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號」,決定穿越計算光年

2020-11-25 億歐網

面對孤獨的宇宙,人類應該選擇閉上眼睛,還是穿越星河?

諾蘭在《星際穿越》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猜想星際彼岸有人類的新家園,但中途有遙遠到近乎不可知的距離,我們敢於啟程嗎?

這裡最大的問題或許在於,我們知道自己不夠快,知道人類的技術極限放在太空中過於渺小。這樣的無力感,可能在每個產業、每項技術中都存在。

其中有一項技術,已經像《星際穿越》中的地球環境惡化一樣,緊迫催促著人類去太空之外尋找新航路。它叫做——計算。

摩爾定律極限、智能黑洞、全球數據厄爾尼諾,種種關於計算的警示燈正閃爍在地球上空。此時,如果你是計算世界的太空人,你會穿過黑洞與星暴,把目標定在光年之外的未來家園嗎?

今天上午,大家都熟悉的「華為號」,決定向充滿未知的計算宇宙全面加速。

在第四屆HUAWEI CONNECT 2019(華為全聯接大會),華為首次公布了計算戰略,詳細披露了華為在計算航道上的思考觀察與行動方案,並且發布了全球最快的AI訓練集群Atlas 900。

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華為的名字很少與計算這個詞聯接在一起。事實上,華為在計算領域已經經歷了長久的積累。與其說今天是華為全面踏入計算領域,不如說華為是在宣布已經做好準備,要衝開圍繞在人類計算之路上的雲霧與黑洞。

這個故事,還真要從宇宙說起。

光年之外,是家園還是黑洞?

光年,聽上去是個時間單位,實際是個距離單位,更深處卻往往是一種心理意象。光年意味著極度的遙遠,代表著人類壽命窮盡也無法完成探索,代表著那些遠方未知留下的恐怖——光年之外是什麼?我們時常想知道,卻似乎永遠無法知道。

關於計算,人類今天已經體會到了這種「光年之怖」。當我們需要一個極大算力時,人類懷著對結果的美好期待,但也隨時擔心掉進摩爾定律極限的黑洞裡,發現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完成這次計算。

這種感覺,在天文學中尤其常見。SKA平方公裡射電陣(Square Kilometre Array)是天文學界大名鼎鼎的巨型射電望遠鏡陣列。這一項目預計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建造由數千個較小碟形天線構成射電天文望遠鏡組合,用以突破人類能觀察的宇宙極限,探索宇宙拉伸、早期星雲運動、引力波,甚至地外生命之謎。

但是這樣一個巨形天文項目,首先遇到的瓶頸卻來自計算。SKA作為全球最大的科研設施,每年要歸檔600PB的數據,這比全球網際網路產生數據還要多。換句話說,沒有充沛算力,人類即使「看」到了外星人,也只能「視而不見」。

由於算得不夠快,光年之外就只剩下黑洞,而非人類科學的家園。這樣的問題還發生在基因、地球勘測、醫藥開發等種種領域。技術帶給人類福祉的極限,往往就是算力的極限。

類似的黑洞氣味,其實還蔓延於現實世界當中:今天CPU的製造和迭代由英特爾、AMD、IBM三家把持,AI作為全新的計算方式,算力硬體也控制在谷歌和英偉達手中,產業結構寡頭化,造成算力突破周期越來越緩慢。到2025年全球AI計算需求將達到計算的80%以上,這一背景下,大量計算需求無法被滿足,大量計算場景無法被納入算力的服務對象。

從算力強度,到計算的協同性、泛在性、聯接程度、產業滲透度等等。一系列的計算極限,都在給人類生產生活設置極限。

當然,極限的反面是突破極限。能穿破計算光年,把黑洞變成家園的唯一辦法,就是要觸發計算速度的奇點。從歷史上看,足夠的速度是一切的開始。大航海,工業革命,資訊時代莫不如是。算力不足,想像力就無法遞進到產業關係中,所有關於人類未來的美好預言就都是泡沫——這是人類共同體的挑戰,也是科技產業的機遇和責任。

在HUAWEI CONNECT 2019首天,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共創智能新高度》主題演講中又提及了這樣一個觀點,華為是不怕走遠路的公司。

哪怕計算極限的突破,可能遠在想像力之外。華為依然決定要穿越宇宙,把航船的正面,對準了光年之外。

Atlas 900的星際引擎轟鳴,是一篇沉默的宣言

把突破算力極限和探索宇宙相提並論,一點都不是誇張。

在宣布計算這條星系航程時,華為就真的拿出了一臺可以洞穿星河的宇宙引擎。伴隨著計算戰略公布,華為發布了華為雲EI集群服務。

這款由數千顆昇騰910晶片連在一起,組成的地球最強AI算力硬體,可以提供高達256P規模的算力。在ResNet-50測試中,它以59.8秒的成績位居全球第一,在同等精度下比第2名快15%。

(基於Atlas 900的華為雲EI集群服務)

回到上文中SKA的難題。SKA總幹事菲利普·戴蒙德認為:「對未知的探索是SKA全球項目的驅動力, 每年SKA巨型射電望遠鏡陣列存檔大約600PB的數據,AI對這些海量數據的快速處理和分析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大規模AI算力,可以解決龐大宇宙數據帶來的天體識別和分類難題。通過華為雲EI集群雲服務對SKA提供的20萬顆星圖數據進行搜索,只用了10.02秒。而這一工作交給有經驗的天文學界,則需要169天。

這樣的算力突破,可以直接影響人類探索宇宙的工作模式。天文學家不再需要發現了什麼趕快研究什麼,而是可以大膽提出假想,交給AI去搜索和求證。更進一步,很多有關天文的腦洞都可以自華為雲EI集群雲服務打開,比如星雲搜索、對突發天文現象的實時觀測、空地協同天文觀測、對特殊星體,比如彗星、白矮星、超行星誕生的探索等等。當算力之眼足夠強大,人類認識周圍空間的方式也將指數級增長。

我們知道,實驗是科學進步的基礎。而華為雲EI集群雲服務就將成為改變天文學實驗底座的那臺引擎。

這臺能轟鳴於星際的大傢伙,目前已經部署在華為雲上,為科研界與學術界提供華為雲EI集群服務。對於產學各界來說,這將直接影響到AI應用以及AI對學術探索的賦能。除了天文之外,氣象預測、地質勘探、石油鑽井勘探、基因測序以及AI醫藥開發,都可以通過華為雲提供的華為雲EI集群服務中獲得質變。

關於AI,其實今天中國大地上有太多想法和算法等待驗證,奈何谷歌的TPU集群非常難以獲得,英偉達的GPU集群價格昂貴到心碎。而基於華為雲提供的EI集群服務,可以最大化幫助用戶降低成本,量化裁剪所需AI算力。同時免去線下搭建GPU集群龐大的建設、場地以及運維開支。通過AI集群到雲的方式,真實提升各行業的AI探索邊界。

讓我們回到那個選擇,未知藏在遙遠的光年之外。是沉默等待,還是高歌啟航?如果當你擁有可以穿越星際的動力時,我想這將不再是個問題。

把華為雲EI集群雲服務和華為的計算戰略放在同一時刻發布,我想是蘊藏了深刻寓意的。華為雲EI集群雲服務當然可以被理解成是一個產業突破,但同時它也是一篇沉默的宣言。它轟然運算著宇宙星雲時,其實在告知世界,華為心目中的計算應該長成什麼樣子。

華為雲EI集群雲服務是一個產業改變的起點,一種面對時代的態度,一種對未知的挑釁。同時也是華為計算最好的代言人——解密宇宙,有比這更好的品牌形象嗎?

「華為號」宇航船:每一顆螺絲都面向星河

在解釋華為的計算戰略時,可能有一個問題必須回答:為什麼華為作為一家以網絡技術知名的公司,可以踏上超越計算極限之路?

讓我們回到華為雲EI集群服務中尋找答案。這款基於昇騰910搭建的計算集群之所以能達到世界第一算力,其實容納了非常多的技術細節。目前,英偉達GPU和谷歌TPU集群相對知名,但它們卻被華為雲EI集群服務一舉超越。背後很大原因在於,晶片組成集群會面臨大量算力優化難題,往往會出現1加1小於2的狀況。比如線性度指標下降問題、網絡時延問題、散熱問題等等,都是AI計算集群中的常態。

而在華為雲EI集群服務背後,其實融合了華為多個層面的技術創新:比如,達文西架構的創新和深度應用,確保了華為雲EI集群服務的效率基礎;而對計算硬體的理解能力,保證了華為雲EI集群服務的線性指標良好;華為網絡技術的融合,促使華為雲EI集群服務聯接效率更高;而華為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布局,解決了華為雲EI集群服務的能量轉化與散熱的難題。

從華為雲EI集群服務回看,會發現華為計算體系中的每一個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無論是小到耳機晶片,大到地球最大AI算力,都是眾多技術融合得出的成果。

並且,華為的技術模塊還在不斷加速碰撞融合,衍生出新的產業支撐點、新的生態匯集路徑。昇騰晶片與鯤鵬晶片不斷交錯融合誕生的創新模式,是華為計算獨特性的最好詮釋。華為這艘宇宙飛船,每一顆螺絲都在做著探索計算星河的準備。

雖然剛剛下達全面加速的指令,但華為的計算之路已經經歷了十數年披風趕雨。從2004年開始研發第一顆嵌入式處理晶片算起,華為在計算領域已經足足15年。投入了超過2萬名工程師,成為了世界唯一同時擁有計算架構中「CPU,NPU,存儲控制,網絡互連,智能管理」5大關鍵晶片的廠商。

從這個角度看,華為是先造出了飛船,才下定決心去探索宇宙。EI集群雲服務發布的契機,也正好解釋了華為會在此刻下定決心,大規模朝向計算領域的未知世界航行:底層技術支撐已經足夠、產業鏈搭建完成、巨大的應用市場正在打開,三者合一,促成了華為計算圖景的全面加速。

今天,麒麟成了世界一流移動SoC晶片;鯤鵬生態陸續建立完善、全棧全場景AI已經全面落地於從雲到端的智能計算需求點。

在這個計算產業的歷史節點上,這架飛船順勢起飛;而當年造飛船的人,有些已經長出了白髮。

歡迎來到,屬於計算的「太空時代」

在理解了華為計算的需求和機遇,華為的決心、華為的底氣之後,或許最後我們可以來回答:華為號,究竟踏上了怎樣的宇宙遠徵?

看看計算史,我們會發現一場激變正在醞釀。計算的速度和包容度,就像人類的交通工具一樣,經歷了幾個時代的更迭。

17世紀,法國數學家Blaise Pascal的齒輪驅動機械機器,開啟了計算的漫長步行;1950年,馮諾依曼點燃了蒸汽機車時代的優雅;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和雲計算掀起了燃油車般的狂飆突進——那麼計算的太空時代,或許已經在華為發布華為雲EI集群服務時,宣布了火箭點火的信號。

這並不是過分讚譽。每一個計算時代的更迭,其實都以計算目標和計算能力邊界的更改為節點。而計算來到太空時代的標誌,又是一場人類應用計算核心目標的改變,也就是智能化與計算的融合。

人類對計算的需求,從物理統計、到虛擬求解,再到網聯化計算,最終來到了讓計算去代替人工尋找部分答案、執行部分工作的智能時代。換句話說,計算的太空時代,是人類要求計算帶來智能的時代。

而華為雲EI集群雲服務所指向的,包含了AI計算架構的升級、AI算力界限的突破、AI與產業應用關係的擴張,可以說是智能與計算融合時代的經典代表。

把這個時代的特徵,視作華為計算產業的發展方向。可以清晰描畫出華為計算的發展坐標:AI處理能力與通用計算相結合、計算發生在從雲到端所有場景、智能算力融入生產力核心。這三個坐標點,組成了華為計算的遠航日誌,也就是今年華為HC大會的主題:智能新高度。

在理解了華為的目標後,再理解華為公布的計算戰略,似乎就水到渠成了。

為了駛向這樣的方向,華為需要探索智能算力的極大和泛在,並且推動產業生態繁榮,讓智能算力順利從底層流入產業終端。為此,華為公布了四大星際旅行方案——

一、更換能源

煤炭不可能把火箭送上天,智能時代似乎也無法繼續燃燒現有的計算架構。所以華為發動計算遠航前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尋找新的架構能源。於是在摩爾定律接近極限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華為的達文西架構,它既釋放了所需統計計算的能效,又為全場景、全終端融合做出了準備。

當然,似乎華為也不僅只想停留在這一種「新能源」上。

二、建設大量引擎

《流浪地球》中,我們見識了整個星球密密麻麻的引擎。在AI算力需要流入各產業周期時,大量的晶片引擎也就成為了華為的目標。為此,華為將投資全場景處理器族,從我們已經知道的鯤鵬、昇騰、麒麟,鴻鵠,到華為正在研發的「洪荒異獸」,都是華為在未來計算航行中的發動機。

目前,我們可以將AI基於昇騰、通用計算基於鯤鵬,看作是華為計算飛船的產業雙翼。順延兩翼推動處理器族的繁榮,推動差異化解決方案;融合兩翼,推動計算華為雲高強度產業計算支撐力,激活智能時代,是華為計算未來的基本飛行方式。

三、輕裝上陣

有一個說法,設計飛行器時最難的不是添加部件,而是扔掉無用的部件。在華為看來,既然純粹的計算探索需要繁榮生態作為產業支撐,那麼華為就要扔掉這條路上無用的東西,哪怕那個東西叫做利潤。在計算產業中,華為已經決定在合適時機放棄整機的銷售,只為客戶提供雲服務和產品部件。並且推行硬體開放、軟體開源,用輕裝上陣的商業策略,支撐計算生態的良性遠航。

四、賦能航群

毫無疑問,星空之旅不能華為獨自完成。完善繁榮的產業生態,是探索計算極點的必由之路。為此,華為決定大力培養開發者,加大生態支持力度,使能合作夥伴。用生態基因挑戰計算產業邊界。

通過這些戰略抓手,準備好飛躍星群的「華為號」,在計算進入智能時代的大背景下,最終指向無所不及的智能,指向產業想像力的突破。

基因測序、醫藥、石油勘測、天文學,這些領域都需要智能與計算的高強度融合,需要暴力計算的支撐;各行業的產業智能化,需要計算雲邊端一體化智能算力的支撐;個人感官與能力的進一步延展,需要無所不在的泛在算力。

華為踏上的,是為這些「需求」尋找新家園的計算宇宙之旅。

當代史證明,一家偉大公司是可以支撐人類協同進步的。為什麼這樣的情景不能發生在這個時代,不能上演於中國呢?

或許若干年後,我們會發現這顆星球,在沿著「華為號」探測出的坐標前進,讓茫茫宇宙就此成為航路,讓計算深處的未知黑洞成為黃金時代的啟明星。

星際漫漫,光年之外,最終都將是人類的家園。

本文經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歐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100億光年!《星際穿越》的蟲洞通往多遠的宇宙?
    ​在《星際穿越》中,地球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枯萎病」,包括農作物在內的大量植物逐漸走向滅絕。那麼,《星際穿越》中的人類是去哪裡尋找宜居的外星世界?他們去的地方離開銀河系了嗎?《星際穿越》中的人類宇航科技與現實中相比,差別不大,最多只領先我們幾十年。宇宙飛船飛到土星需要22個月的時間,如果按照土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為8天文單位(約12億公裡)來計算,飛船的平均速度約為21公裡/秒。
  • 光年是怎麼一回事? 光年如何計算?
    光年是怎麼一回事? 光年如何計算?時間:2017-04-25 11:55   來源:怪羅科普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光年是怎麼一回事? 光年如何計算? 雖然宇宙的大部分仍然保持神秘且未探索過,但我們知道這是真的:空間廣袤無垠。
  • 一光年等於多少公裡呢?是如何定義的?
    光年並不是一個時間的長度,而是距離的長度。那麼一光年到底有多長呢?光的速度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在羅默的基礎之上,後續的科學家採用了轉動齒輪法、轉鏡法、克爾盒法、變頻閃光法等多種方法來計算光速。首位對光速進行比較精確測量的科學家是麥可孫,他採用旋轉光鏡法測量出了光的速度為299853±60 km/s,隨著科學實驗基礎和環境的改善,人們也在真空的條件下進行實驗,準確地測量出了光速為299792458m/s。人類能實現星際穿越嗎?
  • 《星際穿越》中的庫珀怎樣從100億光年外的黑洞穿越回太陽系?
    ​在《星際穿越》中,為了拯救地球上的人類,庫珀在五維空間中把黑洞的奇點信息傳遞給他的女兒墨菲。當信息全部傳遞完成之後,五維空間關閉,庫珀回到太陽系。那麼,庫珀是如何進入五維空間的呢?他又是如何從五維空間中出來的呢?為什麼他一下子可以從100億光年外的黑洞穿越到太陽系呢?
  • 華為全面啟航計算戰略:「鯤鵬+昇騰」雙引擎、硬體開放、軟體開源...
    HUAWEI CONNECT 2019第二天,華為基於「鯤鵬+昇騰」雙引擎正式全面啟航計算戰略,宣布開源伺服器作業系統、GaussDB OLTP單機版資料庫,開放鯤鵬主板,擁抱多樣性計算時代。華為通過硬體開放、軟體開源、使能合作夥伴,共同開拓萬億級的計算產業大藍海。
  • 華為和德國電信構建的這朵高性能計算「螺旋星雲」有多厲害?
    在天文學圈裡,「螺旋星雲(Helix Nebula)」是天文愛好者的關注焦點,這個在1824年被發現的巨型行星狀星雲,距離地球大約700光年
  • 華為張熙偉:鯤鵬計算產業已匯聚30萬開發者
    【TechWeb】11月28日消息,在近日舉辦的「首屆綠色計算產業峰會」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鯤鵬計算業務總裁張熙偉做了主題為《鯤鵬展翅,凝心聚力凝,共贏綠色計算新時代》的演講,他介紹了華為鯤鵬計算產業過去一年多的建設成果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 華為和德國電信構建這朵高性能計算「螺旋星雲」有多厲害?
    在天文學圈裡,「螺旋星雲(Helix Nebula)」是天文愛好者的關注焦點,這個在1824年被發現的巨型行星狀星雲,距離地球大約700光年,後被譽為「上帝之眼」,長期閃耀於星際太空。  近期,一個科學界的「螺旋星雲」誕生,以雲服務的形式向外輸出基礎設施資源,為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為首的10家世界頂尖級的科研機構提供科研支撐。
  • 為了攀登數據產業的「奧林帕斯山」,華為做了兩個決定
    2019下半年,「禁令」之下的華為戰鬥力驚人。一方面,華為5G在全球高歌猛進,截至10月中旬已獲得65份5G網絡建設商業合同,5G基站出貨已達到40萬站;另一方面,華為還在9月份首次發布了計算戰略,拿出了「一雲兩翼雙引擎+開放的生態」的戰略布局,還「順便」發布了全球最快AI訓練集群……可謂聯接與計算「兩開花」!
  • 光年距離單位是這樣計算的
    很多人會將「光年」誤認為是時間單位,因為「年」是時間單位。但「光年」是長度單位,是計量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了一年時間的距離的單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體間的時空距離。  由於宇宙中的天體距離十分的遙遠,比如太陽和地球的距離,織女星和地球的距離等等,這些天體之間的距離計算若是使用千米,米等作為日常的計量單位,那麼人類需要計算數字就太多了,不利於人類的科學研究。  在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弗裡德裡希·威廉·貝塞爾首先使用"光年"一詞,作為天文學測量上的單位。
  • 天文學上為麼要用光年來計算距離
    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都用米釐米或尺寸來作為計算長度的單位。如果是計算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米這單位就顯得太小了。這時我們就得用一個比較大的單位公裡了,例如北京到上海,火車走的全程是1,469公裡。但是拿公裡來作為計算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的話,這個單位就顯得太小太小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如離我們最近的那顆恆星——比鄰星,就有40,000,000,000,000公裡,看,寫起來多麻煩,讀也不好讀,何況這還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呢!其它的離我們更要遠得多啦!
  • 太陽系的直徑真的有兩光年這麼大嗎,到底是怎麼計算的?
    2012年旅行者一號穿越日球層的時候,就有很多天文學家宣布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出了太陽系。他們就是以日球層作為太陽系的邊界的。而另外一些天文學家並不認可這種說法,那是因為我們太陽系還有一個假想的結構,那就是奧爾特雲。大家知道我們太陽系除了行星、矮行星和小星星以外,還有很多彗星。與小行星不同的是,彗星的軌道非常不規則。
  • 【觀星指南】穿越6500萬光年 這是一場回到恐龍時代的旅行!
    (如果望遠鏡足夠大足夠好,還能看到恐龍在吃草、在捕獵、在生蛋)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星際穿越》我們渴望偉大而浪漫的遠徵,遙遠未知讓你輾轉反側,像記憶中兒時的歌謠召喚你去發現遙遠的新世界。今天我們將帶大家踏上一段跨越億萬光年的旅程,通過來自恐龍時代的古老光線接觸那些龐大的河外天體。
  • 華為郭平:聯接密度乘以計算精度,就是數字經濟的強度
    鳳凰網科技訊 9月23日消息,在今日舉行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主席郭平就」『5機』協同,共創行業新價值」的演講。他談到今年隨著5G在全球完成規模部署,華為正將聯接、雲、AI、計算和行業應用這五種技術、五大機會上融合在一起。
  • 華為郭平:聯接密度乘以計算精度就是數字經濟的強度
    9月23日消息,在今日舉行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主席郭平就「『5機』協同,共創行業新價值」的演講。他談到今年隨著5G在全球完成規模部署,華為正將聯接、雲、AI、計算和行業應用這五種技術、五大機會上融合在一起。如今華為面對的挑戰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來自市場的新機會、一方面來自美國的打壓。
  • 華為姜濤:持續投入計算產業生態建設,共贏多樣性計算新時代
    其間,華為計算產品線副總裁姜濤也在大會主論壇上帶來了《共贏多樣性計算新時代》的主題報告,分享華為在多樣性計算時代的布局,呼籲大家共同建設計算產業新生態。面向未來,多樣性計算和分布式應用是兩大趨勢,將共同推動計算產業進入分布式多樣性計算新時代。    計算產業的發展,需要三大協同創新    華為認為,計算產業走向下一個黃金時代,需要三大協同創新:通用計算與AI計算的協同創新、計算,存儲與網絡的協同創新、軟體與硬體的協同創新。
  • 光年是一種長度單位,那麼1光年有多遠?又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可想而知1光年有多遠,太遙遠了。就拿1億千米來計算的話,飛機都需要花費180萬年!!1光年= 9460730472580800米(精確值)1光年≈9.461拍米1光年≈9.461萬億千米1光年≈587862525萬億英裡1光年≈63241.077個天文單位
  • 他畫的宇宙,想像力比《流浪地球》更牛,穿越4萬光年去牧夫空洞
    他畫的宇宙,想像力比《流浪地球》更牛,穿越4萬光年去牧夫空洞本文由長篇名家傳記《徐芒耀的油畫世界》作者陳洪標撰寫。他畫的宇宙,想像力比《流浪地球》更牛,穿越4萬光年去牧夫空洞,到達比鄰星更是小菜一碟。如果按照目前人類發射最快的宇宙飛行器極速70公裡/秒的「太陽神2號」,飛出太陽系也要接近5000年的時間,飛往4.22光年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系」,大概又要1萬多年的時間。《流浪地球》無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從2500年的飛行計劃,都充滿太多的變數和未知。正如網友所言:「或許對人類而言,只有在夢中才能真正到達比鄰星。
  • 一光年距離有多遠? 人類步行不休息走2.25億年
    光年,長度單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離。一光年指的是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線傳播了一年時間的距離。
  • 宇宙大爆炸後最大爆炸被發現,光年級別黑洞現身,距離地球3.9億光年...
    在宇宙中有一種非常明亮的天體,雖然距離地球非常遙遠,但是發出的光芒可以穿越幾十億光年的宇宙空間,被地球上的望遠鏡所捕捉到,這就是所謂的類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