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報訊(記者王萌)5月中旬以來,哈爾濱市周邊區、縣(市)發現蝗蝻在林地邊緣出現小面積高密度聚集情況,局部區域比較嚴重。為應對這一突發情況,哈市林草局第一時間組織各縣市林草部門開展監測調查工作,並於19日、22日請東北林業大學、省林科院、市林科院三位專家深入實地調查研究,並結合實際情況提出防治建議。 通過現場勘查,專家們認為,蝗蝻發生多為與農田相連的地塊且田間地頭有玉米秸稈堆積,蝗蝻聚集在玉米秸稈上,主要取食雜草、蒿草和低矮的榆樹、大果榛子等闊葉灌木;從林緣到林地內10米外,則少見蝗蝻;到農地觀察,未見蝗蝻取食玉米幼苗。經初步鑑定,此次發生的蝗蟲為土蝗,蟲齡為1至2齡,目前取食量小,抗藥能力弱,為防治最佳時期。 依據專家的建議,哈市林草局組織各縣市開展調查和防治工作;各縣市組織力量對林場、鄉鎮林地進行調查,目前已經確定阿城區亞溝、玉泉、平山、蜚克圖各村,呼蘭區黃土山林場,巴彥縣德祥、窪興鄉,五常市二河、八家子、龍鳳山、小山子鄉,賓縣居仁鎮發生土蝗,發生面積21000畝。 發生蟲害的區縣市林業和草原局已向政府領導匯報,並且組織力量開展防治作業,主要採取人工噴霧和機載噴霧進行防治作業,使用3%的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目前,五常市已經完成防治作業,呼蘭區防治作業正在進行,阿城區完成亞溝、玉泉、平山林地的作業,蜚克圖防治待雨後開展,巴彥縣正在籌集資金和藥劑,馬上開展防治作業,全市完成防治作業面積17000畝。其他縣市正在密切監視蝗蝻可能發生情況,一旦發生立即報告、即刻採取措施。 據哈爾濱市林草局林業工作管理總站的負責人介紹,往年哈爾濱基本沒有蝗蟲集中發生的記錄,因為哈爾濱的氣候冬季低溫,春季溫度回升慢,對蟲卵的存活都是不利因素。但是,今年的春季多雨,再加上閏月的因素,溫度和溼度配合剛剛好,可能是發生蝗蟲的一個原因。「現在看到的蝗蟲只能叫蝗蝻,還不能稱為蝗蟲」,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其中若蟲又被稱為蝗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