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武漢1月22日電 (李如勝)「精準醫療」發展愈發引起關注。在武漢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武漢市人大代表,武漢同濟現代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亦武提出,儘快在武漢建立精準醫療中心,重點開展普惠民眾的精準醫療服務,使其在「十三五」成為武漢經濟新的增長點,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精準醫療發展:每年超過1000萬腫瘤病人從中受益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政策、做大做強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規模」。對此,作為醫學博士的李亦武早有感觸,中國具有最大的精準醫療市場。
早在去年年初,我國就要求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同時,精準醫療被列入「十三五」健康保障發展問題研究的重大專項,政府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
目前,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已經突破600億美元。李亦武列出數據,今後5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還將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長,國內增速超過20%。
世界最多的人口,正處於發展中到中等發達國家的轉變階段。人口壽命不斷延長,各種疾病尤其是各種慢性病發病率持續上升,同時環境的汙染,預防的難度加大,出生缺陷的比例也在上升。李亦武說,我國進行精準醫療的發展,將使每年超過1000萬的腫瘤病人從中受益,精準醫療計劃將催生上萬億的市場。
武漢有什麼?科技創新資源和醫療資源全國領先
在巨大的精準醫療市場方面,武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李亦武提出,首先武漢要理清醫療資源的現狀,聚集使用有效資源。
湖北武漢,科技創新資源位居和優質醫療資源全國領先。既有華科大、武漢大學、中科院病毒研究所、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等全國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又有全國知名的同濟醫院、協和等醫院。此外,還有配套服務日益完善的光谷生物城,聚集一批創新能力卓越的中小型企業,以及以輝瑞、華大基因、國藥控股、人福醫藥、同濟醫藥等為代表的一批在國內外行業內領軍企業的生物產業集群。
李亦武說,我們要對這些學校、研究所和企業研發中心,與生命健康相關的信息技術、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及醫學前沿技術進行摸底,全面了解這些單位的項目進展、審批、成果轉化情況。
同時,針對武漢科技產出在科技論文、獲獎成果、申請專利和承擔國家科研計劃等方面優勢突出,但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低的問題。李亦武建議,建立以完善科教與經濟結合的內在市場機制,調配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營造創新集群、產業集群的良好環境,將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人才優勢,把科技資源優勢轉變為創新能力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並結合醫療需要,形成產業化,為個體化的患者提供精準治療。
武漢怎麼做? 重點開展普惠民眾的精準醫療服務
「精準醫療既不是簡單的DNA測序,也不僅是大數據的收集,更不是使勁砸錢買儀器設備,它首先是醫療,是一種新的診療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李亦武直言,這種模式直接涉及到眾多科研部門與醫療部門的合作、樣本的收集與保存、大規模資料庫的建立與分析等等,還涉及到醫療本身、諮詢及健康管理業,對質量要求更高。
「這就需要政府協調、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李亦武說。對於武漢來說,「精準醫療」計劃已鋪開發展。目前, 武漢礄口區已出臺了健康服務業行動計劃,提出了「環同濟健康城」這一概念。規劃中的「環同濟健康城」以同濟醫學院、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為核心,整合周邊豐富醫療資源和產業集聚集群,率先在全市探索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努力打造「資源最優、中部領先、全國一流」的健康服務業發展核心區,
礄口區是武漢市醫療機構門類最齊全、醫療資源最為豐富的中心城區。據悉,轄區內分布有5家三級甲等醫院、近30家民營醫療機構、近300家門診部和診所,有近300家藥品和醫療器械銷售公司。
李亦武建議,我們可在健康城內利用這些地理和醫療資源優勢,再聚集其他醫療資源,建立精準醫療中心,重點開展普惠民眾的精準醫療服務,這樣既縮短了患者治療周期,節省了治療費用,又減少了患者的痛苦,使老百姓也能享受真正的高端醫療。同時根據精準醫療項目不斷推進,相應建立研發中心、生產中心、使其在十三五成為武漢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