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估計在地球上現存約170萬種生物物種,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各個物種都在不斷適應自然變化而做出改變。
從大約20萬年前我們人類祖先的出現,人類就從數百萬種生物中脫穎而出,逐步成為地球的霸主。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的骨骼有哪些神奇的改變呢?
大拇指的進化
人與其他動物的一個主要區分點就是是否會使用工具。對於我們而言,擁有靈巧的雙手是製造和使用一切工具的前提。我們的雙手各有5根手指,長短不一且靈活度也不一樣。
示指、中指、環指以及小指的掌指關節與大拇指的掌指關節不再一個平面上,拇指很特殊的與其餘四指分開,這樣的結構在其他動物中是不常見的。
控制一側拇指活動的肌肉就有9塊,可以精細的調節拇指的外展、內收、屈曲、伸直、旋轉、對掌等動作,配合其餘四指完成抓、握、捏等精細活動,比如使用筷子和筆、穿針線、演奏樂器甚至是醫生做手術等操作。
在猿類中,前掌的構造與我們的手類似,但是不能完成對掌動作,因此其只能完成基本的抓握。
顱骨的變化
人類的肌肉力量、視力、聽力等能力比不上許多動物,但是人類大腦的發達程度卻是當之無愧的。
第一,體積佔比也是最大的。人的顱腔較大可以容納更大體積的腦部,相比而言下頜骨卻很小不具備強大的咬合能力。
我們早期的祖先和現在的動物與我們正好相反,它們的頭骨一般呈三角形,顱腔小但下頜骨十分發達,有強大的咬合能力,更適合狩獵和防禦。
四肢長骨的變化
人類是靈長類動物中唯一適應雙腳直立行走的物種,這也與我們四肢骨的進化分不開。
當我們最早的祖先選擇從樹上下到地面來生存後,逐漸演化出相較於上肢更發達的下肢。我們的下肢長於上肢,力量也遠超上肢,可以支撐我們行走、跳躍和跑動等。
其餘靈長類動物大多是上肢長於下肢,而且上肢肌肉十分發達。這與其需要上肢支撐行走,需要在樹枝之間攀爬擺蕩、與其他個體搏鬥,需要捕食有關。
而我們人類的上肢並不需要發達的肌肉來支撐身體的重量,相反我們需要精細的結構來完成上肢的功能。
與四肢長骨變化相應的是肩帶骨和骨盆的變化。我們肩胛骨比例要小於其他靈長類動物,因為上面不需要附著堅實發達的肌肉,所以在我們看來黑猩猩等動物有更發達而寬闊的肩背。
我們的骨盆結構中,恥骨體積相對較小,髂骨扇形張開,有薄片狀的髂骨翼,坐骨較其他動物發達有坐骨結節。這些結構都與我們直立、坐立等姿勢有關。
脊柱的變化
人類的脊柱由五部分構成,分別是頸椎、胸椎、腰椎以及尾椎和骶椎。構成脊柱的這五個部分正常情況下從側面看是有生理曲度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頸椎前凸、胸椎後凸和腰椎前凸。
生理曲度的存在為軀幹和頭部提供了運動中的緩衝,很好的保護了神經系統。
這些生理曲度也是在進化中逐漸形成的,適合直立行走。其他靈長類動物脊柱曲度單一,更適合樹生或四肢行走。
樹生或四肢行走。
人類的頸椎較長,更適合頸部氣管、食管等結構發揮通道功能,但是其他靈長類動物頸椎較短,因為野外生存中長頸椎更容易受到致命的攻擊。
人類進化過程中出現許多結構的改變,也有許多器官和結構出現退變,都是適應生存的需要。
那麼,請您幻想一下,如果再過1萬年或者更久,人類的骨骼結構又會有哪些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