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進行到1940年7月,對整個反法西斯同盟來說,是最黑暗的一段時間。在歐洲,法國投降並「一分為二」,英國被趕回了「老家」;在亞洲,日本乘機迫使英、法兩國,關閉了國際社會對華援助的陸上通道,使得中國的抗戰更加艱難。
要知道,僅當時的滇緬公路就承運著對華物資總量的38%。對中國的全面封堵,讓日本人看到了儘快結束中國戰事的希望,這是為實施其「南下」政策的根本保障。然而,儘管法國答應關閉法屬殖民地與中國的邊境,但日本人依然不滿足。
首先,英國關閉滇緬公路3個月是有協議的,而法國僅僅是口頭答應,並未形成正式公文。也就是說,通過中越公路和滇越鐵路,進入中國的運輸線隨時可以開啟,再加上法國已經投降,日本有理由控制該地區,並徹底切斷援華的最後通道。
其次,日本人看中了法屬殖民地北部的3個空軍基地。從那裡出發的日軍轟炸機可以覆蓋雲南,在中國的戰略大後方,狠狠地插上一刀,並與中國戰場上的侵華日軍形成兩面夾攻的態勢,無論是從戰術,還是心理方面,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更重要的一點,以此為中心,日本「南下」進攻的目標,如泰國、馬來亞、新加坡,以及荷屬東印度、菲律賓等整個東南亞,都將置於日軍轟炸的半徑以內。換句話說,拿下法屬殖民地北部,是實現其「南下」政策的第一步,一舉三得。
日本提出駐紮軍隊的要求,遭到法國維希政府的拒絕。在他們看來,同意日本人駐軍就等於法國與中國交戰,但又無力阻止其野心,雙方都嘗試在外交上解決。法國請美國出面警告日本,日本請德國從中斡旋,結果,美國和德國都很矜持。
面對日本的武力威脅,法國維希政府只好答應。但習慣於「下克上」的日軍沒等雙方籤訂協議,就武力進駐了法屬殖民地南部。說白了,就是侵略。誰知4天後的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籤訂《同盟條約》,美國人再也坐不住了。
美國人出手,「黑暗中露出了一點光芒」。
1940年9月,隨著德意日三國同盟的建立,軸心國的對外擴張更加有恃無恐,尤其是美國因中立法案而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助長了日本的囂張氣焰,其「南下」政策造成了遠東局勢不斷地惡化。美國人看不下去,要出手了。
一是,日本人的野心,可以說是慾壑難填,一味地退讓不可能解決問題。特別是日本武力進駐法屬殖民地,不僅中國岌岌可危,失去對日軍的牽制,後果不堪設想,而且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菲律賓,也在其打擊範圍之內,隨時可能淪陷。
二是,德國稱霸歐洲的野心路人皆知,而英、法、荷等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都將囊括在日本人的勢力範圍內。任由日本「胡作非為」的結果,美國將失去在歐洲和亞洲的所有市場,這對依靠外貿起家,並迅速壯大的美國來說,這些利益不能丟。
更關鍵的是,按照《德意日同盟條約》第三條的規定,「……如果三締約國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這分明就是針對美國,再沒有脾氣的國家也不能容忍這一點。
隨即,美國宣布禁止向日本輸出廢鋼鐵,並向中國提供2500萬美元的戰爭貸款,又增加了1億美元的對華援助。為了更好牽制日本,美國派出軍事代表團加強中國的抗戰,甚至組建一支空軍志願隊到華作戰,這就是著名的「飛虎隊」。
與此同時,增派一批軍艦和飛機到菲律賓,加強那裡的防衛力量,並開始與英國、荷蘭共同商討阻止日軍「南下」的防衛計劃。如今的菲律賓,儼然就是美國在東南亞的前線,這也充分向日本人表明了美國的態度,那就是「不要得寸進尺」。
老謀深算的邱吉爾看到美國人動真格的,也一下子來了精神,不僅大張旗鼓地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而且重新開啟了支撐中國抗日的大動脈——滇緬公路。從這時起,美軍走上了積極備戰的道路,陸軍擴編,海軍造艦,一副大戰來臨的景象。
不管怎麼說,美國一系列針對日本的措施,儘管多少遲了些,但還是猶如「黑暗中露出了一點光芒」,振奮著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抗戰到底的信心。然而,美、日兩國真正的較量,卻延長了一年半,因為雙方都未做好與對方開戰的準備。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