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與哈伯的恩怨情仇

2021-01-16 講李學術

科學的目的在探討未知、追求真相。透過科學的研究,人們得以建立系統性知識,發展科學的定律與理論,去除不確定性,做成決策,因此學術研究者的一項基礎訓練,就是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熟悉分析工具與技術,其中,統計方法的應用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在開始介紹統計方法的原理與技術之前,先來看看愛因斯坦的故事。

愛因斯坦的偉大毋庸置疑。十九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被科學界譽為科學史上最優美的理論『相對論』,一舉推翻了過去科學家們的基本信仰『牛頓力學』而名聲大噪。但是,偉大的愛因斯坦還是有犯錯的時候。愛因斯坦說,他這輩子捅出最大的簍子,就是提出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的概念。讓他服氣的,與其說是真理,不如說是統計數字。

話說20世紀初,愛因斯坦在寫下他的相對論方程式後,發現在他的方程式中所描述的宇宙,不是在膨脹就是在收縮。但他像當時一般其他的科學家一樣,認為宇宙是靜態不變的。事實上,當時俄國太空人曾經提供了一些天文數據,支持愛因斯坦方程式當中有關宇宙變動的現象,但是愛因斯坦仍不為所動,不惜在他的方程式中加入了『宇宙常數』項,代表一種真空的能量密度,使宇宙能夠維持穩態。1917年,科學家de Sitter發表文章指出宇宙空間可能呈現擴張狀態,修正愛因斯坦的公式,愛因斯坦還為此大發雷霆。直到12年後,天文學家哈伯(Edwin Hubble)發表一份重要的統計數據,他利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太空中的星雲。數據顯示,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飛離地球的速度越快,也就是說,所有的星系都正離我們遠去,表示宇宙是在擴張當中。

愛因斯坦為了這份研究報告造訪威爾遜天文臺(Mt.Wilson Observatory),親眼見證了統計數據的天文現象,自此,愛因斯坦放棄了自己信奉的穩態宇宙,宇宙常數也被丟入垃圾箱,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然而,哈伯先生的統計圖就這樣輕易的打敗了愛因斯坦嗎?愛因斯坦真的錯了嗎?如果有錯,是因為他當初沒有慧眼識英雄的『錯』失真相,還是錯在他不該如此固執,不知變通?若是前者,則是犯了統計上的第二類型錯誤的錯,若是後者,則可能是他一種身為科學家的固執的個性的錯吧!顯然,這背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到底真相(reality)是什麼,以及科學家是如何決定真相。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有關宇宙是否為穩態的口水戰還在持續當中,愛因斯坦真的不一定錯。真相的發現,在一套嚴謹的推論與辯證程序中逐步實現。在愛因斯坦的年代裡,哈伯的統計圖略勝一籌,因為數據證明了哈伯的假設是對的,愛因斯坦的假設是錯的,在量化研究的世界中,真理就是如此般的一次又一次地在統計考驗所支持的假設中存在。統計推論的目的,就是推知真理;統計決策的目的,就是在找到真相。好好學統計,真的很重要。

相關焦點

  • 淺析特斯拉與愛迪生之間的恩怨情仇
    在義務教育的課本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各類科學家的名字,比如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等等,他們為人類的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也有不少為人類事業和科學領域兢兢業業地科學家默默無聞、窮困潦倒甚至做出了劃時代的科學成就卻被人遺忘,特斯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經聞名天下,但卻曾與發明家愛迪生反目成仇從而遭到一系列迫害,以至於最終因窮困在一家小旅館去世。
  • 趣聞||化學家們的「恩怨情仇」!
    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我們的前輩們與化學的「恩怨情仇」,大家來猜一猜他們都是哪些名人吧!
  • 小壁虎闖天涯——恩怨情仇3
    一起開始今日的探險之旅吧~恩怨情仇3大巴蛇慢慢的爬回草窩,自己舔著身上的傷口。小巴蛇在旁邊垂淚,靜靜地注視著她的娘親。「快看,快看,我捕獲了很多獵物啦,午飯很豐厚的哦,快過來吃吧,小巴蛇!」我好想說,我想當你的傾聽者,分擔你的恩怨情仇,給你帶來溫暖和希望。壁虎阿長說過,希望與溫暖,會撫平悲傷,頹喪,絕望的傷口,時間會帶你看嶄新的世界。飯畢,甘姨撐起虛弱的身子,喚我們坐到她身旁。
  • 細讀牛頓與胡克、萊布尼茨間的「恩怨情仇」,科學界也沒那麼簡單
    來看看牛頓與胡克、萊布尼茨之間的「恩怨情仇」。牛頓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作為同時代的人物,胡克的名氣雖然沒有牛頓的大,但是,在科學方面的見解也非常有建樹的。據了解,在引力的發現前期,胡克先發現引力的大小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一重要理論,並且毫不猶豫的把這一觀點跟牛頓分享,並且得到牛頓的認可。後來,牛頓無情地拒絕了胡克希望其在萬有引力定律上提名的要求。
  • 一分鐘了解「加勒比海盜世界」道不完的恩怨情仇
    我們來梳理一下這14年裡,海盜世界的故事線,看看這群穿梭於陰陽兩界的海盜們之間曾有過怎樣的恩怨情仇。2003年,《加勒比海盜:黑珍珠號的詛咒》本片是一個原創故事,格局也不大,主要講述的是傑克船長和其大副巴博薩之間的「奪船恩怨」。
  • 卡牌與男槍的恩怨情仇其實並不簡單
    兩人經過數小時的逃亡,終於回到了安全之地,男槍也失去了那把跟隨多年的霰彈槍,但摯友的回歸以及存活顯然比那把槍更為重要,兩人迎來了和解,就像是老友一般的彼此吐槽著對方,但轉瞬之間,雙方緊盯對方眼睛,生死之交的誓言在此刻成立,不離不棄成為了最終的信念,兩人計劃前往皮爾特沃夫,那個遍地是錢的地方,為男槍打造一把新的霰彈槍,也重新開始屬於他們的冒險,卡牌與男槍的恩怨情仇也到此為止
  • 植物界裡的偽裝者、海王,《植物戰爭》中的恩怨情仇
    在文字與插畫之間,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植物界秘史,包括「偽裝者」「海王」「奶油小生」這些頗具現代氣息的代號,讓我們一起看看它們的恩怨情仇。1.「偽裝者」土豆玫瑰提起偽裝者,大家可能想到胡歌主演的《偽裝者》諜戰劇,被其中的明家三兄弟所折服,但是植物界的危機,卻比電視劇更加誇張、詭異。
  • 功過參半的化學家-哈伯
    弗裡茨●哈伯出身在德國西裡西亞布雷斯勞(現為波蘭的弗羅茨瓦夫)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6年哈伯成為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化學教授,1911年在柏林近郊的,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任所長,同時兼任柏林大學教授。
  • 特斯拉VS愛迪生的電流大戰,看看他們的恩怨情仇
    而他的世仇愛迪生,現在大家卻對他評價毀譽參半,那100年前愛迪生與特斯拉到底有什麼恩怨情仇呢?那麼先來聊聊愛迪生,課本上都說愛迪生是個偉大發明家,是的,愛迪生的確是個偉大發明家,但也是個精明的商人。愛迪生厲害的地方是他旗下還有眾多科學家工程師為他賣命,最後成果歸功於他的名下,讓外界覺得愛迪生根本是發明大王。有了這個頭銜,他也比較好做生意,實際上為愛迪生沒有那麼厲害,而且有些黑歷史。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1955年的今天,愛因斯坦這個偉大的頭腦永遠停止了思考。無論是他生前還是身後,都有許多人對諾獎委員會沒有因相對論而給愛因斯坦頒獎耿耿於懷,甚至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遺憾。對愛因斯坦本人來說,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的態度也是令他不快的。
  • 【開講啦】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的那些「恩怨情仇」(附PPT下載)
    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的那些「恩怨情仇」相信大家讀聽過「五個程式設計師殺了兩個產品經理」的故事,雖然故事有點誇大,但卻反映了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之間長久以來的「恩怨」。做為開發中的兩個關鍵角色,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衝突在哪裡呢?作為一個做了十年技術,同時也有過主導產品經驗的程式設計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體會。首先,我們先來總結一下,衝突發生在哪裡?
  • 世界人口的起爆器-哈伯合成氨技術
    在物理化學研究領域有很好基礎的哈伯發現了能斯特的錯誤,但是能斯特拒不接受哈伯的觀點,還出言諷刺,由於能斯特的威望很高,哈伯爭論不過,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用實驗事實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德國科學家哈伯根據理論計算的結果,探索氮和氫合成氨的問題。
  • 伊斯坦堡看東方:中國和土耳其的恩怨情仇
    然而,在和土耳其交往的過程中,卻令人很難感受到其中的熱情,不僅沒有,東方大國在和土耳其打交道的歷史過程中,雙方之間充滿了恩怨。萬裡長城中國的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萬裡長城,土耳其人認為和他們不無關係。而東方大國孜孜不倦修築了上百年的萬裡長城其實就是為了防範土耳其人的祖先。因為他們將匈奴等一直遊蕩在中國北部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當做是自己的祖先。
  • 哈伯團隊拍到了宇宙中難得一見的景象
    一顆年老的恆星要花上上百萬年才會一發不可收拾,而那爆炸會持續好幾個星期。所以哈伯一直有在觀望這星系團希望可以看的見,而他看見了。上面的照片是12月11日哈伯所拍攝的影像。
  •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同兒子相比,我更愛科學
    愛因斯坦沉迷於自己對相對論的研究但是米列娃卻感到自己被忽視想當初曾經一起說過研究物理米列娃要離家出走愛因斯坦攔住她」我沒有精力與人分享我正在思考的東西。柏林大學見到了製造哈伯就是那個在戰爭中製造毒氣的哈伯哈伯說:」如果科學不用作實際,科學又有什麼用?
  • 1789年創造歐姆定律的那個男人,譜寫出一首關於愛恨情仇的詩
    在開始今天的探索之前我們一起來做一道選擇題:愛因斯坦和一群物理學家在天堂玩躲貓貓~愛因斯坦發現了伏特,於是跑過去一把抓住他說:「伏特,我抓到你了!」伏特說:「不,你沒有抓到我。」愛因斯坦低頭一看,原來伏特下面趴著一個安培!那麼,請問愛因斯坦究竟抓到了誰?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回答就是,諾獎委員會規定不給一個人兩次獎,你看,愛因斯坦不也沒有得兩次獎嘛。這種說法的邏輯顯然有問題,用此邏輯套在任何一位諾獎獲得者頭上,都可得出該人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的結論,這當然是可笑的。另外,上面關於愛因斯坦為什麼沒有得兩次諾獎的解釋也與事實相去甚遠。如果用這樣似是而非的方式去拔高一個人,比直接踩他更為難堪。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自古紅藍出 CP,UCLA和USC的恩怨情仇,比電影還精彩!
    點擊下圖,回顧 UCB 大戰斯坦福▼真是自古紅藍出 CP,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另一對紅藍 CP ——UCLA和 USC 之間的惺惺相惜、郎情妾意、愛恨情仇。好了愛恨情仇就說到這,現在我們來考慮一個嚴肅的問題:那些在UCLA(USC)讀了本科,又去 USC(UCLA)讀研究生的同學們,你們到底站在哪一邊?
  • 天才相輕——愛因斯坦和愛迪生的恩怨是非
    1919年的日食期間,對偏轉星光的測量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他因此受到稱讚。到1921年,他已經是國際名人了。那年5月17日,愛因斯坦在訪問波士頓時,被要求完成愛迪生的問卷調查。愛因斯坦和他的妻子埃爾莎剛剛從南站的一列火車上下來,他們在那裡吸引了一大群人,渴望一睹他的才華。有人把試卷交給了他。由於愛因斯坦當時幾乎不懂英語,所以這些問題都被翻譯成了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