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大數據風暴的必殺技 華為融合存儲解決方案

2020-11-28 中關村在線

    在日前舉辦的Interop2013東京展上,大數據成為了現場最為熱門的話題,無論是網絡廠商還是IT廠商,都不約而同的展示了各自針對大數據應用的產品以及解決方案,其中華為展示的N9000大數據存儲產品尤為引人矚目。


華為大數據存儲產品OceanStor N9000

  大數據時代到來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位化現在已經深深的滲透進了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活在Web 2.0 時代的我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同時還是一個信息的創造者。全球每秒鐘發送 290萬封電子郵件,一分鐘讀一篇的話,足夠一個人晝夜不息的讀5.5 年;Twitter上每天發布 5 千萬條消息,假設10 秒鐘瀏覽一條,那麼足夠一個人晝夜不息的瀏覽16 年;每天亞馬遜上將產生 630萬筆訂單;每個月網民在Facebook 上要花費7 千億分鐘;一個8Mbps(兆比特每秒)的攝像頭一小時能產生3.6GB數據,一個城市若安裝幾十萬個交通和安防攝像頭,每月產生的數據量將達幾十PB;一個病人的CT影像數據量達幾十GB,而全國每年門診人數以數十億計,並且他們的信息需要長時間保存。總之,大數據存在於各行各業,一個大數據時代正在到來。

  由於數據產生成本急速下降,人類產生的數據量正在呈指數級增長,而大量新數據源的出現則導致了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爆發式的增長,數據的結構正在日趨複雜。全球在2010 年正式進入ZB 時代,根據IDC監測,全球數據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預計到2020 年,全球將總共擁有40ZB 的數據量,相較於2009 年,數據量將增長近50倍。我們正處於大數據時代的邊緣。

  CIO們遇到的挑戰

  1、新生代客戶群的需求推動企業業務面臨轉型挑戰,驅動企業IT基礎設施變革適應大數據時代要求。影響企業命脈的,永遠都是客戶需求。新生代客戶手持Post-PC,除了工資以外使用各種投資方式積累財富,每天關注微博,在社交網站中維繫人際關係,青睞網購,要求享受自由的、共享的、娛樂的、完美的信息生活。

  大數據的來源包括:

  日漸複雜的企業客戶信息數據,分類數據,網店交易記錄;

  複雜的終端設備(例Post-PC、視頻監控終端、物聯網傳感器等)產生的信息數據,終端設備日誌等;

  豐富的社會生活數據,博客、微博、照片、自創視頻、客戶反饋信息等。

    這些ZB級的數據管理和數據分析,將不是傳統的IT伺服器、磁帶、縱向擴展設備能夠承載的。

  2、世界經濟形勢趨緊,高額的IT預算,究竟應該在哪裡投入?據調查,企業目前73%的預算都用在基本業務運轉上,剩下的27%才對商業運營有支撐作用。CIO的難處在於IT設施不斷的膨脹,僅僅是因為業務的數量漲了,但是沒有給企業經營帶來真正的增值。值得注意的,未來一到兩年,70%的客戶都將部署私有雲,當大數據遇到雲,會同時對私有雲架構提出要求和挑戰。同時公有雲會繼續擴張和蔓延,催生新型企業和新型業務。另外值得探討的是,為了應對"大數據"浪潮,很多企業在具備一定結構化處理能力的基礎上,將85%以上非結構化數據依託給了Hadoop,隨著對Hadoop的深入探索,有投資人給出這樣的感受--使用Hadoop構建分析性查詢,會變成類似用錘子來建造房屋的活動,不是不可能,但是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和可笑的低效成本。主要的痛點在於:

  Hadoop適合處理流水線任務,但是對於特定的數據模式分析任務性能極低;

  Hadoop的前期投入低廉,但是後期開發成本和維護成本非常昂貴;

  Hadoop導致企業信息孤島;

  Hadoop的數據容易產生單點故障。

相關焦點

  • 生態攜手,鼎捷軟體&華為雲聯合發布智能製造融合解決方案!
    同時,在此次華為雲TechWave工業網際網路專題日活動上,華為雲與鼎捷軟體聯合發布面向製造業的智能製造融合解決方案。未來,雙方將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以IT與OT融合數據驅動,聯手打造更為豐富、更具價值的智能製造應用場景,為製造業的持續轉型升級提供助力。
  • 華為發布全新一代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 釋放海量數據價值
    【TechWeb】5月28日,華為面向全球發布全新一代海量數據存儲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通過打破架構、服務和性能的邊界,以多協議無損互通、下一代彈性EC算法和系列化硬體,靈活應對AI、HPC、視頻等海量數據場景的多樣化需求及效率、成本和可靠性挑戰,幫助企業釋放海量數據價值。
  • 星環科技與華為籤署大數據領域合作備忘錄 共建數據基礎設施
    來源:證券時報證券時報記者梅雙5月20日記者獲悉,在華為第17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星環科技與華為就數據存儲與大數據領域的產業合作正式籤署備忘錄,圍繞星環科技大數據平臺與華為海量數據存儲進行聯合解決方案開發
  • 和華為籤署大數據領域合作備忘錄的星環科技,是什麼來頭?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宋傑) 近期在華為第17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星環科技與華為就數據存儲與大數據領域的產業合作正式籤署備忘錄,圍繞星環科技大數據平臺與華為海量數據存儲進行聯合解決方案開發、市場培育和產業推進,共建數據基礎設施。
  • 每周AI應用精選:人像大數據解決方案;高級輔助駕駛系統方案等
    方案3:人像大數據解決方案——華為-依圖科技解決方案簡介:該視頻雲人像大數據解決方案基於依圖科技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算法和華為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的領先優勢,華為-依圖視頻雲人像大數據解決方案支持靜態圖片、動態視頻流、動態圖片流、低清畫質、網紋噪音等各種複雜前端設備採集的數據處理,十億級數據檢索比對可秒級返回結果
  • 簡述華為存儲發展歷程:從黑馬到領頭羊
    但與此同時,雲計算、大數據、移動化、社交化對企業IT產生的深刻影響卻已經演變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且傳統的IT基礎架構傳統遠遠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傳統的存儲系統架構亦然。很早,華為就看到了Flash應用、雲化、軟體定義將成為存儲轉型的主要方向,企業會越來越需要能夠面向未來的存儲,它將具有安全可靠、按需供給、簡單高效三個基本特質。
  • 2020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在京召開
    海量異構存儲、智能存儲和數據保護等重點領域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圍繞標準制定、人才培育和生態建設等方面不斷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為政府、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高可信、多模式、定製化的解決方案和全流程服務,充分滿足和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和產業數位化轉型的迫切需求。
  • 華為首發全生命周期知識計算解決方案,讓鋼企一年省2000萬
    但全面調動行業知識僅靠知識圖譜並不夠,還要面臨著數據整理、數據存儲等多方面的問題。結構化後的數據普遍量級非常大,如何高效存儲和查詢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業界普遍採用第三方或開源圖資料庫完成知識圖譜的存儲和查詢,這其中也會存在一些難題,如無法完成端到端優化,存取查詢效率低,資源開銷大等等。
  • 2018企業存儲年度回顧:快閃記憶體,SDS與超融合
    超融合以極強的便利性和靈活性徵服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全球範圍內數得上名字的就有好幾十家,常見的有Nutanix、戴爾易安信、思科、HPE、VMware,在中國,除了這些國際巨頭外,常見的有深信服、青雲QingCloud、曙光、華為等品牌,有業內人士聲稱,在中國有幾百家廠商聲稱自己也有超融合方案。
  • 為了攀登數據產業的「奧林帕斯山」,華為做了兩個決定
    這不,在新啟動的數據戰略中,華為除了立足當下構建融合、智能、開放的數據基礎設施,發布並開源關鍵的數據虛擬化引擎HetuEngine(河圖引擎)外,還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未來,做出了兩個「長線」的決定,希望進一步夯實基礎,使能千行萬業像使用「資料庫」一樣使用「大數據」!
  • 重新定義海量存儲: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
    海量數據場景的存儲解決方案正是為了解決「數據存不下、流不動、用不好」的難題,華為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才應運而生。2020年5月28日,以「海納數據,釋放平凡數據的不凡潛力」為主題,華為OceanStor存儲面向海量數據場景推出Pacific系列產品,以幫助企業應對數字經濟時代不斷增長的數據存儲挑戰。
  • 華為與星環科技籤署生態合作備忘錄,共建數據基礎設施
    【環球網智能綜合報導】在華為第17屆全球分析師大會期間,華為與星環科技就數據存儲與大數據領域的生態合作正式籤署備忘錄,圍繞華為海量數據存儲與星環大數據平臺進行聯合解決方案開發、市場培育和產業推進,共建數據基礎設施。
  • 華為Pacific系列高密大容量存儲亮相,為智能時代構建堅固的底座
    與此同時,「新基建」的火爆,也吹響了包括存儲在內的數據基礎設施的革新號角。 從2004年開始投資研發第一顆嵌入式處理晶片,華為在計算產業的發展至今已歷15年,而其對存儲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投入亦可追溯至華為賽門鐵克時代。憑藉對產業趨勢的洞察理解、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加碼以及全方位的生態合作,已經樹立起存儲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
  • 華為雲GaussDB亮相DTCC2020,全面釋放數據新動力
    華為雲資料庫攜手優秀客戶和合作夥伴發表了重要主題演講,分享了華為雲GaussDB在核心技術創新、行業實踐、生態建設等方面內容,積極打造開源開放生態和優秀解決方案,加速金融政企數位化轉型,並在會上榮獲兩項榮譽獎項。
  • IDC:2019年Q1中國軟體定義存儲(SDS)及超融合存儲(HCI)系統市場分析
    報告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超融合市場較去年同期實現了64.0%的增長;軟體定義存儲市場達到了23.1%的同比增長率。從硬體市場角度來看,超融合系統硬體在中國整體存儲市場的市場佔有量為18.5%,市場總額達到1.92億美元;軟體定義存儲硬體佔整體存儲市場的15.2%,實現1.52億美元的市場總額。
  • 微秒級數據處理,華為雲存儲的「快」節奏
    既然網絡已經能夠提供微秒級的應用,那麼對於存儲介質來說也必須迎合這種發展趨勢,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系統效能。於是,才有了剛剛我們介紹的華為雲存儲All-Flash戰略,它的出現將傳統意義上的「慢車」——存儲和網絡大大提速,並與計算一起,構成了數據處理邁向智能時代的「三駕馬車」。
  • 中科曙光存儲硬核為國家氣象局氣候預測系統解決「氣候應對大腦...
    面對惡劣氣候帶來的急速變化,我們要進一步討論如何加強應對該問題的能力,在2009年的時候,國家發改委準許正式立項於「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應對決策支撐系統工程」的工作,它主要目的是提高氣象部門在面對氣候突然變化的科技支撐能力,在科學決策服務信息上面也要做到豐富多彩,這個系統還被比喻成中國面對氣候變化時的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
  • 華為存儲實力跨越 再次閃耀Gartner魔力四象限
    2013年報告再次刷新時,華為存儲提升至特定領域者象限最頂端位置,這也直觀地反映了華為存儲迎來的市場變化,這一年華為存儲駛入快車道,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銷售收入達3.43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了18%。在中國,華為存儲產品及解決方案從廣泛布局到規模應用,存儲品牌從認知到認可,存儲市場份額進入第一集團,銷售收入排名第三,發貨套數和容量第一,國產品牌份額第一。
  • 華為存儲構築上海海洋大學數位化圖書館
    借搬遷新校址之機,上海海洋大學IT團隊希望能構建一個全新的數據存儲系統,而不是在過時的基礎架構中額外添加,因此其求助於華為公司,構建能夠提供不斷發展的高等教育機構所需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伸縮性的基礎架構。
  • 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創新數據基礎設施高峰論壇:共談數字經濟機遇...
    其中,創新數據基礎設施高峰論壇匯聚了來自各個城市和行業的建設者、專家、和企業大咖,深度探討數據價值,何把握新基建的機遇,推動基礎設施與政企數位化建設提出多重解決方案。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中國區總裁康曉宇出席會議並首先致辭。他指出,新基建至少包括新動能、高要素、新服務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