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論文「害人」的消息,近日屢見報端。
小小論文竟然能禍害那麼多人,上到教授博導、校長領導,下到博士碩士、助教講師,如果再聯繫到近些年來因為剽竊事發而名聲掃地的學者、學子,還有那些為發論文絞盡腦汁、嘔心瀝血者,論文真是害人不淺。
與古代的「文字獄」不同,如今是眾多學者文人,受到畢業、考核、評職稱的壓力驅使,自己往論文的枷鎖裡鑽。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人是在嘗到發論文可以升職晉級、換取名利的甜頭,而從「不自由」到「自由」,主動為之且一發而不可收的。不僅如此,那些靠論文發跡者,在自己的「學術成功」之後,還在學生中不斷複製自己的「成功之路」,使自己從一個被論文戕害者,不知不覺地變成一個「吃人」者。
論文不僅害人,而且誤國。2008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我國作者發表在國際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會議上的論文共20.8萬篇,僅次於美國。其中工程類論文,中國論文為7.82萬篇,超過美國,排在世界第一位。這似乎是值得自豪的,不過令人尷尬的是,我國科技論文數量雖多,但衡量論文質量的指標——論文被引用情況卻不佳。
這只是我國學者在國際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情況,不妨回頭再看看國內,國內有9800多種期刊,其中科技期刊約5100種,超過期刊總數的50%,如果把這些期刊上每年發表的學術論文都統計出來,我國發表論文的數量絕對是遙遙領先,是無可爭議的世界「論文超級大國」。不過,這些數量龐大的論文中,真正有學術價值的卻很少。
由於有評職稱、畢業證等「硬槓槓」,很多學者、學生,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都把發論文當作大事,或窮經皓首,或飲食無味,或四處鑽營。於是乎,抄襲剽竊者有之,粗製濫造、東拼西湊者有之,找人捉刀代筆者有之,花錢賄賂、找關係、投門路、買版面者亦有之。甚至有了專門代人寫作、發表論文一條龍服務的論文代理公司和「槍手」,而且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作為一個數量上的「論文超級大國」,我們不僅在浪費紙張資源,也在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與生命。打破論文枷鎖,把中國知識階層從繁重的文字遊戲中解放出來,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