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拼到生命最後一刻——追記倒在科研一線的感染免疫學專家趙振東

2021-01-13 新華社新媒體

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國新冠疫苗上市,國人振奮。此情此景,趙振東卻看不到了。

堅守科研一線200多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支持小組組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因過度勞累突發疾病,倒在了出差途中。2020年9月17日,他為國家科研事業而燃燒的一生定格在了53歲。

誠愛一世、磊落一生的趙振東。 (圖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提供)

疫苗攻關必須「再快一點」——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身為我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領域專家,趙振東坐臥難安。「我們研究傳染病的科學家,怎麼能不挺身而出?」

「現在是打仗!以後有的是機會過年。」1月23日,臘月二十九。趙振東把剛剛放寒假的學生叫回了實驗室,全力投入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研究。

2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成立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需要一名技術支持組長,為5條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單位做好指導、支持保障工作。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鄭忠偉說:「這個人既要水平高,又要甘做幕後英雄。我第一個就想到趙振東。」

「只要對疫苗研發和國家有幫助,我就願意!」趙振東沒有二話。

走訪疫苗研發單位,在滅活疫苗的毒種選擇、疫苗ADE效應等方面給出大量指導建議,助力疫苗研發順利開展;深入分析國內外不同研發技術路線的優劣,為國家層面的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專班工作接踵而至,他始終傾盡所學,不遺餘力。

滅活疫苗涉及活病毒的處理,需要高等級的生物安全防護。而要滿足量產需求,必須從P3實驗儘快進入生產線。但生產車間要怎麼設計?此前,國內尚無人用P3等級疫苗生產車間和相關標準。

5月底,作為專班推薦專家,趙振東參與緊急起草了五部門《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他提出的多項菌毒種保存等風險防控關鍵項被寫入相關章節。兩周後,《通用要求》施行,新冠疫苗生產車間建設和運行有了統一標準。

戰「疫」進入下半場,趙振東的課題組也熬過最初的艱難,成功構建了可替代活病毒進行藥物篩選的新冠病毒複製子體系;以新城疫病毒為載體的新冠疫苗研究,為後期新型組合疫苗研發提供了有力支撐。

儘管曙光初現,但還不到鬆勁的時候!兼顧科研和專班,趙振東白天黑夜連軸轉,好像永不知疲倦。出事的前兩天,他赴武漢參加疫苗生產車間安全評估檢查,這已經是他三天內第二次來武漢。

「從酒店去目的地的路上,同行人都在閉目養神,但趙老師精力充沛,跟我們聊國家疫苗研發的進展、怎麼補短板,還一直說『太慢了,應該再快一點!』」這是專班成員王曙光和趙振東最後一次見面。

2020年2月,北京市科委赴病原所調研,趙振東匯報任務進展情況。 (圖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提供)

要對科學負責任——

直率——人們對趙振東最一致的印象。不論是科研探討還是學術會議,他總是敢說真話、不留情面,也因此有人覺得他太有個性、不會做人。

妻子王斌勸他講話婉轉一些,他反駁:在科研真相面前,我不會拐彎抹角,有問題還不指出來,是對科學的不負責任。

「趙老師會為一個實驗結果跟人爭得面紅耳赤,但轉頭就又有說有笑了。」與趙振東相識多年的同事任麗麗用「純粹」來形容他。

對科學的熱愛融入趙振東的血脈,也造就了他為國為民的「俠氣」。

「傳染病病原體在傳播途徑不清楚的情況下,很多同志都會害怕,而趙振東總是挺身而出。」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說。

新疆輸入性脊灰,他親赴現場提供科技支撐;「H7N9」禽流感,他深入南京疫區取樣本;西非伊波拉疫情,他也主動請纓……一次次應急任務支撐和重大醫療任務,趙振東都衝在最前面。

廣泛閱讀文獻、追蹤學術前沿,是趙振東做科研雷打不動的習慣,也是他創新的重要基礎。家住回龍觀,單位在亦莊。從京北到京南,趙振東上班要倒3趟地鐵花費2個小時,可他卻樂在其中,這是他寶貴的「文獻閱讀時光」。

他還源源不斷地篩選出有價值的文章,分門別類發給相關研究方向的學生,引領他們從文獻中找思路,鍛鍊自主科研的能力。他培養出的十餘名研究生和博士後中,有不少人已成為相關領域的傑出人才或業務骨幹。

9月16日下午5時36分,正在長沙候機的趙振東往實驗室微信群裡分享了最後一篇文獻,約三小時後,他倒在了首都機場。

誠愛一世 磊落一生——

這樣一個在科研上追求極致的學者,過日子卻十分「湊合」。旁人說,他生活簡樸,一身衣服一穿十幾年,袖子磨破了也不見換。

做科研清貧,他常跟學生念叨:我一50多歲的老頭,每月2000塊錢就夠花了,只有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才能充實。

在網上看到趙振東去世的消息,農民工裴民生淚如雨下,不敢置信。他發過去一條試探的微信:「趙老師,最近忙嗎?」可他再也收不到趙振東的回覆。

2006年,裴民生帶著兩個患免疫疾病的孩子北上求醫,結識了當時在北醫工作的趙振東。「這種罕見病懂的人很少,十幾年來,趙老師指導我們看病就醫,讓我們少花了很多冤枉錢,孩子少受了很多痛苦。」裴民生流著淚說。

送別趙振東的這一天,人們從全國各地趕到八寶山。悼念禮堂外,送行的隊伍望不到盡頭。

告別儀式上的輓聯這樣寫道:誠愛一世對親對友,磊落一生於人於事。熟悉他的人都說,寫得太好了,這就是他。

趙振東曾說,在工作上餘生只有兩個追求,一是多培養年輕人,二是能把畢生所學真正為醫學事業做點貢獻。他都做到了。

趙振東離開了,他在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工作的妻子,還在為新冠疫苗接種和元旦、春節假期疫情防控忙碌著,他的學生和同事正在將他留下的研究推進下去,還有更多被他影響的人,將帶著他的精神繼續走下去。

記者:溫競華

編輯:王薇

相關焦點

  • 新冠疫苗攻關,他拼到生命最後一刻——追記倒在科研一線的感染免疫...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題:新冠疫苗攻關,他拼到生命最後一刻——追記倒在科研一線的感染免疫學專家趙振東新華社記者溫競華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國新冠疫苗上市,國人振奮。此情此景,趙振東卻看不到了。堅守科研一線200多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支持小組組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因過度勞累突發疾病,倒在了出差途中。2020年9月17日,他為國家科研事業而燃燒的一生定格在了53歲。疫苗攻關必須「再快一點」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身為我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領域專家,趙振東坐臥難安。
  • 追記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
    「再難我也要上」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趙振東立刻投入疫苗、抗體等疫情防控急需的應用基礎研究中。他牽頭主持北京市科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治等應急科技支撐重點項目,完成抗新冠病毒藥物篩選工作;構建了新冠病毒複製子評價平臺體系,為推進我國疫苗研發和緊急使用做了大量基礎工作。
  • 追憶趙振東:率真是他特有的品格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國家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組組長,趙振東夜以繼日地堅守疫苗研發一線。9月16日晚上8時,趙振東在返京途中,突發心臟疾病,經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凌晨離世。11月3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召開趙振東事跡報告會。
  • 疫苗專家倒在抗疫路上
    疫苗專家倒在抗疫路上】平凡英雄因連續工作、過度勞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教授倒在了出差途中,最終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趙振東教授是我國從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研究的知名專家,疫情伊始,他一邊投身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應用科研,一邊擔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支持小組組長,為5條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生產建言獻策、保駕護航…黑白無休,但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累,卻總說應該再快一點。
  • 抗疫路上,幕後的科研專家走了
    【抗疫路上,幕後的科研專家走了】疫苗攻關爭分奪秒,他總想再快點!因連續工作、過度勞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教授倒在了出差途中,最終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趙振東教授是我國從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研究的知名專家,疫情伊始,他說:「這是打仗,我們必須上!」
  • 致敬「新冠疫苗守護者」趙振東 重大突發疫情發生時,他總是挺身而出
    此前,他剛剛結束武漢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聯合檢查。趙振東生前為病原所研究員,課題組長,科技處長,「協和學者」特聘教授。新冠疫情暴發期間,他擔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組組長,潛心致力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生產,被譽為「新冠疫苗守護者」。
  • 中國發布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趙振東先進事跡報告會
    中國網12月1日訊(記者 張豔玲)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同志,奮戰在疫苗研發一線,連續作戰200多天,積勞成疾,不幸離世。11月3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趙振東先進事跡報告會,師生共同懷念致敬趙振東同志。趙振東同志生前為病原所研究員,課題組長,科技處長,「協和學者」特聘教授。
  • 趙振東:新冠疫苗守護者
    不管在家裡,還是在課題組,這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組組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常說的一句話。他說,在保證安全性有效性的前提下,新冠疫苗的研發應該更快。只是,這個焦灼的聲音不會再響起了。2020年9月16日晚上8時,趙振東從長沙參加完學術會議返京,摔倒在了首都機場T3航站樓出口處。
  • 一位新冠肺炎疫苗科研攻關幕後英雄辭世,妻子評價其為科研而生!
    他叫趙振東,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支持組組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趙振東堅守在科研攻關一線,連續作戰200多天。9月16日晚,在結束學術會議返京途中突發疾病,最終搶救無效,於2020年9月17日因公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歲。
  • 新冠疫苗「守護者」逝世,很遺憾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他
    時隔兩個多月,我們才認識他——因持續工作、過度勞累,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於9月17日不幸逝世,享年53歲。他去世前,已在疫苗研發一線連續作戰200多天。他還參與起草了五部門《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完成了國藥北京公司、武漢公司以及科興公司的生物安全聯合評估,幫助企業明晰操作技術規範,為新冠疫苗的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熱愛科學 ,從嚴治學在趙振東常發文獻的實驗室微信群裡,最後分享的文獻定格在了9月16日的17:36,離他「倒下」,只有不到三小時時間……這是他給學生們的最後「留言」。
  • 那個研發國產新冠疫苗的趙振東,走了
    這位倒在研究疫苗崗位上的「普通人」,他的事跡,不該被人們忘記。一年後非洲爆發伊波拉病毒,趙振東再一次挺身而出到一線採集樣本。有些科研人員害怕,碰到這些事情一般都是呆在實驗室,但他不一樣,一線採集病毒的場合上,一定有他。
  • 論文寫在田裡 成果留在農家——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
    他所育成的「濟麥22」等名優系列小麥品種,已累計推廣超過4億畝,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新增400多億斤小麥和400多億元經濟效益。他就是「論文寫在麥田裡,成果留在農家中」的「農民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    「窩在車裡就『蔫吧』,一進麥田就『返青』」    麥收季,金滿地;麥收忙,糧滿倉。
  • 新冠疫苗「守護者」逝世,率真是他特有的品格
    倒在了出差途中,最終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他熱愛科研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生活在他的世界裡,而這個世界就是感染免疫學研究漸漸地,王斌理解了他:對科學的敬畏,讓趙振東不通人情世故。
  • 新冠疫苗「守護者」逝世,時隔兩個多月我們才認識他
    11月的最後一天,悲傷的消息傳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因連續工作、過度勞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教授倒在了出差途中,最終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
  • 王辰院士緬懷新冠疫苗「守護者」趙振東教授:他是真專家、真學者、真知識分子
    趙振東教授在世的時候,身邊的同事、老師、科研人員,平時和他有近距離的接觸,但沒有思索這個人本身具備什麼樣的品格,怎麼去理解他精神上更深層次的東西。大家都在思索,他平時很平凡,在世時習以為常的事情,他過世後,讓我們大家看到了什麼。
  • 離世前兩天,他還在為新冠疫苗奔波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國家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組組長,53歲的趙振東與時間賽跑,夜以繼日地堅守疫苗研發一線,連續作戰200多天。9月16日,他從長沙參加完學術會議返京後,倒在了首都機場T3航站樓,次日凌晨不幸離世。北京日報了解到,就在去世前兩天,趙振東還剛去武漢執行了一次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聯合檢查任務。
  • 奮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追記倒在脫貧攻堅路上的第一書記唐乾
    進村公路400米處的拐角,是慈利縣審計局駐泗虎坪村第一書記唐乾,倒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地方。這條1.2公裡的拓寬道路完成後,將大大化解因道路狹窄導致的經常性擁堵,極大優化村裡的生產生活需求。「唐書記走了,我們要以他的標準,最高質量完成這項工程。」村監委會主任黎德棉帶著記者走在已經基本完工的公路上,感受那份帶領全體村民奔向全面小康沉甸甸的使命與責任。
  • 專家呼籲:儘快開展免疫學計劃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免疫學這個傳統學科獲得了空前的關注,更多的問題也隨之湧現。近日,以「免疫學理論前沿與技術應用: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第688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積極探討適合我國免疫學科發展的科研與轉化方向,以促進免疫學技術的應用與轉化,在控制疾病和維護國民健康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 頭條|《院士訪談錄》(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
    7月2日推出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趙振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他幾十年如一日潛心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帶領團隊培育出10多個優質高產小麥品種,先後獲得四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種植面積佔據山東半壁江山,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加快山東科技創新,海內外院士付出了辛勤汗水、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