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傳染病中國答卷?專家呼籲:儘快開展免疫學計劃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作者 |李晨陽 中國科學報

為什麼同樣感染新冠病毒,有人重症甚至不幸離世,有人就像得了普通感冒,還有人甚至毫無症狀?人們關心的這些問題,只有從免疫學中才能得到答案。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免疫學這個傳統學科獲得了空前的關注,更多的問題也隨之湧現。近日,以「免疫學理論前沿與技術應用: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第688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積極探討適合我國免疫學科發展的科研與轉化方向,以促進免疫學技術的應用與轉化,在控制疾病和維護國民健康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答卷待交

「人和病毒的關係就像動畫片《貓和老鼠》中的『貓鼠遊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主題評述報告中說,「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的關係極其密切。這次新冠病毒來襲,讓我們對這一點的體會更加深刻。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在面對新冠肺炎這類病原微生物導致的傳染病時,免疫學能作出多少貢獻。」

高福介紹,新近的臨床研究表明,儘管機制尚未明晰,但具有一種人白細胞新抗原HLA-B*46:01等位基因的患者,臨床上更容易表現為重症。而他們近期發表的一項成果顯示,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

免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正為傳染病的感染防控和臨床診治提供寶貴的理論依據。

「什麼是『免疫』?」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說,「我認為『免疫』有兩重意思,第一是免於疾病——預防;第二是免除疾病——治療。而免疫學,就是探索預防和治療背後的物質基礎。」

目前全世界最關注的新冠疫苗,正是免疫學產物。疫苗如何引發免疫反應、該反應與自然感染有何不同,都是免疫學要回答的問題。

「因此,免疫學不僅關乎理論前沿,更要指導實踐,融入應用。」唐宏說,「不管是加強基礎研究,還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都需要免疫學界拿出自己的答卷。」

計劃待啟

傳染病是世界難題,如何寫好中國答卷?

高福呼籲,中國應當儘快開展免疫組學計劃或免疫系統計劃。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認同。

「近來整個免疫學界都在探討,需要建立一個大的項目,對免疫學科予以穩定支持。現在應該是最好的時機。」唐宏說。

清華大學終身教授祁海則指出,目前的前沿研究總是偏重於機制機理。但在探究一種傳染病時,觀察式的研究也必不可少。

「比如,把常見冠狀病毒進入人體後的免疫反應過程描述出來,對我們後續應對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有重要指導意義。特別是開展針對中國人群的研究,能夠積累非常寶貴的數據。」

他表示,像這樣的大規模研究,個別高校和科研機構難以支撐,需要大的免疫學研究計劃予以支持。

「事實上,獸醫研究對免疫學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但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中,人醫與獸醫的經驗是脫離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翁長江說,「其實獸醫研究機構積累了多種動物及其常見病原體的研究數據,我們所裡也有家畜和禽類的冠狀病毒疫苗,這些資料在應對人類傳染病時尚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他建議,如果發起免疫學的重大計劃,應該將獸醫學專家吸收進來,拓寬研究視野。

範式待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在會上提出,當前免疫研究的範式有待革新,這一話題引發了與會專家的熱議。

「一個學科的顯著推進總是伴隨3個階段:第一是出現新的技術體系,第二是取得新的理論突破,第三就是建立新的研究範式。」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說,「如果免疫研究的範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是很難取得重大突破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則指出,當前對病毒和細菌等病原體的研究,模式生物種類往往很有限。

「比如研究細菌,實驗用的菌種往往就分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事實上我們很容易發現,同屬革蘭氏陰性的兩個菌種,做出來的實驗數據可能完全不同。」他說,「用有限的模式生物去應對變化無窮的病原微生物,是難以解決各種問題的。」

「我們要跟著問題走,而不是跟著模式走。」邵峰說,「這是當下免疫學研究範式亟待改革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香山科學會議聚焦疫情,專家呼籲:中國應儘快開展免疫學計劃
    答卷待交   「人和病毒的關係就像動畫片《貓和老鼠》中的『貓鼠遊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主題評述報告中說,「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的關係極其密切。這次新冠病毒來襲,讓我們對這一點的體會更加深刻。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在面對新冠肺炎這類病原微生物導致的傳染病時,免疫學能作出多少貢獻。」
  • 中國應儘快開展免疫學計劃
    答卷待交「人和病毒的關係就像動畫片《貓和老鼠》中的『貓鼠遊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主題評述報告中說,「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的關係極其密切。這次新冠病毒來襲,讓我們對這一點的體會更加深刻。
  • 香山科學會議:中國當儘快開展免疫學計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主題評述報告中說,「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的關係極其密切。這次新冠病毒來襲,讓我們對這一點的體會更加深刻。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在面對新冠肺炎這類病原微生物導致的傳染病時,免疫學能貢獻多少東西?」
  • 科學網—多位專家呼籲:儘快啟動國家層面的罕見病研究
    中國科協第5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召開
  • 免疫學專家:病例銳減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曾參與SARS(非典)疫苗研究的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全軍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吳玉章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疫苗研發至關重要的III期臨床試驗需要對症人群,在目前國內新增確診病例銳減的情況下,臨床試驗或將在海外展開。另一位曾參與非典疫苗研發的免疫學專家則向澎湃新聞表達了他的擔憂。
  • 微生物學, 免疫學, 傳染病及感染控制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醫療英語>正文微生物學, 免疫學, 傳染病及感染控制 2012-12-24 16:29 來源:外語教育網 作者: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臨床是國內免疫學最大短板|專訪
    在國內醫療體制改革以及資本浪潮的助推下,國內免疫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情況如何,過程中有哪些難點和問題,此問何解?就此,SciPhi 與董晨聊了聊。談話全程佩戴口罩,以拱手取代握手打招呼的方式開始。專才太多,複合型人才太少清華免疫學研究所在 2014 年正式成立,研究人員陸續入駐醫學科學樓。
  • 全球免疫學專家齊聚北京探討攻克人類疾病之路
    10月25日至27日,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免疫學會、英國移植耐受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調節性T細胞及其臨床應用國際會議」在京舉行,匯集全球最頂尖的免疫學領域的專家,共同推進該領域研究的深入開展。
  • 專家呼籲儘快制定出臺北冬蟲夏草等「替代蟲草」的國家標準
    海峽之聲網上海站4月15日電(記者張玉龍)在由張江高科技園區、上海市藥理學會臨床藥物評價專業委員會等聯合主辦,浦東新區高科技企業家聯合會、上海國寶企業發展中心、上海國寶生物工程研究所協辦的「北冬蟲夏草產業化——質量標準與人體健康」專家研討會上,一批業內專家與業內專業人士強烈呼籲:儘快建立北冬蟲夏草等「替代蟲草」質量的國家標準,儘快將人工培育蟲草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讓中醫藥發揮更大的作用
  • 全球免疫學專家齊聚上海:器官移植如何提高免疫?
    東方網通訊員王根華、記者劉軼琳3月29日報導:器官移植以後如何減少排斥?如何保存器官?如何提高身體的免疫耐受能力……隨著醫療手段的不斷提高,器官移植已經越來越成為救治各種疾病終末期唯一有效的手段,但隨之而來的排斥反應、免疫耐受、器官保存、免疫病理等問題,卻一直困擾著醫學界。
  • 中國免疫學研究正瞄準世界發展腳步—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理察·弗拉維爾(Richard Flavell)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理察通過微信與中國免疫學研究人員頻繁的互動,可以說是他幾十年與中國免疫學家打交道的一個縮影。 「有很多中國科學家曾加入我的團隊,我和中國科學家有很長的交流歷史。」理察坦言,許多曾和他共事的中國科研人員回到了中國,並成為了中國免疫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 中國科學家:啟動「免疫大計劃」正當時!
    「應對關口前移,少不了免疫應對計劃!」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所免疫系教授何維指出,除了突發傳染病,老齡化、慢病、腫瘤等都亟需免疫策略。「免疫研究日漸深入,但缺乏系統認識。」
  • 中國科學家:啟動「免疫大計劃」正當時
    「應對關口前移,少不了免疫應對計劃!」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所免疫系教授何維指出,除了突發傳染病,老齡化、慢病、腫瘤等都亟需免疫策略。「免疫研究日漸深入,但缺乏系統認識。」
  • ...他拼到生命最後一刻——追記倒在科研一線的感染免疫學專家趙振東
    (圖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提供)疫苗攻關必須「再快一點」——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身為我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領域專家,趙振東坐臥難安。「我們研究傳染病的科學家,怎麼能不挺身而出?」「現在是打仗!以後有的是機會過年。」1月23日,臘月二十九。趙振東把剛剛放寒假的學生叫回了實驗室,全力投入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研究。
  • 全球結核病防治進展緩慢 世衛專家呼籲加大投入終結傳染病「頭號...
    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約1000萬人新髮結核病,約140萬人死於結核病,結核病依然是全球頭號傳染病殺手。世衛組織專家表示,目前世界結核病防控面臨著疾病負擔高、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雖然全球自2000年以來,結核病防治已經挽救了6000萬人的生命,但防治進展依然緩慢,投資和行動遠遠低於終止結核病流行的需要。專家呼籲應繼續加大結核病投入,推進結核病研發和創新,實現終止結核病目標。
  • 李亦武代表:呼籲「精準醫療」計劃儘快在武漢落地
    在武漢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武漢市人大代表,武漢同濟現代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亦武提出,儘快在武漢建立精準醫療中心,重點開展普惠民眾的精準醫療服務,使其在「十三五」成為武漢經濟新的增長點,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 武漢疾控專家詳細解讀:何為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
    武漢疾控專家詳細解讀)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21日報導,20日,國家領導人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這種新型肺炎已納入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管理措施。針對這一重要指示,武漢市衛生健康系統作出了詳細解讀和積極回應。
  • 轉化醫學專家:中國為何是新發傳染病暴發熱點地區?
    「新發傳染病多發生在北緯30度以南接近赤道的地區,中國是高發區,一些新發傳染病發生區域擴展到北緯60度。」 儘管中國廣義政府衛生支出佔經常性的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逐年上升,然而對比歐美國家對新發傳染病的預防預測上的花費,總體來說,包括中國在內的新發傳染病高發區對疾病防治投入及資源配備仍然不足。 牛俊奇認為,預防新發傳染病暴發也要講求「最經濟、最有效」,為此需要緊盯三個目標,即:目標動物研究、溢出事件「人類哨兵」監測,以及一般人群監測。
  •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天花:人類唯一戰勝的傳染病
    按照這一規律,中國已經進入風險社會,如何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在人類歷史上經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又以傳染病發生次數最多,危害最大。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還原傳染病的真相》系列跳出新冠肺炎單一傳染病的介紹,著眼「傳染病與人類社會」的這一宏觀視角,從人類歷史上的傳染病流行實例切入,憑藉公共衛生領域權威專家集群,向您展現有關傳染病的全貌和思考。注:[1] 烏爾裡希·貝克著.何博聞譯.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 專家:青頭潛鴨已極度瀕危,應儘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
    青頭潛鴨保護國際研討會在河北省衡水市召開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攝3月19日-20日,青頭潛鴨保護國際研討會在河北省衡水市召開,與會專家建議,鑑於青頭潛鴨已處於極度瀕危的狀態應儘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名錄,並加強對青頭潛鴨棲息地管理,特別是繁殖棲息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