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Acanthochelys macrocephala
分布:於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可能還包括巴拉圭的亞馬遜河流域
棲息環境:熱帶河流沼澤區域
成體體長:成體背甲17-20釐米
黑腹刺頸龜是側頸龜亞目,這是我們第一次介紹側頸龜的一種,粗略解釋一下。通俗講,曲頸龜亞目的龜的脖子是回縮頭部時是S形彎折頸部後直接縮回殼內,而側頸龜亞目則是將頸部側向折回殼內。中國人傳統觀念裡見到的龜基本是曲頸龜。
Acanthochelys屬共有 五個種類:
macrocephala(Big-headed Pantanal Swamp Turtle)大頭刺頸龜
pallidipectoris(Chaco Side-necked Turtle).刺股刺頸龜(紫紅刺頸龜)
radiolata(Brazilian Radiolated Swamp Turtle)巴西放射刺頸龜
chacoensis(Pantanal Swamp Turtle)..潘塔納刺頸龜
spixii(Spiny-necked Turtle).黑腹刺頸龜
其中又以A. pixii黑腹刺頸龜最為常見,價格也比較低,比較受歡迎。另一個頸部長有棘刺的種類就是A. pallidipectoris紫紅刺頸龜,外型與黑腹刺頸很像,只是四肢與頭部都帶有紫紅色澤,算是本屬中體色比較出色一點的種類。其餘幾種的頸部都沒有明顯的棘刺。美洲的側頸沼澤龜屬Acanthochelys因為體色比較黯淡,向來在寵物市場上比較未受到注意,但是因為野生族群數量劇減,人工繁殖的數量也少,因此雖然目前並未受到CITES保護,但是在日本身價高昂,以龜類來說是極為罕見的特例。
黑腹刺頸龜棲息於亞馬遜酸性水域,因對於水的酸鹼度十分敏感,特別是野生個體,如果水質酸性低於PH5。5以下,龜甲和皮膚都容易出現剝落和脫皮的現象,所以最理性的水質還是要保持在PH5.5-6.0的範圍。人工個體雖然對水質比較不敏感,不過還是要比較注意,以免水土不服,因為美國繁殖業者同樣是以微酸的水質在飼養的。在食性上黑腹刺頸龜並不挑食,一般水飼料和昆蟲,魚蝦等都可以接受,偶而也會啃食水生植物。它們在岸上曬太陽的時間很長,所以陸地區需要比較大的面積,水澤區水深在15-20釐米即可。不過對於幼龜來說,水深3-5釐米就已經足夠了。
雌雄的辨別以尾巴的大小來分辨,雄性尾巴粗大,雌性尾巴短小。黑腹刺頸龜的繁殖難度也不高,只要環境條件配合正確,每年都可以產下2-3窩蛋,每窩有4-5顆蛋。孵化期大約150天以上,是比較困難的部份,最好先經過2-3個月22-23度的寒化休眠期,再進行交配產卵的成功率和孵化率會比較高。
如果您有興趣進一步探討,可以加我微信交流。
感謝您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甲骨文爬蟲愛好者」,甲骨文致力於傳播有益的爬蟲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