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側頸龜(英文名:African helmeted turtle,學名:Pelomedusa subrufa)是非洲龜類中分布最廣的品種,其分布範圍包括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布)、剛果(金)、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加納、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賴索托、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裡、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奈及利亞、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利亞、南非、蘇丹、南蘇丹、史瓦帝尼、坦尚尼亞、多哥、烏幹達、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沼澤側頸龜居住在除了雨林之外的各類淡水水域中,如小溪、小河、沼澤、自然或人工的池塘、水坑等。它們主要在白天活動,但是在乾旱的季節,則更傾向於夜間活動。分布在越炎熱地區的沼澤側頸龜,日光浴時長越少。每到枯水期,它們會潛入土壤或泥沙之中休眠數月。
目前,沼澤側頸龜被劃分為三大亞種,以下將討論各亞種間的區別所在:
普通沼澤側頸龜
Common African helmeted turtle
Pelomedusa subrufa subrufa
最大甲長約20cm,背甲顏色棕色或深棕色,腹甲顏色淺黃色或黃褐色,或有不規則黑斑,左右胸盾多在腹甲中線處交匯
北非沼澤側頸龜
Pelomedusa subrufa olivacea
North African helmeted turtle
背甲顏色深黃色或灰褐色,腹甲顏色棕色或深棕色,左右胸盾離腹甲中線距離較為分開
黑沼澤側頸龜
Black helmeted turtle
Pelomedusa subrufa nigra
沼澤側頸龜中體型最大的亞種,背甲顏色黑褐色或褐色,腹甲顏色黑褐色或黑色,左右胸盾在腹甲中線處交匯
(1)食物
沼澤側頸龜為葷食性龜類,在野外它們以昆蟲、甲殼類動物、小型兩棲爬行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及腐肉等為食,有時會吃一些植物果實。眾所周知,它們可以集體出動,將鳥類拖入水中食用。
在人工環境下,飼主可以投餵魚蝦、水生蝸牛、昆蟲、蠕蟲、少量乳鼠、蔬果以及水龜糧等。接下來我們會提供一個非常方便操作的DIY食譜--龜龜布丁,僅供參考。
材料準備:
明膠54克,淡水魚肉150克,淡水蝦肉70克,牛心150克,雞肝30克,淡水貝類(不含殼)50克,雞蛋(含蛋殼)1隻,混合蔬果(胡蘿蔔、蒲公英、生菜、蘋果)180克,D3鈣粉0.6克,涼開水或純淨水0.5升
步驟:
首先,將水倒入一個大容器中,將明膠放入攪拌均勻,靜置20分鐘。
其次,將蔬果切塊放入料理機打成蔬果泥備用。
再次,將魚蝦、牛心、雞肝、貝類、蛋等葷食材料放入料理機打成肉泥,再與蔬果泥混合,攪拌均勻。
然後,將盛放明膠的容器和食物泥的容器均加溫至40度。
接著,將食物泥與明膠混合,同時加入鈣粉攪拌均勻,再一齊倒入分裝小包裝中。
最後,待布丁冷卻,放入冰箱保存。
開飯咯~~
(2)飼養
養一隻成年的沼澤側頸龜至少需要使用一個容積空間150L以上的龜缸,水位20-30cm左右皆可,只要保證它們隨時能夠輕鬆出水呼吸就行。
水區與陸區的比例設置為4:1或3:1,水溫宜在26-28攝氏度,水中建議增設一些植物等躲避處以提升龜寵的安全感;陸區上方需提供UVB和加熱燈等人工照明,熱點溫度可為30-32攝氏度之間。
沼澤側頸龜不喜歡流速過快的水,它們更需要一個緩和安逸的環境,於是水泵和過濾系統最好相應降低流量。由於性情較為溫和,因此也有不少混養成功的範例。另,為了保持水質,每周至少更換1/3的水,並清洗過濾棉,秋冬季節換水之時,還應注意新水與原缸水的溫差,還請儘量保證基本一致,才不容易出現問題。
混養蛋龜成功案例
(3)繁殖
一組繁殖組的公母比例建議1:2為佳,避免雄性與雌性的體型差異過大,以防發生意外溺水或傷害。
雌龜每年產卵平均數約為10-30枚,龜卵尺寸大小28-31×15-18mm,約4-6g,在26-28攝氏度的溫度範圍下,孵化期65-68天左右。新生的幼龜很小,體重約在3.5-4g,隨著龜龜的成長,會發生驚豔的變化。