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必將載入荊州航空發展史冊。
9月11日,荊州沙市機場全面啟動開航投運工作;18日,荊州沙市機場啟動飛行校驗,這是荊州民航在沉寂18年後的再次亮相……
那拔地倚天的航站樓和通往天際的跑道,似一座連接天地的「橋梁」,預示著荊州正開啟公、鐵、水、空立體交通時代,為經濟振興打開一扇新窗口。
藍天夢,是640萬荊州兒女的共同夢想。從2012年謀劃機場項目,到2020年通航在即,8年來,數千人為荊州機場建成通航日夜奮戰,將自己的理想融入城市發展,用擔當奉獻書寫奮鬥人生。
這其中,就有荊州市發改委四級調研員王培珍。
8年來,這名頑強衝鋒的「鐵娘子」,曾一天之內經歷四季,多次北上南下,為項目建設爭取國家直接補助資金6.66億元……
在荊州機場起飛「前夜」,她卻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昏迷近48小時,她醒來後,向丈夫「騙」來手機,打給鐵航辦工作人員陳嘉華:「南航協議落實協調會開了嗎」……
她已將機場融入生命!
選址:勇扛重任 半年行程2萬公裡
高遠的天空,是楚人浪漫而執著的追尋。荊州,這座以鳳凰為代表性標誌的城市,正積攢著振翅高飛的底氣。
2012年,荊州迎來「和諧號」動車,水、公、鐵立體交通網絡雛形顯現。就在這一年,荊州市委、市政府將機場建設確立為荊州構建大交通的下一個戰略目標,並要求儘快成立專班,完成沙市機場遷建選址與規劃任務。機場申請立項的前期工作邁出出實質性一步。
2012年底,剛組建的荊州市機場管理和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千頭萬緒。「非常需要像王培珍這樣作風硬朗、業務出色的幹部。」時任荊州市機場辦主任的曹建華還記得,在徵求王培珍意見時,她乾脆而響亮地回答:「工作需要、領導信任,我就一定把事情辦成、辦好!」
那時的王培珍,年屆五十,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但作為發改人,她深知荊州對「補齊交通短板」的迫切需要,和荊州人民對重啟「飛天夢」的無限渴望。
剛組建的機場辦辦公點,設在市發改委。3個人,一間辦公室,再加上一屋子的文件資料,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也就從那時起,她把自己的命運和荊州機場緊密聯繫在一起。
50歲「高齡」,從頭學起,她把家變成了「第二戰場」。民用航空領域有了新政策、新精神、新措施需要學習,她白天忙工作,晚上搞學習,邊看邊查資料,積攢下的關於機場材料摞起有近兩尺高;有時正吃飯,電話來了,她飯碗一放,筆紙一拿,餐桌秒變辦公桌,一頓飯,吃吃停停幾小時。
丈夫陳勁松說,最「怕」和王培珍一起飯後散步,「走不到500米,接四五個電話,這還是常態;事情緊急時,走一路就接一路電話,全都是機場、政策、航線這些,她可以在幾筆事情上自如切換。」
她不僅自己學,還帶著專班年輕人一起邊幹邊學。很快,她、他們,都從「門外漢」變成了「機場通」。
機場選址,率先展開。這看似簡單,卻絕不容易。
民用機場選址,既要保證機場安全運行,又要有利於機場建設和發展。根據我國《民用航空運輸機場選址規定》,機場選址要符合11項基本要求,包括機場淨空條件、地質狀況、佔用良田耕地情況、與城市距離,以及場地是否能滿足近、遠期發展需要等等。此外,民用機場選址必須經過預選、初審、審核3個階段。
荊州機場選址,在全市海選,6個候選場址入圍。
資市、觀音寺、海子湖、岑河……王培珍和專班人員一地一地察看,一地一地比選。場地是否靠近文物區,地理自然環境如何,空中高壓線走勢怎樣,農戶戶田是否集中……從清晨到黃昏,從荊州東到荊州西,從天上到地下,半年行程2萬多公裡,直到6個候選場址的優缺點他們全部瞭然於胸,每項數據都精準無誤。
2014年底,中國民用航空局終於批覆,「同意將岑河場址作為湖北荊州民用機場的推薦場址」。
立項:百折不撓 連夜進京懇切爭取
沒有規劃,就沒有項目。
荊州機場建設,必須得到省裡和國家支持,首要條件是擠進中國民用航空局規劃項目的「籠子」。
但一個現實是,2011年,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民航發展「十二五」規劃,對全國民用機場改擴建、遷建、新建及前期研究各類項目作出部署。於2012年重啟機場項目建設的荊州,自然不在其中。
王培珍和專班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此時,荊州如何擠進項目「籠子」,成了橫亙在爭取立項批覆前的最大難題。
這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路——
2013年1月10日,荊州市政府向湖北省政府遞交了《關於申請開展沙市機場遷建前期工作的請示》。
一個月後,省發改委回覆:「贊同荊州市政府儘快啟動該項目前期工作,並積極配合荊州市政府做好相關協調服務工作。」
這顆「定心丸」,讓荊州感受到了希望。
不久,荊州獲悉,中國民用航空局對民航發展「十二五」規劃將要進行中期調整。領導小組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機遇,立即作出部署:盡一切努力擠進中期調整規劃「籠子」。
市領導親自帶隊,和專班人員準備各類文件、資料,分析荊州建設機場、發展航空產業的必要性,闡述地域輻射能力。但此時,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已將區域中期調整規劃上報。
趕不上這趟「車」,荊州又將錯失良機。
越是艱難越向前。市領導帶著王培珍和專班工作人員踏上了南下的列車,頻繁奔波於各部門之間。
呼聲,層層向上傳遞。2013年8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的《民航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報告》中,荊州機場作為「新增」前期研究項目之一,成功擠進規劃項目的「籠子」,搭上了民航「十二五」發展的快車。
「這是立項前的『準入證』,太多人為此付出了太多。我們停不下來,也不敢停。」王培珍和專班人員立刻開始著手立項申報工作。
波折總是以讓人始料不及的方式出現。
有專家提出質疑,長江經濟帶領域機場規劃密集,僅計劃新建機場就達30多個,希望減少長江經濟帶機場規劃。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正式退回省政府上報的《湖北荊州民用機場立項報告》。
「連夜進京!」王培珍深知,如果不及時爭取支持,荊州人民的「飛天夢」就會無限期延遲。
第二天,他們顧不上趕夜路的疲憊,向相關部門詳細匯報荊州機場對填補中部地區民用機場空白、把完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性的論證材料翻開給有關同志看,一邊看一邊講荊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談荊州機場項目對區域發展的意義,說荊州老百姓對機場的渴求和期盼……情到深處,她淚流滿面。
荊州機場項目上報的通道被打通。3天後,4月13日,省政府文件再次上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
2016年9月7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關於同意新建湖北荊州民用機場的批覆》。
收到消息的那一天,王培珍笑著哭了,又哭著笑了。3年來沒有請過一天假的她,請假了。「我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緒和情緒,那感覺,是喜極而泣,又悲從中來……」
在各部門支持下,經過王培珍和專班人員的努力,荊州機場項目開闢了軍地協議共同發展的許多先河,商談出解決原沙市機場的最優方案。有關部門允許荊州機場項目按新建民用機場程序申報,獲得了國家直接補助資金6.66億元,解決了機場建設的資金問題。
王培珍用文字記錄了這些年的感受:「荊州人10多年的機場夢,幾代發改人不停步地接續努力,在我的心裡寫滿了『機場』二字;頻繁地趕火車飛機,無數次醒來,都不知道自己身在哪個城市……」
建設:敢為人先 為機場發展謀長遠
夢想,都是幹出來的。
「徵遷,真難!」
「我去看看他們。」2015年荊州機場建設大幕拉開之時,那些祖祖輩輩在這裡耕耘、生活,但現在面臨徵遷的居民是她最牽掛的人。
「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一下子要搬,真捨不得。」
「我們家還有個讀書的孩子。」
「我沒有手藝,在外面謀不到活。」
走進居民的家裡,聽到他們的話,王培珍的心在顫抖。她深深地感受到了居民們對家鄉的愛,也能真切地體會到他們的不易。
她把居民們召集起來,聽他們的意見,又和機場建設指揮部的同志們商量:「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經過幾番商談研究。王培珍終於拿出了兩全其美的方案——
徵遷戶們揮別農田,走進職業培訓班,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成為機場的建設工人、跑道清掃員、食堂廚師和辦公樓保潔員,投身到項目建設中去。
徵遷問題迎刃而解,變身機場建設者的居民們以極大熱情投入工作,也熱心支持機場建設。
彭後俊就是其中一位。當了幾十年農民的他,放下鋤頭,換上印著荊州機場標誌的職業裝,走進機場臨時氣象站,成了一名氣象記錄員:「臨時氣象站就建在我老屋這兒,從來沒有想過,能以這種方式為家鄉做貢獻。」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長遠者不足以謀一時。
徵遷問題解決後,王培珍和她的戰友們又開始為航站樓「謀長遠」。
國內同類型新建民用機場項目中,普遍出現竣工通航不久後又擴建的情況,引起了王培珍注意:「這不利於機場持久運營。」
分析未來航空業務增長量、撰寫匯報材料、積極向上爭取,為增加荊州機場航站樓建設規模,王培珍一次次踏上北上、南下的旅程。
不久後,好消息傳來——
荊州機場航站樓由原批覆7000平方米調整為13800平方米,增加面積用於開通國際口岸、發展通航產業和擴展國內旅客服務區預留。
可以想像,未來的荊州機場將成為荊州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成為資源要素荊州與世界流通的戰略性通道,成為加速我市對外開放、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
2018年10月8日,荊州機場順利打下第一根樁。
彭後俊和村民們結伴而來,空曠的工地上,掌聲伴著歌聲融進機器的轟鳴聲久久迴蕩。這些做夢都沒想到過在家門口坐飛機的村民,也開始憧憬遠方和藍天——
搭上荊州飛往北上廣深的航班,相較高鐵,會大大節約旅途時間;鮮活的監利黃鱔、洪湖螃蟹搭上貨運包機,可與產地同步上市;高附加值的 「荊州製造」搭上飛機,可快速直達市場,搶得時間先機。
未來,可以預見,在天元之位的荊州,以荊州民用機場為中心的臨空區域,將形成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鐵路和港口相互交接的複合交通聯繫網。它正是荊州承載航空物流樞紐的重要支撐。飛機起落間,快速流動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圍繞荊州民用機場高度匯聚,這片區域將形成新的臨空經濟生態。
通航:鞠躬盡瘁 只為「飛天夢圓」
8月17日,荊州市政府與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約定南航將在荊州開通與全國重點城市航線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支持,荊州機場迎來由建起來到飛起來的轉折點。
在籤約臺邊,王培珍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心潮澎湃,眼淚奪眶而出,情不自禁鼓起掌來。
從謀到建,從建到飛。「飛天夢」一步步走向現實,王培珍報之以更勤奮地工作。持續不斷地超負荷運轉,讓她帶病的身體更加脆弱。為了不耽誤工作,她向家人隱瞞病情,高血壓犯了她就自己買藥來吃,症狀緩解後繼續工作。長年過度勞累,引發了更年期大出血,躺在病床上的她不顧醫生叮囑,不待完全恢復,又走進辦公室。
眼下正是衝刺的時刻,建設者們都在爭分奪秒籌備各項通航運營工作,病魔卻再次向王培珍襲來。
9月1日關於航線開發的會議上,王培珍正在發言,頭上冒著豆大的汗珠。她感覺自己無力支撐。
她倒下去了,桌上那疊航線開發研究方案還攤開著。
「腦幹出血,很兇險。」荊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懷滔說:「第1次出血,死亡率可以達到30%左右;第2次破裂出血,死亡率達到60%。」
看著剛從鬼門關搶回的王培珍,楊懷滔反覆叮囑,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能操勞:「勞累和情緒波動,都能導致無法想像的後果。」
9月3日,丈夫陳勁松稍稍鬆了一口氣。在重症監護室昏迷了48小時的王培珍終於醒來,被轉移到普通病房。
「我的包包和其他東西呢?電話給我,我問問。」王培珍找陳勁松要來手機。
電話卻打給了鐵航辦工作人員陳嘉華:「航線開發的會,開了嗎?你能推進的工作,就繼續推進,不等我。」電話那頭的陳嘉華震驚又感動。
陳嘉華來看她。她總是不談自己的病情,而先問機場各項工作協調情況。方案交到市政府沒有?校飛試飛的時間定了沒有?後來,陳嘉華再來看她,她著急了:「你不要總來看我,你要多想事情,多推進工作!」
看著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妻子,陳勁松既心疼又感佩:「原先,我總以為是她在推進機場的工作,但這一次生死關頭,我覺得,是工作支撐了她的生命,成就了她的人生。」
躺在檢測儀器和吊瓶中間的王培珍說:「就算躺在床上,我也要看著飛機飛起來!」這是她的心願,也是她的信念。
走進王培珍的辦公室,仍然攤開的材料中,那些讓她牽掛的事情躍然紙上——
「著手開發北京、廣州、三亞等城市航線,並爭取相應航班時刻。」
「協調完成開航準備工作,包括完成導航、場務、地服、消防和場外配套工程,著手研究市場營銷等問題。」
「謀劃推進通航功能建設,進一步促進通用航空產業聚集和發展。」
……
幹事創業敢擔當,砥礪奮進勇作為。
王培珍身上的韌性與執著在荊州機場建設中生根發芽,感染著2000多名機場參建和運營人員,為了荊州640萬父老鄉親的飛天夢努力奮鬥。
現在,通航前的荊州機場一片繁忙——
今年8月,荊州機場通航前最後一次「百日攻堅」啟動。那一天航站樓前的站坪上,夕陽映著鮮紅的黨旗,屋簷上大紅的「荊州」與霞光爭豔,黨員幹部們幹勁十足,豪情衝上雲霄。
9月中下旬,機場建設工地上,升降機、履帶吊機機聲轟鳴,焊花不時飛濺。站在機場塔臺上俯瞰,跑道盡頭連接藍天,銀色航站樓如展翅的鳳凰,即將振翅高飛。
在王培珍和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幹部們接續努力下,荊州,這座以「金鳳騰飛」雕塑作為標誌的城市,即將迎來真正的騰飛時刻!
荊州人重返藍天的夢想,就要成為現實!
來源:荊州日報客戶端 記者黃巍薇 黃思明 通訊員柳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