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有一種古老的行當叫閹雞,有一種美食叫扇雞。經過閹割的公雞就成了扇雞,扇雞又稱閹雞,所以就是這麼一回事了。這閹雞既是名詞,又是動詞,既生動,又好吃,朋友們有吃過嗎?小的時候還能看到的這門老手藝,現在已經是絕跡街頭了。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一個回憶,下面跟隨小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文/老虎頭上的兔子
小的時候,家裡養雞都是很家常的事情。家家戶戶都會養一些,而且是隨地跑,完全是不擔心走掉或給偷掉。想想都是一種很純樸的風情,跟現在大不相同了,就跟這手藝一樣,一去不復返了。當雞長得差不多的時候,把公雞都趕進籠子裡就可以挑著去閹雞了,沉甸甸的感覺,一定是很充實的。
小的時候不懂事,依稀記得這個是很殘忍的時刻,但每次要去的時候還是屁顛地跟著來。人還沒有緩過來,更不要說雞了,還搞不清楚的時候,雞頭就給老師傅包在雞翼下 ,這也好,看不到下刀,也就沒有那麼疼了。把雞毛一撥,在露出的雞肉地方立刻就見血了。大概是切開一釐米的口子,在雞的右腰部分。切開以後,麻利的雙手沒有停下來,用鑷子兩頭帶鉤的鐵弓,把切口架成一個口子,方便等下的閹割。
接著用麻線或鐵絲,伸進去把雞的兩個生殖腺磨斷,也就是雞的睪丸,我們也叫雞子。這雞子通常是被保留了下來,會出現在一些火鍋店裡,該怎麼補就怎麼補吧!然後把這生殖腺再勺出來就行了。這步驟以後,這公雞就變成了太監雞了,想必他也是很心碎的。閹雞就這樣完成了,不需要縫傷口,因為雞本身有傷口癒合快的功能,所以不必再做縫合手術了。雖然是這樣,在進行的期間還得要注意一下,不要讓雞受到細菌感染了。整個過程,一隻雞,只需要2分鐘的時間,雞的一生從此就改變了。
怎麼改變呢,先從性情。閹割過的雞沒收有以前的活潑,會收斂很多,還會開始代替母雞照顧小雞。活動的能力減少了,自然就沒有吃這麼多了,長得也比較快一些,從經濟角度來說,真的很省成本。從味道來說,閹割過的雞肉質比公雞的要好,肉質更嫩一些。所以這麼一舉兩得的事情,挨家挨戶都會做的。
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作為廣東人當然少不了雞的點綴。每逢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到批發市場去挑上一隻肥大的扇雞,就是閹雞。熬上一大鍋的雞湯,然後雞肉就白斬吃了,拌上姜蒜蓉,味道真不是一般的好。扇雞一般都是比較肥美大隻,這口感很好,很有嚼勁,在挑剔的廣東人心理還是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