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感染新冠病毒,有人重症甚至不幸離世,有人就像得了普通感冒,還有人甚至毫無症狀?人們關心的這些問題,只有從免疫學中才能得到答案。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免疫學這個傳統學科獲得了空前的關注,更多的問題也隨之湧現。近日,以「免疫學理論前沿與技術應用: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第688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積極探討適合我國免疫學科發展的科研與轉化方向,以促進免疫學技術的應用與轉化,在控制疾病和維護國民健康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答卷待交
「人和病毒的關係就像動畫片《貓和老鼠》中的『貓鼠遊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主題評述報告中說,「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的關係極其密切。這次新冠病毒來襲,讓我們對這一點的體會更加深刻。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在面對新冠肺炎這類病原微生物導致的傳染病時,免疫學能作出多少貢獻。」
高福介紹,新近的臨床研究表明,儘管機制尚未明晰,但具有一種人白細胞新抗原HLA-B*46:01等位基因的患者,臨床上更容易表現為重症。而他們近期發表的一項成果顯示,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
免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正為傳染病的感染防控和臨床診治提供寶貴的理論依據。
「什麼是『免疫』?」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說,「我認為『免疫』有兩重意思,第一是免於疾病——預防;第二是免除疾病——治療。而免疫學,就是探索預防和治療背後的物質基礎。」
目前全世界最關注的新冠疫苗,正是免疫學產物。疫苗如何引發免疫反應、該反應與自然感染有何不同,都是免疫學要回答的問題。
「因此,免疫學不僅關乎理論前沿,更要指導實踐,融入應用。」唐宏說,「不管是加強基礎研究,還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都需要免疫學界拿出自己的答卷。」
計劃待啟
傳染病是世界難題,如何寫好中國答卷?
高福呼籲,中國應當儘快開展免疫組學計劃或免疫系統計劃。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認同。
「近來整個免疫學界都在探討,需要建立一個大的項目,對免疫學科予以穩定支持。現在應該是最好的時機。」唐宏說。
清華大學終身教授祁海則指出,目前的前沿研究總是偏重於機制機理。但在探究一種傳染病時,觀察式的研究也必不可少。「比如,把常見冠狀病毒進入人體後的免疫反應過程描述出來,對我們後續應對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有重要指導意義。特別是開展針對中國人群的研究,能夠積累非常寶貴的數據。」
他表示,像這樣的大規模研究,個別高校和科研機構難以支撐,需要大的免疫學研究計劃予以支持。
「事實上,獸醫研究對免疫學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但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中,人醫與獸醫的經驗是脫離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翁長江說,「其實獸醫研究機構積累了多種動物及其常見病原體的研究數據,我們所裡也有家畜和禽類的冠狀病毒疫苗,這些資料在應對人類傳染病時尚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他建議,如果發起免疫學的重大計劃,應該將獸醫學專家吸收進來,拓寬研究視野。
範式待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在會上提出,當前免疫研究的範式有待革新,這一話題引發了與會專家的熱議。
「一個學科的顯著推進總是伴隨3個階段:第一是出現新的技術體系,第二是取得新的理論突破,第三就是建立新的研究範式。」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說,「如果免疫研究的範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是很難取得重大突破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則指出,當前對病毒和細菌等病原體的研究,模式生物種類往往很有限。「比如研究細菌,實驗用的菌種往往就分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事實上我們很容易發現,同屬革蘭氏陰性的兩個菌種,做出來的實驗數據可能完全不同。」他說,「用有限的模式生物去應對變化無窮的病原微生物,是難以解決各種問題的。」
「我們要跟著問題走,而不是跟著模式走。」邵峰說,「這是當下免疫學研究範式亟待改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