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宣部組織的中央媒體「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走進合肥創新院,探訪世界最大的細胞庫。
細胞模型,被稱為生物醫藥產業的「晶片」,卻長期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短板。針對這一領域,由劉青松博士帶領「哈佛八劍客」的科研團隊,成立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集中攻克和優化了激酶依賴的BaF3工程細胞株的構建技術體系。目前公司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基於激酶靶點的BaF3工程細胞庫,包含了70多種激酶,130多種突變,共計200餘株穩定工程細胞株。該細胞庫的規模目前全世界最大。
該體系的建成,打破了該領域在國際上被美國和日本兩家公司壟斷的局面,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體系的空白,解決了行業性的將化合物寄送國外評價郵寄不方便、測試周期長、價格高等瓶頸。未來幾年,該公司將繼續大規模使用腫瘤原代細胞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和支撐生物醫藥產業化轉換;建立能夠不斷提供最大程度代表病理特性的腫瘤原代細胞,在合肥建成中國人自己的可再生癌症原代細胞生物銀行(LPCB,目前已經在合肥市高新區正式立項)——健康產業大型基礎科技設施。建立基於中國人的腫瘤研究基礎資源,擺脫幾十年來我國的腫瘤生物學研究對美國和歐洲細胞資源嚴重依賴的狀況,進一步加強我國在醫學研究上的基礎資源話語權,保障我國的生物醫學國家安全。
(文章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