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1940年5月,德國集結300多萬軍隊全面進攻法國,雙方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及法國北部一帶展開激戰。由於英法荷比盧五國聯軍沒有扛住德國的進攻,德國輕鬆的突破了防線,英法殘存的主力部隊渡海逃往英國。法國政府見勢不妙,沒怎麼抵抗就舉起了白旗宣布投降,德國人幾乎兵不血刃就進入了巴黎。當時法國還控制著本土的南部,海外更是擁有本土面積數十倍的殖民地,為何法國沒有選擇繼續抵抗,而是向德國投降?
第一,法國雖然擁有遼闊的殖民地,但經濟和工業都集中在本土,殖民地沒有什麼工業,也沒有什麼經濟,本土一旦丟失也就失去了抵抗的資本,這是工業國和殖民國家特有的軟肋。法國國土面積小,地形較為平坦單一,沒有中國那樣進行人海戰和遊擊戰的條件,只能進行阻擊戰。德國閃擊法國靠的是機械化部隊,而法國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四通八達,德國機械化部隊在法國簡直如魚得水。如果法國選擇抵抗,用不了多久本土就淪陷了。本土淪陷後別說翻盤,能不能保住海外殖民地還不一定。如此一來,還不如直接投降德國,起碼能保留部分領土和海外殖民地。
第二,法國在一戰中損失慘重,整整損失了一代人,戰爭已經把法國人嚇破了膽。法國人口少,經不起折騰,因此誰都不願意打仗,所以才有了馬奇諾防線和綏靖政策。由於怕打仗,所以二戰開打後,戰事剛剛失利,法國人就早早的舉旗投降。其實不是法國人不行,是法國人真心不願意抵抗,真要和德國魚死網破,德國也得崩掉兩顆牙。英國人比較倔,脾氣也大,非要和德國硬抗,結果把褲子都輸沒了。
第三,精明的法國人早就算好了,兩面押寶,維希法國向德國投降,戴高樂等人跑到海外抵抗。維希政府投靠了軸心,自由法國綁到了盟國的戰車上,不管哪邊贏法國都是勝利方。二戰各國打的如火如荼,而法國人蹲在草叢裡掛機,等到戰爭快結束,一個滿血復活,給已經殘血的義大利和德國補了兩刀,因此成了五大戰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