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禁令」之下的華為戰鬥力驚人。一方面,華為5G在全球高歌猛進,截至10月中旬已獲得65份5G網絡建設商業合同,5G基站出貨已達到40萬站;另一方面,華為還在9月份首次發布了計算戰略,拿出了「一雲兩翼雙引擎+開放的生態」的戰略布局,還「順便」發布了全球最快AI訓練集群……可謂聯接與計算「兩開花」!
這還不算完,今天華為又宣布全面啟動數據戰略,將圍繞數據構建端到端的能力,包括算的能力,存的能力,用的能力以及AI能力,並通過整合以上能力來滿足各行各業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為世界提供融合、智能、開放的極簡數據基礎設施,圍繞數據全生命周期實現數據每比特價值最大,每比特成本最優。
看起來,重壓之下的華為非但沒有被壓倒,反而在查缺補漏過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技術和產品,明確了戰略和路線,展現出一副處亂不驚、從容應對的姿態。這不,在新啟動的數據戰略中,華為除了立足當下構建融合、智能、開放的數據基礎設施,發布並開源關鍵的數據虛擬化引擎HetuEngine(河圖引擎)外,還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未來,做出了兩個「長線」的決定,希望進一步夯實基礎,使能千行萬業像使用「資料庫」一樣使用「大數據」!
懸紅設置「奧林帕斯獎」,聯手學術界攻堅數據基礎設施技術難題
11月19日,在2019全球數據基礎設施論壇期間,華為IT產品線副總裁、智能數據與存儲產品線總裁周躍峰發表了題為「邁入智能時代,共建融合、智能、開放數據基礎設施」的主題演講,從產品解決方案角度詳細解讀了華為的數字基礎設施戰略,並宣布了華為的第一個重要決定:首次公開懸紅數據基礎設施技術難題,設置「奧林帕斯獎」,獎勵全球在數據基礎設施領域取得突破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
愛好天文地理的人可能知道,奧林帕斯山(拉丁語:Olympus Mons)是火星上的盾狀火山,亦為太陽系中已知的最高的山峰,高於基準面21229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兩倍還多。此番華為在數據產業懸紅設置「奧林帕斯獎」,目的便是聯手學術界,一起攻堅數據基礎設施領域發技術難題,攀登數據產業的「奧林帕斯山」。
所謂數據基礎設施,就是指基於數據計算/存儲,數據處理(包括資料庫,大數據,人工智慧)各個IT功能部件的有效整合,實現數據價值創造並使能各個行業應用的軟硬體基礎設施。此前業界廠商的產品和方案,多集中在一種或幾種功能部件,未曾實現「融會貫通」。通過發布數據基礎設施戰略,華為主張圍繞數據構建端到端的能力,包括算的能力,存的能力,用的能力以及AI能力,以端到端「閉環」滿足各行各業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讓數據在全生命周期內每比特價值最高,每比特成本最優。
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尤其是在核心的基礎技術領域,很多障礙需要突破。周躍峰在演講中介紹華為目前定義了兩大關鍵難題:一是實現「自動駕駛」的數據全生命周期治理,二是構建每比特極致性價比的數據存儲。為此華為期望學術界在與之相關的跨地域分布式作業系統、萬節點人工智慧治理、千核級異構算力、新型存儲介質、類腦智能數據縮減等基礎技術方向共同攻堅,構築更好的數據基礎設施。懸紅金額方面,針對上述兩大難題,華為首批為每個設置了100萬人民幣的獎勵,堪稱誠意滿滿。
構建生態,依託鯤鵬智能數據產業聯盟成立兩大產業推進工作組
懸紅設獎之外,為了推進整個產業的發展,華為做出第二個重要決定:攜手科研組織、標準組織、產業夥伴同行,圍繞「平臺+生態」策略,聯合行業監管、行業研究、產業鏈夥伴,引導和制定存儲、資料庫、大數據、智能邊緣等行業標準,解決行業技術難題,加快數據基礎設施領域人才培養,幫助產業鏈上下遊夥伴可持續發展。
論壇上,華為聯合廣大產業合作夥伴,依託鯤鵬智能數據產業聯盟成立了兩大產業推進工作組——鯤鵬智能數據產業聯盟大數據產業推進工作組和智能邊緣產業推進工作組,圍繞技術開發和應用場景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希望藉助鯤鵬產業生態,用2-3年時間,成為有影響力的智能數據基礎設施產業的發動機,推動數據基礎設施技術的持續創新,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鯤鵬智能數據產業聯盟是在今年9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成立的,隨之亮相的還有鯤鵬智能數據產業聯盟資料庫產業推進組。上一次資料庫產業推進組成立時,華為宣布將GaussDB資料庫以開源方式回饋產業,這一次隨著大數據和智能邊緣兩個產業推進工作組的成立,華為又發布和開源了可以讓產業夥伴快速集成數據基礎設施能力的數據虛擬化引擎,標誌著華為在牽頭構建融合、智能、開放的數據基礎設施產業生態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在數位化轉型的巨大蛋糕中,華為只拿1%,其他都是夥伴們的。」在數據戰略上,華為再次展現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心態。誠然,良好的利益共享機制是生態良性發展的保證,通過對數據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的突破,做大整個數據基礎設施產業的蛋糕,ICT服務提供商可以與客戶和夥伴共同從整個產業的發展中實現商業價值。同時重要的是,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智能化升級不同於業務趨同的網際網路行業,「1000個行業企業/組織眼中可能有1001份大數據方案」,任何一家廠商對之都真的「技術有限」,亟需整個業界需要攜手共進。
當然,從具體細分產業出發設置專門的產業推進工作組,一起匯築鯤鵬智能數據產業聯盟紮實而強大的數智產業生態,更深層次的意義還在於聯合政產學研用各界的力量,保障國家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基於一個「自家的」安全可控的底層基礎設施,不再輕易陷入被一些國家卡脖子的被動局面。過去一段時間來,「列入實體清單」、「踢出標準組織」、「不讓參加核心期刊編輯」等一系列「逆全球化」的動作,已經高度警醒政產學研用各界,吃一塹長一智後的亡羊補牢必不可少!
數據成為新生產資料,通往智能世界需要領先的數據基礎設施
毋庸諱言,相比5G、AI、雲等「當紅炸子雞」,大數據的熱度已經不算太熱,那麼華為為何還要在這個時間節點宣布數據基礎設施戰略呢?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在主題演講中一語道破玄機。他指出,「智能時代,算力是新生產力,數據是新生產資料,而5G、AI和雲成為新生產工具。」從中可見,如果生產資料存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和提升,那麼再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力都將無用武之地。
周躍峰在隨後的演講及媒體圓桌中進一步指出,相比交通、通信和網際網路等行業,中國千行萬業的數位化轉型還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健全、不牢固,甚至千瘡百孔的現實。換句話說,企業數位化轉型還沒有飛機、高鐵等完善的基礎設施,而網際網路C端的成功經驗在推向B端時又面臨著諸多問題,所謂的「數據中臺」不能在千行萬業線下場景落地。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致力於底層技術創新、基礎設施構建的華為決定站出來,攜手產業合作夥伴一起夯實數據這一生產資料的地基。
根據華為GIV2025全球產業洞察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180ZB,是2018年數據量的5.5倍,數據分散在各個孤島中。據統計,當前企業數據僅有不到2%被保存,而其中只有不到10%的數據得到分析和利用,數據的價值遠沒有得到挖掘。面向智能世界,自動駕駛、4K/8K視頻、AR/VR、物聯網等應用的興起,還將為企業帶來海量的數據增長和分析處理需求,這些需求與資源之間存在巨大落差亟需被解決。
為此,通過啟動數據基礎設施戰略,華為立足當下提供了包括了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數據管理系統、數據虛擬化引擎等在內的融合、智能、開放的數據基礎設施,面向智能生產交易、智能數據湖、智能邊緣三大場景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對數據的採、存、算、管、用實施端到端的整合和優化,致力於讓數據在全生命周期內好用,數據的每比特價值最大,每比特成本最優。面向未來,最終讓合作夥伴像使用「資料庫」一樣使用「大數據」。
華為的戰略初心和推進舉措得到了產業各界的積極響應。論壇期間,來自國內著名大學的32位頂尖教授及6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教授論壇,圍繞數據基礎設施關鍵難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產學研用各界的數十家代表參與籌備會,共同啟動了鯤鵬智能數據產業聯盟大數據產業推進工作組和智能邊緣產業推進工作組的成立儀式;來自金融、交通、政務、能源等各行各業的生態夥伴亮相分享了與華為合作的成功故事,共同開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重塑數據基礎設施、迎接智能世界的「奠基」活動。
全球化時代的商業,愈發依賴生態。攀登數據產業的「奧林帕斯山」,更需要生態。鯤鵬展翅,翱翔九霄,值此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智能世界呼嘯而來的歷史轉折期,讓我們一起關注和見證中國智能數據產業的蛻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