

對此,筆者也有一些深切的感受。

筆者曾經去過香港幾次,大街小巷的一個個拗口地名,都是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

香港經歷了長達150年的殖民歷史,以英國皇室成員、港督、殖民地官員、英軍軍官命名的街道有800多條,行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

1990年有一神曲《皇后大道東》,這條馬路就是以維多利亞女王名字命名的,只是女王和皇后的英文名一致,當時被誤翻譯成皇后大道。

在中環核心段,有一個廣場叫皇后像廣場,原本立著一座維多利亞女王的銅像,以此慶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在這座遙遠東方的殖民地炫耀著帝國的榮光。後來日軍攻佔香港,這座銅像和滙豐銀行前的兩隻銅獅子一起運往日本,準備熔化了改鑄成為武器。戰爭結束之後,銅像在一個工廠角落裡被翻了出來,重新運回了香港,卻沒有回到皇后像廣場,而是放在了維多利亞公園。

喬治六世銅像。

不過,在離皇后像廣場不遠的香港動植物公園,立著喬治六世的全身銅像,顯得格外高大。這個人就是《國王的演講》中的那個主角,回歸了20年,他依然站在那兒顯露神氣。

再比如,我們乘坐山頂纜車,中途會經過堅尼地道站、麥當勞站、梅道站、白加道站四個站點。別認錯了,這麥當勞可不是快餐店,而是港督。這四個名字中三個是港督,另外一個是駐港英軍司令,他曾擔任過署理港督,還是港督的嶽父。他的女兒嫁給了自己的秘書,後來那秘書當了港督。

對此,著名軍隊學者金一南認為,香港問題的關鍵是「去殖民化」的工作長期以來都沒有做好。

他說,「去殖民化」和「一國兩制」完全是兩回事。世界上,任何一個曾經被別國進行過殖民統治,重獲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國家和地區,都在進行大量、細緻的「去殖民化」的工作。看看印度的「去殖民化」,看看韓國的「去殖民化」,你再看看老蔣到臺灣後所進行的「去殖民化」。印度獨立後,新德裡、孟買、加爾各答等城市,全部將名稱由原先的英式拼法改為印式拼法。而在回歸後的香港,我們幾乎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動作。「維多利亞港」,今天還叫「維多利亞港」。「麥理浩道」,今天還叫「麥理浩道」。香港的行政體制、司法體制、教育體制、學校教材,我們一項都未觸及。

2.和平交接是香港未改地名的直接原因

其實,在歷史上,香港都有過幾次地名的更改,而這些更改無一例外都是戰爭導致的。

第一次,是兩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得英國人相繼佔領了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建立殖民統治,並使用皇室成員、港督、軍官等重新命名香港各地名,樹立各類銅像。香港老百姓每天都要接觸這些地名,潛移默化中會產生對殖民者的臣服之心。

第二次,是在二戰期間。1941年日本通過「十八日戰爭」佔領香港,隨後就進行了一系列殖民化改造。他們以天皇年號紀年代替香港沿用多年的公元紀年制度,將大量街道名稱改為日本色彩名字,將天皇壽誕等日本慶典節日定為香港假期。

修改地名告示。

1942年4月20日,香港佔領地總督磯谷廉介發布「第十二號公示」,宣布更改第一批地名,將香港、九龍20多處街道、廣場、地區換上日化名稱;8月8日,所有招牌或街頭廣告的英文,全部被塗抹改換或拆除,目的是「為清洗從前英夷據治下所遺留之汙點」。

這次改名,所有的「道」改為「通」,「街市」改為「市場」。香港最高峰「太平山」改為「香之峰」,「快活谷」被稱為「青葉峽」,「堅尼地城」改為「山王臺」,「昂船洲」易名為「向島」,等等。

而那些以英國皇室、總督等命名的地名,也遭到了修改。比如,「皇后大道」修改為「明治通」,「幹諾道」修改為「佳吉通」,「堅尼地道」修改為「東大正道」,「德輔道」修改為「昭和通」。這些地名,都是為了向日本的天皇和英雄們致敬。他們還著手修建神社,在港島金馬倫山興建忠靈塔,用以紀念攻港陣亡的日軍將士,但直到日本戰敗都未修建完成。

香港「重光」典禮。

第三次,則是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後,英國人重新佔領香港,即所謂「重光」。1個月之後,英國人就將日文木路牌以及炫耀日軍功績的日文木牌全部拆除,並釘回原本街名的鐵質路牌。那座沒有修建好的忠靈塔,也被炸毀。

至此,日本佔領香港的最為外在的痕跡,被一抹而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而1997年中國政府收回對香港的主權,這是世界上首次採取「一國兩制」方式來處置殖民地的歸屬問題,沒有先例可循,也難以預測到回歸之後發生的事情。

與通過戰爭奪取一地、或者通過革命顛覆政權的強力顛覆模式不同,中央政府在香港回歸以來,除外交、國防及基本法修改解釋權、重要官員任免權外,把絕大部分的權力都讓渡給特區政府。

香港回歸20年來,除了在涉及政制改革、居港權等問題進行釋法外,中央保持了高度的克制,不幹涉特區政府的具體運轉,對現行的司法、教育、宗教、新聞文化等領域也未作任何重大調整(換句話說,也缺乏有力的支持力量和方法手段)。這使得大量具有濃鬱殖民化色彩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而各種英國皇室成員的塑像依然矗立在香港各地。

3.特區政府和駐港部隊在去殖民地化上採取了一些行動

香港回歸以來,香港特區政府有沒有進行過去殖民化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法律和行政的層面,特區政府開展了一系列去殖民化的努力。

最外在的表現,是香港各類政府機構中,名稱發生了更改,皇室標誌被取消,英國人的各種畫像、指示等被撤除。比如,「英國皇家警察」的名稱被更改,皇冠等標誌被撤除。

根據《基本法》,香港對法律進行了適應化。在香港回歸當天,臨時立法會通過《香港回歸條例》,規定對香港原有法律要作符合基本法的詮釋。這包括在任何法律條文出現的對英女王、皇室、官方、英國政府或國務大臣或「相類名稱、詞語或詞句」的提述,須解釋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或其他主管機關,或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提述;對樞密院的提述,須解釋為對香港終審法院的提述;對香港總督的提述,須解釋為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提述;凡名稱中包含皇家一詞的政府機構,須理解為猶如皇家一詞已被刪去,及提述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相應政府機構。

還有,就是香港公務員心態的轉變。據一名前港英政府司長回憶,他們上班時會收到倫敦發來的傳真,上面寫滿了當天要進行的工作,然後他們會按照倫敦的指示工作。回歸後,按照港人自治原則,他們工作的自主性更大。

此外,駐港部隊對充滿殖民地色彩的軍營名稱進行了修改。

2000年5月,新華社發布消息《駐港部隊部分軍營更改名稱》。時任新聞發言人馮巍指出,駐軍進港以來,有關軍營改名的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和傳媒的廣泛關注。經認真研究,廣泛徵求意見,軍營名稱的更改方案已定。更改名稱涉及8處軍營。

其中,威爾斯親王軍營改為中環軍營,威爾斯親王大廈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

威爾斯親王即著名的超長待機王儲查爾斯,他於1979年3月出席了駐港英軍新大廈的揭幕儀式,因此該軍營和大廈即以他來命名。駐港部隊進駐後,還以王儲來命名顯然不合適,所以改名是必然的。

皇后軍營改為正義道軍營。

這個很好理解,皇后軍營,以維多利亞女王來命名的。

般鹹閣軍營改為西區軍營。

般鹹是港督名字,當然要改。

奧士本軍營改為九龍東軍營。

奧士本是二戰期間,支援香港的加拿大援軍的一名準尉,為救人而去世,為紀念他而命名了奧士本軍營。香港回歸前,奧斯本的銅像由軍營遷移至香港公園。

駐港英軍的尼泊爾僱傭軍接受檢閱。

石崗軍營的婆羅洲軍營改為石崗軍營北營﹔石崗軍營的馬來亞軍營改為石崗軍營南營。

這兩個軍營的舊名稱,都是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而且軍營裡曾駐紮有駐港英軍的尼泊爾僱傭軍。

稼軒廬軍營改為新田軍營。

這個軍營的英文名稱,是Cassino Lines,用於紀念二戰期間發生於義大利的卡西諾之戰,以前也以尼泊爾僱傭軍為主體。

大澳海軍觀察站改為大澳軍營。

可以說,駐港部隊經過這次改名,以及此前的將英軍留下的酒吧改成官兵閱覽室,教堂變成學習室,在軍營內把曾經殖民統治的痕跡蕩滌一空,完成了徹底的去殖民化。

4.香港老百姓是否支持改名?

如果我們在香港組織一次調查,看老百姓是否支持更改現有地名,徹底去除殖民地化的痕跡,我推測結果是——不支持改地名的肯定佔大多數。

這其中,有複雜的原因。

原因一:生活便利。更改地名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關係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環節。如果對香港的殖民化的地名進行徹底更改,光是刊登告示、製作路牌、更改公文投遞地址、更換身份證居住地等,就是一個複雜的工程。老百姓是否願意承擔這種複雜呢?他們可能認為,現在這樣挺好啊,為啥找這個麻煩?

原因二:人口。在香港人口中,在國共內戰及建國後歷次政治運動中逃港者佔據不小的份額,他們固守著反共立場。對於有些「遺老」及其後代來說,寧願在英國人統治下生活,也不願意在中共管轄下生活。

原因三:傳媒。香港媒體向來打著「輿論自由」的旗號,但是在港英時期,他們敢批評中小官員,卻從來不敢批判港督及其背後的英國宗主。相反,傳媒上關於內地的報導,大部分是負面的、灰暗的,夾雜著很多政治謠言。在長期正負兩極化的輿論基調下,民眾願意選擇「光鮮亮麗的皇室」,還是「灰頭土臉的土共」?答案可想而知。

旺角暴亂。

原因四:教育。香港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大部分控制在親西方的宗教力量手中,學生從小開始就接受西方的教育方式,大學大部分使用英文教學,在本地拿到本科學歷後,很多人以到英美讀個大學為榮,這樣回來也很容易進入大公司、擁有高薪。長期的英式教育,使得香港的群眾對西方文化有心理上的親近,也願意保留英式的地名。漫步香港街頭,各種書攤上很多反華的書籍公然叫賣,在某大學旁邊的一個大型書店裡,更有一片專門的區域出售各種反華書籍。

原因五:民粹主義盛行。不可否認,民粹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已成一種趨勢,香港也不例外,突出的表現是本土思潮、乃至「港獨」思想。比如,很多香港年輕人抵制普通話、簡體字,要求「捍衛」粵語、繁體字作為「正體字」的地位。他們心心念香港曾經的繁華,又不願意接受香港逐步被一些內地城市超越的現實,把一切不如意都歸結在主權回歸之上。他們本能地抵制任何對舊有文化的改造、舊有建築的拆除,比如於2006年發起的「反中環天星碼頭拆遷」事件。他們打著「拒絕洗腦」的旗號,發起「反國教運動」,致使中國歷史在香港教育中只是一門選修課。這些年來,香港青年的政治傾向更趨激進,還呈現出低齡化傾向,頻頻成立「政黨」、發起各類暴力事件。可以想像,一旦啟動修改地名活動,必然會遭致青年團體以「捍衛香港共同記憶」的名義進行反對。

麥理浩徑沿途風景秀美,保護良好。

原因六:殖民統治術。與那些充滿血與火的殘酷殖民統治相比,英國對香港的統治是一種更為厲害、高明的馭心術。他們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設立廉政公署清理吏治,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推廣新式生活方式。實事求是地講,如果離開了英國殖民,香港很難從當年的小漁村發展為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比如,現在香港人周末去行山,走的是麥理浩徑、衛奕信徑、盧吉道,這些都是這幾位港督在任時主導修建的,今日香港老百姓依舊能感受到昔日的統治者帶來的「福利」,因而很難從主觀上去與過去徹底告別。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都構成了今日香港複雜的社會結構,以及特殊的民意基礎。因此,靠香港主動更改這些地名是無法實現的。

5.出路在何方?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功。香港主權回歸20年,但人心回歸依舊任重道遠。這其中,既有外部勢力的插手幹預、興風作浪,也有我們自身充分信任、自縛手腳,還有大的形勢與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香港社會自身所固有的慣性。

要徹底去除香港的殖民地痕跡,筆者感到可採取的路徑有以下幾種:

遼寧艦訪港。

一是法律手段。可以考慮通過人大立法或者釋法的形式,對修改地名、去除殖民地色彩提出明確要求。但在現有條件下,這一條較難實現。還有就是,香港要抓緊推進23條立法。

二是去殖民化教育。重振香港社會凝聚力,激發社會活力,在教育體系中推行「去殖民化」是特區政府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要強力推行新教材,無條件接受以國家體制、憲法、國旗、國徽、國歌等為內容的基本國民教育,強化香港居民的國家認同感。

香港中學舉行升國旗、區旗儀式。

三是塑造好祖國大陸的形象。採取多種手段,更加積極主動地宣傳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建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同時擴大陸港交流範圍和頻率,讓更多的港人走進內地,實地感受內地的巨變,從而對祖國母親更加親近。

四是深耕傳媒、法律等領域,不斷擴大愛國愛港力量的版圖,改變當前我們在這些領域的弱勢地位。

最根本的是,我們要發展得既比香港更好,還要比西方世界更好。等中國徹底超越西方的那一天,這些地名還會是障礙嗎?或許到了那時,是他們主動要改名、全面融入祖國,以成為一個「中國化」的城市為驕傲和自豪呢!

相關焦點

  • 香港地名考,道盡了百年殖民地滄桑歷史
    對於喜歡旅遊的朋友來說,香港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這座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美麗的東方之珠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前往,當我們去香港遊覽或者看港臺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一些奇怪的地名,街名,與大陸的命名方式非常的不同,其實這些很多都與香港長達156年的殖民地歷史有關
  • 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俄國是怎麼做到的?
    殖民地一般是指沒有政治、軍事、經濟等獨立權益,完全由宗主國控制的地區。隨著文藝復興在歐洲的發展,加上當時對「東方遍地都是黃金」的嚮往,與東方的貿易使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為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路,英國、法國、荷蘭等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逐漸崛起。
  • 英國幹涉香港內政,試圖"收復"香港殖民地,中國外交部:醒醒吧,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然也有很多國家對於中國躍躍欲試,比如英國,一直在對香港虎視眈眈,似乎還在回味香港屬於英國殖民地的日子香港回歸以後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一直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英國近日發表了《香港問題半年報告》似乎是在向中國宣稱,香港是英國的。他們無視中國對港政策,試圖幹預香港內政,公然踐踏國際準則,外交部表示堅決反對英國這一做法。
  • 從地名看澳大利亞社會的多元文化
    澳大利亞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沿革,其地名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澳大利亞文化的多元性。這些地名不僅是國家和地區的象徵,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為研究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依據。文章主要從反映土著語言文化的描述性地名、喚起人們情感回憶的地名、反映澳大利亞殖民地歷史的地名以及體現其他國家移民語 言文化特色的地名入手,分析研究上述地名賦予澳大利亞社會的多元文化性。
  • 為什麼英國殖民地大多成為發達國家,法國西班牙的則比較落後?
    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都曾經擁有很多海外殖民地,是世界殖民大國。隨著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覺醒,絕大多數殖民地都實現了獨立。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很多英國殖民地再獨立後都成了發達國家。當然,也並非所有前英國殖民地都成為發達國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埃及等非洲國家。而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獨立後幾乎沒有產生一個發達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1.英國殖民地的地理條件好。一個國家要想成為發達國家,有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很重要。
  • 世界上最長的地名,172個英文字母,中文用兩字就能翻譯!
    世界上最長的地名,172個英文字母,中文用兩字就能翻譯!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會有地名,城市地名的由來也是各不相同,人人往往認識一個地方是從地方的名字最先開始的。世界上有很多特別又有趣的地名,但你們知道世界上擁有最長地名的城市,是哪一個嗎?
  • 為什麼香港用戶非常喜歡用WhatsApp,較少用微信?
    但香港用戶微信(WeChat)卻使用不多,這是為什麼呢?1用戶基數而香港人幾乎不用QQ,導致微信(WeChat)沒有了龐大的用戶基礎支撐。WhatsApp在許多國家都收到歡迎,用戶基數也不輸微信。相比之下,微信的大部分用戶都是中國人或者海外華人華僑,輻射規模不及WhatsApp。香港人一般也只會在和內地好友交流時,才使用微信。2 香港自身的文化原因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長達數年,雖然回歸但自治。深深受海外文化的影響,香港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等,英文教育比較根深蒂固。
  • 殖民地都希望獨立,為何法屬蓋亞那,卻堅決不同意獨立出去
    早在16世紀時,哥倫布就登上了蓋亞那的土地,後來,崛起的荷蘭人率先在這裡建立殖民地。直到17世紀,圭那亞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戰略位置價值凸顯,才引起歐洲列強爭奪。在一番明搶暗奪之後,蓋亞那就被英國、荷蘭、法國三分天下。由於距離法國本土相隔甚遠,法屬圭那亞一直都沒有得到開發利用,法國只是把這裡當作罪犯們的流放之地。
  • 這個殖民地為何到今天還沒有獨立?當地人:獨立是不可能獨立的啦
    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因此淪為了歐洲國家的殖民地。因此殖民地跟宗主國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看乎君覺得不會有誰會喜歡侵略你奴役你的人的吧?等到二戰之後,歐洲國家都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元氣大傷。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有國家嫌棄自己國土面積太大的嗎?其實是因為法屬蓋亞那曾經是個殖民地,所以十分貧困。因為財富都被法國掠奪走了,所以資源匱乏,沒有工業基礎。大部分人都沒有就業,只能靠法國的財政補貼。
  • 為什麼今天的許多面積大國都曾經是殖民地?
    縱觀今天排名前列的幾個面積大國中,有許多國家都曾經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阿爾及利亞、剛果(金)、蘇丹、阿根廷、墨西哥,這些國家都曾經是殖民地,但它們的面積卻遠遠大於歐洲的宗主國們。
  • 專訪|著名香港科學家、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
    徐立之:這樣說好了,因為香港一直都非常國際化,因為在殖民地時代,很多大學的聘用教授,尤其是港大,請英國人幫忙的。記者:那是哪個年代?徐立之:不是,因為上面管理層大部分還是英國的人,還是外國的人,所以他們往往就覺得本土還沒有真的教授,科學家,那也是真的,因為在香港,很多很出色的學者到國外去,很成功,像崔琦,高錕,諾貝爾得獎人都是在外國工作得獎,還有很多其他的不說了,丘成桐,一個數學家,這些都是香港出去的科學家。
  • 英國丟那麼多殖民地都不使用武力,為什麼小小的馬島會大打出手?
    在二戰結束之後,隨著英國實力的下降,對海外的殖民地控制不斷減小,很多英國的殖民地相繼獨立,而馬爾維納斯群島(以下稱為馬島,英國實際控制)就是英國其中的一塊殖民地,但是在歷史上這塊土地也曾經被阿根廷的統治者西班牙統治過,根據阿根廷和西班牙之間的條約,馬島也被劃給了阿根廷,這導致英阿之間為馬島爭執不斷。
  • 這裡解答為什麼我國火車站命名通常直接用地名的方式不適用飛機場
    為什麼火車站通常都以地名命名,如廣州站、福州站等?而機場通常卻不會單純的叫做廣州機場、福州機場?我國機場命名主要依據《地名管理條例》和《民用機場使用規定》(民航局令第156號)。《地名管理條例》第四條第四點規定:「站名、站名,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含義的港口、領域,一般應與地名統一。
  • 你知道中國地名都有哪些趣味謎語嗎?風平浪靜是指浙江哪個地名呢
    謎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演變,發展到今天已經是更加絢麗多彩,形式也更多樣,像字謎,人名謎,物謎,景謎,地名謎等,而地名謎語就更加受人們的青睞。下面分享一些地名謎語給大家!第一組是10個地名字謎,有一個蠻有意思的,比如不說農村就是聊城,聊城市山東的一個地級市,即聊城市。拆開信件猜的地名是開封,河南的一個地級市。還有像日近黃昏,猜的地名是洛陽,「落」陽的諧音洛陽,我想你也應該猜出來了。
  • 全球「最放浪」國家,混血美女遍地,太過熱情讓國人不習慣!
    導語:全球「最放浪」國家,混血美女遍地,太過熱情讓國人不習慣!眾所周知,如今世界文化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發達的交通方式讓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連成了一體,不論是經濟上還是人文溝通上均是。都知道,華人遍布世界各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論是在炎熱的非洲還是在寒冷的俄羅斯皆有中國人的身影,當然,除了出國旅遊的也有不少華人定居在國外。而南美的這個國家號稱全球最放浪的國家,每年入選「環球美女」的數量最多,還異常熱情開放,對於遊客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照顧,中國遊客發出感慨:讓人有點害羞。
  • 華春瑩:為什麼在美國都不允許的自由,香港必須允許?
    為什麼同樣的抗議者到了美國就是暴徒,到了香港就是民主英雄?為什麼在美國就是捍衛民主自由,在香港就成了壓制民主自由?有絕對的自由嗎?」華春瑩反問。她提到,今天上午美國白宮發言人電視聲明中說,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和平集會自由,但昨天在華盛頓看到的不是和平集會,他們破壞了第一修正案的權利,而且他以最強烈的措辭譴責暴力行為,觸犯法律者應該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 為什麼從沒聽說過德國或普魯士在海外有殖民地?
    德國 但是,這些似乎與德國沒有什麼關係,同屬歐洲列強,實力不下於英法等國的德國,為什麼沒有殖民地呢但是即便是全部加起來,德國擁有的殖民地仍遠少於英國和法國,而且最為悲催的是,還全丟了。為何會這樣呢? 第一,是由於德國崛起太晚。德國直到公元1871年才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完成了統一。而此時,英國、法國等國基本完成了對於世界的瓜分。
  • 英國在全世界進行殖民統治,為什麼殖民地的人們卻都不討厭英國?
    英國曾在海外建立了非常多的殖民地,可是為什麼受殖民統治的那些老百姓卻並不仇恨英國呢?我們知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它的殖民統治遍及全球,照理說受殖民統治那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但事實上英國曾經殖民過的那些地方的老百姓,他們並不仇恨英國。
  • 閒置的太空殖民地
    閒置的太空殖民地遊戲是一款充滿著未來科技感的模擬經營類手機遊戲,遊戲中玩家需要重新將落寞的太空殖民地重新變得繁榮,利用好太空的資源,發展自己的科技,考驗你的經營頭腦的時候到了!快來一起挑戰吧!
  • 為什麼說德國殖民地,是世界上最幸福殖民地,德國究竟做了什麼
    說起殖民地,我們對這個詞非常沒有好感。這個詞是近代以來,歐洲國家在全球擴張的結果。歐洲各國徵服其他地方,並剝削和奴役這些地方。這裡面尤其是英國和法國厲害厲害。英國在全球有3000多萬平方千米的殖民地,佔了全球陸地的四分之一。法國在全球也有12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還有西班牙和葡萄牙戰爭了整個拉丁美洲。這些都是殖民地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